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 作者:卫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事 作者:卫风-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们总说屋子需要人气,宋家原来住在这儿的时候,这两棵树好象也有些无精打采的,现在却显得精神抖擞,兴许它们也知道换了新主人,要显出一番新气象来吧。
希望新邻居好相处。
现代的人都住在钢筋水泥丛林之中,可能十年八年住下来,都不知道自己对门邻居姓什么叫什么长什么样。这时候不一样,邻里之间帮扶互助是常事,鸡犬相闻,抬头不见低头见。遇到个好邻居固然是幸事,遇到恶邻,日子可就不省心了。镇东就有那么两家,一墙之隔,可是却象仇人一样,平时绝不往来,遇事还会互相拆台捣乱。其实两家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深仇大恨,只是两家在一次重修院墙的时候,两家因为宅基起了纠纷,起因没什么了不得,但是仇却越结越深了。到了后来,因为什么结仇已经不重要了,两家简直是为了仇视而仇视。
四奶奶换衣裳的时候,又林就逗着小弟元儿玩。这孩子还没有半岁,吃得白白胖胖的,天气热,他就裹着红绫肚兜躺在榻上。又林把手指递给他,他就抓握住了,咯咯的笑。
“小弟倒很乖,也不大哭闹。”
四奶奶换了件家常穿的衣裳,坐到一旁来:“嗯,他是你们姐弟几个里头最好带的一个了。你还好,德林刚生下来的时候,整夜整夜哭个不停,我又没有奶水,换了三四个乳娘他就是不肯吃奶,唉,可真是个磨人精。”
又林好奇地问:“那后来怎么办呢?”
“是你奶奶把他接过去照料了好长一段日子,他先天不足,可没少生病……”四奶奶捏捏小儿子软嫩的脚丫,心里不是不酸楚的。
“我呢?我小时候怎么样?”
四奶奶笑了:“你也不省心”
四奶奶没有说出来的是,当时她是多么惶恐,生怕这第二个孩子象第一个一样,也有胎里带的病,治不好,活不长……真要是那样,四奶奶觉得自己也一定活不下去了。一个芳林已经让她力竭心碎。那个孩子……她的第一个孩子,多么漂亮的女儿,可是却连眼睛都难以睁开,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乳娘喂她的时候大意,热的汤汁溅到身上,她也不会喊疼——
再次怀孕的时候,四奶奶根本对生男生女不再关心。儿子固然是她所期盼的,女儿也没有关系,只要她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四奶奶就于愿已足。那时候她没少烧香拜佛,只求菩萨保佑,能让她生个健康周全的孩子,她愿意折寿十年,不,二十年她也愿意。
小小的软软的一团的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亭亭玉立的姑娘了,四奶奶摸了一下女儿的脸,又林看着四奶奶脸上的笑容,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也酸酸的。
“娘?”
“嗯,没事,你也累了,快回屋去歇着吧。”
夏天里头天气变化快,刚才还响晴的天,一转眼就阴了下来,又林睡得迷迷糊糊的,被雷声惊醒过来。外面天色阴沉,暗紫的电光闪了一下,接着又是一声雷响。
“姑娘睡得真沉,”小英出去打水的功夫,雨已经落下来,豆大的雨点打得檐瓦啪啪直响。
“什么时辰了?”
“姑娘睡了大半晌了,当心晚上走了困睡不着觉。”
又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这几天天气都热,睡不踏实。倒是这个午觉睡得很沉。她看看窗子外头的滂沱大雨,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急的跳起身来:“糟了”
“咦?姑娘怎么了?”
小英莫名其妙,看又林活象火烧屁股一样跳起来往西屋跑。
又林冲到书案前头,顾不得别的,先把摊在窗子下头的画纸收起来。
雨太大,虽然有窗篷,画纸上也溅了好几滴水珠,上头的颜色微微晕开来,又林十分懊恼:“糟了……”
她这张画是打算好好的画,然后裱起来送给段夫子的。虽然画的不好,可是却也是一片心意,花了好几天功夫。本来觉得天气好,就没有把画纸卷起来,没想到这雨来得这么急。
这下可好,几天的功夫一下子就费了。
小英颇为不安:“姑娘……我刚才来看过,觉得风不大……所以才没关上窗子……”
“没事儿,不怪你,是我自己没收好。”
又林叹了口气,把画纸搭在椅背上:“先晾晾看吧,大不了再重画一张呗。”
段夫子曾经说于江镇美就美在水乡风情上头,又林这画上画的就是家门前的河汊、小桥、垂柳,还有河上面缓缓行来的小船。将来段夫子纵然离了这里,但是看到这画儿,应该也会回想起在于江生活过的日子。
“姑娘,其实……这水点……”小英小声说:“看着倒跟画里头也下雨了似的。”
又林一怔:“是吗?”
她再低头看。
那几滴水珠溅到的地方的地方,河里的水波晕开了,垂柳象是蒙上了一层雾——倒还真象是雨中的光景。
不错不错,又林笑着夸了小英一句:“你这算是旁观者清哪。嗯,改作雨景倒也不着痕迹,还更有韵味了。”
小英虽然不大识字,但是旁观者清的意思还是明白的,笑着说:“画画儿我不懂,只要姑娘的功夫没白花就行,那放这儿晾着成么?纸会不会皱?”
又林细心的用绵纸吸去水渍:“没事儿,这纸不会皱的。”
也许这就是错有错着吧,晴景改雨景,似乎比原来更显得自然天成了。
——————————————
卡文卡得。。死去活来的。。
最近有个活动哦。只要订阅了【卫风】的书有五百章V章的童鞋,在个人中心就会有一枚‘卫风之光’,证明你一直关注【卫风】的作品,这是写了五百章以上V章写手才有的荣誉,很感谢童鞋的支持,还没有领取这个徽章的同学,去领取一下吧,只要点击【家事】旁边的【卫风】那个数字【19】,就可以进领取页面啦。

第五十七章 邻里

下雨纸笔泛潮,颜料滞涩,这会儿就算想画也画不了。但是又林心情还算不错,毕竟不用再返工了,适当的改一改,这画依旧派得上用场。
暴雨如注,一直下到天黑时分还没有要停的意思。门口台阶下头已经积了寸许深的积水。等吃完晚饭,又林去李老太太那里,玉林和德林两个正趴在一张小桌前头抢骰子玩,两张小脸儿凑在一块儿,红彤彤的活象两只苹果。李老太太坐在一旁看着,脸上罕见的带着笑容。
“雨这么大,你怎么这会儿过来了?”
又林笑嘻嘻地说:“闷在屋里头也没事做,过来瞧瞧您在屋里做什么呢。这些天天气热,下一场雨凉快凉快也好。”
李老太太点了下头。
其实下这样的大雨并不凉快,因为雨太大,门窗都紧闭着,屋里十分气闷,反而比平时还显得热。
魏妈妈进来回话,措辞很小心:“刚才老黄从后头过来,说后门左边的院墙塌了一块儿。”
李老太太关切地问:“是雨水冲垮的?可砸伤人了吗?”
魏妈妈比划了一下:“哎哟,看我,这话都没说清楚。您别急,没伤着人。就是瓦都损了,墙损伤不大。倒不全是雨水冲垮的,是后门外头的树杈子倒下来砸的。”
李老太太放下心来,点了点头:“那就好,家里头都说一声,别让人再到那边儿去,小心再塌墙了压着人。等天晴了叫泥瓦匠来收拾收拾吧。”
魏妈妈应了一声,又说:“其实那树不是咱们家的——是原来老宋家的树,已经让虫蛀空了,风一大经不住,就倒过来了。”
李老太太唔了一声,慢慢捋着念珠。
按理说,邻家的树倒了砸了自家的墙,这请泥瓦匠修墙的事儿,他们家自然要出人出力。不过老宋家的宅子已经卖出去了,这树当然也跟着换了主人,新邻居脾性作派都不熟悉——
既然李老太太不发话,那魏妈妈也就明白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家请人整一整也就罢了,犯不着为了这个再去和新邻居吵嚷。万一对方不是那通情达理的人,从此邻里间起了龌龊,以后怕是没有清静日子了。
再说,这树是宋家在时有的,也是宋家没照管才蛀的。新主人刚买下房子,只怕注意不到这棵树不牢靠。就算注意到了,也料想不到今天的风雨这样大。
其实下人们的消息有时候比主子还灵通。四奶奶和又林是刚知道买房子的人家是谁,可是其实家里头的下人,倒是早就知道了。因为主人家虽然不便往来,下人们进进出出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家长里短,早混了个脸熟。
要让下人们凑在一起不说主家的八卦是非,那简直比让他们不吃饭不睡觉还要困难。
魏妈妈说:“搬来的倒也不是别人家,老太太还记得前些日子往咱们家来的朱家的那位哥儿?买下宋家房子的就是朱家。”
李老太太有些诧异:“他们家不是住在京城么?”
“正是。不过想来老人家年纪大了,惦记着叶落归根吧。”
其实这是个体面的说法,直接说他们家坏了事,被罢了官,在京城住不下去,未免太刻薄,叶落归根总是比丧家之犬听起来中听。
李老太太摇了下头:“听说朱家的祖籍是杭州府的吧?”
魏妈妈笑着说:“还是您记心好,一点儿不错,听说,他们老家正是杭州府的。但是听说朱家这次是老爷子和老太太一块儿回来的,老太太听说就是咱们于江人。”
“是吗?”李老太太问:“是咱们这儿的人?姓什么知道吗?”
“听说娘家是姓董的。”
姓董……李老太太想了想,多少年岁月变迁,她又是个女子,镇上姓董的人家不少,并不知道哪一户的亲戚。
还有些话,当着小孩子的面不太好说,魏妈妈晚间又过来了一回,沏上茶,向李老太太细细道来。
“听说这次迁回来的只有老爷子和老夫人,对外头说的是,一来老夫人想念家乡,叶落归根,二来因为小孙子贤哥儿在这里读书,做祖父祖母的思念孙子,所以才迁来了于江,也方便就近照顾。”
“这……”李老太太久历世情,哪能听不出来这其中的蹊跷?叶落归根,归杭州府还说得过去。照料孙子的话,遣几个得用的仆妇僮子来,可不比这老两口儿自己过来的强?
“据说朱家老爷子得罪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官罢了不说,只怕会祸及家人呢。所以京城也不能住了,才要回来的。这位朱老夫人生了三子一女,长子这次也受牵累丢了官,次子一直没出仕,老三呢,早年就亡故了,只撇下了孤儿寡妇。这次只有老两口回来,儿子媳妇们却没有一个跟来……”魏妈妈把声音压低了些,其实她不必这样小心,玉林已经被带走哄睡了,外面雨还下着,没人听得清屋里头的声音:“听说他们家长房和二房为了争产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呢,把老爷子都气病了一回,现在还没痊愈呢。”
李老太太点了下头。
人人都想子孙繁盛,但是儿孙多了,难免磕碰争闹。手心手背都是肉,让当爹娘的罚哪一个帮哪一个?再说,要是儿孙有志气有出息,自然不会只惦记着爹娘的那点儿家底儿。
三个儿子死了一个,剩下的两个这样没出息,也难怪老两口伤心,李老太太也是有儿孙的人,当然明白那种感受。
早年再风光有什么用?到老来晚景凄凉——
而李老太太自己虽然早年没少吃苦,现在儿子媳妇却十分孝顺,儿孙绕膝,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第二天雨势渐小,淅淅沥沥的仍旧下个不住。这在于江并不稀奇,这里的夏天本来就多雨,有时候阴雨绵绵半个月都不放晴,眼下这场雨实在算不了什么。
——————————————————
继续卡==
真愁人。偶尔卡不可怕,卡成习惯就~~~

第五十八章 迁居
 
一早,后头朱家就打发了人来,措辞十分客气,就是为那株倒了的树致歉来的,说是原来想把那树伐了去,只是事情一多没顾得上,又没想到突然就来了场风雨,这么砸了李家的院墙,很是过意不去。等这天一放晴,就赶紧请了人来把那树和院墙一起赶着收拾了。
四奶奶倒是没有说什么,这树又不是朱家栽的,人家这些日子忙着整修房舍,一时腾不出手来也是有的。这一半人祸,一半天灾。朱家那管事也有了年纪了,姓唐,两鬓都白了,穿戴行事都十分体面,一看就是积年的老家人了。四奶奶也没怠慢,请他坐了吃茶,他只不肯,说事情多,还得回去照看着。
“也好,那我也不多留你了。等朱老爷和老夫人到了,我们就过去拜望两位老人家。你们家贤哥儿这些日子功课可忙?天气炎热要多注意身子,若是得了闲,常来我们家走动走动,我们老太太可时常念叨他。”
唐管事笑着应着:“我们小少爷也说,平时在这里,多蒙老太太和四奶奶照应他,老夫人也说要好生谢谢四奶奶您哪。”
“又不是外人,可不必客气。”
雨一停,果然朱家就让匠人来修整这一段围墙的缺口。那棵已经被蛀空的树也伐了。剪断砍掉的枝杈也收拾得一干二净,事情办得让人十分舒心。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个通情达理好相处的邻居,那自然是一件幸事。宋家的宅子卖给朱家,真算是卖对了人。
八月初六,黄历上写着宜动土,宜迁居,朱家安安静静的迁了进来,只放了一挂鞭炮,既没宴客,也没怎么张罗。按着这时候的风俗,迁居是件大事,总得祭祀、宴客。但朱家既然只有老俩口来静养,不算正经搬家,也就犯不着折腾。
虽然他们没大办,可是两家挨得这么近,又沾点亲戚,总不好装不知道。四奶奶备了一份儿礼,命人送了过去。朱家收下了,又回送了两样东西,分别是蒸饼和腊肉。按于江的旧俗,搬迁之时,要用新锅灶蒸一锅饼,还有从旧居带来的腌腊肉,分赠给来道贺的亲戚和邻人。这朱家虽然是从京城迁来的,可看这行事作派,主家必定是地道的于江本地人无疑。朱家老爷子是杭州府人,那老太太肯定是于江人。
从朱家下人传出来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朱家的仆人大部分都是从京城带来的,但是厨娘是在本地雇的,烧得一手地道的于江菜,象白汁蹄髈,银鱼羹都做得特别好。李家在上次满月酒请客时,还请她来烧过菜。这位厨娘年轻时在大户人家做事,后来嫁了人,凭手艺谋生,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过了几日,又林见着了这位朱老太太,朱慕贤的祖母。
以前宋家还在时,又林是来过的。那时候四奶奶过来,带着她一起。但是她对这院子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她只记得,这院子以前没有这么敞亮,屋角堆放着乱糟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