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贬值,而实际情况是—日元还在升值。因此,这种说法也过于草率,要理解日本股价暴跌的原因,还是有必要考察日本经济的运行机理,因为这和国际资本流动紧密相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黑色星期一、亚洲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衰亡、IT泡沫破裂等重大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于危机的当事者来说是非常严重,但从世界的大版图来看只是一个局部事件。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也是二战后日本最大的经济危机,但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相比,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深、波及面更广。
本文摘自'日' 野口悠纪雄的《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

第十六章  为什么德国人这么不讲理

德国总理铁娘子带来庞大代表团访华,居心何在?
德国人要的是中国的市场,但技术不分享。
5000亿美元的中国政府采购大单又被德国人盯上了。
完全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可谓痴人说梦。德国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一、又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了

我发现,我们中国这片土地很是吸引人啊,我们刚刚辛苦地结束了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好不容易送走了美国庞大的200人代表团,还没有喘口气呢,2010年7月中旬,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又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中国了,说是来访问的,看看这阵势,他们这回包了3架飞机,飞机上坐的都是什么人呢?我给读者列个名单:大众汽车的总裁文德恩、空客的总裁恩德斯、巴斯夫总裁贺斌杰、西门子总裁罗旭德、麦德龙总裁考德斯、亿昂总裁蒂森、SMS集团总裁魏尔斯、商业银行总裁布莱辛,等等,一共25家企业巨头,除此之外就是几乎一半的德国政府内阁成员,还有众多议员。
我们现在的自我感觉简直好得不得了,哎哟,这么多要员一起访华,可见是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成绩多么艳羡啊,可见我们的确崛起了!不过根据我对新帝国主义的理解,这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心中又有种不祥的感觉了。不知道这回这位铁娘子带着这么大的一个代表团来访,又打算给我们带来点什么呢?
我们真是个感觉良好的民族,真敢往自己脸上贴金。媒体对默克尔的评价简直好得不得了,看看媒体都选取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默克尔来中国都说些什么?我摘几句给大家看看。“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我对自已能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感到非常高兴”;“大单代表我的心,中德再度‘蜜月”’……除此之外,我们还广泛报道了一个不知道源头的演讲,说默克尔本人2010年早些时候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必须学会了解中国,了解其伟大的文化和巨大的未来潜力”
完全是胡乱煽情,媒体也就罢了,更让我生气的是,我们的专家感觉也好得不得了,比如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他说什么呢?他说:“实际上从默克尔2005年上台,去年2009年10月份连任,这次到中国是第四次来访问了,这里面你可以看出默克尔,以至于德国政府中国观的一个变化。这里面我觉得有两个因素,其中主要的一个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德国和欧洲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现在又是欧债危机,德国也是政府赤字比较高,也在推行紧缩政策。可以说金融危机使德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各位,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默克尔对我们这么客气?要知道,连德国的企业领袖都学会对我们温总理突然发难了。按道理说,应该是默克尔更刻薄呀,毕竟这些德国企业还都有大笔投资在中国的呀?那个巴斯夫的董事长贺斌杰就抱怨说“被中国政府逼着公开技术”。还有西门子首席总裁罗旭德,也直截了当地讲“中国政府订单的采购规则不合理”。《华尔街日报》对此还做了个总结,说什么“批评中国政策,外企高管更加直言不讳”。

二、德国,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其实人家早就明白了中国的决策体系,就算和地方企业的商业淡判进展得不顺利,想要的不平等条约死活谈不下来,那也没事儿,只要当着默克尔和温家宝的面儿大胆指责,一旦温总理被蒙蔽了,一句话立刻查办,他们就能把不平等条约拿到手了。比如巴斯夫在重庆投资的约10亿美元的M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项目,他们总裁就在我们温总理那里抱怨,抱怨什么呢?他抱怨说,按照计划,国家发改委批文应在2009年年底通过,但目前,该项目仍在审批当中,比原计划整整推迟了半年。而且这个人竟然还指责,“强迫披露公司的技术机密作为交换进入市场的许可条件,会影响在中国的外国公司的投资决定。”狂妄得很!
表面上看,德国人还真委屈,你看人家国家发改委都批文了,你地方政府还不执行,所以肯定是你地方政府从中作梗,这就会影响你们中国的国际形象。可是真实的情况有这么简单吗?大家不要忘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工厂,而是化工厂,一个会产生污染物的化工厂!要知道,在MDT的一般生产工序中,是需要先通过苯和硝酸的反应制造硝基苯的。硝基苯这个东西,毒性非常强,而且非常容易通过皮肤接触吸收,长期接触的话,会对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的。大家还记不记得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这个硝基苯就是造成那次污染事件中的主要污染物。
我们刚才说的这个MDI项目,它是个化工项目,是会有高污染、高毒害的,比如化工厂的废水、废渣,即使是经过处理了,处理之后往哪里排放呢?重庆可是在三峡库区啊,在三峡库区是不是能搞个这么大规模的化工项目?这应该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而巴斯夫老总一句话就把重庆地方政府环境评估的种种努力全部抹杀了。好在温总理反应得快,他在会上重申中国欢迎德国进行投资,并劝说德国管理者保持冷静,他表示,将会对巴斯夫的项目做进一步的审查。
巴斯夫老板投诉我们在逼迫他交出知识产权,初听起来,好像是我们“市场换技术”策略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汽车行业,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事实是我们不但没有学到技术,而且还把市场给丢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大概是从1984年开始,我们先后有了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这三个合资轿车厂。到了1987年,我们国家才正式决定要建立自己的轿车工厂,接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夏利、一汽大众、神龙项目才先后上马,在这三个工厂中,除了夏利是引进技术的,另外两个也是合资企业。结果呢?中国轿车市场还是由进口车独霸,据统计,1984年进口车占了中国市场的95%。咱们国产轿车再加上北京212型号的车子,总共不过6000辆,剩下的都是进口车、走私车。那时的我们才真是“丢了市场”。那些年,每年北京开两会的时候,放眼望去,台阶下黑压压停的那么多车,有几辆是咱们中国产的?基本没有,几乎都是日本进口车。其实,丢了市场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从来就没得到什么技术。背景提示
科技部研究室主任梅永红: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以市场换技术”导致的结果事与愿违;中国轿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原因就在这里。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朱华荣也表示,我们搞合资合作20年,在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的技术和自主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实际上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我们谁换来了技术?”
德国入对我们的技术钳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奇瑞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德国大众马上就要求一汽大众所有配套商停止给奇瑞配套。当时,奇瑞为了上目录还挂在上汽集团名下,德国大众通过上海大众向其合作伙伴上汽集团施压,要求上汽停止奇瑞该车型的生产。有些人跑出来说,我们不是合资了吗?这样不是还有品牌了吗?还说这个合资,是充分利用了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契机,说什么50对50的股比,是外资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大都是骨干国企。他们还拿当时一汽大众合资的事来证明他们说的是对的,他们说中方占60%的股份,大众占30%,奥迪占10%,说明我们透过这个合资并没有丢掉什么,我们根本不是那些跨国公司的附庸。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我不知道这些人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我给大家看个数据,先看下汽车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也就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零部件,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是多少?90%。零部件呢?60%以上;而且在轿车零部件行业,已经达到80%以上了。看到这些数据,还能说我们没有失去什么吗?我们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市场的主体地位,而我们中国的汽车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被“掏空”了。
这还只是制造能力,你说没技术也就算了,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现在连营销都没有了。就说华晨宝马吧,2003年的时候,华晨与宝马成立了合资公司,之后,宝马在中国走的是畅通无阻。你是不是以为这样宝马就满足了?没有那么容易,它们想要的可不止这些,它们想要的是全面掌控这个合资公司,到2007年,宝马要更换华晨宝马的总裁,它们就趁这个机会,将合资公司的销售权划到了宝马大中华区。然后又将市场推广、品牌传播、广告投放和渠道管理等等,全部拿下,它们就这样很轻松地达到了目的。这就是德国人干的事儿。
那么再来看看这次德国代表团访华,我们又向德国开放了多少市场。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35亿美元的协议,用于研发汽轮机和发动机。戴姆勒股份公司及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资生产中重型载货汽车及发动机项目的合作文件,涉及金额达到63。5亿元。连地方都已经选好了,在北京怀柔,预计年产10万辆整车和4。5万台重型柴油发动机。除此之外,中德还签署了一份1。24亿欧元的协定,用来鼓励节能减排。
好,就算我们当初没有像样的轿车生产线,所以用市场换技术还算是情有可原,那么重型卡车呢?要知道,我们50年前就有了一汽解放、二汽东风这两个自主技术卡车厂。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卡车市场,真让人觉得害怕,基本上都成合资企业了,每一个企业背后都藏着一个不怀好意的外资企业的身影。我给你们看一份资料,看看我们的八个主要卡车企业都和哪些外资合资了。占市场份额最大的一汽解放背后是德国道依茨、中国重汽的背后是德国MAN、东风汽车背后是瑞典沃尔沃卡车、陕汽背后是美国康明斯、北汽福田背后是德国奔驰、北方奔驰背后是德国奔驰和韩国现代、上汽重汽背后是意大利依维柯、江淮汽车背后是美国卡特彼勒。也就是说,在这八个主要企业中,也就陕汽背后有中国潍柴,但还是和美国康明斯有个合资工厂,其他的全部沦陷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发现德国企业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最值得我们冷静的是沃尔沃,我们吉利汽车收购了沃尔沃,我在本书第十二章里详细地说了这件事情,对于这个人家二十多年前就不要了的轿车业务,我们还花那么多钱买回来,要知道,真正有技术含量和国际竟争力的卡车业务一直还掌握在沃尔沃集团手里呢。可是你看我们的志得意满,洋洋得意,自我感觉真是太良好了。

三、5000亿,德国人的又一个目标

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这些企业的胃口的,它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它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CECD)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的话,至少是50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为了拿到这块市场,德国企业家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透过媒体、透过跟随政府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中国政府高层频频施压,目的就是要争取最大的利益,还是我说的那句话,这些新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他们能不能成功呢?能!他们聪明得很,因为他们也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的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答案很明显,肯定是中国。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称,它在中国市场的销省量在2010年5月达到1。37万辆,同比飙升177%。当然,这其中是有欧元下跌的因素,但是,我相信这对于原本就买不起车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从历史数据看,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在过去4年竟然增长了280%。而且在2009年,看下“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都出现在这份名单里,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开始正式进入中央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了。

四、市场经济地位到底有多难

好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