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孝公的家世很特殊,他原本不是秦国王室的正统继承人。他的家族是秦国王室宗族中较偏的一支,秦孝公的父亲公子连,早年就因为主张改革,触动了国内旧贵族的利益,被赶出国境。后来公子连不屈不挠,利用秦国发生政变的机会突然回国,在经过苦战后夺取了国君之位。这次政变凶险万状,当时的守旧派已经部署了军队埋伏在边境,准备随时杀掉他,好在军队中支持他的军官临阵倒戈,这才铤而走险夺权成功。公子连即秦国历史上的秦献公,他在位期间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制定了五家一伍的保甲制度,并且开始初步推广郡县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县来试点。可惜他的运气很不好,这时候的秦国,东面面临魏国的威胁。此时魏国正处于魏文侯改革后最强大的时期,秦国在对魏国战争里,连战连败,丢失了整个西河地区。改革时代的参与者们,大多没有长远眼光,对改革的看法一向都是功利的,秦献公对外战争的失败,也成为保守派质疑改革的理由。公元前362年,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秦献公在忧愤中死去,21岁的儿子渠梁即位,就是后来缔造了秦国变法的秦孝公。

秦孝公虽然年轻,但是家族的传承,父亲为改革辛苦奔忙的一生,他早就了然于心,而他也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秦国的强大,更关系着父亲的遗愿。所以,秦孝公在登基后,连续多次发布了求贤告示,希望能招揽到推动改革的人才,他将给这个人才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帮助自己缔造一个强大的大秦帝国。他很快等到了这个人才——商鞅。

对于秦国这个有着特殊成功条件的国家来说,商鞅,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物。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贵族的后人,在西奔秦国之前,他曾经在魏国相国公叔座身边做谋士,那时正是魏惠王登基的早期,身为相国的公叔座,许多重要的谋略,其实都来自作为他高参的商鞅。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商鞅真正接触到了当时战国最强大国家的核心行政机构,他的施政经验和视野,都来自于这段时光。从师承上说,商鞅承袭自李悝的法家学说,对李悝的《法经》非常推崇,并且精心研究,在漫长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施政改革理念。这样一个有深厚理论积淀和丰富施政经验的人物,才是改革者中的最好人选。

商鞅来秦国之前,有两个偶然因素,让他差点来不了秦国,一是长期欣赏商鞅才华的公叔座,临终前将商鞅推荐给了魏惠王,如果魏惠王能够认可公叔座的推荐,那么恐怕就没有强大的大秦帝国了,但魏惠王却认为公叔座老糊涂了,对商鞅的才能嗤之以鼻。第二个意外,是老谋深算的公叔座深怕商鞅不被魏惠王所用,将来势必成为魏国大敌,因此劝说魏惠王,如果你不肯用商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商鞅知道后只是冷笑,他既然不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来杀我。事实也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根本没拿商鞅当盘菜。不用也不杀,任他自谋生路去了。

这两个偶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信息:第一,经过在公叔座身边数年的锤炼,商鞅已经锻造出了深不可测的心机,对于他人心术的揣测,早已做到料事如神,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才能承担起那场惊天动地的变法。第二,魏惠王并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以他看人的眼光,即使听了公叔座的话重用商鞅,也不会长期地信任商鞅,这样一个刚愎自用的君王,根本不可能给商鞅以施展才能的平台。

所以这时期的商鞅,将希望寄托在秦国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当时的六国里,赵国和韩国还没有大规模的变法,齐国是宗族当道,商鞅更不具备邹忌那般讽谏的本事,自然是去不得。至于南方雄心勃勃的楚国,吴起的例子也摆着呢。所以,秦国,是胸怀大志的商鞅唯一的出路。商鞅,是志存高远的秦国仅有的选择。

公元前361年,商鞅来到了秦国,见到了求贤若渴的秦孝公,经过3天的攀谈,商鞅以其学说打动了秦孝公。公元前359年,秦孝公颁布了变法令,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这场改变战国历史的变革,从此开始了。

【二】

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荆棘密布。在变法令颁布以前,秦孝公曾召集群臣讨论,结果引来了旧贵族们的集体反对,大臣甘龙等人极力阻挠商鞅变法,而商鞅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人,当场与甘龙等人展开了辩论,一番唇枪舌剑将反对派驳得哑口无言。明火执仗的反对,就此变成了暗流,无数的明枪暗箭,在商鞅变法的路途上等着。

但商鞅不惧,他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长年的沉浮,让他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变法要成功,必须采取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下手,快刀斩乱麻。所以商鞅采取的第一个政策,就是要变法,先变人。所谓变人,就是要树立改革者的绝对威望,让他获得大多数人的足够的信任。完成这个目标谈何容易,你商鞅是谁?秦国有几个人认识你?难道还要一个接一个苦口婆心地劝说,或者是上大街上作报告?

商鞅的办法简单,不用作报告,不用劝说,立一块木头就行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南门立木”事件。商鞅在乐阳城南门竖起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挂出布告: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口,就给他10两黄金。这事在当时,就好比今天突然接到“恭喜你中奖了”的手机短信一样,很难让人相信。木头不重,路又不远,凭什么奖10两黄金?立了一上午后,奖金已经翻了好几倍,涨到了50两黄金,这时候来了个傻小子,壮着胆吭哧吭哧地把木头抬走了。结果商鞅二话不说,当然兑现奖励。南门立木的典故就这样不胫而走,所有秦国人都知道了一个事实:这个商鞅,说话是算数的。

商鞅的威望就这样树立起来了,然后他趁热打铁,出台了第一阶段的变法内容。事实证明,商鞅不但口号很响,胆子很大,做事更是现实。他第一阶段的变法内容,都是最初级的改革,包括废除传统奴隶制的世袭制度,设立军功授爵制,奖励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实行编户制,建立封建制的基层农村制度,奖励耕作;鼓励小农经济发展,规定家庭里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家另过,这样就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国家的税源也扩大了。

商鞅的这几条政策,是吴起、李悝等人施行过的,大多没有什么新意,其中的一些,还是对秦献公时期变法内容的补充,比如实行编户制、奖励耕种。但这样做却是很现实的,像秦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生产水平低的国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必须要立竿见影提升经济水平,才能真正收拢人心。另一个原因是商鞅坚持要变法先变人,变人的第一步,是要树立个人的威权,第二步,就要把国家大多数的老百姓,牢牢地抓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样旧贵族对变法的反对,才能成为空谈。变法就这样推行开来,作用也立竿见影,秦国的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引进,秦国的农业、畜牧业都迅速地发展起来,小农经济群体的扩大,更造成了大量贵族的破产和财产的萎缩,世袭制度的取消,让国家节约了开支,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能立竿见影,另一个原因就是商鞅够狠,他在建立编户制的同时,规定了保甲连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多人受株连,用残暴的国家机器,来打压一切反对变法的力量。这是之前所有的改革家在变法过程中,都未曾使用的方式。一是他们不会得到这样强有力地支持,二是他们本人也不够狠。

商鞅却够狠,比如有一次在渭水河畔,他一次就杀掉了700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这其中真正有破坏变法行为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被株连的亲族,甚至还有邻居,整个渭水清澈的水面,刹那间被滚滚鲜血染红。连秦孝公的儿子,商鞅也绝不姑息。当时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诽谤商鞅,商鞅得知后,做主把两个老师处以酷刑,一个割鼻子,一个脸上刺字,如此一来,整个秦国都吓得打哆嗦了。他连太子的面子都不给,自然谁的面子也不会给了。没办法,老老实实跟着他混吧。

【三】

商鞅第一阶段的变法持续了7年,到了公元前352年,变法的成果已经非常显著,秦国上下出现了仓储丰厚的景象,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甚至出现了披星戴月劳动的情景。在国家税收方面,大量自耕农的出现,使政府的收入大为增加,国库财大气粗,旧贵族势力遭到了残酷镇压,一时很难对变法形成威胁。变法带来的巨大实惠,已经在秦国上下深入人心。

内政顺利的时候,秦国军队的力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奖励军功制度的出台,使原本彪悍尚武的秦国人,作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打仗不用动员。从商鞅变法的第三年开始,秦国就陆续的在河西地区发动攻势,多次击败魏军,原先秦国对魏国战争一边倒的惨败局面,这时候开始攻守易行。原本对秦国采取攻势的魏国,也不得不改变政策,对强大起来的秦国以防守为主,转而把注意力转向东边的中原诸侯国。对于正在上升期的秦国来说,这一事件尤其重要,它使得正在蜕变的秦国,少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获得了充足的成长空间,秦国收复西河失地,东进中原,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商鞅变法的第二阶段,从这时期开始。公元前305年,商鞅再次颁布了变法令,因为变法的卓越成果,此时的商鞅已经成为手握秦国大权的大良造。在秦国国内,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原本明枪暗箭的反对派们,现在已经无人敢掣肘。

商鞅第二阶段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废除井田,开阡陌,这就彻底断绝了奴隶主贵族的经济命脉,打碎了奴隶主贵族对庄田的垄断,勤力垦荒的自耕农们,只要足够勤劳,就可以把原来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划到自己名下,国家法律会为他们提供绝对的保护。第二个方面,就是正式确立秦国的地方行政体系,即郡县制度,全国划分成41个县,县的长官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这样对地方的控制权,也牢牢地抓在了国君的手里,原本画地为牢的旧贵族们,从此彻底成了死老虎。第三个方面,是统一度量衡,整合国民经济,建立国家对商业贸易的绝对管理权。度量衡的统一,使国家有了统一的税收标准,商业税的征收也更加制度化。第四个方面,是编订《秦律》,这是继《法经》之后,中国又一部封建社会法律,《秦律》参考《法经》制定,内容比《法经》更细致,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的各个方面,目的是建立一个严格的官员督查体系,六国后来所羡慕的秦国官员之严谨、认真、高效,正是由此而奠基。

在这四项改革内容中,也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目的,第一阶段的改革,是树立新法的影响力,建立新法的绝对权威;第二阶段,是要把新法的内容制度化,成为秦帝国牢不可动的国体,深深渗透进秦帝国的血液中去。即使商鞅会有粉身碎骨的一天,但是商鞅的变法,也会为秦帝国从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时候的秦帝国,还享受着商鞅变法的成果,国民经济效率大大提升,在不增加赋税的情况下,政府扩大了税源,增加了税收,国库储备充裕,足够支持大型的战争。秦国的军事实力也在逐步增强,这时期的秦国,已经迁都咸阳,定下了东进中原的国策,秦国的理想,也比中原诸国更加远大,他们不再谋求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霸主地位,他们的理想是把整个天下统一在自己的囊中。这是秦国国君的愿望,他们太盼望君临天下的辉煌了。这也是商鞅的愿望,他期待自己一生的呕心沥血,能成为中国未来的典章制度。

这期间的秦国,东进的脚步已经不可遏制。在秦国迁都之前,秦军已经陆续收复了安邑、元里等西河失地,称霸中原的魏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到了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诸侯眼中不能小觑的力量,连挂名的周天子都来向秦孝公朝贺,授予他霸主的身份。公元前340年,商鞅亲自率军击败魏国10万大军,俘虏魏国公子,魏国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国归还了所有的西河领土,几十年的国耻,就此一朝得雪。

仅仅洗雪耻辱,在秦孝公君臣眼里远远不够。收复失地不够,获得霸主的身份也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平定中原六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第二阶段的12年,正是秦国勃兴时期的关键12年。这12年里,秦国和齐国两面夹攻,使魏国实力彻底萎靡,秦国打通东进道路的愿望从此彻底实现了。此后,彪悍的秦人第一次跨出了函谷关。雪亮的马刀,直指向富饶的中原大地,关东六国的灾难,中国的统一大业,脚步日益近了。

【四】

商鞅人生的再次转折,发生在公元前338年。这一年,一直不遗余力支持商鞅的秦孝公去世了。即位的秦国国君,就是当年曾经和商鞅结下梁子的太子驷,这就是秦惠王。秦惠王上台后不久,对商鞅的清算就开始了,大批失去权力的旧贵族四处造谣,诬陷商鞅谋反,秦惠王派出军队,去商鞅的封地缉拿商鞅。商鞅闻讯后立刻逃跑,逃到边境时,却没有客栈主人肯收留他。因为根据商鞅自己订下的律法,客栈如果收留没有“身份证”的客人,是要遭连坐大罪的。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被秦国的追兵逮捕,处以车裂的刑罚。

商鞅的结局悲惨,原因有很多。一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的污点。商鞅变法的最大错处,就是矫枉过正,手段过于酷烈,在秦国建立了严刑峻法的统治,在街上吐一口痰都要治罪,至于连坐之罪,多年以来更是株连甚广。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的“暴政”,其根由也是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日益严苛的法家思想。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秦惠王自己的帝王心术,像商鞅这样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对王权的威胁是巨大的,不除掉是不可能的。战国历史上秦国的历代权臣,如果不知功成身退的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