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完结)- 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赵兴现在能做的就是让尽量暗中安排两个半大孩子多接触,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些情愫,这样就算以后成婚了,那也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不至于相敬如宾不相睹。至于让赵振邦陪着刘镕,也是希望代表着汉家与赵家的下一代人,能够和睦相处,不要因为皇权的更迭而反目成仇。

赵兴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能否实现,却是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刘镕接能接触到的人,就显得十分关键。今后就算刘镕加封晋王,身份高贵显赫,但赵兴绝对不会疏于对他的管教和引导,让这个孩子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远离那些尔虞我诈。如果刘镕能够静心于做学问或者搞些发明创造,那就更好。并州有赵兴把握方向,五十年内基本上是不需要第二个声音。

三月二十八日,晋阳城被打扮的焕然一新,百姓们一大早便起来将门前的灰泥街道写得干干净净,然后还用清水冲洗一遍,颇有一些黄土垫道、清水洒街的味道。当然了,如今的晋阳城各条街道都是用灰泥浇筑,天晴下雨都不会有泥土粘脚。各家的大门上都挂了大红的灯笼,市面上的店铺酒肆也是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

在半年前便开始修建,如今已经落成的晋王府中,身穿王袍的刘镕,按照大人指点,规规矩矩地跪在正堂之下,双手接过了王允带来的天子加封诏书、国玺和印绶等物品。随后府外的卫兵点燃了象征礼成的炮仗,一百声“轰隆、轰隆……”的巨大炸响声过后,全晋阳城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自己今后不再是并州人,而是晋国人。

在王允的见证之下,端坐王位之上的刘镕,按照赵振邦这几日反复教过的话语,有模有样地说道:“镕于长安宫乱之中,幸得镇北将军护佑,终不致为歹人所害。如今幸得皇兄垂怜,封王于北地,今后定当为大汉镇守边疆,保境安民……”

随后,刘镕拜刘虞为国相,官秩二干石;拜赵兴为中尉,加太傅,官秩二干石;拜贾诩为长史,官秩二干石……

一场预谋已久,朝廷与地方妥协的分封仪式总算结束,今后并州的称呼将从大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晋国。密切关注并州形势的各方势力,在得知了这一重大消息之后,又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零七章 推新政谋划长远

毋庸置疑的是,晋王受封这一事件将会对大汉中央朝廷以及各州地方势力产生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明面上看,朝廷先是围剿并州赵兴在先,封三皇子为王在后,属于受到挫败的一方,中央集权的威信自然受到影响。但实际上,就算没有围剿赵兴,就算没有封刘镕为晋王,朝廷的威信经过汉灵帝一朝的肆意挥霍和黄巾军的践踏,实际上又剩下了多少?

王允与赵兴最终达成的协议,看着并没有给朝廷捞回去多少好处,但确确实实的是争取到了不少利益。如果其他各州势力以为晋国挑起了分封割据的头,自己便能够想当然地跟朝廷叫板,也弄出个齐王、赵王、蜀王、襄阳王、吴王来,那可就是大错特错,甚至是错得离谱。

谁敢学赵兴,弄个小孩封王割据,前提条件是要有晋国这份实力,不仅仅是指军事上的,而且还包括综合实力。没有晋国这份能够力扛四方的硬骨头,趁早还是洗洗睡吧。

朝廷的三路中央军虽然在并州折戟沉沙,受了一些损失,但元气还在。更为关键的是,赵兴主动提出来要帮着朝廷尽义务,潜台词就是可以在朝廷大义之名分下,东征西讨。只要并州觉得有好处可捞,朝廷一征调,苦于没有开战借口的赵兴就能立即带着大军打到黄河两岸某方势力范围之内!

比方说,如果董卓现在向天下宣布,四皇子在他的手里,要求朝廷封四皇子为凉王,将凉州作为封地。那么,王允一定会立即建议朝廷向晋国发出征讨董卓的命令,而赵兴也绝对会乐颠颠地带着近十万大军挥戈西进,不出一年,彻底荡平董卓。

当然了,距离并州比较遥远一些的州郡,比如益州、荆州、吴州等地,赵兴的手一时半会伸不到那里去。但如果这几州的州牧头脑发昏,也跳出来要扶持汉室后人封王,朝廷完全可以与并州再次达成某种协议,比如调集中央军进行镇压,而晋国则威慑北方各州。

总之一句话,如今的朝廷和晋国,属于大哥和二哥的关系,虽然二哥有另立山头的打算,但哥俩绝对不会愿意看到第三个小弟冒出头来再立山头。

晋国初立,其他各州的反应目前还不明朗,但晋国内部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作为辅助晋王的太傅,手握晋国十八万“护国军”的都尉,未来刘镕的岳父,赵兴在并州的地位其实更加稳固了。以往推行政令,还要与形式上的州牧府进行协商,最终的命令也要经过州牧府下达,毕竟有些绕路,有时难免顾虑重重。如今刘虞和赵兴名义上分数晋国的文武两派,可实际上刘虞成了替赵兴打工的总经理,很多政令只要借助刘镕的名义颁发即可。

晋国这家“新上市的公司”,企业法人代表是刘镕,总经理是刘虞,董事长却是赵兴。跟中央和其他各州交涉的事情,名义上由刘镕负责,实际上是赵兴把方向;企业管理和运营由刘虞负责,但董事长赵兴如果觉得总经理政治立场有问题,可以立即进行更换。

晋国作为拥有一州甚至是数州疆域面积的大国,与大汉朝其他大大小小几十个郡国相比,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晋国之内,所有的政令军令、官吏任用、军力部署统统属于自治,朝廷根本无力干涉。只要不出晋国,只要不打出造反独立的旗号,赵兴想在晋国怎么玩都行,这就是“借尸还魂”计谋带来的巨大政治利益。

由赵兴直接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所有权和适用权的问题。为了避免“打土豪分田地”造成统一全国时的巨大“后遗症”,赵兴计划采取一种渐进式的温和做法,最终实现土地所有权国家化的目标。

赵兴规定,私人之间土地不可以进行交易,有主之地只能卖给官家,再由官家分配给需要使用土地的农户耕种。即将掌控天下经济走势的赵兴,完全有能力通过大把大把的财富,实现土地的兼并和收购。也就是说,将来整个国家只存在赵兴唯一的一个大地主,其他的地主阶层将会难以生存。

那么有人就会发问了,赵兴如果将来不给手下的文武大臣分封土地,如何形成利益共同体,如何笼络人心?因为目前赵兴势力的矛盾并不尖锐,所以这个问题目前暂时搁置,赵兴敢这么想、这么做,自然有后续的手段,只要大家记住影响东汉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即可。

二是税收和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晋国将继续坚持藏富于民,保护私有财产合法化的方针。当然了,财富分布在民间,不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毕竟老百姓的眼光没有那么长远,信奉的是隔夜的黄金不如到手的铜。没关系,即将开张的 “并州农工商发展建设金行”,将会有力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是官吏选拔的问题。赵兴对于中国的官吏选拔问题没有过多的研究和思考,但他听人说过“科举制”是中国对于全世界的“第五大发明”,而现代版的科举制就是高考。尽管高考被许多人所弊病,可到了二十一世纪,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大国,仍然无法解决公平公正与择优选拔人才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所以高考依然坚挺不已。于是赵兴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制”,成立考试委员会,具体指导通过考试选拔各行各业人才的方法。

晋国有个好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属于新兴集团,很多家族目前只是发展之初,而且当初还是处于社会最底层(比如关羽、赵云、徐庶、太史慈),因此对于科举制这种能够最大可能地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官吏选拔制度,阻力并不是很大。

四是大力推广农牧渔业增产增收计划。粮食产量始终是限制并州人口增加和势力扩张的瓶颈问题,而农牧渔三者结合便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土地所有权的逐渐集中,赵兴将采取更加激进的方法手段,不遗余力地提高各种产量,确保晋国的根基稳固。

五是大力推动手工制造业发展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今后并州能够走上富裕道路的关键。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只要始终保持“上党制造”领先于天下,那黄澄澄、白花花的金银还不跟水一般流向晋国?

六是重视提高技术工匠社会和经济待遇的问题。赵兴早期在并州推行的功勋制度,便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动机在里面。封建朝代的许多王朝,都是对手艺人嗤之以鼻,始终摆出一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丑陋嘴脸,而赵兴却是知道只有科学技术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终极决定力量。

提高技术工匠的社会和经济待遇问题,说白了就是要走技术强国的道路。赵兴在晋国之内的绝对威信和巨大影响力,决定了他有能力彻底改变“手艺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除了这些方面,赵兴还有许多的构想,需要等到晋国的实力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威望更加隆盛的时候,再进行逐一尝试。光是上面的六条,不管哪一个得到坚决的贯彻,晋国都会走向富裕和强盛的道路。

第九卷 攘外安内 第四零八章 农兵商金行开张

上文里已经多次提到了“农兵商金行”这个新鲜词汇,实际上也是赵兴与秦宜禄、刘继礼、糜竺等熟悉商业运作之人,暗中商议和琢磨了近十年的一项重大举措。说白了,赵兴就是借鉴了后世国家银行的经验,准备将这一项可以强国富民的制度或者机构引入晋国。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赵兴穿越之前深有体会的一种国家体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集中力量尤其显得重要,带来的各种社会效益更是成几何倍数的增长。藏富于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调动全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官府仓库里面没有可用的财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建立“农兵商金行”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什么叫做“农兵商金行”,而不是叫做“农兵工商金行”或者“农兵工商银行”?因为目前晋国的手工业者还没有彻底脱离农民身份,也就是说,工业化水平几乎为零,自然就没有纯粹的工人阶层;至于赵兴为啥叫金行而不叫银行,纯粹是他觉得银行听起来没有金行更硬通。要说保值性,还是黄金来得过硬。

赵兴的野望里面,将来可是要将商贸货栈开到欧巴罗州去的。到时候,黄金这种密度大、价值高的货币便是首选,比起白银来要省事不少。既便于存储,又方便运输。

提到开办金行,实际上就是官办钱庄或者票号,自然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货币符号化,也就是纸币的发行与流通问题。

说句实在话,无论任何朝代,纸币从其使用价值上来说,不过是一张擦屁股都嫌硬的纸,尽管印刷的精美程度日益提高,但一旦失去了信用,那还真不如柔软一些的草纸更有价值。

上一世,出身农村的赵兴曾经亲眼见过祖屋的几面墙上,老祖宗们用“法币”糊了一面又一面的墙。没办法,那时候老百姓穷啊,没钱用立邦漆刷屋子,只好用白纸糊墙壁。要不是法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玩意,谁又愿意放着白纸不用,用钱去糊墙呢?

但纸币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在发行方的信誉可以得到长久保证,伪造情况不容易发生两个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发行纸币可以带来非常多的好处与便利。

第一,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晋国甚至是大汉一年的国民收入,便于进行经济总量上的调控和税收的分配。作为金行,你印刷了多少纸币,又发出去多少纸币,自然心中有数。在保证货币不膨胀,能够实现纸币与流通货币近似于一比一的交换的情况下,老百姓手里头有多少纸币,那就象征着晋国或者大汉有多少财富。每年新增的纸币,便是国家财富的增加数量。

第二,纸币确实便于携带和存放,可以极大地为商业活动提供便利。俗话说“纸寿千年”,只要你不是水浸火烧,一张纸还真能经上一段时间的折腾。当然了,有时候火烧水浸的情况是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这时候,金行的一个好处便体现了出来。

虽然汉朝不可能有计算机联网这么先进的东西,但只要老百姓把大额的纸币存放在金行之中,再落后的钱庄票号也会进行至少两本以上账册登记。说句难听话,就算某地的一处票号被烧了个精光,或者捏着金行存钱凭据的百姓家起了火,只要有一方能够找出凭据或者记录来,这财富就不会变成无主之物。

第三,可以有效地对经济发展方向进行调控和引导。赵兴将要开办的是发展建设金行,所以就包涵这投资的理念在里头。赵兴就算再外行,他也知道后世的银行有个“存贷差”这种说法。老百姓把钱存进金行,动力来自于金行的安全和每年的利息;而开办金行的初衷就是要积少成多,集中财力办大事,自然要把钱给用出去,还要用到刀刃上。

赵兴既然知道拉动内需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当然就知道国家和地方投资也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行从百姓手中吸纳剩余财富,然后向一些新型行业进行资助和贷款,这样就基本保证了金行不会亏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老百姓对于金行的便利和信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存款数目会越来越大,这时候投资就摆上了日程。

别忘了,赵兴可是专门跟王允进行了好几天的谈判,最终拿下了晋国可以在大汉全境开办商贸货栈和金行“许可证”的。行走各地的商旅,将会促进货物大量流通,自然需要大量的本钱。钱从哪里来?金行给你贷款!

实际上,创办农兵商金行的巨大好处,不仅仅是上面提出的三点,从商业和经济角度思考,还有许多的便利之处。说句最不该说的话,万一哪一天赵兴缺钱缺的厉害了,他只有命令金行多印那么一点点纸币,就能缓解不少的经济危机……

鉴于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好处,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