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局出发,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前提。
其实,不论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都反映了人们就业与成才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就业者所处的两种不同位置。其实,这只是一种世俗的眼光,对于一名社会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观才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正如俗话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样,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行业,同样可以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每一个行业的工作环境或薪酬都不相同,但作为一名成熟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全力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分工是多方面的,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高低之别,不应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处环境或状况,更不应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用“鸡头”或“凤尾”区分开来。因此,淡化世俗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成才观才是我们的共同选择。
审时度势而后定夺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鸡头”或当“凤尾”亦如此。当“鸡头”,自己有自主权,说话“算数”,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受别人限制,让自己有成就感。但是“鸡头”也有“觅食”的任务,也有压力,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口粮”确实不容易,有随时“挨饿”的可能,也随时有“被宰”的忧虑,弄不好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连生存的机会都没了。
当“凤尾”,虽然自己说了不算,控制不了“凤”的飞行方向,但“大树底下好乘凉”,船大抗风浪,不用担心生存问题,“找食”的压力会小一些,而且当“凤尾”的自豪感会强一些。当然,此时做“凤尾”并不等于永远做“凤尾”。只要有本事、有能力,也会有机会当“凤身”、“凤翅”甚至“凤头”。做“凤头”与做“鸡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这只“鸡”找食能力很强,有向“天鹅”甚至“凤”发展的势头,自己又获得了很好的回报,那就应该当“鸡头”。如果这只“鸡”气息奄奄,苟延残喘,连活命都成问题,那还不如去当“凤尾”,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
先“凤尾”而后“鸡头”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择业原则。其实在职场上,每个人都应该先做“凤尾”,再做“鸡头”。
先做“凤尾”,去那些成功的大企业里面锻炼学习,吸取他们的经营管理之精华,了解他们内部运作之模式,可以说,在大企业里上班,即使是做个最普通的职员,那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高,看得远,能学到更多成熟且前卫的管理理念。
等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研习得差不多了,“凤尾”就应该及时把握住机会转做“凤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个时候因为有以前“凤尾”的经验,而显得稳重老到、胸有成竹,更容易成功。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凤尾”的经验而直接做“凤头”,那失败的可能性就可能会大得多。
下山是为了上山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大型公司,没几年,就担任市场部经理一职,薪水丰厚,前途光明,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年少得志。但有一天公司高层出于战略策略调整的考虑,把市场部撤销了,经理也在一夜之间沦为一个普通的业务员,跟大家一样,拿的都是底薪加提成。
由于工作上的变动,他对工作也没了以往的热情。一天傍晚,他下班正想离开时,被总经理叫住了,开车把他带到郊外的山脚下。两人开始爬山,等爬上山顶上时太阳差不多都已经看不见了,只留下一抹余晖。他正在心里琢磨总经理今天怎么这么有兴致时,总经理突然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道:“你看那座山跟这座山哪个更高大些?”他不假思索回答道:“当然是那座山了,全市第一高峰嘛!”总经理缓缓地点了点头:“那么如何才能到那座山的山顶上呢?”他怔了一怔,过了半晌才说:“先下这座山,再上那座山。”总经理回过头来笑道:“看来你还很明白这个道理的嘛!有时候人往低处走也不完全是坏事。”停了一停又道:“你一定很希望我把你直接放在销售经理的职位上吧?销售和市场,其实也是两座山,除非你是天才,能直接跳过去;如果不能,那还是一步一步走过去比较实际。并且,我希望你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这两座山上。记住,远处还有许多更高的山等着你去征服。”
年轻人内心被震撼了,扪心自问,他觉得自己在做销售方面,确实欠缺许多东西,例如经验和知识,这都有待积累。他暗暗打定主意,从明天开始要重新找回自我。
一年后,由于业绩突出,他回到了经理的职位,只不过这次是销售部经理。三年后,他又成为总经理助理的不二人选。
摆正自己的位置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做主管。老板很赏识他,每月给他的薪水有两千多。对此别人都很羡慕,他也很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于是便竭尽全力地为老板做事。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努力帮老板搞营销策划,为公司赚了不少钱。老板也并没有亏待他,他的薪水加了又加,三年之中已从两千多加到了四千多。
后来公司人员调整,有了一个部门经理的空缺。公司的同事都说这个位子一定是这个年轻人的,而他也认为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因为他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名单公布以后却出乎大家的意料,接任的是另外一个各方面都比不上他的员工。这个年轻人有点受不了,他非常伤心,工作情绪也一落千丈。他觉得无论自己付出再多的努力,老板也不会领情。
后来因为情绪的关系,甚至影响到了他自己的正常工作,老板已经警告过他,让他以后要注意了。对此他很烦恼,便找他的好朋友诉苦。
他的好朋友听了之后对他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想到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而老板就是老板。在老板眼里,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应该的,如果你不是这样努力,凭什么拿这样高的薪水呀!”听朋友说完,这个年轻人便低下头沉默不语。
第二天这个年轻人打电话告诉他的好朋友,说他已经想通了。
想通之后,所有的坏情绪便都烟消云散,于是他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工作,不再去想职位的问题了。几个月后,老板任命他做了一个更为重要的部门的经理。
后来老板告诉他,其实上次的那个职位自己原本也是想用他的,可是又考虑用他会大材小用,以后还有更重要的部门可能会更需要他,所以就安排了别人。他顿时恍然大悟。
他对好朋友说:“谢谢你,听了你的话,不但使我得到了一个职位,更让我懂得了在职场上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是否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呢?如果是,请你想想这个年轻人的故事吧。
做好自己忠诚敬业
当今社会,跳槽被看作是一个人能力的表现。怠工和拖拉现象随处可见,人们议论最多的是薪水的高低与工作环境的舒适与否,可是少有人谈及对工作的忠诚与敬业精神,很多人大概也已经遗忘了诚信这个字眼。你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物中,有一个人最让人忘不了。
当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于是,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那个名叫罗文的人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走一艘小船。历经艰险,罗文终于在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失于丛林中。三个星期之后,他从古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到了加西亚的手里。
这是一篇在一百年间广为流传的短文,道出一个职业人首先所应具备最重要的精神——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也许,它是送给职场新人的一份最好的礼物。
这篇叫做《把信带给加西亚》的短文,最先出现在1899年,原作者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耐基的一本书中。这篇文章,几乎被世界上所有的语言翻译过,目前已经被印了亿万份。其实,这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叙述得很平朴。
对于像罗文一样的人,我们应该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光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指导,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带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为一般人的被动——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除非苦口婆心、威迫利诱地叫下属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否则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六名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哥立奇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
那个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
我敢说他绝不会。他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他是谁呀?哪套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放在哪儿?这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不叫查理去做呢?他是过世的人吗?急不急?我是否把书拿来,由你自己来查?你为什么要查他?……
罗文通过他不畏艰险的敬业精神,影响并推动了一项事业的发展,也正像许多企业里的那些孜孜不倦、埋头苦干的领导人和员工一样,他们的敬业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事业的进步。罗文般的敬业精神应该作为每个职业人自身的标准,对于工作任务不计得失,不怕困难,积极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工作,高效地完成任务,将这种敬业精神渗透于每一项任务当中。
我们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们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的问题,也不会存心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世界上急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是的,当你面对着似锦前程踌躇满志的时候,也许你该首先自问:我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你对你的企业够忠诚吗
◆融入企业文化
每个公司都有不成文的规矩,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向公司制度挑战是得不偿失的,何况你是羽翼未丰的新人。学着去习惯、适应公司的文化,打听清楚公司里有怎样的传统。
每家公司必然都有着诸多成文的和不成文的规则,一般来说,这些规则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所在。因此,若想快速融入新环境,并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这些规则你不仅要理会,而且要对其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当然,有些规则并非你一眼能洞穿的,因此在平日里,你还得多留个心眼。有一点要注意,千万莫逞英雄,天真地认为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否则,你只会成为“除旧革新”的殉葬品。
◆主人翁精神
不管老板在不在,不管主管在不在,不管公司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你愿意去全力以赴,你愿意帮助公司去创造更多财富,这就是做主人的心态。
什么叫做仆人?就是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仆人,是在为别人而工作。
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员工都具备做企业主人、做企业老板的心态。老板是为自己而工作,他是要为企业创造业绩,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任。如果你有为自己工作的心态,你也具备做老板的素质。如果你的心态是在为别人工作,必须靠别人的监管控制才肯努力工作,那你注定一辈子是个打工者。
如果你这辈子要做一个主人,要先具备做主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心态:只要我在做,我就要做到全力以赴。我们可以看到,好的领导者,开始都要做一个很好的跟随者,在做跟随者的时候,如果就是随便做一做,混一混,就不会成为一个很棒的领导者,当你未来去领导的时候也会产生问题。大多数好的领导者,他最初就是一个好的跟随者。
◆年轻人心态
社会需要那些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勤奋敬业的员工,和那些具有非凡才干、忠诚守信的管理者,而不是投机取巧、嘲弄抱怨的平庸劳动力,谁都不想平庸,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过于的平庸就意味着失业。
金融界的杰出人物罗塞尔?塞奇说:“单枪匹马、既无阅历又无背景的年轻人起步的最好方法是:首先,谋求一个职位;第二,珍惜第一份工作;第三,养成忠诚敬业的习惯;第四,认真仔细观察和学习;第五,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第六,培养成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有的年轻人刚走出大学校园,对自己总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获得丰厚的报酬。他们在薪酬上相互攀比,仿佛工资是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但事实上,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短时间是无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于是他们就有许多怨言。
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东西。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多少就少做多少,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此来报复他们的雇主。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这样是否会丧失许多发展机会,是否对得起自己,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这种状态是很令人担忧的。一个成功者是不会错过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