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晕茨苡胩虾谄炀笆钡亓掀鹄矗獠荒懿皇且桓瞿蟮氖蟆U庋娓葱轮裰奖阒荒芄Π艽钩闪恕
先是在七月上旬,黎景嵩命令抗日联军各部克期收复新竹。然新楚军营官陈澄波“驻稍后,冀香山接待,先使告香山总理。总理则告新竹人,转报日军。于是,师未行而期泄。”注8阪并重季得此情报,即“派出侦察队,加强戒备,严禁四门出入”。注9先是,日军占领新竹后,支队本部设于西门内,步兵分屯武营头及后布埔演武场,骑兵驻于南门;炮兵布于北门外崙仔庄;机关炮队置于南门义仓。注10今又重新部署,专等抗日联军来攻。
七月十日,继六月二十五日义军进攻新竹失败后,时隔半月,抗日联军又对新竹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参加这次进攻的兵力较多,规模也较大。是日凌晨,按预定计划分三路进军:傅德升攻东门;陈澄波攻西门;吴汤兴攻南门,杨载云继后策应;徐骧、姜绍祖则各从间道先进。上午八时,抗日联军开始攻城。陈澄波军自虎头山一带向西门进攻,“至隙仔溪,猝遇伏发,避入蔗园,发枪应之。”注11双方相持至傍午,陈澄波麾军先退。
当陈澄波军在西门外激战之时,杨载云出牛埔,会同吴汤兴军自鸡卵面山进攻南门。日军早有准备。俟杨、吴军出现于山头,其中大部分下到山腰时,日军炮兵才开始发射榴霞弹。杨、吴军也“落下旗帜,猛烈炮击”。注12杨、吴军无法靠近南门,又会合傅德升军从东南路进。不料日军已先占据城东二里许之十八尖山,则下山邀击。吴汤兴熟悉山路,亟先应战。杨载云、傅德升军左右并进。“日军凭山发炮,我军先后奋迅争上,夺其山,自山下发抬炮,弹丸及城中。日军则发大炮,我军伏避炮,十八尖(山)复为日军据。我军或从山后东迳击其腰,日军复退下山。一上一下,如是者数次。新竹人从屋上观,错愕叹两军壮烈。……谓:‘来军有大炮,则克矣!’我军卒以无大炮,乏子弹,被驱下山。”注13
在杨、吴等军抢攻十八尖山的同时,徐骧率一百人从北路攻城。将近城,登高四望,闻枪炮声交加,见杨、吴等军在城东激战,转而向南拊敌之背,以牵制日军兵力。日军在城头见徐军人少,率队攻之。“徐骧见其众,分队散行,避人箐以诱之。敌不敢入,发弹射不能中。徐骧则诫无妄发枪。敌围久,徐骧骤分两队出,一攻其前,一抄其后。日已暮,敌遂退。徐骧从山道全军归。”注14
继徐骧军之后,姜绍祖率所部从东道进,越十八尖山至新竹东门。“将夺城,城上兵吹号发枪,城下军骤至”,从三面散开,对姜军实行包围。姜军退至车站之停车场时,被敌人冲为两段:一部因无人指挥,四散奔溃;一部约一百七十余人随姜绍祖退向枕头山竹林中,进入一无人居住的空宅。“枕头山者,十八尖山下平坡也,距东门一里。绍祖望见十八尖山之战,则从屋上发枪击山半敌军。”注15起初,日军追逐溃勇,无暇蹑姜绍祖之后,及见姜军在此空宅,便“麾兵将其包围,以猛烈炮火射击”。姜军固守宅院,匿而不出。日军靠近宅院,则又遭到猛射。最后,日军纵火烧房,姜军“被烧死及枪杀者有五十余人,另有一百一十九人被俘”。注16当天,日军即将被俘义军将士关押在新竹县监狱,姜绍祖亦在其中。
姜绍祖(一八七五——一八九五注17),幼名金韫,号缵堂,新竹北埔人。原籍广东陆丰县。北埔垦首姜秀銮之曾孙,“家巨富,为一方豪”。注18姜绍祖捐监生,“赴福州试秋闱,未售”。注19迨中日战起,即奔走国事,散家财募勇,得五百人,称敢字营,训练于桃涧堡南崁。及日军登陆澳底,即率义勇一营北上,拟防沪尾。因唐景崧内渡,遂率军返新竹。适吴汤兴率军自苗栗至,姜绍相与之会师,进驻大湖口。六月十四、十五两日,姜绍祖等义军与南犯日军激战,日军奔中坜。二十日,日军增兵南下,姜绍祖又在枋寮抗敌,因力量悬殊而战败。乃回北埔,增募义勇,称继字军。并积极联络新楚军及各路义军,决定收复新竹,进而恢复台北。他以书生拍案而起,“结发束袴,肩长枪,佩百子弹丸袋,游奕往来,以杀敌致果为事,人不知其为书生也。”注20在七月十日反攻新竹的战斗中,他不幸被俘入狱。初入狱,日人尚不知其为姜绍祖。是夜,新竹街市的总理马玉花向日人告密说:“姜非寻常匪徒可比,必须将其捆绑,严加看管。”第二天,日人急至狱中查找姜绍祖,但为时已晚,他已在夜间同其他七名义军战士“越狱而逃”。注21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他又与敌人相遇,“死于乱枪之中”。对于姜绍祖之牺牲,时人论之曰:“(姜绍祖)闻台北一破,慷慨散家财,募团勇,不顾成败利钝,与日军接战,身先士卒。虽曾被擒而脱虎口,然其志百折不回,再接再厉,竭力抵御,身中数枪阵亡。以翩翩贵胄妙龄,敢冲锋破阵,纵身化为猿鹤,故乡父老至今犹能道其轶事,啧啧称其能军云。”注22
杨、吴等军第二次进攻新竹失败后,并未远离,仍在新竹附近活动。七月二十五日,又对新竹发动了第三次进攻。是日午夜,“时值月夜,咫尺难辨”。抗日联军试图摸城,但被日军的巡逻哨兵发现,当即开枪鸣警,并飞报阪井重季。阪井出新竹西门,指挥炮兵用山炮射击:抗日联军“仍从三面包围,炮击相当准确”。“在长达三千余公尺的战线上,枪声与炮声相合,战斗一度非常激烈。”但敌人的火力太猛,且有良好的掩体,抗日联军虽奋力抗御,然处境不利,伤亡惨重,仅牺牲者即达一百三十余人,而日军才“死一伤五”。注23战至上午八时三十分,抗日联军向南撤退。
黎景嵩不愿黑旗军北上增援,坐失良机,致使三次进攻新竹未克。对此,时人颇讥评之。有诗云:“回思乙未六月间,台岛治兵如丝棼。伊时廉蔺不交欢,南北将帅门户分。”注24廉蔺不交欢,盖指黎景嵩不服刘永福也。诗人不禁为之叹息不止!
注释:
注1 杨载云,又作杨紫云或杨再云。
注2 《台海思痛录》第12页。
注3 据《义民统领吴汤兴求饷禀文》,见《民族英雄吴汤兴文献》,《台湾风物》第9卷,第5、6期。
注4 《黎景嵩布告》,转见《吴汤兴事迹考证》,《台湾文献》第9卷,第3期。
注5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88339页。
注6 吴德功:《让台记》,见《割台三记》,第53页。
注7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8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0 《台湾省通志》卷9,《革命志》。
注11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2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页。
注13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9页。
注14 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4O页。
注15 洪弃父:《台湾战记》,见《中日战争》(6),第339、340页。
注16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738页。
注17 关于姜绍祖的年龄,共有四说:A、22岁(洪弃父《台湾战纪》),B、21岁(《台湾省通志》卷7《人物志》、《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C、20岁(连横《台湾通史》);D、18岁(吴德功《让台记》)。此从第二说。
注18 《台湾人物志》第6章,特行,《姜绍祖传》。
注19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姜绍祖事迹调查》,转见张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台湾文献》第17卷,第1期。
注20 洪弃父:《台湾战纪》,见《中日战争》(6),第336页。
注21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8页。
注22 吴德功:《让台记》,见《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1期。
注23 《日清战争实记》第36编,第39、40页。
注24 吴德功:《头份吊古诗》,见《割台三记》,第55页。
第三节 台湾府的抗战
一 新竹日军出击与苗栗失守
日军自暂时放弃“南征”计划后,重新制定了一个扫荡台北新竹间抗日义军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期实施:第一期,清剿台北至大嵙崁和中坜的义军;第二期,驱除和追击大嵙崁至新竹间铁路线右侧的义军,并向新竹以南进兵。到七月下旬,日军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期作战的目的,便决定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了。
为了实施第二期作战计划,日军各支队于七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皆返回集合地,补充粮食和弹药,作进攻抗日军的准备。
七月二十九日,近卫师团司令部自台北出发,沿铁路之兵站线南进。晨六时,北白川能久出北门,总督桦山资纪、民政局长官水野遵、陆军局长官大岛久直等皆至北门外,为其送行。近卫师团司令部,包括步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本部(又称松原大队,以第二大队长松原晙三郎少佐为司令官)和两个中队、骑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缺一个小队)、炮兵联队本部和第一大队(缺一个中队)、工兵大队本部和第一中队(已在桃仔园,缺一个小队)、机关炮第三队和第四队(已在海山口),及独立野战电信队。上午八时,近卫师团本队抵海山口。
是日,内藤支队自海山口出发,为右侧队,沿铁路线右侧前进。内藤支队,包括步兵第四联队本部和第二大队、骑兵第二中队(缺两个小队)、炮兵第二大队本部和第三中队,及工兵第二中队的一个小队,由步兵第四联队长内藤正明大佐任司令官。
七月三十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抵中坜。
七月三十一日,山根支队自大嵙崁出发,为左侧队,向新埔前进。山根支队,包括步兵第三联队本队和一个大队、步兵第四联队第四中队、骑兵第二中队之一个小队及炮兵第四中队,由步兵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任司令官。山相信成率队先向龙潭陂行,于铜锣寨附近露营。内藤支队到中坜。北白川能久因患痢疾,不能骑马,改乘火车于当天抵新竹。
八月一日,近卫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到大湖口。二日,山根支队和内藤支队占领新埔。三日,内藤支队将骑兵和炮兵留给停留于新埔的山根支队,余部与师团司令部和松原支队一起进入新竹。
日军之此番南进,采取“烧光杀光”的政策,见房屋即烧,见不服或反抗的群众即杀。据日军自供:“我军所到之处,烧光家屋,逐杀敌兵,集结于新竹县。”注1然而,日军在行军途中,也处处遭到义军的狙击,损兵折卒,减员不少。
日本近卫师团集结新竹后,一面派出前哨,加强戒备,一面积极进行出击的准备。
但在此时,抗日军内部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先是,台湾府知府黎景嵩,自攻新竹之后,互有胜负,不愿请黑旗军北上。台中绅民力请于台南,刘永福拟“自备粮饷两个月,以后欲就台中支给,绅富不敢答应”。而苗粟县知县李烇又以筹饷事与新苗军发生纠纷,攻击吴汤兴“徒博虚名,全无实际”,并请收其统领关防。吴汤兴备文申辩,“指李烇短处,请派员代换”。黎景嵩不能决,乃令苗栗诸绅为之调解。于是,两造俱禀台南帮办军务刘永福,回电云:“俟派吴彭年到地查明情节核办。”注2是为黑旗军参战之始。
吴彭年(一八五七——一八九五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年十八,“为诸生,工诗文,赋气豪迈,欲追傅介子、班定远之志。”注3后流寓广东,定居于广州府顺德县。一八九五年四月,以县丞赴任台北。适《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台湾与日本,因滞留台南。刘永福闻其才,延为幕客,任记室,掌管地方文卷,并参赞军务。当此时,戎马倥偬,军书旁午,批答公文,多出其手。刘永福以其“韬钤谙熟,胆略过人,甚器重之”。注4倚为左右手。新竹失陷后,台湾道陈文騄拟内渡回籍,适道员易顺鼎自南京至,刘永福命吴彭年致书,请其暂署台湾道。易顺鼎以未奉朝命辞之,但提出:“闻倭氛已逼台中,愿统一军往援,兼谋恢复台北。”刘永福采纳此议,即命易顺鼎统领福军先锋左营、镇海中军副营、道标卫队营,以吴彭年为营务处。吴彭年爱国心切,希望早日规复台北,欣然愿往。
易、吴二人商酌,拟克日挥军北上,开往彰化,会合台中诸军,联络台北各庄义首,进扼大甲溪南,然后传檄台北,共图恢复。然而,黎景嵩来电,“报言台中寓民尽去,无饷可筹”。注5其意盖在阻止黑旗军北上赴敌也。吴彭年遂未能成行。直至七月中旬,为调和苗栗县和新苗军的矛盾,刘永福才决心派黑旗军北上,以吴彭年为统领,副将李维义副之。
七月十九日,吴彭年抵彰化。台中人民如望云霓,欢呼雀跃,阖城出迎,为之空巷。观其“胆略不凡,有儒将凤,军令严肃”,咸以为恢复有望,士气为之一振。然而,吴彭年所统黑旗北援军太单,只有七百人,难御大敌。更为令人担忧者,是黑旗军内部也有不和的苗头。“副统领李维义职居副将,官阶甚高,降之为副,心怀不平。”因此,事事掣肘,专与吴彭年为难。黎景嵩则趁机拉拢之,使为己用。据时人称,“黎府有顾盼自雄之意,尝云新竹破,即欲称为民主(总统),有轻视刘(永福)之意。”然“又欲赖黑旗之威以克敌,故将吴彭年副带李维义诱为新楚军统领,以接杨载云之任”。注6李维义接任新楚军统领之后,便分带黑旗兵三百余而去。黎景嵩的挑拨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一,既排斥了吴彭年的领导作用,又分其所统部队之半,使其更加力单势孤,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难以有所作为。其二,由于未能及时解决苗栗县与新苗军的矛盾,吴汤兴“乏饷以备器械、募壮土”注7,虽军情万急而无力筹战守。其三,撤杨载云新楚军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