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奉命就到市上去找。在路上,他碰到一个窑工,正赶着一头驴子,驴背上负了很多的窑器,运到市上去出售。那驴子忽然失了一脚,身子一歪,把它背上所负的窑器都落在地上打碎了。
这个窑工懊恼得不得了,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徒弟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窑工说∶“你为其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窑工回答说∶“我怎能不哭呢?这些窑器,我整整花了一年功夫才作成,今天原想运到市场上去换钱的,却不料这头坏驴子,顷刻之间都给我打碎了,你想我懊恼不懊恼?”
这个徒弟听了,心里却很欢喜,他想∶“这头驴子很好,窑工要作上一年,它只要转瞬之间就能毁坏了”
于是他就对窑工商量要买这头驴子。窑工正是求之不得,立刻把驴卖给他。这个徒弟就骑着驴子回来,见了师父,师父问他∶“为其么不把窑工找来却买来了一头驴子?”
那徒弟回答说∶“这驴子的本领比窑工大得多。那窑工一年所作成的窑器,它只把身子一歪就毁得干干净净了。”
师父连连摇头,对徒弟说∶“你真是笨蛋,一点知识也没有。这驴子能在顷刻之间打破窑器,但它却一百年也作不成一个窑器呀!”
外在的道德准则就是这样一头驴子,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却从来不会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回报,比如比如成功,比如快乐。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各种外在道德约束着,也被它困扰着。对于我们来说,它是一种深入人心深处的标准,因此其约束远比法律要广泛得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和辩解:
“我能这么做吗?其它人会说什么呢?”
“我不能这么干,我向某某人保证过。”
“我必须放弃,虽然我很乐意接受,因为这是某某人所不允许的。”
“我全都知道了,但我不能这样做,因为这可能是对某某人的背叛。”
当我们想做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事情时,这些外在的道德标准就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提醒我们,如果违反了这些标准,就要为此受到惩罚。内疚感像一条狼牙棒敲打着我们脆弱的心灵,让我们片刻不得安宁。
习以为常的忍耐,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一件事情而产生的内疚感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远比这件事本身来得更为深远和严重。我们服从又服从,在感觉自己违反了外在道德时深感内疚,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道德?谁的道德?
追根溯源,现存的一切外在道德起源于古代的圣贤。圣贤本着自己的良心行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良心损害他人。
随着历史发展,圣贤越来越少,礼崩乐坏的时代出现了,于是就有人企图用推广圣贤的行为标准来拯救众人,开始总结他们的行为准则,制定出形形色色的教条。
但是同时,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佛的罪人。每一个后世的总结者不是圣贤,他们没有圣贤的聪慧与感应,不明白圣贤实际上只是听从自己的良心行事,因此随着整理出的伦纲条款越来越多,道德也开始渐渐脱离了良心,成为许多和良心无关的教条:毕达哥拉斯教派的道学家认为吃蚕豆不道德,儒家道学家认为男女授受不亲等,穆斯林道学家认为女人没有面纱邪恶等等。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外在的道德是社会的标准,也是别人的标准,这一本质决定了它象一根刺进肉里的木刺,让我们根本无法完全融合它。可以说,内疚感导致了负责和负罪的想法,这本身就已经注定了我们烦恼。
也正因如此,外在道德才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它起源于人的自由和判断,却最终成为约束个人自由与判断的工具。
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与人本是合而为一,无所阻碍的,但由于各种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与教导,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开始与自然不协调。我们要享受自我的快乐,就必须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如果把外在的道德当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影响我们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他告诉我们人不同于屈服自然欲求的动物,其行为不应该以快乐为目的,而应该基于某种理念而自觉地忍受痛苦。他声称它是出于对我们的爱,才对我们进行限制和压抑,他是给我们提供心灵的帮助,给我们带来伟大的学说,让我们灵魂开窍,为了解放我们,才对我们进行约束。
每一种外在的道德这样声称时,他并没有说谎,而是真的相信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天使,并早已打算为自己崇高的事业献身。
问题在于,趋乐避苦为人的本能,快乐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自由,因此与现在作为规范和约束而存在的外在道德是天然矛盾的。要快乐地生活,必须首先消除内疚感。
内疚感是蒙在我们人生头上的牛皮,戳穿它,扔掉它!
它让我们感觉对不起别人,因此乖乖地让别人随意支配我们。我们像一个闯进苹果园的孩子,每摘一个苹果,都向每一个人鞠躬道歉,却忘记了苹果园是属于我们的。
基于内疚与外在道德的关系,正本清源,要清除它也必须舍弃外在的道德行为准则,找以一个发自自己内心并且绝对适合自己的道德标准,取代它们。
记住:我们都有权主宰自己,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不需要任何其它人为我确立一个标准。遵循外在道德或者不遵循,都是我们的自由,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干涉损害别人,我们没有任何义务遵守任何的一项外在道德。除了法律,没有任何东西有权强迫我们,让我们对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无限负责,并为不能尽到这种责任而羞愧。
比如说,孟子认为人从最基本的道德情感中所体验到的乐,才是人生最基本的快乐,这种快乐比起“富有天下”的王者之乐,也不知要可贵多少倍。他由此推论说,古代舜是以至孝著称,如果他治理天下而他的父亲如果犯了法,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窃负而逃”,逃到很远的海边,享受天伦之乐,天下对于他是不足道的。
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就必须分清哪些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完全独立的,我们应该为这一点而庆幸。要利用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去找到快乐,自己的快乐,而不要为任何语言和行为所威胁。
女友问我们:“亲爱的,我们彼此相爱,干什么不结婚呢?”
是啊,为什么不结婚呢?回答应该是理直气壮的:“正因为我们相爱,才不需要结婚。”
而做为一个女孩子,当未婚夫问我们:“亲爱的,你要保证永远不会和另一个男人好。”
应该保证吗?才不呢!我们作为一个独立快乐的人,应该诚实地回答:“亲爱的,我发誓会对你永远忠诚,直到遇见一个比你更理解我,不会让我做出这种愚蠢保证的人。”
一言收百语,要远离那些伤害我们的内疚,就必须学会:
1。给予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2。尽自己所能达到这个目标和标准,当偶尔达不到标准时,我们也没有任何必要去向其它任何人解释;
3。对于那些别人为我们确立的标准,如果没有达到,也不要内疚和羞愧,这本来就不是属于我们的,达到达不到又有什么关系呢?
4。按自己的想法生活,我就是我,我相信自己所做的事,即便在所有人看来是个错误,他们也管不着!
当我们不再为外部世界加于我们的道德而生活,不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实现不属于自己的道德理想和标准时,我们就学会了不再内疚,也不再为所做的一切感到对不起任何人。这样,快乐才能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儿不期而至。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天空的快乐
是穿一身蓝
森林的快乐
是披一身绿
太阳的快乐
是如钻石般耀眼
月亮的快乐
是朦胧的诗篇
这就是天空、森林、太阳和月亮的内在道德,一切都回归本常,它们从不检讨,从不对比,从不因别的东西而内疚,因此一切才显得是那么圆满和美丽。
==================================
==================================
==================================
==================================
第十六章 快乐比内疚更道德(2)
王卫宾
以自己的道德生活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以前从没有过,将来也不会再有,从开天辟地到地老天荒,都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你!
然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小到大,我们都在过着别人的生活,无论是一件玩具还是毕生职业,无论是思想还是皮鞋的颜色,我们都习惯于以别人的标准进行判断。
然而,在别人的生活是我们是找不到自己的快乐感觉的。
人以不同的方式感觉现实。即使对于同一个现实,每个人的智慧和经历不同,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我们跟别人所面临的现实,根本不是一码事儿。
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
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放下指挥棒,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能否坚持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害怕失分,而屈服于权威们的意见,最后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不怕失去桂冠,最终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以别人为蓝本所过的生活,就像那张故意设计过的乐谱,可是我们有几个人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它呢?有几个人曾经在感觉不对劲的时候,放下指挥棒大吼一声“一定是乐谱错了!”呢?
我们不能一味演奏别人设计的乐章,因为任何人在设计时,根据的只是是他对现实的感知,找到的只符合他自己的东西。
生活中的活人是这样,所有已经变成铅字的东西,以及大学里教过的一切,或者是为人们所公认的一切,也都是如此。它们都不是基于我们的真实生活得出的结论,而是基于观察者对现实的感知创造出来的。尽信书不无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翻开字典,每一页上的每一句话都没有错,但却只代表了字面语义的真理,真正的含义由每个使用它的人来决定。
比如说“附近”这个词,当一个天文学家站在星系图前使用它时,它往往指的是海王星;而当一个地理学家使用它时,它往往指的是印度洋;而当几十年不见的朋友告诉我们,他就住在附近时,这个词指的是另一个城市。我们来到超市里,向售货员询问酱油在哪里,她说的附近指的是另一个货架后面。
甚至某作家召妓,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其性饥渴,也可以理解为“对底层的人文关怀”。
同样道理,人们对守信一词的理解差异之大,并不亚于天文学家和售货员对附近一词的分歧。当一个人说别人不守信的时候,这只能说明,他和那个人在守信一词上意见差别太大,无法沟通,而不能说明他比那个更守信,或者其它。
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马上会发现人们自己的看法常常充满矛盾,有多少昨天还是信条的东西,今天却变成了可笑的谎言。
退一步讲,即使那些东西是绝对忠实地以传统和社会为基准,它们仍然不可能适合我们。因为所谓传统,就是跟不上现实变化的东西,它拘泥于过去,而不是活泼泼的生活;所谓社会,也不是精密无比并且容量无限的计算机,能够把每个人的生活分析得清清楚楚。
不管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还是传统和社会,他们都划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圈,把自己和别人归为两类――
我做得好,不同意的话,说明你做得坏!
我做得正确,不同意的话,说明你做得错误!
我做得道德,不同意的话,说明你做得不道德!
我做得诚实,不同意的话,说明你做得不诚实!
道德标准具有强烈的个体色彩。比如说,把一个人评为小人,无非是因为这个人违反了评价者的道德标准而已。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方便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划上一条线,这样他就永远在正确的一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人们习惯于把对手都说得一无是处,但转过头来,他的对手也同样把他骂得一无是处。
每个人都在划圈,制定标准。但是不管这些线条和标准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管它们是打着什么幌子,任何一条线和标准都不会符合我们自己的生活。象所有的外在道德一样,这些标准都有一个必然的倾向,那就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接受它们,以便让我们的行动最符合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在穿上别人织出的囚衣。按它们来生活,只能无所适众。
只有让自己快乐的标准,才是真正“道德”的标准,那些严肃古板的东西,并不能让我们了解人生的真义。所以,标准的唯一效用,应该是让我们对生活抱一种比一般人更轻松快乐的态度。
而这种标准,只能经由我们自己的手划出。
别人如何玩自己的划圈游戏,是他们自己的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自己的标准是什么时,不需要别人来帮忙,我们也不需要跟一个批评我们的人解释,因为他不会明白,也不想明白。古人说:圣人行无言之教,也许就是因为别人不会明白吧。
我们应自己建立以快乐和幸福为标准的个人道德:一切导致快乐的就是善,导致痛苦的就是恶,任何道德只有同快乐联系起来才有价值。
如果一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