要真那么好懂,罗家明也不会往自己脑袋上开一枪了。但是,懂一点就管懂一点的用,还是不一样的,比一点都不懂的人还是少出点错。”
老九感叹地说:“唉,人哪,光有一膀子力气不够啊。”
第三十八章
巴黎,戴高乐国际机场。
戴梦岩向机场工作人员询问了16点35分从北京飞抵巴黎的航班旅客出口,然后就来到这个出港口等候,手里拿着一块用繁体字写着“九哥”的牌子。戴高乐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场之一,设计结构复杂,经常有旅客在这里迷路。戴梦岩虽然经常出人这个机场,也接过叶子农,但独自来接人还是第一次,升不熟悉哪些航班的哪些出港口。她与老九只在柏林按触过一次,没有留意过这个人,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即使见了面也未必能认出来。
纽约至巴黎的航班旅客陆续走出来了,戴梦岩在人群中搜寻年龄在40岁上下的高个子男性,直到有一个人朝她走来,她看着这个人也觉得似曾见过。
走来的正是老九,他冲戴梦岩笑笑,招呼道:“是戴小姐吧?我是老九。”
戴梦岩赶忙上前握手,歉意地说:“九哥!对不起呀,柏林那次印象不是很深,不敢肯定能认出来,对不起啊!”
老九笑着说:“可我认识你呀,戴小姐大名鼎鼎,没柏林那次我也认得出来。”
戴梦岩说:“九哥不必客气,就叫我梦岩吧。”
老九点下头说:“哎。”
戴梦岩说:“九哥一路辛苦了,我帮你拿行李。”老九的行李只有一个旅行包,他往上一提表示很轻,说:“不用,不用。”
戴梦岩说:“那咱们上车吧。”机场到市区20多公里,5月初的巴黎气候宜人,今天的天气又格外晴朗,
老九也没像沈彪那样对戴梦岩有敌意,戴梦岩一路驾车虽然话不多,却也很愉快。
戴梦岩说:“九哥,子农下厨,说让你尝尝他的手艺,在家忙呢,不能来接你。”
老九说:“他是怕记者拍到我跟他在一起,对我不好。”
戴梦岩笑笑,说:“是这个意思吧。”老九说:“我也不想让他出来,少出来一次就少一点危险。这是两好搁一好,都合适。”
戴梦岩说:“我给九哥订了艾丽丝饭店,子农不希望你住他那里,他说你来巴黎是顺便看看朋友,主要是旅游的性质,至少真有事了得有凭据这么解释,希望九哥理解。”
老九说:“理解。”
戴梦岩说:“那就先去酒店了,办完登记再去尝子农的手艺。”
老九点点头,说:“好的。我就是稀罕,子农会做饭吗?”
戴梦岩说:“不知道,反正我没吃过,也从没见他做过。”
老九一笑说:“哎哟,这次我这面子大了。”
戴梦岩先把老九送到艾丽丝饭店,陪老九办完人住登记,然后才去派拉姆公寓。
汽车开到派拉姆公寓,老九下车打量了一眼这座奢华的公寓,不免心生感觉,既能感觉到戴梦岩对叶子农的真心,又能感觉到戴梦岩与叶子农之间的距离。他清楚,叶子农是愿意融人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奢华、尊贵、高高在上。
在户主戴梦岩的陪同下,老九经过严格而繁琐的安保手续才得以准许进人公寓。戴梦岩打开房门,叶子农不在客厅,只能听到从厨房传出的“哗哗”流水声。
戴梦岩走到厨房对叶子农说:“子农,九哥到了。”
叶子农正在洗切菜板,忙关了水龙头,一边用围裙擦手一边快步到客厅,见了老九热情地上前握手,说:“洗菜板呢,没听见开门。”
老九见叶子农居然还系着围裙,笑道:“兄弟,我看你这样咋着就想笑呢?”
叶子农说:“我忙活一天了,给九哥做我最拿手的。”
大家坐下,老九打开旅行包,拿出两盒咖啡和两盒茶叶放到茶几上,说:“我知道梦岩啥都不稀罕,也不知道送点啥合适,就带了两盒咖啡,梦岩可别嫌弃。”
戴梦岩拿过咖啡放到自己身边,说:“九哥送的我就稀罕,谢谢九哥。”
老九很高兴,说:“茶是托人从台湾带的,你们也尝尝。”
叶子农说:“谢谢九哥。”
老九说:“你到巴黎以后我就准备签证,早就想来看你,又怕给你添麻烦。回头我想办法搞个商务签证,一年的,随时都能来看你。”
叶子农起身说:“时候也不早了,九哥先坐,我炒菜去。梦岩也别闲着,先去给九哥弄点喝的,然后帮我把餐具摆上。”
老九也起身说:“我不累,我想看看你啥手艺。”
叶子农说:“是我下乡时候学会做的最好吃的菜。”
老九跟叶子农到厨房一看,所有厨具全部是崭新的,看不到一丝厨房油污。厨台上摆着六盘切好的菜、一盆豆腐和一碗葱花,炉灶已经架上了炒锅。
老九问:“子农,你这厨具崭新崭新的,用过吗?”戴梦岩在餐厅操作咖啡机,位置与站在厨房门口的老九很近,插话说:“九哥,这厨房里出现新鲜蔬菜都是第一次,这厨具能不新吗?”老九说:“子农不做饭,你也不做呀?”戴梦岩说:“你问他,他让我做吗?人家有先进的餐饮管理法。”老九问叶子农:“啥先进的管理法?”叶子农说:“我先炒菜,回头告诉你。”叶子农倒油、开火,开始炒菜。
戴梦岩冲了三杯咖啡放到餐桌上,也好奇地站在厨房门口看叶子农如何炒菜。
烩锅,倒西红柿,放酱油、盐,一通扒拉。
烩锅,倒胡萝卜,放酱油、盐,一通扒拉。
烩锅,倒午餐肉,放酱油、盐,一通扒拉。
原来叶子农的“手艺”就是烩锅,倒菜,放酱油、盐,扒拉。从西红柿、胡萝卜、午餐肉到洋葱、香肠、牛肉,六道菜,无论荤素通通是这四步招式。老九和戴梦岩刚开始还抱有好奇,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想笑,最后笑得弯着腰都站不直了。
六道菜陆续出锅,叶子农说:“三荤三素,还差一道汤。”老九收住笑,问:“子农,这汤不会还是那路子吧?”
叶子农说:“那当然,汤嘛。”结果是:烩锅,倒豆腐,放酱油、盐,一通扒拉,还是那四步招式,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一步加水的程序,老九和戴梦岩又是一通大笑。
叶子农等着水烧开,点上一支烟,说:“你们是资产阶级,不懂。我下乡那会儿,能吃顿豆腐就是改善生活,过年才炒几个菜,一年也炒不了几回呀,只能练到这个段位了。”
戴梦岩说:“就你这水平还帮九哥策划餐馆?”
叶子农说:“我没策划,那是九哥把实事求是的认识运用在开餐馆里。”豆腐汤刚一烧开锅,叶子农就起锅倒进汤盆里,六菜一汤,齐了。
餐桌太大,三人集中在一端入座。戴梦岩给叶子农和老九倒上红酒,自己就拿那杯咖啡代酒了,端起杯子说:“我祝九哥北京的餐馆早日开张,生意兴隆!”老九也端起杯子说:“我祝梦岩的店也早日开张,生意兴隆!”叶子农说:“九哥的餐馆就别祝了,准成的事,一祝就咒上了。梦岩的店难说呢,得使劲祝祝,让老天爷加持一把。”说着拿起杯子,碰完就喝了。
老九愣了一下,随即说:“那就都不祝了,都准成。”戴梦岩就跟老九碰了一下杯子,说:“好,借九哥的吉言,都成。”老九关切地问:“子农,你真觉得北京的店能成?”叶子农说:“开餐馆跟别的事一样,都需要术、道俱足。术在这里就是烹饪手艺、资金啥的,道在这里就是思维方式、大环境判断、决策原理。无道无方向,无术无实施。九哥的条件都俱足了,就没有不成的道理,因果还能虚了吗?”
老九说:“那我也借子农的吉言了。”叶子农说:“我没吉言,我就傻乎乎说实话。都是实话,对梦岩的店就是臭嘴了。”戴梦岩说:“九哥,还记得柏林开会吧,你说子农多坏呀,他让我把地球扛住。”老九“嘿嘿”笑笑。
叶子农说:“那你说咋办?那么多钱,你让个穷光蛋想辙,给点时间还不耐烦了。要么您就别来,咱要打算端着就端踏实了,那钱咱不要了,那才叫耍派。”
戴梦岩说:“我挣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泡出来的,冬天浇凉水,夏天晒起皮,人能累到站都站不起来,你见过吗?你的钱都是歪门邪道来的,你当然不在乎。”
老九说:“我看报纸,中国跟匈牙利的互免签证条约作废了,4月28日在北京签订了新的中匈签证协定。果然是这样啊,难怪当时子农一再说要快,要快。”
叶子农说:“以后这种偷鸡摸狗的事做不得了,得注意影响了。说心里话,咱真没打算有正形来着,可奥布莱恩就愣给你往正人君子上捣腾,咱不装绅士不行了。”
戴梦岩说:“你再装也成不了绅士,就像我,再装也成不了淑女。”
老九说:“梦姐的风范咋能是一句淑女可比的?说实在的,我做梦都没想到能有机会跟梦姐这样的大明星一起吃饭,我觉得很荣幸。”
戴梦岩说:“九哥,你要这样说可就是赶我了。”
叶子农说:“梦岩这性子不叽扭,适合做兄弟。”
老九问:“啥是叽扭?”
叶子农说:“就是女女的,劲儿劲儿的,普天下的人没有不欠她的。”
戴梦岩说:“做兄弟,那你抢银行要分我一半的,我给你望风。”
叶子农说:“您望个风就要分一半?”
戴梦岩说:“我是你兄弟嘛。”
叶子农说:“咱不是拜把子那种,咱可是亲兄弟。”
戴梦岩说:“亲兄弟?那我连风都不望了,回家为你祈祷,照样分一半。”三人哈哈大笑,客厅里充满轻松、愉快。
第三十九章
1992年5月12日,星期二,下午。纽约圣尼耶尔大学商学院1992届工商管理学毕业生论文答辩会举行,答辩会场设在一间预先布置好的教研室。
方迪返校已经几天了,今天是她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她是第二批答辩生。方迪经历过新闻学院的毕业论文答辩,对本次工商管理学答辩又有充分准备,之前也参加了答辩委员会组织的预答辩,心里并不紧张。答辩席在讲台上,台下坐着3位答辩委员,主答辩是学院的副院长。方迪上台先向答辩委员说了声“老师好”,然后就开始论文陈述。
方迪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决策的法则——见路不走》。
方迪说:“我承认,初次听到‘见路不走’的时候我很排斥,甚至在心里嘲笑,觉得故弄玄虚。当我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之后,我觉得我很浅薄,也为我的嘲笑而惭愧。”
方迪说:“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相信每个学生对‘创新’这个词都很熟悉,每个老师都在强调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创新。如果不拘于字面,我的理解是:创新并不是执着于新旧,而是要善于发现和创造更符合实际的方法。市场条件在变,必然要求决策和管理相适应,而不断催生的方法普遍具有‘新’的特征,人们就习惯了用‘创新’这个词来表达。这是一个方便的表达,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和‘更符合需要’的意思。”
方迪说:“为什么每个老师都在向学生强调创新精神呢?我的理解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每一个成功的范例都贴上标签,正确的、先进的、潮流的,然后拿着这个标准衡量一切管理方法,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错误的、落后的。这很可怕,因为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没有哪种条件是可以悉数复制的。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师反复所讲的,是引导、启发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我们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质,就是培养我们见路不走的能力。方迪说:“过去我是以两极判断事物的,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此即彼,这样的思维很狭隘,事实上很多事物并不是以简单的对错就可以判断的,是属于条件的可能与否。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什么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这是科学。如果符合一个好听的概念比符合实际重要,对于企业就很危险,就会脱离实际。有一个很中国化的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师讲的‘创新’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主张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科学思维去认识事物。所谓‘决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决定,正确的决策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的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方迪说:“……”
方迪用了不到7分钟完成了自已的论文陈述,从“创新”一词开始说起,分析创新的表达本意,延续到“需要”、“目的”、“正确”,延续到见路不走,延续到决策法则。
下一个程序就是答辩。
主答辩提问:“定律是不是路?”
方迪回答:“不是。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一位答辩委员问:“我们不需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吗?人类不是在一代一代的知识积累中得以进步的吗?”这是两问一题,并作一题回答。
方迪回答:“知识包括了定律和经验,但现在讨论的主题不是给知识划分范畴,而是讨论经验与因果律的关系。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唯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见路不走是更接近科学的思维,不表示路就没用了,对于不能理解见路不走的人,见路就走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于能走到哪里就得靠碰运气了。人是懒于动脑、勤于动心的,喜欢把某个条件放大为成因的全部,这样容易比照,容易获得信心。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只有我具备了别人能做到的全部条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实上我很难悉数复制别人的条件,只有根据我的条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脱离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