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活的艺术-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自己的行为,以致于不断对他人造成伤害,然后你又以无心为藉口,来原谅自己,这种做法也是同样危险。正法教导我们要念念分明。

问:正当与不正当的性行为之间有何不同?问题是不是出于自愿与否?

答:不是的。在一般人的生活当中,性是有其恰当的地位,不应该强制去压抑它,因为强迫性的禁欲,会制造紧张,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难。但是,如果你放纵性欲;只要激情生起就放任自己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那你永远无法从激情中解脱出来。要避免这两种同样危险的极端,正法提供了一条中庸之道,夫妇间维持健康的性行为并不妨碍心灵的修养。如果你的伴侣也是内观者,任何时候情欲生起,双方可以好好观察(自身的感受),这样既不压抑也不放纵,藉由观察,你会很容易从情欲中解脱。偶尔夫妇之间仍会有性行为,但是慢慢地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性行为已不具任何意义了。这是自然的不淫阶段,心中没有一丝一毫情欲念头的生起。不淫所带来的喜悦会远超过性欲的满足。内观者会经常觉得满足与和谐,我们必须去学习体验这种真正的快乐。

问:在西方有许多人认为,成年的男女双方,在彼此同意之下,是可以发生性行为的。

答:这种观点与正法是背道而驰的。和许多人发生性行为会不断增加自己的情欲,也就是增加自己的烦恼。你必须忠于你的伴侣或者洁身自爱(不淫)。
问:是否可以藉用药物来帮助体验某种意识、某种不同的境界?

答:有些学生告诉我使用药物的经验与禅坐的经验相类似。无论是否真的如此,以药物引导而得到的体验是一种对外在媒介的依赖。正法教导你做自己的主人,使你能依自由意愿随时体验实相。另一个很大的差异是,使用药物后会丧失心智的平衡而伤害自己。依正法来体验真理,会使内观者内心更平衡,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问:第五戒是戒绝饮酒及使用麻醉品或是戒绝因饮酒及使用麻醉品而丧失心智?毕竟适量饮酒,不喝得酩酊大醉,似非没有特别的害处。你认为连喝一杯酒也算破戒吗?

答:即使是饮少量酒,最后也会发展成对酒精的贪著。不知不觉中,已走向上瘾的第一步;这样对你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每个上瘾的人都是从只喝一杯开始。为什么要踏上痛苦的第一步呢?如果你很认真地修行后,某天在无意间或在社交聚会时喝了一点酒,你会发现那一天的内观效果不好,。法与饮酒及吸食麻醉品是不能并行的。如果你真心想修行有成,就必须远离所有麻醉品(酒或迷幻药等),这是无数修行者的经验之谈。西方人对不邪淫和不饮酒这两条戒律特别需要了解。

问:人们常说:“主要感觉好那就准没错。”

答: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真相。当你因憎恨而行动,你自然会觉察到心中的焦虑、烦乱。当你因贪爱而行动,心的表面虽然显得愉悦,但内心深处仍有焦虑。你的愉悦是出于无知。如果你知道这样的行为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自然你就不会这么做了。

问:肉食算不算是犯戒?

答:不算,除非是你自己亲手宰杀。如果菜肴中恰好有肉食,而你享受其滋味就像你享受其他的食物,这样并没有犯戒。但由于肉食,你间接鼓励他人犯戒杀生。并且在较细微一点的层面来说,肉食会造成对你自己的伤害,因为动物时时刻刻生起贪嗔,却没有能力自我观察、净化其心。它们的肢体组织充斥着贪嗔。当你吃肉食时,你就会吃进这些。内观就是为了要根除贪嗔,所以避免吃这类的食物是有益的。

问:这就是课程中只提供素食的原因吗?

答:是的,因为这样对内观者最有益。

问:日常生活中吃素吗?

答:那是有益的。

问:就内观者而言,赚钱怎能算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呢?

答:如果你修行正法,即使没赚钱,也会快乐。如果你赚了钱但不修行正法,你还是不会快乐的。法比赚钱重要。人生于世,必须自食其力,必须诚实而努力地工作赚钱,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应该依法而行。
问:如果你的工作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影响,如果你所做的可能伤害他人,这样算不算是不好的谋生方式?

答:那要看你的用意如何。如果只是一味想赚钱,如果你想:“只要我能赚钱,就算伤害到别人我也不在乎”,这就是错误的谋生方式。如果你服务他人,却不料有人受到伤害,那就不是你的错了。

问;我公司的许多产品中,有一种仪器是用来收集原子爆炸的数据。他们要求我参与此工作,但我隐隐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答:如果有些东西只被用来害人,你当然不该参与其中。但如果它有正反两面的用途,你就不需要为别人如何使用它而负责。应该心存善念而工作,相信别人会将你的工作成果用来造福人群,这样就没有错了。

问:你对和平主义的看法如何?

答:如果你所谓的和平主义是面对侵略时,却不采取行动,当然那是不对的。正法教导我们是要积极行动,要面对现实。

问:采取像印度圣雄甘地或美国民权领袖金恩博士所用的消极抵抗的方式,你觉得如何呢

答:那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侵略者除了武力以外无法以其他方式沟通,那武力是必须的,但应随时保持心的平衡。否则应使用消极对抗,但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道德勇气。这就是正法的方法,也是甘地先生的。赤手空拳面对武装敌人的进犯是需要勇气的,这样做是要有随时受死的准备。人难免一死,差别在于是心怀畏惧而死或是勇敢受死。了解正法的人就不会心怀畏惧而死,(宁可勇敢地受死,不愿胆怯逃跑。)甘地先生曾告诉他的追随者,面对凶残的敌人时,让伤痕留在胸前,而不是背上,他之所以成功是心中有法。

问:你自己说过,没有遵守戒律,仍可以有好的禅坐经验。那么一直强调道德的行为岂不是教条化、僵化的做法?

答:我曾经看过不少学生,无视戒律存在,因而在修行路上毫无进展。多年来他们可能上过许多课程,也有一些美好的经验,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完全没有改变,仍然烦躁不安,病苦不已,因为他们只是把内观当游戏在玩。就像玩其他游戏一样。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失败者。真正想透过正法来改变自己生命的人一定要谨慎地守戒。

故事:医生的处方

有一个病人到医生处求诊,医生检查后,开了一张处方笺给他。这个人对这位医生非常有信心。他回家后,在祈祷室供上了医师漂亮的相片、雕像,然后他坐下,对相片、雕像致敬:他叩拜了三次,并供上鲜花与香料。然后拿出医生写的处方笺,很供敬地念诵:“早上两颗,下午两颗,晚上两颗”。因为他对那位医生非常崇拜,所以他从早到晚,都在念诵医生的处方,结果这张处方笺对他的病情的减少一点帮助也没有。

后来这个人决定要多了解这张处方笺,于是他跑去问医生:“为什么你要开这些药呢?这些药对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位医生很有智慧,所以他解释道:“请看,这是你生的病,这是你的病因,如果你服下了我开的药,它就能根除你的病;如果病因根除了,你的病自然也就痊愈了。”这个人想:“哦,太好了!我的医生多么聪明啊!他的药方多么有效啊!”这个人回家后开始跟他的邻居和认识的人争论:“我的医生是最好的医生!其他的医生都一无是处!”但他到底从这争辩之中获得什么呢?他可能一辈子都在替他的医生争辩,但是这对他一点帮助也没有。只有当他服了这药以后,他才会从他的疾病中解脱,只有到那个时候,医生的药才对他有所帮助。

每个解脱的人,就像医生一样,出于慈悲,他会给予药方,告诉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人们只是盲目地信仰这个人,就把处方变成了经文来念诵,然后开始与其他不同宗派的人争辩,辩称他的宗教创始人的教导才是最好的,但是却没有愿意花功夫去实践那些教导,去服用医生的药方以根除疾病。

如果对医生的信心能鼓励病人依从医生的意见,那么这信心就是有用的。如果了解处方的作用能鼓励病人服药,那么这种了解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去服药,就不可能有痊愈。你必须把药吃下去才行。

第六章 定的训练

藉着持戒,我们企图控制自己的言语和外在的行为。然而,苦的起因确是来自我们内在的行为。如果我们的内心仍旧在贪爱瞋恨等有害的情绪中翻滚煎熬,那么只限制外在的言语和行动,是毫无用处的。贪爱瞋恨,绝不可能离苦得了的,迟早贪爱瞋恨,会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使我们犯戒,伤人又害己。

人人都不了解不该做坏事的道理。毕竟,数千年来,每个宗教都在教导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但是诱惑呈现是,会征服人心,使人犯戒。一个有酒瘾的人不可能知道他不该喝酒,因为酒精对他是有害的,但是当酒发作,他又不可抑制地喝得酩酊大醉。他无法自拔,因为它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然而,如果我们能停止不当得意念性为,那么要远离在不当的言行举止,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因为问题是出在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必须从心的层次上着手。

为了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要采取修(bhavana)的方式——从字面上来说,“修”指的是“心的开培养”;一般的说法。就是“禅修”(meditation)。从佛陀时代起,bhavana的字义渐趋含混不清,因为修行已式微,在现代,此字涵义是指任何种类的心智修养和精神的提升,只要与法有关,甚至连阅读、谈论、倾诉或思考等活动都是bhavan。“Meditation”是最通用的英文翻译,它已泛指许多活动,如放松心情,做白日梦,自由联想自我催眠等。这一切都与佛陀的意愿想去甚远。他用这个字眼时是指为了使心集中及净化而采用之特定的心智训练的方法。

禅修包含“修定”和“修慧”两部分的训练。“修定”也被认为“修止”;而“修慧”则被称为“修观”(修习内观)。禅修之道始于修定,它是八圣道的第二阶段,就是学着去掌握理的运作过程,做自己心的主人。

八圣道中有三个部分是修定的训练: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進

正精进是禅修的基础。心容易为贪、瞋、痴所征服或动摇。我们必须使心力增强,才能让心变得坚定不移,成为最有用的工具,来检查我们自己本质中最细微的层次,揭开并去除我们的习性。

一个要为病人诊断病情的医生,会先采集血液样本,放到显微镜底下。在检视样本之前,它必须先将显微镜对焦固定,才能开始检查样本、找出病因、并决定适当的治疗方法,对症下药。同样地,我们必须对准心的焦点,专注地置心一处,这样才能将心变成检视自身最细微实用的工具。

佛陀针对每一个从他学法的人,设计了各种让心专注的方法。其中最适于探索内在实相的方法,就是“出入息念”(anapanasati);亦即“对呼吸的觉知”。

呼吸是一个人人皆拥有的可供专注的对象,因为我们从生到死、分分秒秒都在呼吸。它是任何人均可接触到、且都能接受的禅修对象。开始练习观察呼吸时,禅修者要坐下来,闭上双眼,身体保持舒适端直。最好能在安静的的房间内坐着,注意力才不会分散。一旦安静下来,将注意力从外在世界转向内在世界,禅修者就会发现,自己身上最显著的活动就是呼吸,就将注意力导向呼吸:入息和出息。

不过,这可不是在练习呼吸,而是在训练我们的觉知。不要刻意控制呼吸,而是有意识地去观察呼吸的如实面目:长或短,中或轻,深或浅。尽可能地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分心而中断了觉知。

一旦开始练习,我们立刻就会发现,这是何其困难。我们才开始把心定在呼吸上,腿上的疼痛就令我们转移了注意力。我们努力压抑心里的杂念,千头万绪却涌上心头:过去的回忆、未来的计划、各种希望和恐惧,总有某件事会勾起我们的念头,而过了一会,我们才发觉自己已经完全忘记呼吸这回事了。我们再接再厉、从新开始,但是一眨眼功夫却发现,在不知不觉之间,心又溜走了。

到底是谁左右了我们的注意力?一旦开始练习观息,我们就会发现,心是如此的千变万化无法掌握,就像一个受宠的孩子,拿了一个玩具,玩腻了,就一个换一个;心也是如此不安定,不断地转变注意的对象,跑离所要观察的实相。

这就是心的习性,生生世世,心就是如此惶惶不安,妄念不断。但是我们开始想要观察自己真实的本质,这种远离实相的行径就得停止。我们必须改变心念瞬息万变的模式,从觉知呼吸开始,学着去活在当下。当我们发现注意力分散了,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地再将注意力转回呼吸上。失败了,就要一试再试。和颜悦色、不勉强、百折不挠地一再练习。毕竟,我们一生的习惯是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改变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持续不断地努力,同时要耐心和宁静。这就是培养如何觉知实相的方法,也就是正精进。

佛陀告诉我们,正精进有四种类型:

一、防止邪恶不善念头的生起;
二、去除已生起的邪恶不善的念头;
三、让未生起的善念得以生起;
四、让已生起的善念得以发展,臻于至善之镜。

籍着练习对呼吸的觉知,我们就可以练习这四种正精进。我们心无杂念地坐着,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此一来,就进入觉察自己的状态中。我们避免自己分心或心不在焉,不让自己远离实相。如果有念头生起,不要去管它,应该再次将注意力放回入出息上。这样我们就培养出系心一处,以及不分心的能力——这就是正定的两项特质。

正念

观入出息也同时是修正念的方法。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无明。'我们随着外境起习性反应,因为看不清自身的实相,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