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快乐么么茶:人生幸福自助餐丛书-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位徒弟齐声问老和尚:“师父,你怎么办?”

老和尚说:“我经过多年修炼,已勘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况且庙里也需要人来看护啊”。

大徒弟说:“师父整天修炼,我们也在修炼,我们也愿意留下。”

老和尚想了想说:“我是怕你们祸到临头撑不住,白搭性命。这样吧,趁现在士兵还没来,我先试一试你们,如果你们通不过测试,就赶快下山去吧”。

于是老和尚领着徒弟来到了庙宇的山前,看见一只大黄狗正趴在那里。老和尚说:“我们就拿狗去试一试吧,如果你们连狗都怕,就不要留在庙里啦。”

二徒弟颤抖地对老和尚说:“师父,我前些天下山化缘,这只狗就追着咬过我,现在想起来都紧张,我还是不试啦。”

老和尚问小徒弟:“你怕吗?”

徒弟暗自在想:我从小就在庙里生活,出家人也不能杀生,我就没见过狗,只见过一些小鸟、老鼠什么的,那些动物都很善良。今天虽然见到的狗比较大,估计同那些动物也没什么区别。

小徒弟对老和尚说:“我不怕。”他向那条大狗走去。大黄狗趴着没搭理徒弟。

老和尚点点头,问大徒弟:“你怕吗?”

大徒弟说:“我在庙里没事就练武,身体很强壮,胆子也大,就没有我怕的东西。”于是他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怒喝一声冲向大黄狗。大黄狗大吃一惊,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重重地挨了一棍子,惨叫一声夹着尾巴跑了。

老和尚将三个徒弟叫过来,对二徒弟说:“你很诚实,承认自己怕狗。”他又对大徒弟说:“实际上你也怕狗,就是你没意识到。”

大徒弟奇怪又不服气地回答道:“为什么说我也怕狗,我不是把狗打跑了吗?”

老和尚说:“你如果不怕狗,就不会打狗啦。你打它就是因为怕它。”

大徒弟说:“如果这么说,就只有小徒弟不怕啦?”老和尚说:“小徒弟也一样是怕狗的,他现在不怕的原因是他根本还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

老和尚于是让徒弟们往山下看。山下几只野狗正在打架,互相咬得鲜血直流。小徒弟看后吓得脸色苍白:“幸亏刚才遇到的那只狗懒的理我,否则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呢。”

老和尚对三个和尚说:“实际上每个人见到狗都会紧张的,只不过我们是出家人,平时修行的就是看透生死,你们就是因为没看透才怕的,修行不到家呀。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自己想办法,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试你们。”

二徒弟在想:“狗并不是见谁都咬的,至少是不咬主人的,可现在养狗是来不及了,看来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同狗处好关系,相处好了有感情,狗就不会咬我了。”于是二徒弟每天都给那条大黄狗带来自己省下的饭菜,没过几天就同大黄狗混熟了,大黄狗一见他就直摇尾巴。

小徒弟回到庙里,一想起野狗咬的鲜血直流的画面就浑身紧张。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狗咬人时并不害怕,我害怕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而且我们平时念经打坐时,师父就一直要求,要心神安静,与天地融合。如果我在那儿专心念经,把狗当作是自己的朋友,不就不害怕了嘛。于是小徒弟就整天练习静心打坐。

大徒弟心想:“师父说我怕狗,估计是我打狗不够快,流露出紧张和犹豫。我应该把武功练得更强。”于是他更加刻苦的练习打狗的功夫,一直练到瞬间就能把狗打翻。

一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到了,老和尚领着他们来到山下。老和尚说:“今天测试你们的不是原来那只大黄狗,是上次你们看到的那那群野狗。”

结果,二徒弟的一切准备都没有用,大徒弟根本就不敢动手,因为野狗太多了。小徒弟呢忍住紧张的情绪,坐在地上,告诉自己如果狗咬我那就是它应该咬我,如果不咬我,那是因为他不应该咬我,和我是没有关系的。这样想着,他慢慢进入了安静集中的状态,而不再注意野狗干什么,紧张的情绪逐渐地放松,于是通过了考试。

这个故事里的三个徒弟,可以说是人世间三种处世方法的“形象代言人”。

大徒弟武艺超群,能够瞬间把一条狗打倒,代表了征服和获取人世间事物的力量,更代表了通过力量达到成功的方法;二徒弟懂得与黄狗搞好关系,代表了对于一事一物的关注,并将这种关注转化为成功的方法。

而三徒弟返向内心寻求与狗和解的途径,则代表了一种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处世思维。正如上面的故事中所说的,也唯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最终在不同的环境里都能应付得来,因为这是不需要对事物动用武力或格外的关注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处世方法,正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主要方向。

这种思维认为,一切不快乐都是某种对立或缺乏一致所造成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缺乏相互的联系,就会造成自我的分裂。只有能将个人的生命与天地间的万物深刻地交融在一起,才能享受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

它的哲学基础在于:人与地,地与天,天与道,道与自然之间,都有一种规律关联,互生消长,只要应乎其中的发展规律,循乎其规律之中道而奉行,则天地人道,就得以在宇宙中自然生生不已,而绝对不会相互冲突和干扰。

融合无碍是自然的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一切不过是它的运作或展示。任何两种事物放到一起,就和阴与阳一样,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时、因地、因事、回物的不同,这种融合的表现也相对的不同。

所以,明天道以启人道,才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只有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与万物融合,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安然融合其中,象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

==================================

==================================

==================================

第二十二章 在圆融中享受人生(3)

王卫宾

全面圆满的人生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去世后,法国作家协会邀请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长得腰粗腿短而且肚子突出,没有任何一个部位符合健美的最低标准。罗丹为此伤透脑筋。经过长时间的琢磨,他决定努力去刻画出这位大作家精神的美,雕塑出一位“本质的人”。罗丹为这雕像整整花了七年的时间。

一天晚上,罗丹终于完成精心构思的杰作——巴尔扎克雕塑,他满意的注视着它,心里充满了激情与兴奋:这就是巴尔扎克,我终于雕塑出了一个本质的人!

于是他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起欣赏雕塑。

学生们认真而着迷地看着,其中一位的目光停在了雕塑的手上,他惊叹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美妙而完美的手啊!”

这真诚的赞美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他一声不响,转身拿起旁边一把雕塑用的斧子,朝着雕像的双手砍去,那双“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全都惊呆了!

罗丹扔下斧子,对着惊呆了的学生们,十分冷静地解释说:“谢谢你们提醒我,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再属于这雕塑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人生也是这样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当它的某一部分过分突出,不管这部分是突出地美还是突出地丑,都会破坏整体的圆满。

印度经典《大林间奥义书》中有这样一段颂赞:

彼为圆满,此为圆满;

是由圆满,生起圆满。

而由圆满,减此圆满;

则其所余,仍此圆满。

在所有的圆满当中,最难得到的当属人生整体与部分的圆满。人生不同于雕像,但它比雕像更需要这种圆满,因为它是全息的:部分属于整体,整体也应该属于每个部分,当部分超越了整体的价值,也就破坏了整体的圆满。

快乐就是七情六欲获得满足而大脑愉悦的过程。人的七情六欲虽然很多,但可基本归纳为四大方面:一是物质财富;二是精神愉悦;三是健康长久;四是感情和美。古人把这四大欲望归纳为“福禄寿禧”四个字。

每一单项欲求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快乐,但是,严格地说,只有当四大欲求获得基本平衡的满足,人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而快乐的大与小,取决于这个人的欲望值与实际满足度之间的差。实际的满足度比当初欲望值超出的值越大,这个人就会越快乐,反之这个人就会感到越不快乐,甚至是痛苦。

富人在支配物质财富时享有比穷人更大的自由,他们似乎应该是最快乐的,但他们时时刻刻要承受残酷的竞争压力、健康压力、安全压力等等,不一而足;

掌权者在行使权力时具有比普通人更多的自由,也能从中为自己换来支配别人的快乐的,但是他们获得权力、行使权力和巩固权力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是匪夷所思的,最后的结局也难以预料的;

拥有健康的人似乎是快乐的,但是健康却是短暂的,死亡却是必然的,如果面临物质财富的极度匮乏,医疗条件无法改善,那么短暂的健康也是难以保障的;

拥有和美的感情生活,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它最接近于灵魂。但是处在生活重压下,没有物质基础的单纯爱情生活也往往过早地归于了平淡,甚至化为乌有。

上面这些人尚且距离快乐如此之远,更不用提那些没有钱也没有权,疾病缠身而且没有人关心的人了。

因此,要得到人生的完整与快乐,必须拒绝让生命中的任何一部分畸轻畸重,而要舍得一些已成为生命负担的东西,放下已经影响到我们整体生活的东西,停止已不再能带来欢乐的活动。

因特网给当代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欢乐,但现在在美国却出现了一股“下网潮”,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因特网的迷恋占用了大量时间,影响了他们到户外郊游、与家人沟通以及外出访友,因此不再上网。

全面圆满的人生,还包括我们与外界的和谐。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外界的人与物发生联系。因此,谈人生的圆满,我们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来孤立地谈,何况与自己的和谐统一,也是人生圆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是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反映部分与整体、扭曲与真相,登堂与入室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古人早就进行过深刻的探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天人合一。

只有每个人用宽容的融合态度来处世,才能让一个社会的每个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最小,个性满足的程度最高、资源的利用率最有效,社会的快乐总量才会最多。

如果说,快乐人生是一个总和,那么,我们要获得它,就必须把我们自己和所遇到的一切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息全面的人生。

用融合到达圆满

快乐是完满的,不需任何补充,它是完整的,不需任何增加。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矛盾与对立。我们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所发生的千奇百怪的事,都带着来自不同时空的特点,是个别的、分散的,甚至是对立的,它们当中与我们天然亲和者少,矛盾甚至冲突者多。

人具有追求圆满的天然本能,在这种矛盾与对立中的我们,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奋争:把人生的焦点放在自我以外的世界。我们是在把自己置于外界的对立面,是在矛盾和对立中争取人生的圆满和快乐,这是在与世界硬碰硬,生命之刀用不了多久就会卷刃断裂。

第二种状态是调解,把人生焦点放到占有与放弃之间,昨天和明天之间,完美与平凡之间,在生命与世界之间进行调解,我们用自己的独立生命为刀,力图以最小的磨损,获得最大的成功与快乐。

第三种状态是融合。也就是把人生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时候,把今天与昨天以及明天融为一体,让自己与别人融为一体,把占有与放弃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就是彻底的自由与快乐。

世界本来是一个圆融无缺的整体,得与失、选择与放弃、你与我、昨天和明天,都本来是一件事物的两面,可是我们观察与参与的角度,有上,也有下,有左,也有右。每一种角度都有自己的道理和价值,但角度不同,对立与矛盾也就随之产生,因为任何角度都带着自己的成见与执着。

有两位剑客从不同的方向走入森林里,他们同时看到树上挂的一面盾牌。

一位剑客说:“哦,一面金盾牌。”

另一位说:“不对,一面银盾牌。”

第一位又仔细看了看,生气地说:“明明是一面金盾牌。”

于是,两位剑客争论起来,并由争论转为拔剑相向。

一场厮杀之后,两个人都受伤了,倒在了那面盾牌的下面。

在倒下的一刹那,他们都明白了: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银的。

观察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各种对立与矛盾。我们必须要对它们进行融合,从没有执着的视角去看,以没有独占的心情去享有,否则会难得平静!

要获得一个圆满快乐的人生,必须具备把各种对立与矛盾融合起来的能力,把各种毫无意义的混沌和有序的理想融合起来,使原来尖锐对立,甚至尖锐到能够割裂人生的东西,变成人生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在庄子的《养生主》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牛,庖丁让没有厚度的刀在骨肉筋脉之间游刃有余,用了19年,解了1000头牛而毫无损耗,完全像新的一样。是因为他让刀与牛融合为一体,刀不会遇到任何阻隔而损坏。

这种近乎神化的用刀技术,深刻地喻示了人生的到高境界。

这是一个不分内外、出入自由的“自由王国”,不必分内外,也不必计出入和辨大小,更不必区别入世与出世,所有的区别只会增加刀的厚度和解牛的难度,因为那是一种偏执。

莫罗阿说:“若将快乐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惟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