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尽成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厣枇⒀茫又性衿附淌η袄唇惭В础爸亟袒薄4司俣杂谡鏊拇ǖ睦范加兄匾跋臁4佣耗┠暾铰铱迹拇ǖ厍丝谠龆啵懔煸樱钡囟也恢梗幕渎浜螅鯙F此举,让儒家文化重新在四川大地传播开来,无论对四川的人心稳定,还是文化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多年以来的出色政绩,让王濬成了当时西晋的“优秀地方官”,也因此被调任“大司农”。他离开前,因为在益州威望颇高,当地百姓苦苦挽留,沿着四川的群山峻岭一路相送,有的老百姓居然从成都一路跟到了重庆。这次他被提拔,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老领导羊祜的举荐,因为此时的羊祜,正在为晋武帝司马炎筹划一件大事——统一中国。

此时的西晋政权和东吴政权南北对峙,西晋拥有整个中国北方以及四川盆地,东吴的统治只局限在江南一隅,一统华夏,貌似只剩下最后一步,但是这最后一步却不好走。长年以来,东吴的水军是当时中国最强的,西晋虽有当时最强大的陆军,放在水里却没招。尤其是东吴的主力战船,比西晋要大很多。多年以来,从曹魏到西晋,也发动过对东吴的进攻,无论陆地上打得多顺利,只要一下长江,就会被东吴打得很惨。渡江,成了西晋统一全国的“无解难题”,王濬,就是要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王濬被调任大司农时,洛阳城就有民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这个民谣的意思,是说最终将由一个叫“阿童”的人完成统一大业,巧合的是,王濬的小名就是叫“阿童”。王濬做大司农的时候,一直赏识他的羊祜也被调回了京城,司马炎经常召羊祜密谈,商议灭吴的战略。羊祜认为,平灭东吴,关键在于要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而要想拥有强大的水师,首先就要有强大的战船,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造舰”计划,主要负责人就是王濬。这个计划要造大批新式战船,体积巨大,在当时号称“楼船”,既要花费国家大量资财,又要调动大量人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激起民变。所以计划提出来之后,晋武帝本人也很犹豫。羊祜告诉晋武帝,能完成这个计划的人,只有王濬。几经考虑之后,晋武帝终于命令王濬回任益州刺史,执行这个关系统一大业的“造舰计划”。

拿到这个计划之后,王濬才知道有多难。这个计划要求建造上百艘“楼船”,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这就好比一个现代国家需要在短期内制造几百艘航空母舰,难度可想而知。造船的主要地点,是王濬为官多年的四川地区,这项工程耗费人力物资非常巨大,很可能会成为当地百姓的负担。在四川生活多年的王濬也知道,当时的四川,一直就是“多乱”之地,因为和中央距离遥远,当地经常发生暴乱,南面的少数民族还经常骚扰此地,此时实行这个计划,是一件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

【二】

王濬迎难而上了,公元273年,这个庞大的计划在四川开始启动。从工程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是缺人。这种新型战舰,每一艘的长度是120步,可装载士兵2000人,战船上还有高大的堡垒,堪称是当时世界的航空母舰。造这样的庞然大物,没人是玩不转的,但这时候四川真没人。早年王濬镇守四川的时候,主要精力就是开垦农田,恢复生产,当地闲散劳动力极少,而今要造船,势必就要征发大量农夫,农业荒废不说,一旦征发过度,很可能引起农民反抗。王濬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尽可能缩减征发民夫的数量,调动了大量镇守四川的卫戍部队参加工程。人手还是不够,他又调动了四川各衙门的衙役甚至官吏。在这个问题上,王濬主动起“干部带头作用”,他自己就吃住在工地现场,参与劳动,如此一来,就没人敢开小差了。

工程进度安排上,王濬很有办法,比如他用当地库存的绸缎,与四川本地的土人交换木材,这就俭省了发动民夫进山伐木的工序,整个工程一半以上的木材,都是同当地各族的贸易中得来,造船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设立了轮班制度,各地的驻军按时间轮流参加建造,尽可能节约劳动力。且王濬也知道,要战胜东吴,仅仅有战船是不够的,更要拥有一支战斗经验丰富的水师。按照一般将领的安排,肯定是先有战船,然后再训练水师,王濬很讲统筹方法,在造船进行的过程中,他就把大量水师部队调进了造船现场,一边建造,一边进行水师训练,并通过造船的过程,让士兵们熟悉战船。

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西晋政府先前的预算里,是需要5年时间才能完工的,而落到王濬手里,他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成了。不过王濬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1件事:工程如此巨大,势必会有大量造船期间的木屑顺流东下,而他们的东边,就是东吴政权,如此一来,饶是你严守秘密,事情终究是要露馅的。

东吴人确实知道了,在当时东吴人占据的四川巫山,就有大量的木屑漂来。驻守在当地的边将,是东吴末期的著名将领吴彦,此人立刻明白了王濬想干什么,火速向东吴国主孙皓禀报了此事,但孙皓不以为然。虽然如此,吴彦并不敢掉以轻心,他立刻在东吴水域的江面上建造了大量的木桩,并且用铁链连成一片,用来防备西晋水师东进。

造船计划圆满完成,东吴加强边境防御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西晋。这时候的西晋,在是否南下灭吴的问题上,依然分歧颇大。当时支持南下灭吴的,大多是一些功勋卓著的地方实权派,比如一直赏识王濬的名将羊祜,以及杜预、张华等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西晋政权的实干派,希望借灭东吴来成就千古奇功。竭力反对的,是早年帮助晋武帝司马炎夺权的贾充等人,反对的理由,大多是拿之前西晋乃至北魏多次征讨东吴无功来说事。

真正的原因却没这么简单。这帮人是靠着帮助司马炎夺权来确立自己地位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军事上并无建树,一旦灭东吴战争爆发,那些地方军将的地位势必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势必遭到威胁。这里面反对最积极的,就是司马炎的宠臣贾充,他不但多次阻挠进军行动,还秘密授意手下人整羊祜的“黑材料”,诬陷羊祜勾结东吴,图谋不轨。这场争论在造舰计划完成后,就一直不断,到了公元278年,一直主张平灭东吴的羊祜去世了,他的去世,既让主战派少了一个实力派人物,也让王濬失去了一个赏识自己的知音。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的话,此时实力占上风的反对派们,必然会竭力阻挠南征计划,中国的统一大业,恐怕又要推后了。

这个时候王濬挺身而出了,在他之前,张华、杜预等人都曾上奏章要求南征,司马炎却迟迟下不了决心,真正让他拿定主意的,正是公元279年王濬的奏章。在这封奏章里,王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拿着双方的军力对比说事,因为这样的论调别人都说滥了,王濬只说了一件事:如今东吴的国主孙皓昏庸残暴,已经闹得众叛亲离,即使西晋不去进攻他,他也很可能会被东吴军民推翻,到那个时候,如果东吴方面重新拥立一个贤明的君主,那么灭掉东吴,就是难上加难了。这本奏章让司马炎明白了这个事实:现在灭东吴,是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司马炎自然不想错过机会,王濬的奏章送上去不久,司马炎就颁诏灭吴。三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大规模战争开始了,西晋的南征大军兵分为六路:琅琊王司马伷负责攻打苏北和安徽,建威将军王戎负责攻打武昌,平南将军胡奋负责攻打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负责攻打江陵,安东将军王浑负责攻打淮西,身为益州刺史的王濬,负责率领他亲手打造的无敌舰队顺江东下。从东到西的千里战线上,沉寂多年的晋军全线出动。这次南征的“总指挥”,是长期以来的反战派贾充,他被司马炎委任为大都督。即使在这个时候,贾充仍然拼命反战,先是拒绝从命,在受命之后又多次拖延,擅自修改进兵日期,他很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搞阴谋是个好手,打仗他是白痴。

任命贾充为南征大都督,是司马炎的“政治平衡”之策。开战之后,西晋的进军并不顺利,在贾充的瞎指挥下,华东、华中的几条战线都遭到了挫折。好在最关键的一路,指挥者是王濬,他从四川出发东下,碰到了晋军灭吴战役中最硬的钉子:当年吴彦在巫山设立的阻遏西晋水师的防线。这条防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在巫山峡谷水域之中,吴彦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王濬的无敌舰队,就好像一群面临冰山的泰坦尼克。在“冰山”面前,王濬早有办法,他很懂水力学。对那些等着扎战船的铁锥子,他准备了大批竹筏,进攻的时候,先放竹筏子,竹筏子被铁锥扎到后,会卡在铁锥上,这样强大的水流就可以把竹筏以及卡住的铁锥一起冲走。这一招立竿见影,上千锋利的铁锥,一下子被竹筏连带着冲得无影无踪。至于铁锁链就更好办了,王濬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东吴煞费苦心构筑的防线,就这么化为乌有,王濬的东进之路,至此已经一马平川。

一马平川以后,就是势如破竹。公元280年正月,王濬攻克了东吴的重镇宜昌,俘虏了东吴的镇南将军留宪。这场战斗的过程让人啼笑皆非,当大群西晋战舰抵达宜昌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庞然大物的东吴军队,居然一下子都吓傻了,半点反应都没做出来,就眼睁睁地看着西晋军队拿下了城池。二月,王濬又占领了湖北松滋,俘虏了东吴监军陆晏。他打胜仗的时候,其他五路大军的进程都不顺利,遭到了东吴军队的节节抵抗,正是相持的阶段,这时候王濬的胜利,恰好成为压倒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整个东吴的防线一下子全崩溃了。随后王濬与另一路大军胡奋部会师,连续拿下了夏口和武昌。所过之处,士气尽丧的东吴军队,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只要看到“王”字战旗,不是投降就是逃跑。

王濬的节节胜利,对于西晋南下的整个战局,是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就在于“长江天险”四个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盘踞江南的政权可以得到保存,主要凭借的就是长江的地理优势。这个地理优势有个前提,就是江南地区要有相邻的荆襄地区的庇护,两者互为唇齿,一旦一方有失,另一方的地理天险也就荡然无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年曹操南伐东吴前,为什么先要讨伐荆州地区的刘表,在荆州沦陷后,为什么当时东吴投降派的声浪这么高。但那个时候东吴有周瑜,王濬时候的东吴,已经是王朝的末期了。在扫平了整个荆州地区之后,王濬的部队早已疲惫不堪,其他各路大军也已经逼近建康,这个时候王濬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东进,抢占建康,二是原地休整,等待增援。当时王濬的部队,都倾向于第二种,毕竟部队占领荆州,已经完成了先前的作战任务,休息理所应当。王濬深知战争没有结束,就像他对部下说的,这时候东吴在建康还有不少兵力,如果我们停顿不前,他们一旦立住阵脚,攻克建康就难了。

在他的坚持下,部队继续东进,向建康进发。估计连王濬自己也没想到,这次进军有意外收获。因为他突进得太快,他的军队比其他几路大军更快逼近了建康。闻听王濬杀来后,此时的孙皓手里还有几万兵马,如果用来守建康,说不定还能多支撑一段时间,但急红了眼的孙皓不由分说,立刻派大将张象主动出击,迎战王濬。张象出兵后,亲眼目睹了王濬的水师,面对王濬高大到恐怖的楼船,张象立刻被吓破了胆,当场决定投降,结果孙皓的最后一点家底就这么投降了,走投无路的孙皓只能向各路晋军送上降表。消息传来,原本进军缓慢的各路部队纷纷向建康开进,谁都想要平定东吴这个大功,却让王濬占了便宜。他是坐船走的,速度比其他几路人马都快。公元280年,王濬开进了建康城,东吴国主孙皓带领太子以及百官,在王濬的军营门口被反绑双手,让人抬着一口棺材向王濬投降。这是中国古代国君们约定俗成的投降仪式。格局分裂的三国时代,从此就结束了。

东吴投降之后,王濬以“灭吴第一人”的大功,成为西晋统一战争的第一功臣,但是他并不飘飘然,进入建康城之前,王濬就严明纪律,令部队与百姓秋毫无犯。进入建康城后,王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盘查了吴国皇宫里的图册典籍,封存好东吴的府库,等待朝廷派官员来接管。西晋的灭吴战争,一共得到了东吴的4个州,共计43个郡,312个县,523000户百姓,除了早期零星的战争外,江南地区的经济民生并没有因此遭到破坏。这看似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有重要意义,西晋用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确保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减到最小。

在西晋之前,中原政权用武力统一江南,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战国末期秦国灭掉楚国,另一次是西汉初期刘邦平定江东。这两次都遭到江南当地剧烈的反抗,对江南经济造成很大破坏。王濬兵不血刃取下江南,开创了一个历史奇迹,在之后大多数中原政权统一南方的战争里,这样的奇迹也被后来人一次次重演了下去。

立下奇功的王濬,在战后得到了司马炎的表彰,被司马炎赞叹为“灭吴第一功臣”。但是在其他各路将领看来,王濬的所谓战功,更像是捡便宜,毕竟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已经轻轻松松地开进建康城了。许多人也因此心里不平衡,其中最不平衡的,就是在荆州和王濬并肩战斗过的王浑,这个王浑做事和他的名字一样,非常“混”。本来他的军队距离建康比王濬近得多,他付出了惨重伤亡击败了东吴主力军孙震部,因此私心大起,很想保存实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