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六照--梁羽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笔花六照--梁羽生-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声光灿然。其后扬州好手纷出,先有王浩然,张锦荣、周焕文(周德裕之父,1912年即以擅用当头炮雄视华东棋坛);后有周德裕、窦国柱、朱剑秋,可称先后三雄。又稍后广州崛起,华南四大天王(黄松轩、冯敬如,卢辉、李庆全),声威显赫,各有专长,黄的炮夹马、冯的单提马,卢的五七炮、李的屏风马都是一时绝技。再加上“棋仙”钟珍(陈松顺之师)和曾展鸿(曾益谦之父)等人,棋风之盛,已有凌驾扬州之势了。(按:黄松轩、钟珍、曾展鸿又合称“粤东三凤”,本文开场诗的“三风”、“四王”即指他们。)到了50年代,杨(官瞵)、陈(松顺)并起.广州在棋坛上的声威之盛,更是有如日在中天。50年代以后,蔡福如、吕钦(今年全国赛曾打败胡荣华)等新秀辈出,象棋城的声誉,迄今未见稍衰!
但我说的只是一个梗概,欲知其详,那就非得阅读徐骥、褚石编著的《广州棋坛六十年》不可了。
本书的第一个特色,就是这个“详”字。说到史料的丰富,在我看过的象棋书籍中,这部书称得上是前无古人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它不但介绍了广州第一流棋手,如“四大天王”,“粤东三凤”等人的出身经历、成名佳话 以及他们有名的对局等等,而且还介绍了“足以上榜”的次一等高手,让读者对广州的棋坛全貌有更深认识。如“五虎将”赵坤,刘寿彭,陈镜堂、赵培.黄志。“苏家四将”:苏兆南、苏天雄,苏秀泉、苏钧林。“十八罗汉”:黄汉,龙庆云、保玉书、何鲁荫——等人,书中均有介绍。
不但如此,本书还旁及海外其他棋坛,如越南、新加坡、澳门等地棋坛的情况,重点叙述了国内棋手(以广州棋手为主)和海外棋手作棋艺交流的许多有趣故事。例如钟珍获得“安南棋仙”称号的由来,谢侠逊下南洋与新加坡粤籍棋手陈粤樵棋战“笔战”的趣事等等。这些资料,据我所知,他们是参考了旅居越南的华人棋手李文雄所撰的《越南棋坛沿革史》和新加坡棋会出版的《新加坡棋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的。由此也可见到他们搜集史料之勤。
中国的象棋刊物,谈及海外的棋坛的不多,这也应该算得是本书的又一特色吧。
第三个特色是文字生动,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强,对每一个大战役的来龙去脉,鏖兵经过,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写“东南大战”,从1930年周德裕、林奕仙南下香港开始,到李善卿广州请将,终于促成华东、华南的四大高手之战止(华南的两名代表为冯敬如、李庆全。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写得如火如荼,各人的神态,也跃然纸上,令读者好像看“演义”一般。试看他怎样写冯敬如登台的神态吧,
“开赛的晚上,四位选手都身穿长衫登台。广州选手李庆全、冯敬如的风度颇使人刮目相看,特别是这位泽叔,和从前蹲在广州城隍庙摆开棋档候教的局促神态迥然不同。尺蠖之屈也有挺然而伸的时候,江湖棋人泽叔在这个大赛中还成为众所瞩目的大将!” 冯敬如原名冯泽,一贯被人呼为“烟屎泽”。香港知道他的人很多,读之当忍俊不禁吧。
有来龙还有去脉,“东南大战”由于黄松轩因病未能参加,其后又引出黄周大战之事,本书也是写得非常生动有趣的,
听作者说,他们准备一直写到1980年的广州棋坛的,但为了便利于出版的关系,现在这部《广州棋坛六十年》大概只写了1/3左右(从1915至1935年,两名华东象棋名手罗天阳,方绍钦南征广东止)。我以一个象棋爱好者的身分,希望他们能够完成“巨著”,陆续出版。


棋坛三杰的浮沉
作者:梁羽生   

五十年代的三杰
杨官磷、李义庭和王嘉良有“棋坛三杰”之称,不过要说明的是五十年代的中国象棋坛。
五十年代之初,杨官磷北战南征,所向披靡,唯一堪称他的对手的只有个湖北李义庭。李十六岁出道,在汉口攻杨的擂台,可能是老杨见他年纪太轻,有点轻敌,竟然连败两局。老杨懊恼之余,邀他续赛,续赛方得扳成平手。自此演成杨李争雄局面,一二两届的全国象棋冠军是杨官磷,第三届李义庭始遂心愿,从老杨手中夺得冠军。但第四届老杨又重振雄风,三登冠军宝座。
王嘉良有“东北虎”之称,杀法极其霸悍,首届全国赛老杨竟然给他打下马来,积分一直是王领先。直到最后决赛那局,王嘉良输给何顺安,杨官磷力克李义庭,这才得以登上冠军宝座。杨李之后再加上一个王,“棋坛三杰”遂从此得名了。
五九年全国棋赛之后,棋史名家徐骥写了一首《念奴娇》词,上半阕写李义庭,下半阕则用王嘉良的口吻评论“棋坛三杰”,不但可见棋风,并且见其性格,甚为有趣。词道:

英年国手,谱梅花,曾奠东南霸业。甘肃传烽逢老将,一局雌雄莫决。转旆图功,举棋翻误,惊报军初折。咸阳路远,风云变幻难说。
人道杨李才多,一时瑜亮,与我成三杰。我纵输杨能抑李,请试老夫黄钺。酒熟青梅,闻雷失著,掌上杯还热。九宫夺帅,且看谁更英烈。

“甘肃传烽逢老将”的“老将”是农民出身的棋手武延福,他从未读过棋谱,积数十年经验,打入国手行列。小李和他的赛局成和,失掉最宝贵的一分。王嘉良又有“李义庭考试官”之称,在全国比赛中,李是往往输给他的。“我纵输杨能抑李”之说倒非吹牛。但到了今日,三杰的浮沉却又各自不同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

六十年代的变化
一九六零年,胡荣华年方十五,第一次参加全国象棋赛,就打败了杨官磷。最后由于积分刚好相同,并列冠军。但自此之后,接连十届,都是胡荣华冠军,老杨的“翻身仗”始终没打成功。七九年的全国棋赛,最后一轮比赛,他还领前小胡一分,不料他却被一个新进的棋手言穆江缠斗成和,胡荣华则胜了对手,结果“场分”相同,局分小胡较多,这一届老杨本是最有希望夺回冠军的,结果又成泡影。“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名将如此,棋手亦然。棋赛是限时间的,年纪大了,思路不够敏捷,难免吃亏。老杨毕竟是稍嫌年纪大了。去年他竟然打不进决赛,初赛就被淘汰。中国自有全国棋赛以来,去年是第一次没有杨官磷参加决赛的局面。
从今年开始,杨官磷已专任广东队教练,不再是“现役”比赛员了。不过,教练有个“特权”,在比赛员因事不能出赛时,可以作为后备。因此,他只能说是“半退休”。今年广东队夺得全国冠军,最后一仗,就是由他顶替第四台比赛员蔡玉光,打败了北京队的刘静而取得胜利的。
王嘉良则得过三次全国亚军,他体格很好,现在仍然是黑龙江队挂头牌的棋手。比较来说,李义庭“沉”得最快,他在“文革”后因身体不好,已经不再参加任何比赛了。但他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徒弟柳大华是去年的“新科状元”,胡荣华蝉联十届冠军,第一次被人取而代之。有徒弟争气,李义庭亦足以自豪了。

(一九八一年八月)

输杨抑李是耶非
日前碰上象棋名宿曾益谦先生,他和杨官磷、李义庭都是老朋友,话题很自然就落在棋人棋事上。他说:“你在《话说棋坛三杰》中引用的那首《念奴娇》,其中一句似乎与事实不符。’这首词是别人借用王嘉良的口气来写“棋坛三杰”的,中有句云:“人道杨李才多,一时瑜亮,与我成三杰。我纵输杨能抑李,请试老夫黄钺。”曾益谦指出“我纵输杨能抑李”这句,事实错了。他说王嘉良非但不能抑李,相反是为李所抑的。
这首词是一位署名“柳梢青”的作者(按:即徐骥。写此文时我尚未知是他的笔名)在一九五九年全国棋赛结束之后写的。曾益谦对棋坛名将的对局纪录烂熟于胸,他和我算了一笔“细账”:一九五六年第一次全国赛,王嘉良对李义庭两局均和。五七年全国赛,王胜。五八年全国赛,李胜。五九年全国赛,和。但在武汉的表演赛中则是李胜。即截至一九五九年止,比对李净胜一局。但依我猜想,那位作者可能是根据王的“自述”写的。王是比较好胜的人,记者访问他时,他一计成绩,在全国赛中,他和李刚好打成平手,就自夸能抑李了。
王杨之间的胜负,似乎也很微,我没查过详细记录,“输杨”之说恐怕也还待考。五九年全国赛的王李对局被大会评选为“最佳对局”;六零年的“最佳对局”则是王杨对局。王嘉良虽然从未获过全国冠军,却接连两届都是“最佳对局”的主角,亦堪自豪了。他是工人出身,体格甚好。七四年全国赛中,他和杨官磷缠斗九个小时,创下了棋赛时间纪录。杨精神不支,终于落败,成为棋坛“趣事”之一。
王嘉良颇有创新精神,如他所创的“归心马战术”就是一例。象棋俗语本来说“马归心必死”的,用归心马取胜,可谓别开生面。故我评他的棋风为“无限风光在险峰”也。

(一九八一年九月)



棋事杂写(六则)
 作者:梁羽生   

象棋冠军的冠军
说胡荣华是中国象棋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相信没人否认。他曾创下两个“前无古人”的纪录,一是最年轻的全国冠军,第一次夺得全国冠军时只不过是十五岁;一是连任冠军次数最多的棋手,从一九六零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棋赛就击败了老冠军杨官磷开始,以后每次全国赛他都是以大热门姿态胜出,至一九七九年止,他总共蝉联了十届全国象棋冠军,被人称为“十连霸”。
但最近这两年,他的棋运之不济,恐怕也是任何人都意想不到。八零年的全国象棋赛,他在甲组棋手中名列倒数第三,惨遭降级;八一年全国象棋赛,他在乙组棋手中又只能得到第四名,依然要“留级”一年(按照规定,乙组前三名才升任)。
他“倒霉”了两年,最近方始在一个重要棋赛中得以吐气扬眉——夺得了五羊杯的“三王赛”冠军。
五羊杯是怎么一回事呢?它是广州《羊城晚报》和北京《新体育》杂志合办的一个棋赛。参加棋赛的资格,只限于曾经得过全国象棋冠军的人物。换言之五羊杯的冠军即是象棋冠军中的冠军。五羊杯是去年开始举办的,今年是第二届。第一届的冠军是柳大华。柳亦是近年蝉联两届的全国冠军。去年他在五羊杯中卫冕成功,今年却是要拱手让给胡荣华了。
曾经得过象棋冠军的共有四人,依次序是:杨官磷、李义庭、胡荣华和柳大华。李义庭因健康关系,早已“封刀”,只当教练。因此这两届的五羊杯都只是“三王赛”。
本届五羊杯,胡柳争持甚烈。原定的赛程结束之后,他们还是同分。结果加赛,胡方胜柳。胡在这次比赛中可说出尽浑身解数,例如古谱的“金钩炮”局,近代棋手已经很少采用,他拿“古谱翻新”,获得良好战果就是一例。柳的特点是熟读兵书,胡的创新,正是针对他这特点的。

(一九八二年二月)

老将?心理?新招
杨官磷在五十年代曾横扫中国棋坛,有人拿他与金刀杨。令公相比,称他为“杨无敌”。他的《棋国争雄录》出版时,我赠以诗道:“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心血而今收笔底,可从一卷识楸枰。”但近年的杨官磷,则早已由绚烂而归平淡了。在两次“三王赛”中,他都是屈居榜末。对一个棋手来说,五十六岁的杨官磷,毕竟是稍嫌老了。棋赛是有时间限制的,上了年纪,思考自是不及年轻棋手的敏捷,此所以老将会输给新秀也。
环顾当世的围、象两棋坛,能够在实战中保持声威于不坠:的老将,只有日本的“棋圣”藤泽。他今年五十五岁,比杨官磷只小一岁,从七七年《读卖新闻》开始举办棋圣赛至今,他已是接连五届获得这个最高荣衔。他的秘诀是不参加次要棋赛,养精蓄锐,只在棋圣赛力求卫冕。棋圣赛是七局定胜负的,所以有人说他每年只要下好四局棋就行了(棋圣赛的奖金是二千万日元,约合港币五十万,足够他一年生活费用)。他这办法,或者可供杨官磷参考。
我曾说过,胡荣华接连两年惨遭降级,心理因素大于棋力因素,从这次他在“三王赛”中夺得冠军可获证明。他以乙组棋手的身分,成为“冠军的冠军”,这件事的本身多少也有点讽刺意味,我因此也不免有点怀疑中国现行的分组比赛规则(乙组棋手没有机会争夺全国冠军)是否完全合理了。
成名棋手除了受患得患失的心理影响之外,还有一个不利因素,以胡荣华为例,他的对局纪录,别的棋手早已研究得滚瓜烂熟,别人是知己知彼,他是知己而不知彼,怎不吃亏?所以他要坐稳宝座,就必须有创造性的新招。但新招一使出来,不久又会变成老招的,这个难题,恐怕就很难解决了。成名容易保名难,不仅下棋为然也。

(一九八二年二月)

胡荣华与赵汝权
上月中旬,上海象棋手胡荣华和徐天利应邀来港比赛,港方迎战的两名选手是赵汝权和朱俊奇。胡荣华是人所熟知的“十连霸”,无须介绍;徐天利是前年全国象棋赛的亚军,去年全国象棋赛的季军,也是大师级的国手。港方之败是意料中之事。稍为令人失望的是,港方主将赵汝权的演出似乎稍失水准。赵是和胡荣华交手次数最多的香港棋手,过去的战绩是总共比赛十局,赵二胜七负一和,虽然差距甚大,但曾胜过“十连霸”两局这个纪录,已经是足以骄人的了。这次港沪棋赛,港方棋友对他期望颇大,一般预测,赵虽败亦当有激战发生,没想到演出的结果却是一面倒的形势。倒是朱俊奇有出入意外的佳作,虽然同样失败,中局却曾予胡荣华以严重的威胁。
在欢送客队的宴会上,我恰好和胡荣华、赵汝权、朱俊奇同席,席间听他们“覆局”,颇为有趣。朱俊奇对胡荣华那局,在中局某一阶段,表面看来,朱似乎颇有可胜之机,但经胡反复解拆,朱最多只能成和。他口讲指划,纵谈各种变着,整盘棋好似印在他的脑中。胡荣华的记忆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