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人看到这种情景,只是在一边呆呆地望着,并不下去喝水。旁边的人奇怪地问他∶“你们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
这人回答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能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况且从伙伴的向上,我已经看到喝水的痛苦了。既知喝不完,而且还可能那么痛苦,所以我不去喝了。”
第一个人是愚蠢的,因为他不知足;第二个人也是愚蠢的,因为他因噎废食。
世界上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容易让人走上两个极端。原因很简单,在没有找到协调矛盾的办法之前,任何哲学都无法让我们从矛盾的一方转向另一方的。
然而正因为世界上充满了矛盾,我们才能从矛盾中找到通往和谐之门。《罗娜书简》中说:人们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却又通过外遇找回自我;人们在平淡中消失,却又在激情中回归;人们在“正确”里痛苦,却又在“错误”里欢乐。
在所有的人生矛盾当中,最大的莫过于占有与放弃的矛盾。只有在得与失、占有与放弃的矛盾中找到和谐,才能消除生命的失去与空虚,不至于留下可悲的缺憾。
能够帮助我们在两个矛盾中找到和谐出路的,也许是有凤山的一个庙里两件东西:一件是写着“你来了”的匾额,高挂在正门后的悬梁上;另一件是大算盘,挂在拜殿天井中。
这两样东西无言地放在那里,让所有来到这儿看到它们的人都悚然警悟:自己迟早要向另一个世界报到,在报到之前,一生功过得失都要用这个算盘算个清楚明白。
近年来,心理学家调查访问死而复甦的人,进行濒死经验的研究,发现了所谓共同临床死亡经验。其中有一点是很多当事人谈到的,那就是在刚刚死后,会面对一个光体,并和他有心念的交流。其沟通的内容包括回忆当事人一生,并请他回答他一生是否过得快乐。
请记住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要面对这个光体。
我曾经问一位医生:为什么婴儿刚来到人世时,两只小手总是握成两只小小的拳头。那位医生想了想回答说,人生下来两手握拳,是因为他们死去时两手是摊开的。
我对这个答非所问的答案着魔似地思索了很久,若有所悟地想到:也许上帝是想用这个奇妙的对比来告诉我们,我们赤裸棵地来到尘世,无论怎样用握紧的双拳来为自己打拼,不管聚集占有了多少财富,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了快乐的体验,却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抓不住,只好摊开双手,无奈地离开人世。
也放正因如此,人们才把去世叫“撒手西归”,撒手是放手,放手的意思是我们本抓住或握住什么,但在西归那节骨眼就要把它放掉,当然放掉时就两手空空了。
放弃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走这一遭岂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有!这个意义不是富可敌国,也不是无欲无求,而是在占有与放手之间,实实在在地享有得到和失去的一切,得到人生的圆满与快乐。
科学越是昌明,要实现这一意义就越需要致虚极,守静笃,安时处顺,越需要返朴归真,从大自然寻觅人生的圆满;物质越是丰富,实现这一意义越需要知足知止。功利主义越是甚嚣尘上,我们就越需要为而不争,功成而不居。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一个灵与肉失衡的社会,和一个精神生活贫乏的时代,安然地享有人生的和谐。
有人说:“除了死别,幽默到处都可显神通。”但是在以知足能享而不是占有的姿态来生活的人那里,生与死也是和谐统一的,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因而不仅不是悲剧,而且是充满了通达幽默感的话剧。
面对无法延展的生命长度,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内容,拓展它的宽度;面对无法左右的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面对无法改变的过去和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可以改变现在;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可以改变态度;面对失去控制的世界,我们可以掌握自己;面对无法改变的严酷环境,我们可以曲折顺应;面对无法样样顺利的事业,我们可以事事尽心。揽镜面对已经无法重新选择的容貌,以及写在眼底深深的无奈,我们仍然可以展现笑容。
这就是“知足能享”的人生状态。
知足能享是占有与放弃的和弦,是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所构筑成的通向和谐之门。知足能享是一种人生状态,动静结合,象一只手一样开合自如,而“占有”就象一只紧握的拳,无法放手也无法放松,而“放弃”就是软绵绵张开的手掌,握不住任何东西。
所谓知足能享,就是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避免过度追求占有欲的满足,尽最大可能地享有生活中的一切。一句话,我们要以融合的方法管理欲望。
我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如果生活得简朴些,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人生,而不必为欲望的满足操劳。生活必需之外的奢侈品,固然可以提供方便和享受,如果过分追求,反而会成为一种奴役。
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只有意识到欲望带来的危机,我们才能避免追名逐利带来的烦恼,生活才能趋于纯净和安祥,心灵深处为纷杂事务所掩盖的快乐之光才能得以显现。
知足能享的生活,无需太多的时间和付出就可以获得。两相对比,只有摒弃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从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把简朴作为生活的基调,才能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气,体味到更从容淡定的人生。
真正知足能享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而不是在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中消耗生命。在生命中保有闲暇,就能使心灵获得更自由的空间。
因此,只有活得简单一点,享受一点,才能不为物役,活得自由和快乐。
==================================
==================================
==================================
==================================
第三章 在奋斗中享受人生(1)
王卫宾
人生其实像是一罐沙丁鱼,我们都在找寻天空。——巴内特(AlanBent)
进行恰当的选择
一位教授为一群毕业生上最后一堂课。
教授从包里掏出一个广口瓶,然后又倒出一堆大小不等的石头。他把石头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再也放不进为止。他问学生:瓶子满了吗?
学生回答:满了。
他摇摇头,又从包里拿出一包碎石子,倒进瓶里,然后拿起瓶子晃一晃,让石子填满石块中间的缝隙。他又问:满了吗?
学生回答:现在满了。
教授又从包里掏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广口瓶里,填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他又问学生:现在满了吗?
学生回答:一定满了。
教授笑着从包里拿出半壶水,慢慢倒进瓶里。他把水放下,然后拍拍手问学生:“你们从这个试验里学到了什么?
一个学生站起来: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多么紧凑,只要善于安排,总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它告诉我们,自我发挥的空间是无限的,永远不能自满。
教授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如果我们不先把石块放进瓶里,那么在后面的过程中就可能没有机会把它放进去了。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不先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定下来,生命的空间就可能完全淹没在其它繁杂的小事中。
人生奋斗的意义应在于享受更美好的人生和更快乐的生活,我们要享受得高贵、合理,利己的同时也能利人。要体现这种意义,在奋斗中享受人生,关键之一是进行恰如其分的选择。
网球名将库尔尼科娃曾经说过一段话:“除了网球我并不关心别的,因为它已花了我13年的心血,如果再异想天开,那就等于宣布我白白地浪费了先前的13个年头。”
这一段话十分朴实,却再聪明不过。她告诉我们,选定一个大目标以后就要踏踏实实做下去,而不能不断地变换选择,不断地重新开始,或者不断地忙于一些没有价值的小事,因为生命中没有几个十三年。
有一天,动物决定它们必须做件伟大的事,以便迎接新世纪。它们创建了一所学校。
学校内采用的活动课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飞行。为了公平起见,所有的动物都参加了每一项课程。
鸭子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非常杰出,甚至比老师还优秀,但在飞行方面,它的成绩只是刚好及格而已,而跑步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因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学后它必须舍弃游泳,留下来练习跑步,它持续不断地练习,直到它那有践的脚都磨破了,仍然只有游泳一项及格。但是及格标准只适用于学校,所以除了要上学的鸭子外,没有人在乎这件事。
开始时,兔子跑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后,它便因为游泳前繁琐的化妆工作感到神经衰弱,夜不成眠。
小松鼠本来在爬行课程上表现优异,直到有次上飞行课时,老师要求它从地面起飞取代从树梢滑落,却造成它心理上极大的挫败感。后来它因运动过度导致肢体痉挛,使它在爬行及跑步课程,只得了70分及刚好及格。
老鹰是一个问题儿童,也因此被严厉地惩罚。以爬行课程作例子,它不但打败其它同学先到树顶,同时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学年结束后,一只在游泳、跑步、爬行方面表现极佳,而且稍微具有飞行能力的奇特鳗鱼,平均分数最高,成为毕业代表。
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不懂得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连动物都会制造悲剧,何况人呢?
有一次,在柏拉图的学习班上,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学生为了挑战自己,报名参加跳高比赛,他为此反复练习和忙碌,以至于废寝忘食。柏拉图严厉地批评了他。那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说:“您怎么能为了这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批评我呢?”
柏拉图说:“如果你经常为这样一些自己不擅长的鸡毛蒜皮而忙碌,那么你就会养成一个终身受害的坏习惯,并且一事无成。”
人生是一种经营,投入与产出超过世界上任何项目。而选择人生目标的要诀之一,是选择并经营自己的长处,放下对短处与不足的关注,这样才能给人生增值,经营自己的短处必然得不偿失,使人生贬值,徒增无数烦恼。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他让亚裔美国人和欧洲裔美国人进行一场篮球运动,然后,再让他们在打篮球还是玩飞镖间进行选择。
在篮球运动中表现不错的高加索人选择继续打篮球,而篮球打得不好的高加索人选择了玩飞镖。另一方面,亚裔美国人如果第一次没有打好篮球就会选择继续打篮球,但如果他们的篮球玩得不错,他们就会转到飞镖上来玩。
显然,对亚洲人来说,“克服弱点并提高自己”是最重要的,而欧洲裔美国人却希望经营自己的长处,并从中找到快乐。
享受奋斗的过程
曾经有人说,人生好像吃饭和结婚一样,那些在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实际上往往是附属品。为一些不擅长或者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浪费时间,实在是在舍本逐末。
我们喜欢把快乐当作是成功瞬间的体验,认为只有到达预定目标的时候人才是快乐的。对于这种心态,有一首诗描写得惟妙惟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可是任何事情着手到实现,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达到目标是发生质变时的那一刹那,而在此之前却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量变过程。
有很多人倾向于把全部身心投入一个目标,认为只有当拥有什么时,才会快乐。他们喜欢为自己设下一个目标:挣到100万时我就别无它求,开始享受人生;干到正处级我就不再这么辛苦;拥有双子星座〈妻子、儿子〉时我心满意足…等等。
那么这个目标就意味着:在挣到80万、90万的时候,他们不会快乐;在做科级或副处级的时候他不会快乐;在谈恋爱甚至蜜月中也不会快乐。不但不会快乐,他们还会把实现过程中的繁琐与工作当作是一场苦役。远方的目标象一个黑洞,毫无遗漏地吞噬了所有微小的快乐。
即使上苍保佑,他们真的如愿以偿地挣到了100万、干到了正处级或者有了妻子和儿子,那么他们真的会快乐吗?
不会!他们来不及甚至刚刚享受实现的刹那欢乐,新的目标,比如说200万、正厅级以及“五子登科”等又会接踵而来,让他们疲于奔命,因此并不快乐。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曾经说: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副产品。这种副产品是在过程中产生的。
重目标的人必然是苦多乐少,因过程总是比较长。在这种人生里面,快乐就好像是海市蜃楼一样,引诱人不断地向前奔跑。只为了能够饱饮一顿甘泉,却在痛苦与压抑中等待一生。
比如说,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要进行构思、搜集资料、不断校对,还要与编辑交流。如果在这些过程中一心想:“这些事做完,等我拿到书我就很快乐了。”那么在搜集资料和校对的过程中就没有快乐,要到书稿完成时才有快乐。
真的想要快乐,我们应当在搜集资料时就应快乐起来。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当作是在与很多有才华有思想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得到很多见闻与感悟,有一种神交古人的快感。
日常生活中,在进行读书写作等种种活动时,就要想这个过程就是生活本身,不要等到达到某种目标时才快乐。目标标达到后,即使快乐无经巨大,也会转眼消失。
快乐和其它感觉一样,不过是一种肌肉电流,是不能储蓄下来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幸福在于自知拥有幸福,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只有学会欣赏和品尝过程的人,才能享受长久的快乐,一直兴味盎然地往前走。
切开追求的馒头
阿巴格从小生活在茫茫的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父亲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
父亲就从兜里掏出一大个馒头,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