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晋国也同样有自己的问题,一是他们境内华夏族与蛮夷杂居,主体民族是华夏族,却也包括山戎、犬戎等部族,长期以来就是蛮族侵扰的主要对象,特别是晋国北部的地区,更是游牧民族聚集之所。在常年与蛮族的战斗中,晋国人养成了尚武的性格,晋国士兵作战的勇猛顽强,在春秋诸侯里是出了名的。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春秋的早期,晋国的国君是说了不算的。
晋国的国君一脉,也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晋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但是到了春秋初年,晋国国君的权力却很弱,因为晋国立国后,大肆封赏本族的兄弟,导致亲族权力尾大不掉。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国的同宗兄弟曲沃武公推翻了晋侯,自立为晋国国君,周天子迫于无奈,也只好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晋武公。没想到晋武公得国之后,贪心不足,竟然学郑庄公的样,大张旗鼓地攻打周天子,吓得周天子一度逃离洛邑。好在这位晋武公在位两年就去世了,其子晋献公即位,这位国君在位的十六年,是晋国兴起的关键时期,这十六年里,晋国相继兼并了中原北方的虢、魏等小国,“假道伐虢”的成语正出自这一时期。到了晋献公在位的晚年,晋国的西部领土已经与秦国接壤,东部领土也与齐国接壤,俨然中原诸侯的又一大国。
但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国家实力,还远远在齐国之下,而晋献公本人,也并非一个能承担霸业的英主。其实他对于晋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为了避免其父夺取君位的事情重演,他大肆杀害晋国宗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保证大权集中在国君的手中。这一点既为晋国后来称霸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三家分晋“挖了坑”。晋献公晚年,宠爱美人骊姬,在骊姬的挑唆下赶走太子申生和次子重耳,立小儿子溪齐为太子。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后,太子溪齐登基,但内乱仍然在继续,大臣们拥立外逃的申生作乱,最后双方杀来杀去,几乎都在内乱中丧生。但大乱之后有大治,当诸位王子为王位打得头破血流时,一个正在流亡的落魄王子,却注定要承担起霸业——重耳。
【一】
晋国的霸业,始于晋文公重耳,这个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流传已久的“励志故事”。从苦孩子到霸王,他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
晋献公末年的内乱中,重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他的母亲是北方狄族家的女子,因此内乱发生后,他就先逃到狄国,在那里住了12年。早在晋国做王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以善于礼贤下士著称,因此一群忠诚于他的官员,也自愿跟随他一起流亡,这些人里包括介子推、狐炎、先轸等名臣,如果说齐桓公是凭借管仲的辅佐得以称霸,那么重耳的身边,却有一个当时春秋最强的良臣团队。
但在早年流亡的时候,这些似乎都没意义,偏偏重耳又成了一个大家都不待见的人。晋国内乱中,重耳的兄弟夷吾得以登基,他害怕重耳回国与他争夺国君位,就派人到狄国行刺他。行刺不成,又通过外交手段向狄国施加压力,要求狄国交出重耳,眼见着狄国待不下去了,重耳只得继续流亡之路。这时候的重耳,虽然是王子,却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一路的颠沛流离,辛苦自不必说,连路边的农民也不待见他,有一次向农夫祈求食物时,甚至被农夫扔泥巴来嘲弄。但重耳很会自嘲,反而说泥巴是土地,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个简单的小事,却凸显出重耳一大关键素质,这是一个什么罪都能受的人。这样的人,通常都是了不起的。
什么罪都能受的重耳,在受了很多罪之后,终于来到了齐国,想请求彼时是霸主的齐桓公为他主持公道。但这时候的齐桓公,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身体每况愈下不说,更不复当年的壮志满怀。但他对重耳还是很够意思的,赐予了重耳房屋、车马,给了他富足的生活,意图把他在齐国养起来。重耳的生活也就这样暂时安顿下来了。但好景不长,才过了两年,齐桓公就过世了,之后齐国发生动乱,几个王子相互攻杀,和晋国的动乱如出一辙。此时的重耳,已经娶了齐女姜氏为妻,齐国的动乱也暂时伤及不到他。受了这么多罪以后,他真想享两天清福了。但关键时刻,还是他的臣子们有主意。狐炎、赵衰等人密谋要把重耳带走,更得到了重耳妻子姜氏的支持。结果,重耳被妻子灌醉后,被狐炎他们装进了马车里,秘密运出了齐国。醒来后发现上当的重耳,也只能无可奈何。恢复王位的志向,在臣子们心中尚且如此坚定,自己还有什么说的,继续受罪吧!
之后重耳一行人,流亡于曹国、宋国等国家,然后又受了很多罪,比如曹国的国君,是个势利小人,见重耳是个落难公子,连国境都不让他进。宋襄公倒是个厚道人,但那时候的宋襄公,在中原争霸失败,自己也受了伤,虽然热情接待了重耳,但根本无力帮助他复国。宋襄公虽然在争霸之中,因为愚蠢的军事指挥遭到后人的嘲笑,他看人的眼光却是很准的,在他临终之前就曾嘱咐儿子:“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了不起的人,你以后如果遇到了事情,找他准没有错。”事情也很快在城濮之战中,被他言中。
在一路的流亡,经过了无数的青眼冷眼之后,重耳来到了楚国。这时候的楚国,正是楚成王在位时期,对重耳的到来,楚成王很热情,以国君的隆重礼节接待他们。当然这“热情”背后也是打着算盘的,一直企图北上争霸的楚国,此时在外交上还处于孤立阶段,被中原诸侯看做蛮夷,要插手中原事务,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盟友,当然傀儡就更好不过了。所以楚成王有一次开玩笑问重耳,我对你这么好,你将来怎么回报我?重耳的回答是:“假如我们两国交战,我愿意退兵九十里,作为对您的报答。”这话不卑不亢,却难掩这位落难王子的雄心壮志。虽然落魄,虽然穷困潦倒,但是在他的心中,依然时刻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不是恢复王位,而是称霸诸侯。
虽然楚成王对此并没有在意,但是这段对话确实差点改变了重耳的人生。以楚成王原先的打算,是想武力帮助重耳复国,但经过几番交谈,他发现这位落魄王子并非池中物,将来一旦成为国君,势必成为楚国大敌。但要就此除掉他,以此时楚国希望改变形象的国策看,又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怎么处理这个王子,对于此时的楚成王来说是个难题,除了每天热情招待外,似乎也没有好办法。但这时候另一个国家——秦国的介入,却让他有了顺水推舟的理由。
在当时,秦国和楚国一样,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但在和中原诸国的联系上,秦国此时比楚国走得更远。重耳之前,秦穆公就曾多次插手晋国的事务,导演晋国内部的动乱,企图借此进入中原。但在他的帮助下上位的晋国国君,都是上位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但这步棋既然走了,就要走到底。上一个不听话,就再立一个,这时候晋国有资格继承国君位的宗亲,死的死跑的跑,也就剩下重耳一个,好赖就是他了。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使者到楚国,接重耳回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了阔别近二十年的祖国,这时候的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后来,他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和所有争霸的明君一样,争霸的第一步就是要改革内政,晋文公也同样如此。他的父亲晋献公,给他留下了比较丰厚的遗产,晋献公在位时期,通过对宗室残暴的打压,外加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央集权已经大大增强。而后重耳流亡列国,对诸侯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耳濡目染。特别是在齐国生活的两年,让他深切了解了齐国称霸的原因,在成为国君后,他也有样学样。晋文公的政策,比较著名的有三条:一是仿照齐国,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设立三军,建立国君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二是封赏当年跟随他流亡的诸位近臣们,确立他们在晋国世代为臣的世袭地位,并给予庄田和特权;三则是效仿楚国,奖励垦荒,鼓励百姓往晋北地区迁移。扩大耕地面积。这三条对晋国乃至中国后来的命运影响都很深远,晋国鼓励百姓垦荒的地区,主要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区,当地原先是以游牧民族为主,此时开始了游牧民族和华夏族的融合。封赏大臣,给予世袭的权力,既使当时的晋国拥有了一个精英团队,成了后来逐鹿霸主地位的重要本钱,却也造成了晋国士大夫权力的日益尾大不掉,晋国王室权威的日益衰落,其实与此有关。
【二】
和当年的齐桓公一样,晋文公争霸的主要对手还是楚国,一个比当年齐桓公时代更加强大的楚国。
晋文公重耳归国,是在公元前636年,他和楚国摊牌争霸,是在公元前632年,客观上说,他着急了些。
这时候晋国和楚国实力的差距、对比是明显的,楚国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已成当时的第一强国,特别在齐国示威之后,楚国俨然呈现出独大之势,经过数年苦心经营的楚成王,也就再动了逐鹿中原之心。晋文公归国后的这些年,楚国一直没有停止动兵,汉水流域的许多姬姓小国,已经陆续被楚国平灭。原本是中原屏障的陈蔡两国,也和楚国结成了军事联盟。本想争夺霸主的宋襄公,也被楚国打得大败,鲁、卫、曹等国,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向楚国表达了归附之意。这时期北方诸国中,唯一有能力对抗楚国的,只有晋国,当然,力量还远远不够。
在和楚国对抗之前,晋文公也做了另一件事——安定周天子。比起楚国直接和周王室撕破脸的做法,晋文公则接过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这时期正好狄国进犯中原,把周王室的都城洛邑都打了下来,列国诸侯有慰问天子的,有怒斥蛮夷入侵的,可就没有出头发兵的。关键时刻,晋文公仗义施出援手,派兵打走了狄国人。这场战斗比较简单,意义却非同一般。晋文公通过此举,已经正式继承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地位,俨然以诸侯国盟主的身份出现。当然这个盟主,还要经历一个考验——楚国的考验。
晋文公之所以如此火速出手,一面是因为局势逼人,这时候的楚国,已经俨然摆出了全面进兵中原的架势,如果任其在黄河流域日益扩张,整个中原很可能都要并入楚国之手,到时候势单力孤的晋国自然无法自保。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此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归国的时候63岁,放在今天都要退休回家抱孙子了,而他的人生却刚刚开始,春秋时代人寿命不长,70岁就算是高寿了,晋文公等不得,也等不起了。所以不管条件是否充足,必须要动手了。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楚国终于“摊牌”了,事件的导火索,是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事实正如宋襄公临终前所料,遇到事情找重耳准没错。虽然晋国的许多大臣反对轻率动兵,但晋文公依然决定出兵,和楚国决战。出兵的决定果断,行动却不是盲目的,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晋文公做了一切努力,先是派人出使齐国和秦国,争取这两大国的支持,多年流亡积攒下来的人脉关系,这时候终于派上了用场,齐秦两国最终同意派兵助战。与此同时,晋文公又打出了“拱卫周天子”的旗号,大肆渲染楚国冒犯周天子,争取到了道义上的支持。但此时军事上的局面,却对晋国非常不利,楚国的中军逼近宋国,右路军已经占领了齐国故丞相管仲的封地,对南下的晋军,已经形成了全面夹击之势。
不利局面下,晋文公决定吃柿子挑软的捏,楚国这次声势浩大不假,但要命的问题就是盟友太多,陈蔡曹等国都是被迫依附楚国的,战斗力本来就不强。晋文公的第一个下手对象,就是给楚国充当急先锋的曹国,曹国这下可遭了当年怠慢晋文公的报应,被打得稀里哗啦。接着卫国也兵败如山倒,两小国很快就被晋文公平定。楚国闻讯后大怒,虽然楚成王严令楚国撤军,不要与晋文公冲突,但是前线主将,楚国名将成得臣依然率军冒进,重耳遵循了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故意节节退让,一直到城濮地区才停下来,楚国不依不饶,一心想彻底打垮晋军,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从双方当时的军力对比看,楚国还是有本钱的,成得臣虽然摆脱了楚国两翼,单独率军冒进,但他此时的兵力,仅战车就有1400多辆。晋国方面就寒碜多了,为了这次战斗,晋文公动了血本,出动了国内最精锐的三军,外加齐秦两国的军队,总数加起来,也不过战车700辆。这就好比现代战争下,如果你的坦克比人家少一半,平原战争基本是没法打的。
所以楚将成得臣信心很足,以此时楚国的精锐部队,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能够一举击败晋国,那么整个中原地区就会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公元前632年初夏,战斗正式打响了,楚国率先发动了进攻,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吃掉晋军,然而事与愿违,在攻击受挫后,晋军迅速发动了反攻,700多辆战车,把战马蒙上虎皮,向楚军发起了反扑,楚国的军阵登时大溃,楚军争相逃命,一路遭到晋军追杀,这场楚军绝对优势的战役,却演化成楚军绝对劣势的溃败。1400辆楚国战车几乎全部报废,不是被打烂,就是成了晋军的战利品,战败的成得臣无颜见楚成王,干脆自杀谢罪。晋文公的霸业,经此一战而成。
说起这一战成败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楚国骄傲轻敌,晋国采取了正确的对策,一面孤立分化瓦解楚军,一面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最终反戈一击。但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却是,这时候的楚军,已经孤军深入到了城濮地带,远离大后方,楚将成得臣更招来了楚成王的不满,不管胜败,回去都是不好交代的。而孤军深入的楚军,经过多日的追击,物资供应早就不畅,而部队疲劳更严重,已经是人困马乏的强弩之末。在楚国人的绝对优势下,晋文公隐忍而后发,最终给了楚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