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生命”,“嘴硬不如货硬”,“只要货赢人,不愁客不来”。这些现代商业谚语都说明了质量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货真价实是经营商业的重要前提。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是古时徽商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随着无锡市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许多安徽人前来学习、工作、投资和创业,他们之中成功较快的群体大都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有“儒”之文化背景,称得上“儒道经营”的新典范。
安徽省国际商会副会长、无锡中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新好,10年前沿着徽商的足迹到无锡创业。凭借睿智的目光,杨新好看到了无锡市房地产开发的广阔前景及由此带来的家庭装饰产业的潜在市场,把创业初期的目光定格在高档门业上。以“门”入门,入门后商圈不断扩大,于1998年组建了中兴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为了消除市民脑海中家装游击队的不良印象,建立中兴的创业高地,杨新好推出了“诚、信、勤、义、仁”的初期经营理念,严格要求自己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货真、价实、热诚、守信”的为商之德,亲自书写了胡雪岩立下的“戒欺”二字,以此作为警句。
为了在公司员工中推行、落实这些从业操守,杨新好狠抓内控,苦练内功,在设计、材料采购、施工质量、服务水准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严密的管理考核制度。新员工到公司的第一课就是领会公司的理念、学习公司的创业史,熟悉公司的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措施为实现员工和公司的良性互动发展、缔结中兴团队为蓄势待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风雨兼程六载,中兴装饰凭借善于审时度势、巧于心计、精于筹算的“儒商”特色脱颖而出,跻身无锡装饰行业的前列,成为享誉业界的品牌企业,杨新好本人也成为无锡市青年商会的会员,为推动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货真价实,信誉至上(2)
杨新好把诚信的作用形象地比喻成多米诺骨牌的联动效应,提醒业务部门用“奇计取巧、奇谋生财”,靠智慧参与市场竞争;针对工程质量部门提出“毁墨于一池、窥一斑见全豹”的警示;对客户服务部门反复宣讲“儒道经营”的故事,提出“利缘义取,利在义中”,“一诺千金,以信接物”的待客之道。
从杨新好为代表的新一代徽商身上,我们可以捕捉到昔日“儒商”的影子,感受到古老的徽商文化对新生代商贾的影响和魅力。
信守契约,知法守法(1)
在商业经营中,商人必须“诚信守约”。“诚信”则是商业文化的道德基础,“契约”是商业文化的行为准则。徽商在“儒学”的指导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契约观念、诚信精神和法律观念。
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徽州商人依靠“约”和“法”来维护权益、协调关系的意识慢慢觉醒,并逐渐形成了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徽州人凡事皆以文字记录下来,以作凭据和查考的依据,一旦发生官司之讼,即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使用。
徽州商人生长于封建礼法十分浓厚的山区,从小就受到宗族有关“安分守法”的训诲。保存下来的各姓族谱,首卷一般都列了“族规”、“家训”,其中差不多千篇一律的明示族人遵守法纪。因此,徽商的法律观念可以说自小就开始养成。伴随着商业经营的发展和扩大,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徽商的法律意识也是越来越强烈,他们善于利用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护自身利益。
休宁无名氏商人手抄本《士商十要》中把守法作为“十要”之首,他说:“凡出门,先告路引为凭,关津不敢阻滞。投钞不可隐漏,诸人难以挟制。此系守法,一也。”这说明徽商是极其重视用法律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
徽商代表人物程正奎,歙县临河人,生于明成化年间。当他幼小时,其父便让他读书,想让他日后参加科举走仕进之路。然而,当他正准备参加考试时,他父亲却病倒了。家中没有人主持门户是不行的,程正奎是长子,于是他不得不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担。为了挽救日趋没落的家庭生活状况,他毅然出外经商,辗转到江浙一带经营盐业。由于他读过书,熟知善贾之道,能很好把握义利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当时盐法非常熟悉,能够根据盐法的规定而灵活经营,所以生意越做越活络。没过几年,就成为江浙一带的大商人。
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合法经营是国家对从商者起码的要求,也是商人自爱、自律的基本准则。尽管时代不同,法的内涵和所维护的利益也不完全一样,但作为商人观念文化,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则又是古今相通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徽州商人的法律观念,在今天依然有可取之处。
有句经商谚语说:赚钱无定法,经营要守法。商人经营什么都可以,但不可以触犯法律。这是一个经商原则。然而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商人也常常遇到种种法律规则与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形成两难的情境,这时,如果不在法律的尺度之内经营,必然会自食苦果。
在中国改革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庄”的天津大邱庄在中国家喻户晓,禹作敏就是“天下第一庄”的庄主。禹作敏善于把握政治改革的最佳时机,成为最大的获利者,都带领所在村庄迅速致富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985年,禹作敏说了这样的四句话:“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禹作敏只顾抓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政治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包含在政治领域的法治观念、精神文明等,需要大力的促进与学习提高。这就为他后来试图抗法阻碍执法埋下了隐患。最后,走入了他的最后归宿——监狱,并于1999年深秋在狱中死亡。禹作敏的悲剧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
河北首富孙大午身陷囚囹一事在社会上闹得纷纷扬扬,由千万富翁沦为阶下囚,很多人为他抱打不平。其实他的遭遇也与未能守法经营有关。
孙大午是大午集团的创办人,公司从1000只鸡、50头猪起家,至今已发展成集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工业、教育业为一体的大型科技民营企业,固定资产过亿元。
2003年7月5日,孙大午被河北省徐水县检察院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逮捕入狱。10月30日,孙大午案在河北徐水县法院开庭审理。法院经审理查明,大午集团未经人民银行批准,经孙大午决策,大午集团招收代办员,设立代办点,于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间,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承诺不交利息税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变相吸收存款1627单,共计1300多万元,涉及611人。由此,徐水法院认定大午集团及孙大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成立,判处孙大午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有人说:孙大午被抓,是因为他不会说话,不会办事,与地方政府关系闹得非常僵。企业发展要用钱,而从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又贷不到钱,于是走上“非法集资”的道路。抛开这些行政因素不谈,孙大午落入今日的局面,其自身的确也有不合法律行为的原因。
还有的老板自己不出面去干违法乱纪的事,却叫下面员工去做黑道赚钱之事,并说“出了事,我全部兜着!”更有甚者,专门组织“智囊团”,研究“歪门邪道”赚钱之道。有句话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老板迟早会出事。能战胜私欲的经营者,才能促使事业兴盛繁荣。因此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时刻惕厉自己不要偏离人间正道。5择人任势,用人之长
信守契约,知法守法(2)
徽商之所以能在商界纵横驰骋400年,与他们知人善任、拥有正确的人才观念是分不开的。清代徽商王茂荫说:“以商贾之道言之,大抵能创一肆守一业者,其人必工心计,习俭勤,且旦夕以身入其中而又知人而善任,非是则败。”同时,他又说,一个商人业主纵然“有资本巨万”,如果用人不当的话,“不数年而覆者矣”。商业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商业经营的成败。
孙子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刁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唯独刁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徽商用人,大多遵循知人善任、因材器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各人各尽其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才能。
徽商胡雪岩在用人上颇有裁缝量体裁衣的细心。他经营钱庄“知人善任,所有号友皆是少年能干,精于会计者”。办胡庆余堂药店,重金聘请长期从事药业经营,熟悉药材业务,又懂得经营管理的行家担任阿大(经理);聘请熟悉药材产地,生产季节和质量真伪优劣的人当阿二(协理),作为阿大的副手,负责进货业务;还选取熟悉财务的人担任总账房。
以上三种人被列为头档雇员,称“先生”,他们能写会算,懂业务,善经营,属于穿长衫的“白领”;因而一切待遇从优。先生以下,是被称为“师傅”的二档雇员,他们略懂药物知识,会切药、熬药、制药,实践经验丰富,是穿短衣,在工场劳动的“蓝领工作者”,工资待遇低于先生;师傅以下是末档帮工,他们是临时雇来的,主要从事搓丸药等简单的劳动,计件付酬。由于分工明确,职位相称,酬劳合理,胡雪岩的钱庄、药号运转灵活,相互协调。
此外,胡雪岩在经营管理中非常善于用人之长,客观待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国宝》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胡庆余堂负责进货的“阿二”千里迢迢到东北采购大批药材。可当他风尘仆仆地回到杭州后,药号“阿大”见人参质量不如往年,价格却比过去高,就埋怨阿二不会办事。阿二以质次价高是因为边境有战事之故而据理力争,两人一直吵到胡雪岩处。
胡雪岩了解情况后,留他们吃饭,并特意向阿二敬酒,感谢他万里奔波,在货源短缺的困难时期为胡庆余堂采购到大量紧俏的药品。用这些话打动阿大的心,让他也向阿二敬酒,两人一笑泯怨怒。
饭后,胡雪岩吩咐阿大:“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商事如同战事,应当用人不疑。以后凡采购的价格、数量和质量,就由阿二负责。”阿大怕这样做有了两个阿大会坏了店规,胡雪岩说:“我们就叫阿二为‘进货阿大’。”从此,胡庆余堂便有了两个“阿大”,两位阿大各司其职,把生意做得更红火了。
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商场用人就得从做生意的角度去看人。在有些老板眼里,人人有其短,所以人人不可信,不可用。于是我们看到今日许多公司,或者任人唯亲,或者老板事必躬亲,其结局往往是管理混乱或者老板累死,手下闲死,事情办死。而在另外某些老板眼里,却能见人之长、用人之长。所以,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老板的眼光——识人、用人的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
徽商大贾们往往并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而是聘请代理人或副手代替自己经营,自己只管大的经营策略的制定,或者坐镇总店。为徽商主持经营的代理人或副手,在具体的商业经营活动上一般不受店主限制,有着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如歙县商人许翁在江浙两省开设有典肆40余所,每个典肆都聘有专门经理从事管理,在具体经营活动上,经理不受雇主限制,有着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而许翁自己则长年憩居乡间。因上下同心,配合默契,典肆生意非常兴隆。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观是徽商经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能在激烈的商场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这种用人思想到现在仍是企业管理中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常对集团各级管理人员说:“公司里凡是你们能解决的事,我张本正绝不去干,不打‘双打’。企业家是要‘抓大放小’的,不可能什么都管死,因为很多事情可能员工的决策比你的决策会好得多。所以我是个既忙又不忙的总裁,我只管原则问题,不管一般问题;要说我忙,我一天到晚没事干;要说我闲,我一刻不停在想着那些大事:抓大紫光,谋大战略,求大发展。”
信守契约,知法守法(3)
张本正最怕的是集团里总裁干副总裁的活,副总裁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经理的活,经理干普通员工的活,普通员工就没活可干了。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级都发挥潜力,经理能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能干总裁的活,这样往上走,企业才最有希望。
一个企业在用人上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只有“分工放权”,企业的管理才有“纲举目张”,事业也才能蒸蒸日上。领导者是元帅,不需要去冲锋陷阵,但要学会选好兵,用好将。这样的兵和将在你身边越多,那么你的发展就越没有限制。事业要发展,必须要用人得当,没有人才的保障,就不可能一步一步把事业推向壮大。
万向集团老总,著名企业家鲁冠球说过:“出一流的产品,创一流的企业,关键是什么?是人。”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企业的主宰,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保证产品优质的同时,鲁冠球把聚焦点集中到“人”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鲁冠球从企业经营实践中体会到的经验。搞好经济的关键是人才,抓住经济就要抓住人才。作为企业领导人就要及时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做到知人善用。
在这方面,万向集团公司也有过经验教训。1987年,他们搞了一个养殖场,因为经营人才不理想,连年亏损,集体资金流失407万元;1992年,选派了一位搞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