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军事史 作者:刘庆-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业为太原尹,加强关中屏障。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兵5万出潼关,又募兵11万保卫长安。12月2日,安军渡过黄河,占灵昌(今河南滑县),陈留。安军田承嗣、安守忠率步骑一部直趋洛阳。封常清率兵6万在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等地阻击,连战皆败,与高仙芝会合,退守潼关。12日安军入洛阳。安军崔乾佑西攻潼关不下,还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安军另一路由高秀岩率领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北),企图配合主力夺取关中,为郭子仪击败,退保云中(今大同)。但玄宗听信谗言,枉杀高仙芝、封常清,引起军心动摇。玄宗急忙起用病废在家的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兵8万进驻潼关,稳定局面。756年1月1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此后,唐河北、河南诸州郡在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真源令张巡等人的领导下,抗击安军,牵制了其大部兵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率朔方军先后出井陉,入河北,屡败安军史思明部,一度切断了洛阳与范阳的交通。玄宗见战局好转,过高地估计了唐军的实力,拒绝了凭险固守,疲惫安军的建议,强令哥舒翰迅速收复洛阳。6月8日,哥舒翰只得举兵东进,进入灵宝(今河南灵宝北)以西的隘路时,遭安军崔乾佑部伏击,18万之众仅剩下8000人。潼关失守,哥舒翰被部将胁迫投敌。玄宗闻讯,决定放弃长安,携带少数宫眷和近臣仓惶逃往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随行将士愤怒杀死杨国忠,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留下太子李亨收拾残局,自奔成都。安军占领长安后,忙于抢劫,滞留不进。6月16日,李亨率步骑2000至平凉(今属甘肃),7月12日在灵武即位(即肃宗)。9月,以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李泌任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757年1月,安军史思明、蔡希德、牛廷玠、高秀岩分别自博陵(今河北定县)、上党(今山西长治)、范阳、大同发兵共10万会攻太原。李光弼率众不满万人,顽强抵抗,杀敌数万,挫败安军的进攻,守住了太原。当时,叛军内乱,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而代之,把进攻方向指向江淮,先后调兵数十万攻南阳和睢阳(今河南商丘),进攻睢阳的兵力近13万人。张巡率众6800人防守睢阳,在民众支援下,顽强坚守,积极出击,经大小400余战,杀敌12万,坚守了10个月,最后城破殉难。南阳唐军在顽强抗击后退保襄阳。太原、睢阳两地的防卫战,保护了南北两翼,牵制了安军的进攻,对唐积聚反攻力量起了重大作用。756年11月,唐军在陈涛斜(今陕西咸阳)反攻失败。次年2月,肃宗决定先攻长安。4月,任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指挥收复两京的作战。5月,唐军先锋进至长安西之清渠受挫,退回武功。经数月准备后,李俶、郭子仪率兵15万,并借回纥兵4000人,于9月12日再度反攻,27日在香积寺(长安南)北、沣水东岸展开激战,杀伤安军6万余,次日,安军东走。唐军入长安后停留3天,才继续东进,一部趋武关,连克华阴、弘农(今河南灵宝)、武关等地。安庆绪令严庄率洛阳兵马与退据陕州的张通儒部会合,共步骑15万与唐军决战。10月15日,两军战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唐军与回纥兵两面夹击,安军大败,溃向洛阳,安庆绪闻讯仅率步骑1300人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肃宗停兵洛阳,没有乘胜追击,却忙于迎太上皇玄宗还都,从而使安庆绪得以整军再战。安庆绪至邺后,收集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部共6万人据守邺城。757年12月底,安庆绪又派人至范阳调兵,史思明囚禁来人,率所属13郡、兵8万降唐,但次年6月又叛。肃宗在收复洛阳一年之后,才令郭子仪等9节度使兵共20万北攻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诸军行动。唐军在卫州(今河南汲县)围城打援,大败安军,进围邺城。安庆绪急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发兵13万南下,派李归仁率万人进驻邺城北60里的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史思明自率主力攻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按兵观望。759年1月1日,史思明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建议鱼朝恩在围邺的同时,分兵逼魏州,以便分而歼之。但鱼朝恩拒不采纳,置史军10万在背后于不顾,将唐军猬集在邺城周围达4月之久。唐军因久围不下,军食不继,军心涣散。史思明乘机向邺城前进,威逼唐军。3月6日,他亲率精兵5万与李光弼等激战,双方伤亡甚众。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忽然狂风大作,对面不能相见,两军各自后撤。而唐军一退不可收拾,全部溃散。史军集结后,入邺城,杀安庆绪,兼并其军。史思明留其子朝义守邺而自回范阳。4月,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9月,统兵南下,渡黄河,占汴州(今开封),西向洛阳。这时,唐李光弼正巡营河上,急速西归,因兵力不足,决定放弃洛阳,移军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北连泽、潞两州,欲威胁史军侧翼,使之不敢西进。史思明恐侧后被抄袭,不先入洛阳,屯兵白马寺,筑城与李光弼相持。史军多次进攻,均遭失败,遂退据洛阳。761年2月,肃宗听信鱼朝恩之言,不纳李光弼关于敌兵尚锐,不可轻进的意见,强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在一再催促下,李光弼进至邙山,被史军击败,退守陕州和河东。3月,史思明令朝义乘胜攻潼关,在陕州为唐军击败。史思明欲杀朝义,反为朝义所杀。由于史军内部动乱,唐军于邙山新败,因此双方均采取守势。762年,玄宗、肃宗相继去世。4月,李俶即位(即代宗),10月以子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调集兵力,并再借回纥兵进讨史朝义。23日,仆固怀恩出陕州,另以李光弼等分出渑池、河阳、陈留,合攻洛阳。30日,在洛阳城北击败史军,史朝义率主力10余万出城救援,在昭觉寺展开激战,双方死伤甚众。接着,史军又连败于石榴园、老君庙等地,共伤亡6万余,被俘2万余人。史朝义率轻骑数百东逃,唐军收复洛阳。仆固怀恩留回纥兵于河阳,派其子仆固率万骑乘胜追击,连克郑州、汴州。11月初,在卫州击败史朝义、田承嗣部4万余人。史朝义部将薛嵩、安忠志等降唐。史朝义、田承嗣退守莫州(今河北任丘北),随之被唐军包围。763年春,史朝义率5000骑突围去范阳调援,田承嗣以莫州降唐。史朝义至范阳,因守将李怀仙已归唐,只好逃到奚、契丹境,至温泉栅(今河北卢龙西),因追兵临近,自缢而死。唐安史之乱至此平定。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余患未消。战乱波及整个北方地区,人民流离失所,死者达700余万,国库因之枯竭,强大一时的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落。在平叛的过程中,为了争取叛将的归附,“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并对内地掌兵的将领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叛乱过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①三四”。造成了以后方镇割据称雄、军阀争霸混战的局面,连绵持续200年之久。六、中国宋辽金时期的军事与战争1。宋初统一战争(1)宋初的形势和战略决策从907年朱温篡夺唐政权建立后梁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割据分裂的时期。一时间,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军阀混战连绵不断,王朝更迭迅速频繁。在中原地区,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5①《新唐书·兵志》。

个朝代更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南汉、吴越、闽、南平(荆南)、楚(后为武平)。在今山西还有北汉共10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此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还有契丹(辽)、回鹘、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依靠手中掌握的兵权,建立北宋,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旧。当时,南方尚有占据江汉一隅的南平、占据湖南的武平,据有两川、汉中的后蜀,据有岭南的南汉,据有江淮地区的南唐,据有两浙地区的吴越。这些政权已处没落状态,政治腐败,上层不和,军队衰弱不堪,战守不定,指挥无方。北方有占据河东(今山西)的北汉,内有精兵,外有强援,是北宋的劲敌。此外还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疆域辽阔,军力强大。但在宋建立前后,内部纷争不断,这种情况一方面使辽无暇南下,为宋进行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另一方面其实力依然雄厚,不容忽视。赵宋政权据有的中原地区自五代以来,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远非雄厚。面对“卧榻之侧,皆他人家”的严峻局势,宋要完成统一大业,其战略方针是否得当便成为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赵匡胤在充分估计自己军事、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经过再三权衡,最后确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着眼点是先弱后强,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后,再集中力量对付北面的强敌。为此,选派宿将,率领重兵,守卫北部各要点,以防备契丹和北汉。待北面的防御加强后,再挥戈南下,击灭南方各割据政权。(2)作战经过962年9月,武平统治者周行逢病死。幼子周保权继位,部将张文表乘机发动兵变。武平统治者遣使向宋求援。11月,南平统治者高保■也病死,侄高继冲继位。久已图谋南下的赵匡胤,看到这两个割据政权接连发生丧乱,认为有机可乘,遂采取一箭双雕的方针,以借道为名灭南平,以救援为名灭武平。963年1月7日,赵匡胤命慕容延钊、李处耘等率10州兵南下。于2月9日兵临江陵城下,高继冲见大势已去,举城投降。宋灭南平后,分兵两路,水陆并进,直趋武平。于3月初在澧州(今澧县)击败武平军,接着占领朗州(今常德),生俘周保权。宋并灭荆湖的胜利,使宋势力伸入长江以南,占领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和南唐两大割据势力之间的联系,为尔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和东灭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宋占领荆湖后,后蜀东北两面均处于宋的瞰制之下。赵匡胤于是开始谋划攻蜀事宜。后蜀也感到了宋军的威胁,决定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同时派兵约北汉举兵夹攻宋朝。正欲伺机攻蜀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于964年11月2日发兵两路攻蜀,北路由王全斌军率步骑3万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由刘光义等率步骑2万出归州(今秭归),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两路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进展顺利。于次年正月初包围成都,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被迫投降。宋灭后蜀后,南汉屏障已失,岌岌可危。但犹临危不察,不断骚扰宋境。970年9月,赵匡胤命潘美等率10州兵,避开五岭主要险道向南汉进军,其基本意图是:由南汉中部突入,诱歼敌军,稳定翼侧,然后东击南汉都城兴王府(今广州市)。宋军按既定计划推进,于次年2月4日夜在马迳(今广州北)击败南汉军主力,追踪而至兴王府。第二天南汉主刘■出降。宋灭南汉后,据有了长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区和珠江下游地区,从战略上形成了对南唐的三面包围,于是积极准备消灭南唐。974年10月,宋发动进攻,以曹彬为统帅。具体部署是:曹彬率荆湖水军顺流而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贵池)以东长江南岸各要点;潘美率军自和州与采石(今安徽马鞍市西南)间渡江,会合曹彬东下直攻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京师水军自汴水而下取道扬州入长江攻润州(今镇江);以王明率军向武昌方向进击,牵制江西唐军东下赴援。11月宋军包围金陵,为避免伤亡,采用长围久困的办法,劝说南唐主刘煜投降。在遭到拒绝后,于次年11月27日发起总攻,李煜被迫投降。赵匡胤在灭亡南唐后不久去世,赵光义继位后,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福建的陈洪进献出所辖土地,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开始集中力量准备消灭北汉。979年1月,宋军发动进攻,其部署是围城打援:由潘美统率大军攻北汉都城太原;由郭进率军阻击辽援兵。4月中旬,宋军数十万包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被迫于5月5日出降,北宋统一战争至此结束。北宋王朝自963年开始至979年,经过16年的战争,结束了自唐中叶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2。宋辽战争(1)宋辽军政概况辽是雄踞于宋朝北方的强大政权。辽拥有总兵力约30余万,其中精锐部队10万左右。辽军的骨干是禁军,主要为契丹人组成的3万骑、属珊军2万骑、宫卫骑军10万,由皇帝直接指挥。禁军之外还有汉军、部族军、宫分军、属国军和军等。辽兵役制度是征兵制,兵农合一,“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皆得从军。士兵有正军和家丁之分,奴隶只能当家丁,不能充正军。辽军骑兵众多,剽悍轻捷,长于野战,每正军一名,配马三匹,武器、马匹等装具自行装备。宋是高度集权制的封建政权。枢密院是中央最高的军事行政机关,但不直接指挥军队,另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即三衙掌管军队的指挥。待到用兵作战,又临时指定官员作为统兵将领。宋为防止武将专权,将兵权一分为三。虽然避免了将帅发动兵变,但由于军权过于集中,造成了种种弊端,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936年辽从后唐叛将石敬瑭手中割取燕云16州后,为扩张土地,掳掠人口和财物,即凭借其强盛军力,以燕云16州为基地,多次南下骚扰中原。燕云16州地处今河北和山西北部,地势险要,在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赵匡胤在宋朝建立之初,即有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但为了集中力量统一南方,对辽军的袭扰只采取来则备御,去则即止的态度,以免影响南征。待初步完成统一中原战争后,宋朝便倾其全力收复燕云地区,于是宋辽在幽州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2)第一次幽州之战979年5月6日,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