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这种奇特的机器。
威尔逊早已获得了复印机的生产专利权,“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所以当威尔逊把新型复印机以出租服务的形式重新推出时,顾客顿时蜂拥而至。尽管租金很高,由于受以前定价很高的潜意识的影响,顾客仍然认为值得。
不久,威尔逊的黄金时代到来了,干式复印机一下子流行起来。虽然公司拼命生产,产品仍供不应求。
由于产品被塞洛克斯公司独家垄断,加上已有过的高额租金,所以塞洛克斯914型复印机以高价出售,大量的利润像潮水一样滚滚涌来。
第三计借刀杀人(2)
后来,公司营业额就高达3300万美元,而市场占有率已达15%;五年以后,公司营业额上升到近4亿美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6%,超过了湿式复印机;6年后,营业额上升到53亿美元,塞洛克斯公司也被美国的《财富》杂志评为10年内发展最快的公司,从此迈入巨型企业行列。
威尔逊的成功在于他的“借刀杀人”,表面上是法律禁止了威尔逊高价出售,实际上是威尔逊借法律这把刀,封死了消费者购买之门,把他们逼向威尔逊为其准备的租借之路;同时威尔逊还借超出平常的高租金,断了消费者廉价租用的念头,并为以后的高定价出售做好了准备。
跟随超越,更胜一筹
任何新产品都不可能一开始就一锤定音,完美无瑕。“跟随超越”,意在追他人首创产品之踪,创自己后续产品之新,在对技术或产品仿制的基础上进行追踪式超越。
现代经济中,一项技术或产品的开发和研制是需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当竞争对手推出新技术或新产品时,聪明的企业应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潜心于静观默学,巧取他人之长,发现他人之短,善借诸种条件,为我所用,慢中求快。
企业可对市场上刚刚出现或出现不久的新技术或新产品,努力加以吸收,仿制并做局部改进,以更高水平的同类产品,紧随其后进入市场,从而击败竞争对手,占领市场。
河北省运动保健饮料产品研究开发中心研制的“维力”饮料,正是“跟随超越”、“借刀杀人”的成功范例。
“维力”饮料博采各国“可乐”之长,不仅酸甜适宜,清爽可口,且有助于消除疲劳。1986年以高于美国可口可乐275倍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销售情况极好,被国外称为“魔水”。
跟随超越,最大的好处是借他人之力为己服务,不花钱或少花钱研制出高于对手的同类产品,从而战胜对手。
它以跟随为先导,以超越为目标,先虚怀纳之,再潜心学之,后取而代之,进而战而胜之,这是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究其本质,是种“取于彼而胜于彼”的“借刀术”。
“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借资金、人才、技术、地盘、形势等等。企业家掌握了“借刀杀人”的精要,就能变化无穷,奇招迭出。
商战中,使用“借刀杀人”往往是不择手段的。被施计者若不能慎思明辨,则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计论]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利害,或许以重利。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的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策略也可称之为借刀杀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1)
养精蓄锐,攻打疲劳敌军的战术
计曰:“因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解曰:逼使敌人陷入困境,不一定非要攻击敌人。坚守防线,引起敌人的疲倦,可使我方由劣势转为优势。
春秋周简王十年,宋共公遣上卿华元与中军元帅栾书之子栾针使楚国。
楚公子婴齐见栾针年轻貌美,气度不凡,欲度其才,问道:“上国用兵之法如何?”
栾针回答:“整。”
又问:“更有何长?”
栾针答道:“瑕。”
婴齐听完,说道:“人敌我整,人忙我暇,何战不胜?二字可谓简而尽矣!”
“好整以暇”的意思就是“以逸待劳”。此计之延伸,还可用“以静制动”、“以近待远”、“以不变应万变,化被动为主动”、“静如处子,动若脱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等来形容或说明。也和《孙子兵法》中“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有异曲同工之意。
自己的地盘有钱赚
以逸待劳的谋略,已被广泛运用于虽无剑拔弩张,却不乏激烈竞争的商业战争之中。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
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
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
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
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福特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
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
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
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第四计以逸待劳(2)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
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
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
“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
[计论]
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第五计趁火打劫(1)
趁敌人危急乘势攻击的战术
计曰:“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解曰:敌方陷入困境时,必须趁虚而入。这是强者乘势打击弱者的策略。
“趁火打劫”的奥秘就在于“乱而取之”。趁形势混乱或对方困难之际,迅速出击,获得利益,扩充实力。又称“趁虚而入”。
“趁火打劫”原意为,趁着别人家起火,混乱不堪时抢劫别人的财物。比喻趁别人危急或困难时候去捞一把。
三十六计中的“趁火打劫”之计,则抛弃其原意中的非道德含义,演变为趁热打铁、乘敌之危,击败敌人的谋略。
战国时期,中国分成20多个诸侯国,其中较大的有齐、楚、燕、韩、赵、魏和秦。齐韩结盟,并想攻打燕国。但由于赵、楚窥视其后,两国不敢贸然出兵。这时,秦国联合魏国攻打韩国。齐王急欲发兵救援盟友,谋士田臣思建议齐王袖手旁观。他说:“韩国受到骚扰,必将危及赵和楚的安全,所以它们很快就会担起帮助韩国的责任。”
于是齐王听从田臣思的计谋,按兵不动。而赵和楚却正如田臣思所料,很快采取了行动。这样一来,秦、魏、赵、楚为了韩国互相混战。在这战火连天的时刻,齐国趁火打劫向邻近的燕国发动了进攻,并于公元前270年征服了燕国。
如今,“趁火打劫”之计在商战中可引申为,竞争对手遇到困难、危机,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时,趁机凭借自己的优势战胜对方或占领市场,是强者击败对手,获得市场的策略。
铜矿倒闭,就势取利
在商战中,很需要运用“趁火打劫”的计策,以发展自己,削弱对方。
在西方世界,一旦某个企业濒临破产,其它财团、企业往往会蜂拥而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抢夺它的有用设备和技术人员。因为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最为有利。
过去,我们曾经以传统的道德观念,鄙夷这种乘人之危,“劫”人财物的作法,似乎只有见人有难,援手相助,慷慨解囊的行为才值得称道。
其实,这种观念未免过于陈旧愚腐,任何谋略计策都是超越政治界限和道德标准的,因此“趁火打劫”的计策,西方资本家可以使用,而作为最早总结这一策术的中国人的后代也可以使用。
1983年,我国新成立的香港B公司获悉智利一家铜矿倒闭,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新购进的1500辆进口新汽车折价拍卖。
如果按照以往的迂腐观念,我们要么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省出有限的外汇,“支援世界革命”;要么平价收买,公平交易,无论如何都不会“趁火打劫”的。
可是,为了增加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运输能力,节省国家外汇开支,B公司董事长当机立断,派人抢先一步,与智利铜矿主谈判。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以原价38%的低价买回这批新车,为国家节省外汇2500万美元。
商场如战场。在对手陷于困境的时候,对手已丧失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在谈判桌上陷入被动的地位,他们往往不惜血本,力图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这便是获取胜利的好时机。
第五计趁火打劫(2)
大佬操纵美国白宫
世界商战中,趁火打劫可以使“死鸡”变成“凤凰”。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宣布破产的消息,其中费城著名的投资银行家库克所开的公司也永远地关上了大门。他的破产在当时商业界不啻是一个晴天霹雳,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当时,由摩根、德雷克塞尔、纽约的利瓦伊莫顿以及纽约其他几位大银行家合开的公司,所形成的势力与能力使他得以在1871年从库克手中夺过价值2亿美元的国库券,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出售给外国投资者。1873年上半年,摩根及其合伙人又以同样理由赢得33亿国库券的一半,并且处理得可谓得心应手。而库克在出售他那部分国库券时却困难重重,这也是库克破产的因素之一。在这场危机中,摩根他们的公司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同时继续向欧洲抛出优惠证券。
1884年的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巩固了摩根的地位。从这时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他一直是美国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