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村人们把剿灭飞蝗的战场从村里扩展到村外,那时候沟渠比现在
要深陡得多,人们把死蝗虫活蝗虫一古脑儿向沟渠里推着赶着,蝗虫填平了沟渠,
人们踏着蝗虫冲向沟外的田野。
打死一只又一只,打死一批又一批,蝗虫们前仆后继,此伏彼起,其实也无
穷无尽。人们的脸上身上沾着蝗虫的血和蝗虫的尸体碎片,沉重地倒在蝗虫们的
尸体上,他们面上的天空,依然旋转着凝重的蝗云。
第三天,九老爷在街上点起一把大火,烟柱冲天,与蝗虫相接;火光熊熊,
蝗虫们纷纷坠落。村人们已不须动员,他们抱来一切可以燃烧的东西,增大着火
势,半条街都烧红了,蝗虫的尸体燃烧着,蹿起刺目的油烟,散着扎鼻的腥香。
蝗虫富有油质,极易燃烧,所以大火经久不灭。
傍晚时,有人在田野里点燃了一把更大的烈火,把天空映照得象一块抖动的
破红布。食草家族的老老小小站在村头上。严肃地注视着时而暗红时而白炽的火
光,那种遗传下来的对火的恐怖中止了他们对蝗虫的屠杀。
清扫蝗虫尸体的工作与修筑刘将军庙的工作同时进行。九老爷率众祈求神的
助力。刘将军何许人也?
火光之夜,刘猛将军托梦给九老爷,自述曰:吾乃元时吴川人,吾父为顺帝
市镇江西名将,吾后授指挥之职,亦临江右剿除江淮群盗。返舟凯还,值蝗孽为
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击惨伤,无以拯救,因情极自沉于河。有司闻于
朝,遂授猛将军之职,荷上天眷恋愚诚,列入神位,专司为民驱蝗之职,请于村
西建庙,蝗孽自消。
我带领着蝗虫考查队里那位魔魔道道的青年女专家,去参拜村西的刘将军庙。
我记起幼年时对这位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金盔金甲手持金鞭的刘猛将军的无限敬畏
之心。那时候刘将军金碧辉煌,庙里香火丰盛,这是强硬抵抗路线胜利的标志。
刘将军庙建成后,蝗虫消逝,只余下一片空荡大地和遍地蚂蚱屎,什么都吃光了,
啃绝了,蝗虫们都是铁嘴钢牙。人民感激刘将军!今非昔比,政府派来了蝗虫考
查队,解放军参加了灭蝗救灾,明天上午,十架飞机还要盘旋在低空,喷洒毒杀
蝗虫的农药!刘将军庙前冷落,金盔破碎,金鞭断缺。主持塑造刘将军的九老爷
超脱尘世,提着猫头鹰在田野里邀游,泛若不羁之舟。女学者知识渊博,滑稽幽
默,她说你们村的抗蝗斗争简直就是抗日战争的缩影,可怜!我惊愕地问:谁可
怜?她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可怜大地鱼虾尽,惟有孤独刘将军!
我怀疑这个女人是个反社会的异端分子,但可怜她乳房坚挺、修臂丰臀,不
愿告发她。
我走出庙堂,扬长而走,让她留在庙里与孤独的刘将军结婚吧。没给刘猛将
军塑上个老婆是九老爷的大疏忽。
第四十一天的早晨,又是太阳刚刚出山的时候,十架双翼青色农业飞机飞临
高密东北乡食草家族领地上空。飞机擦着树梢飞过村庄,在红色沼泽上盘旋。飞
机的尾巴突然开屏,乳白色的烟雾团团簇簇降落。村里人都跑到村头上观看。
飞机隆隆地响着,转来又转去,玻璃后出现一张张女人的脸,她们一丝不笑,
专注地操作着。西风轻轻吹,药粉随风飘。我们吸进药粉,闻到了灭蝗药粉苦涩
的味道。蝗虫们一股股纠缠着在地上打滚。它们刚长出小翅,尚无飞翔能力。蝗
虫们也失去了它们祖先们预感灾难的能力,躲得过冰雹躲不过农药。
一个干部劝大家回家躲着,免得中毒。人群走散,我实在留恋飞机优雅的飞
行姿态,实在欣赏千簇万簇药粉的花朵,而且坚信我在城市的污浊空气里生活过
很久,肺部坚强耐毒,所以我不撤。
四老爷从那堵臭杞篱笆边站起来,向草地走去,我猜想他可能是去草地上拉
屎吧?他没有拉屎,他穿越草地走向提着猫头鹰在沼泽地边溜达的九老爷。我远
远地看到他们相会在红色沼泽的边缘上,沼泽里温柔温暖的红色衬托得他们身影
高大,飞机在他们的天上精心编织着美丽的花环,并蒂花儿开,连呼吸都成为沉
重的负担!他们都苍老了,他们都僵直地站着,象两座麻石雕成的纪念碑。猫头
鹰突然唱起来,唱得那么怪异,那么美好,我在它的叫声中幡然悔悟,我清楚地
预感到:食草家族的恶时辰终于到来啦!
我负载着沉重的忏悔向四老爷和九老爷奔去……
在奔跑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一位头发乌黑的女戏剧家的庄严誓词:
总有一天,我要编导一部真正的戏剧,在这部剧里,梦幻与现实、科学与童
话、上帝与魔鬼、爱情与卖淫、高贵与卑贱、美女与大便、过去与现在、金奖牌
与避孕套……互相掺和、紧密团结、环环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欢庆的婚宴上,我举起了盛满鲜红酒浆的高脚透明玻璃杯,与我熟识的每
一个仇敌和朋友碰杯,酒浆溢出,流在我手上,好象青绿的蝗虫嘴中分泌液。我
说:亲爱的朋友们、仇敌们!经过干旱之后,往往产生蝗灾,蝗虫每每伴随兵乱,
兵乱蝗灾导致饥馑,饥馑伴随瘟疫,饥馑和瘟疫使人类残酷无情,人吃人,人即
非人,人非人,社会也就是非人的社会,人吃人,社会也就是吃人的社会。如果
大家是清醒的,我们喝的是葡萄美酒;如果大家是疯狂的,杯子里盛的是什么液
体?
作者附注:
① 文中所写的“高密东北乡”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高密东北乡,望高密东
北乡的父老乡亲们不要当真。
② 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并不是作者莫言,与同“高粱系列”里的“我”
不是莫言一样。希望有关文艺团体开会批评作品时,不要把“我”与莫言混为一
体。
(原载《收获》1987年第3 期)
┏╮╱ ·ˊ
╰╮ 、 ..·°
゛╰┛ *
。。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