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
孩子的“出格”思想,有时是针对传统思想的束缚而产生的。传统观念认为是这样的,而具有“出格”思想的孩子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可能“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的时候,却是他们求异思维的表现,他们在试图独辟蹊径,从其它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有利于孩子形成开拓的个性
孩子产生“出格”思想,实质上是他们心理上对于常规的“突破”。当他们心理上一进入“突破”阶段,表现出来的,就不再是过去的听话、顺从,而是勇敢和冒险。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从小培养孩子好胜、敢闯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
所以,一个合格的父母应该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出格”,并积极引导孩子,使其朝着富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离经叛道”行为呢?教育专家为广大父母们提供了如下对策。
正确理解孩子的“出格”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出格”行为,其实是对于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种尝试性反应。绝大多数并非父母所想象的那样,孩子真的学坏了,而只是孩子个体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
正确应对孩子的“出格”
父母发现孩子的“出格”行为时,的确需要表明态度,但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应该给孩子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避免因为简单粗暴而伤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推动孩子走向父母希望的反面。
建议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采取“主动式聆听”,最好由父亲来处理儿子的问题,母亲来处理女儿的问题,这样的共同语言会多得多。父母可以坐在孩子身边,主动和孩子聊聊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第42招 不急于纠正孩子的“出格”(2)
用沟通交流走入孩子的心扉
交流、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好方法。面对“出格”的孩子,和他们进行良好沟通是引导他们的必要前提。每个父母都应该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扉,摸透孩子的想法,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敢于接受孩子的“出格”,要能够善待孩子的“出格”行为, 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精彩的人生。
第43招 不要和逆反的孩子较劲
当孩子出现叛逆心理的时候,作为父母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不要对他的行为泼冷水,也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要多给孩子一份爱心和宽容。
作为一个好父母要懂得:在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帮助和爱心。
13岁的刘刚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反抗、易怒,对一切看不顺眼的事物都极力反对、逃避,把母亲的教导当作耳边风。
一天晚上,刘刚从外边回来。一头钻进卧室,躺在床上,想想一天的不如意、不顺心,伸手想抱起枕头发泄,却意外地发现一封信。
他打开信,上面写着:“儿子,我了解你对目前的生活感到不顺心和失败。我知道做父母的不一定什么都对,但是,我对你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你所说的、所做的任何事都不会改变这一点。任何时候,你想找我谈谈,我永远欢迎你。
请记住,无论你身在哪里,做什么事,我都永远爱你,更以拥有你这个儿子而感到骄傲。爱你的妈妈。”
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刘刚的情绪波动时,他的床边总会出现一封母亲的信。这样的信,一直伴随到他长大成人。
孩子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处于开拓的萌动期。这个时期,也是孩子的叛逆期。作为孩子首任启蒙老师的父母,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呢?
保持自己头脑冷静
孩子叛逆,父母一般会不满,一般会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孩子。其实,此时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时,言语和行为会犹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父母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平等地和孩子沟通
许多时候,父母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父母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父母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应该超脱自己的角色,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就会发现,问题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因此,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所以,身为父母,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的执著,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做到迁就孩子。
艺术地批评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父母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会乐意接受和改正。
引导孩子理智化
有些问题,如早恋,父母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第44招 永远不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美国全国807名6…9岁孩子的父母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父母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家教小秘密,就是宽容比惩罚更有效。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总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一直认为男孩子就是这样。
对于这件事情上,我没有对他取用惩罚或说教的老方式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采取宽容和奖励的办法,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结果以后的一个月内,他真的没有发一次脾气,这时我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从此,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莫琳的经验正告诉父母:父母只要肯动脑筋,只要真正关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到比体罚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父母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就会失去父母的道德权威。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但父母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第45招 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1)
在中国,自古以来父母对孩子最拿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树不修不成料,儿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这都是历史上相传的教子经验。孩子犯了错,一些脾气暴躁的父母在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下,失去理智地对孩子进行打骂,想以此来促使孩子改正错误。
然而,打骂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而且会使孩子形成说谎、冷漠、孤僻、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而这,往往会成为孩子日后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会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终生遗憾事情的发生。
很难想像生于富裕家庭的小良,谈起父母来居然感受不到半点亲情。记忆里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父亲从没带他出去玩过,对他的教育不是呵斥就是贬低讽刺,粗暴的父亲需要的是儿子的顺从与听话,母亲一般护着儿子,为了他的事,父母的关系也跟着紧张。
高考结束后,小良落榜了,暑假里整天在家待着,除了上上网,打打游戏之类,就无其他的活动安排,意志日渐消沉,精神逐渐颓废,自己懒得跟同学联系,同学的邀请也基本是采用回避,作茧自缚式的把自己困在里面。对于小良异常的言行举止,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比谁都着急,却又无法可施。
心理学实践证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因为父母采取了“单向教育”,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刻板地说教、粗暴地打骂、无情地强制、精神的虐待,不仅恶化了亲子关系,还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应耐心细致的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他哪儿错了,为什么错了,同时还要告诉他,同样的错误不要重犯,要及时的纠正,要吸取教训。切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避免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呢?
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出合理要求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让孩子学做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在教育中,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于求成,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把孩子看成实现自己心愿的工具,要求孩子这样那样,过高的要求致使孩子难以接受,就会逐渐产生厌倦情绪。而对此,父母却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父母苦心,甚至施加打骂这样的粗暴方式,这样做不仅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只有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父母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父母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父母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打断甚至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训斥或粗暴的打骂。的确,孩子在父母的大吼大叫下,或许会表现得听话、服从,但这样的手段会逐渐无法控制局面。[奇+書网…QISuu。cOm]
初期会让孩子的受到惊吓,影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发育。逐渐就会使孩子有错也不向父母说,采取隐瞒、撒谎等方法来逃避父母的斥骂,久而久之也会像父母一样以同样的手段对待别人。而且父母打孩子是教育无能的表现,会把自己最气愤、最薄弱的环节暴露给孩子,孩子就知道了怎样能使父母暴怒,那他想气父母的时候就会如此做。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也不可能永远是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断学习,不断成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管他有时会有些片面。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成人,以父母的要求来强求孩子。当发现孩子犯了错时,要保持冷静,先反省一下是否自己教育方法上的问题。
还有,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