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第3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禁在镇江,失去自由。

两年后,他被放了出来,派去遥远的南方巴州当通判,到请康元年金军入侵时,他升官了,被委任为磁州知州。

磁州在河北大地上,当时太原失守、真定危急,官儿们都急着往南方跑,宗泽逆着人流走向河北,迎向了金军。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忠于事实,忠于本心,而不去忠于过官本位的世道,这让他在官场上寸步难行,也让他在这时做着与整个官场截然不同的事。他到了磁州,一边准备着援军去救真定,一方面遇到了去金营和谈的赵构。

宗泽劝赵构别去送死了,没人会在这种优势下同意什么和谈。赵构是与众不同的,他想了想,决定听宗泽的,并且由此对宗泽很有好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继续下去,那么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但是,它偏偏拐弯了。

因为王云。

这位给事中大人出事了,磁州人认得他,他在不久之前就当过出使金国的使者,当时路过磁州时曾经要求磁州坚壁清野,把老百姓、财物等都运到城里,不留给金军。平心而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惜磁州的百姓也因此被折腾得够呛。

这时他再来,磁州人立即火冒三丈,事有凑巧,有人在他的行李里发现了几件和金国服装相似的“皂裘”,这简直是火上浇油,磁州人认定了他是金国的奸细。当时整个两河地区的人民怒火冲天,只要和金国粘边,连宰执人员都敢砍成肉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算什么?

百姓们一拥而上,王云也碎了。

事情过后宗泽才知道,他只能硬着头皮去报告给赵构。赵构没说什么,只是很快地离开了磁州,去了相州。在好多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赵构才在一次偶然里提起了这件往事,他认为是宗泽杀了王云,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杀了他身边的亲信。

宗泽,从此让赵构不敢去信赖。

连载(1825)

国运在这里拐弯,如果赵构能一直留在宗泽的身边,那么哪怕以后的事仍然会发生,由于宗泽的坚持,某些事情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而相州……相州的知州名叫汪伯彦。

回到开封城,两河尽失,黄河失险,河南大地上一马平川,再没有半点的阻碍。到这地步,宋朝当局终于知道后果严重了。赵桓紧急做了一些部署,比如集中城内的守军,点人数是7万左右,每1万人为一军,分成5军,派到四面城墙上去守备。

剩下的由姚友仲、辛兴宗率领,作为预备队。怕军力不足,又在城里公开召募,于是市井无赖光棍混混们都成了保家卫国的人。

另外,赵桓征召天下兵马勤王,命令刚刚撤回去的张叔夜们再快马加鞭地回来;之后他努力回忆上一次东京保卫战是怎么成功的,想来想去,他终于想起了一个人,派专人用最快的速度去找,一定要找到!

李纲。

找李纲可不容易,当初他被挤出开封时,是去河东、河北当宣抚使,相当于战区总司令,名头比天都大。可这时嘛,他已经在长沙了。

这个过程很跳跃,怎么发生的呢,他先是到两河去当官,发现被架空,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宋朝同意了,批准的同时给了他8个字的评语:“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也就是说,他一心一意地搞抗战,打了败仗,浪费了钱财。

宋朝,你还能再无耻一些吗?!

有了这个评价,李纲想辞职是别想了,必须先受罚。他被贬职到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安置,没几天,宋朝觉得太便宜他了,又贬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到长江边上去喝风。当金军压境,赵桓再次想起他时,他被省内调整,贬到了长沙附近。

这个距离,除非是空运,要不李纲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位,哪怕是赵桓开出了资政殿大学士、开封市长的职位也没用。

连载(1826)

李纲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可近处也有救星,赵桓想起了前几天才分手的九弟赵构。谁说开封城的信息更新慢,谁说金军控制了占领区,宋朝人寸步难行?

赵桓简直随时掌握着周边的每一个动向,赵构到了相州他都知道。他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要这一大堆的元帅火速带兵救援京师。

这些头衔扔出去之后,赵桓的全部准备工作完成了,赵构的第一个罪名也成立了。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了,有这个职务,天下的安危都得由他来负责,最起码的开封城,眼前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要由他来搞定。

搞不定,就是失职、无耻、无能!

但是,请问这位大元帅有啥兵力呢,首先一点,整个河南大地上,也就是当时的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等地方,除了开封城这一小块之外,自从有宋朝以来170多年里,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军队。

军队除了在京城,就都在边疆,尤其是这时分天下23路为4道,各道独自为政,这一大堆的制约之后,这位崭新出炉的大元帅阁下,他手里能有些什么?!

再次回到开封城。

上面这些做完之后两天,公元1126年,宋靖康元年的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杀到开封城下,来的人不是完颜宗翰的西路军,是完颜宗望的东路军。

二太子的动力大,每次都跑第一。

金军临城,赵桓坐不住了,他带着全体宰执人员上城头,一来观敌略阵,二来鼓舞士气。大人物出镜,效果真的非同凡响,城墙上的守军、助战的百姓们沸腾了,他们拿起武器冲向了皇帝……身边的首相唐恪。就是这个不知所谓的败类,竟然下令天下兵马不许勤王,让堂堂京城变成了孤岛。

宰了他!

军民的反应吓坏了赵桓们,主角唐恪反应迅速,他抓过来一匹马,以高龄文官罕见的敏捷跳上马背冲下了城头,消失在广阔的京城街道里。

每个人都明白,唐恪的末日到了,首相必须换人。赵桓任命何栗为首相,由他和同知枢密院使孙傅一起想法子守城。

这时他万万料不到,世界上谁也没法料到,啥事都错没一件事做对的赵桓先生做出了这辈子最操蛋的一次错误决定,历史证明,他错到死了。

连载(1827)

在当时,这决定怎么看怎么正确,因为何栗、孙傅是血统最纯正的宋朝文官,尤其是孙傅,身为武官系大统领,枢密院首长,他升官的理念是从赵光义就开始的“以文统武”。

战事危急,火烧眉毛,两人各自使出了独门绝招应对。

何栗每天大开房门,门里酒盈樽、书满架,案上沏好了新茶,何首相红袖添香意态潇洒,佳词妙句不断从他嘴里滚滚而出。

高,名士风范!有人这样赞叹。

滚!人家这是战争高人好吧,是师承东晋高手谢安的安闲风度,越是危急时刻越要表现出轻松雅致,这可以安定军心,文盲!

有人这样注解。

孙傅相比之下更加具体精到。何栗是首相,可以从意识形态上做文章,他是军方大佬,必须得拿出具体方案来。怎么搞呢,他习惯性地翻文章,偶然间神迹出现,真是宋朝列祖列宗失德,有首丘浚的《感事诗》落进了他的眼里。里边有这样一句:“……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

卧白云的都是神仙,是宋朝汉人系的神仙,而在宋朝,从赵光义开始,到赵恒发扬光大,几乎每件国朝重事,都能和道士神仙贴上边儿。

连烛光斧影之夜,赵匡胤是怎么死的,都有道士的影子出现。

那么现在异族入侵,这样的生死大事,怎么能把神仙排除在外呢?孙傅感觉自己之所以在这种时刻看到了这首诗,本身就是神仙的暗示。看诗体,这是感事诗,是叙事型的,里面提到的神仙必定真有其人。那么……找!

即日起,开封城大街小巷的显眼处,都贴上了神仙寻人启示。上面写着,神仙:男,相貌不知、体态不详、职业不定,近期以郭京、杨适、刘无忌等名字出现,有知情者欢迎举报,有重赏。同时热烈盼望神仙们集体大白天下凡。

连载(1828)

孙傅们忙着,城外边更乱。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忙着围城,当然,这还是围不住,以他5万多的军力,去围80多里周长的开封城,就算成单排列队手拉手,也不见得怎样。

而宋朝的勤王军队在逼近。

第一个行动的是南道都总管张叔夜。提起这个人,在中国非常知名,只要读过《水浒传》的一般都知道,是他招降的水泊梁山好汉。

他是正义的化身。

在历史中,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是宋朝国破家亡时仅有的两个一文一武两忠臣之一。张叔夜,字稽仲,生于公元1065年,时年61岁。河南开封人,仁宗朝早期宰执张耆的曾孙。查他的资料,他的出身很显赫,生平很压抑,因为他与蔡京作对。

在六贼倒台之前,他被贬得最狠的时候,当过林冲的官,去西安州看守草料场。后来勉强做到了州官,在金军第二次南侵时,被委任为南道都总管。这个头衔从天而降,别人或许看到了一方诸侯藩镇的潜力,可张叔夜只看到了责任。

种师道要他勤王,他立即带兵杀出去;唐恪要他回去,他就回去;赵桓下令再勤王,他没有迟疑,再一次第一时间出兵。

他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率领3万人上路了。这时他出兵,已经错过了时机,金国东路军已经包围开封城,西路军也在迅速接近,他想勤王,先得冲破金军的层层防线。好在他的驻地是邓州,与开封城离得很近。

就这样,他也在尉氏(今河南尉氏)与金军遭遇。激战开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在遥远的城墙之外展开了,张叔夜是宋人一片哀嚎垂死丑态中唯一的亮点,从他起步时起,就没有畏惧过女真人。当天他冲破金军封锁,顺利到达开封城下。

张叔夜来了,全城士气大振,但他是冷静的,在他单独和赵桓谈话时,他说战况危急,不如效仿唐明皇避难,暂时离开开封,先去襄阳,再去雍州(今陕甘宁青一带),那里是西军的大本营,是宋朝最强的据点,无论如何,在那里会更加安全。

赵桓很心动,可是战况瞬息万变,在张叔夜率军勤王成功抵达开封之后,紧接着噩耗传来,东道都总管胡直孺在入卫京师的路上,在拱州(今河南睢县)与金军交战,失利被俘,被金人拉到开封城下示众。几乎同时,完颜宗翰的西路军也杀到了。

军心动荡,敌军合围,赵桓突围的路被截断了。

连载(1829)

一万个中国人,有一万个靖康元年。而在这一万个中国人的心底里,靖康元年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却是同一个模样。

金军一面倒的优势,宋军颓到底的孱弱。

这似乎是千年以来的铁证,哪怕再不服气,也必须得承认。对此我想说不,因为一切要查当年的资料。资料里说,当年闰十一月二日完颜宗翰的西路军杀到之后,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展开。宋军并没龟缩在城里当驼鸟,而是不断地冲出城墙向金军挑战。

第一次,金军攻击通津门。几百名宋军顺着绳子滑下城墙,烧毁金军5个炮架,2辆攻城用的战车;

第二次,金军攻破青城(开封南郊的小城),攻击朝阳门。宋军殿前司副都指挥使王宗濋出战,战况惨烈,统制官高师旦战死;

第三次,金军攻击南城墙,张叔夜出战,在深冬雨雪之中,南道兵奋勇激战,阵斩金军两名头戴金环的将官,逃跑的金军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淹死在护城河里的数以千计;

第四次,宋将范琼率领一千名士兵出宣化门挑战,全军士气高昂,冲散了城墙下的金军,进一步追击。可惜的是人马踩踏,这一次宋军掉进了冰河里,淹死了500多人。这一天是闰十一月的二十三日,记住这一天,和下面发生的事。

宋军落进冰河里,金军趁势反攻,将火梯、云梯、编桥等战械陆续运到城下,又推来5座装满石块弓箭的对楼,强行攻城。守城的宋军用撞杆捣毁了3座,向另外2座投掷燃烧的草火。

忙中出错,他们没意识到风向突然变了。寒冬季节,甚至正在雨雪交加,居然一下子刮起了强烈的南风。他们扔出去的草火顺风刮了回来,点燃了城头上的战械。

连载(1830)

金军趁势强攻,当天箭如雨下,压得城头上的守军抬不起头。金军用填平太原护城河的三层叠床把开封城外的护城河填平,大批攻城用的对座直抵通津、宣化两门的城下。

这时距开战以来过去了21天,战况从来没有这样恶劣过。开封危急,当此时,最坚定的战士也开始动摇。这和信念无关,跟荣誉什么的更扯不上,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21天之后,宋军的肉体达到了极限。

不是因为金军,而是该死的天气,还有赵桓的脑子出问题。

天气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多少次战争都因为它而改变结局,像李元昊的崛起,像辽国在戈壁滩上的失败,像这时的开封城。在金军合围之前,天气是正常的,哪怕冷点,但只是阴历十一月,远不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可在这21天里,大风大雨大雪不停地下,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城墙上守军。开始时还行,保家卫国嘛,男人死都不怕,怕什么冷?可是不能每天这么挺着吧,到后来士兵们冻得全身冰冷,手僵直得握不住武器,有一些体质弱的直接冻死在城墙上。

号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的都城的士兵们,居然落魄到这地步,是怎么造成的呢?如果翻资料,人们无论如何也怪不到赵桓的头上。因为皇帝陛下时刻出现在士兵们中间,他能披甲戴盔登城,用御膳赏赐士卒;能骑马在泥淖里前进,让人民感动哭泣;能光着脚不戴帽子跪在皇宫的天阶上,祈祷上苍不要再下雪了;皇后在后宫里率领宫女赶制御寒衣物,给前线的将士。

这些加在一起是多么感人啊。

可另一方面也恰好证明了问题出在哪儿,请问御膳有多少斤呢,够不够守城的六七万士兵吃?皇后是服装业的熟练工人吗,多半个月里能做出几件保暖手套?至于他本人顶灰挂甲上城头,不过是秀一场威武而已,这点精神象征在饥寒交迫之下有多大的作用呢?

尤其是每个开封人都清楚,国库里有成堆成堆的布匹绵麻,只要赵桓肯拿出来,绝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