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详情,去地府走一趟,问问判官就知道了。只是毓夙到了地府,刚进鬼门关,就看见一个人正从马车上下来。赵朗穿了一身青色道袍,手里拿了个红葫芦,显然是正要去找判官,把判官他爹的斩仙葫芦物归原主,毓夙顿时缩了回去,也不找判官了。
下凡的主意,也不只是为了招揽人手,毓夙也想趁着下凡躲一躲。现在明知道赵朗在判官那儿,毓夙还能找上门?要是等赵朗走人,又不知要等多久,还不如干脆不查了。
反正那两位文曲星君,都是毓夙上辈子耳熟能详的人物,根据他俩的性格,推断一下哪位更像是屈原转世投胎,那剩下的那个,就是新同事了。
包拯此人,后世传说非常之多,小说故事,更是有许多都把他作为主人公,不过其中的描述反倒因此失真,不足取信。毓夙对包龙图的了解也不算多,但根据他的生平,一位一直能担任京畿重臣,就算贬谪,也不多久就又回来了的能人,屈原似乎没这本事。
而另一位,能力有,才情有,会写诗,会作词,会着文,会领兵打仗,就是不会当官,皇帝不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把权贵得罪到死,别人劝他收一收脾气,他却自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坚决不接受建议,这种死倔犟驴,才像是屈原吧。
所以毓夙觉得,范仲淹八成是屈原投胎,包拯才是新任的文曲星君。
这只是推论而已,还要结合一下这位包大人的前世、前前世对比一下,才能最终定论。不过,现阶段就先在这里待一阵,等日后包拯上京,总能见到范仲淹,到时候再说。
其中的推理过程,涉及一些不能广为传播的因素,毓夙也就不打算跟别人说,于是对于黄桥小仙的疑问,他就保持一种高深莫测的态度不动声色。黄桥小仙有点讪讪的,连忙转移话题说:“大人,咱们现在喂这位……小星君的蜜水,带的不多,小的再回去取点吧?”
毓夙正好想让他回去再拿点星宫里用得顺手的东西,就答应了,让黄桥小仙列了清单。
然后,毓夙就带着松老一道,外出寻访,看附近有没有什么教学教得比较好的先生。
这先生当然不是急着给那小孩请的,小孩才刚落地,绝对的学龄前,不用那么着急。请先生,是毓夙和松老,还有黄桥小仙,要学习文化知识、四书五经。
作者有话要说:对比一下范仲淹和包拯,我相信大家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闪光点……
比如,他俩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但后世的人公认他俩都是文曲星下凡……于是我想问那些明清的人,难道他们认为文曲星有俩?然后我再一看,他们果然认为有俩!另一个特么是文昌星!好吧……
于是我就用了这个设定……
再比如,他俩死的时候都是64岁,范仲淹是989-1052年,包拯正好比他晚十年,999-1062年
还有,范仲淹的仕途开头辉煌,一开始的时候宋仁宗好生喜欢他呀……然而越做官越小,结局惨淡。包拯呢,昨天说了,他开头待业十年,但是人家一进入官场就生龙活虎,如鱼得水,渐入佳境,皇帝喜欢他喜欢得不得了,他死了还追封官职……真是对比组
还有改革和新政,范仲淹是新政的提出者之一,也是坚定的支持者,因为新政,他得罪了很多人,也被宋仁宗讨厌,混得比新政最核心的王安石还惨,嗯,是惨多了。而包拯呢,一开始他是保守党的,反对改革,但是后来保守党闹得太凶残了,要把新政一竿子打死,于是包拯看不过眼,又跑去维护搞新政的那群人,并且屡次跟皇帝说,乃表太过分了,大家都是为国家好,只不过人家激进一点,乃表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然后皇帝就觉得,哎呀,包爱卿真是大公无私,明明自己是保守党,还为改革派说话,真是好人啊好人啊,要奖励,要升官。
好吧,只说包拯一个人,对比不出来……我们对比另一个人。苏轼,他的经历跟包拯完全相同,一开始是保守党的,后来站出来被迫害严重的改革派说话,于是他的下场如何呢?他被关起来,严刑拷打,打得差点就死了,太后求情才留了他一条命,然后他就被皇帝扔去黄州了……
远目,于是说着说着,又变成了对包拯万人迷光环的考据……
话说这人真的自带玛丽苏技能吧?
第九十六章晚上有惊喜
松老是给毓夙讲古的师父;身份上本来就亲近又超然,日后必定要做毓夙的属官。而黄桥小仙虽然现在是伺候人的杂役小仙;不过这小仙机敏伶俐,培养一下;也是个人才。
只是,提拔他俩的阻碍就在于,这两位都是文盲。所以毓夙要给他俩请文化课老师;一边认字一边学习儒教的经典;免得以后成了儒教的神仙,却根本没读过儒教的书。
毓夙自己也要充电;他虽然识字;却没学过儒学。现代人能抽空看看电视节目上的什么《论语X得》就已经很不错了,许多号称热爱古典文化的人;连《论语》的封皮都没摸过。而毓夙这种本来就不热爱的,那就更是只知道语文课本上摘选的片段。
所以,现在他们整个奎星宫的所有人员都是不合格的,都要进行学习。天庭的那些人可以容后再说,但他们几个,包括毓夙不准备让她挑重任的瑶草小仙,他们既然来到了凡间,就可以见到许多钻研了一辈子四书五经的书生,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必须利用起来!
文曲星宫有记载各地文气的册子,毓夙走之前专门去备份了一份。从周遭挑选出文气最盛的几个人,挨个去问人家愿不愿意做教书先生,总有会做学问却不会做人,会读书却不会考试的人迫于生计,答应给毓夙他们家当私塾。这位私塾先生,如果他资质好的话,日后也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奎星宫的成员之一。毓夙觉得这找先生的主意,真是极好。
等毓夙和松老请回了先生,黄桥小仙也从天庭回来了,几人就开始进行艰苦的文化课学习。日子就在苦读硬背之中慢慢度过,转眼间就是十六七年。
十六七年的时间对神仙们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孩来说,足够他从婴儿长成翩翩少年。有了学名的包拯,现在已经考中举人,正准备去往京城参加会试。
包拯虽然生来就被亲爹厌弃,又被亲二哥丢在山沟里,不过好在他大哥包山夫妇俩真是好人,待他比待自己亲儿子还好,他也没长歪。此人性情开朗豁达,又颇有冒险精神,精力旺盛,胆大心细,的确是做侦探的好料子,毓夙觉得,他又相信小说了。
说是要进京赶考,其实包拯等于是被他爹撵出门的。虽然在他七岁的时候,他爹被他大哥大嫂以死相逼,不得不认了他这个儿子,却待他不亲,至今都相信他是个妖怪,再有他二哥在旁边撺掇,更是希望永远看不见他才好,所以包拯一说要进京,他爹就叫他赶快走。
老包员外觉得小儿子是妖怪,自然也不会给包拯路费,还是包拯的大哥包山把自己两口攒的私房钱塞给了他。只是这两口从没出过远门,哪知道一路上去往京城,花费不菲,给的钱不过是杯水车薪。包拯虽然心知肚明,也不能开口再要,于是就找来了毓夙门上。
说起来这包三黑和毓夙他们家,渊源当然就是当年的救命一捡,后来包拯又在毓夙家住到了七岁,小时候他一直以为自己是黄桥小仙和瑶草小仙的儿子,所以这关系亲近,自不必说,开口借个盘缠,并不是什么说不出口的要求。
既然包三黑都准备上京了,毓夙当然不会再留在这山沟里,也收拾东西,准备上路。虽然这些年相处下来,他跟包拯关系亲近,感情也深厚,不过还是要围观一下范仲淹的嘛。
包拯只是想开口借钱而已,没料到话说完了,毓夙竟然准备直接跟他一起走了,不由得有些意外。毓夙也不解释,包拯后生小辈,自然不好提出异议,正好有了一起赶路的伙伴,他心里是乐意得很呢。于是大家无话,一起收拾行装,准备上路。
不同于包拯的轻装简行,只带着长随包兴,俩人一人背一个包袱,就徒步上路,毓夙可是携家带口,搬家似的,全家总动员,收拾了一堆又一堆的东西。
离开了这里,他就没有再回来的打算,他住的房屋,屋舍周围的田地,都是变出来的,当然也要处理一下,不然等他们一伙人走了,原本的大宅良田都凭空消失了,那就成了灵异事件,肯定要吓坏许多村民,说不定最后还要素来有妖怪之名的包拯来背黑锅。
法术变出来的东西,只要还有法力维持,它们就不会消失,所以毓夙打算找个住在本地的妖怪,把房子和田地转手给那妖怪,之后就可以让妖怪用法力维持,就没毓夙的事儿了。
至于这个“本地妖怪”,毓夙也已经有了人选。就在这翠屏山上,就生活着一个修炼了两千多年的狐狸,这狐狸前几年度了天劫,修成正果,不过它不乐意去天庭当差,就没去昆仑山或者万寿山登记,还留在翠屏山上,每天懒散度日。
而这狐狸在渡劫的时候跑到了当时才九岁的包拯床底下,借星君的功德避过了几道雷,所以它欠包拯的人情。毓夙知道这件事,却没检举揭发这狐狸,所以这狐狸有把柄抓在毓夙手里,有时候就得听毓夙的吩咐,替毓夙办事。这回也一样,毓夙觉得,狐狸不会拒绝。
可把狐狸叫来一问,狐狸却腼腆地说:“二位大人要上京,在下也想去见识见识都城风貌,所以想趁着二位大人的行程,一道上路。能为大人驱使,替大人看守屋舍,自然是极其光耀之事,可在下贪心,却想更与大人们多亲近一些,还望大人允可。”
狐狸不愿意,毓夙也没法逼它。好在狐狸推荐了它的一个朋友,是翻过三座山头路程的一个黄鼠狼妖怪。既然如此,毓夙无可无不可,就答应了下来,狐狸立即喜上眉梢,拿出传讯符,传了道消息给那个黄鼠狼,然后就拿出了已经收拾好的行李,表示可以随时上路。
原来它早有准备啊……毓夙眯了眯眼,觉得这狐狸似乎别有所图。说什么想要瞻仰上京风光,它要是真想见识,早就自己溜去了,平常毓夙从来不干涉它狐身自由。非要跟他们一起走,肯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不知道,这狐狸是打得什么算盘。
要是它想算计毓夙,毓夙是不怕它的。可就怕这狐狸的目标是包拯,那位虽然是星君转世,现在也只是未满二十的少年,狐狸平常表现得腼腆淳朴,却毕竟是狐狸,骗骗小屁孩还不跟玩儿似的。一时间,毓夙已经脑补了无数香艳的聊斋故事。
狐狸没有读心术,自然不知道毓夙在想什么,仍旧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片刻又有一道传讯符回来,那个黄鼠狼已经答应了替毓夙看屋子,狐狸就笑着说:“这下全妥了。”
这么多人一起上路,又有老人(松老)和女子(瑶草小仙),当然不可能大家都步行,一行人赶了一辆大车,自乡间道路上往京城的方向去。
宋代的时候马匹稀缺,民间不许私自养马,所以这拉车的是几头活蹦乱跳的驴。而这时候的官道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走的,只有当官的才有资格把脚踩在官道上,其他人擅自走官道,都要被抓起来关着,所以一行人走的是那种“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土路。
于是可以预见,这车有多么颠簸。上路不到半日,毓夙就觉得,他还是走路吧。
不过其他人都没说什么,毓夙也不好意思表现得很娇气。毕竟包拯和包兴主仆,身为凡人也还没开口埋怨,毓夙也只能暗中以仙法缓解一下。
所以,当天天色刚刚擦黑的时候,见远处有一座寺庙,毓夙就兴奋了,迫不及待地指着那屋檐说:“咱们在这儿留宿吧?天这么晚了,再往前走还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时候才能在遇见落脚的地方。万一正好被堵在城镇外面,那就惨了,所有人都要睡车上。”
算明天还要继续上路,好歹今天暂时解脱了不是?这寺出现得真是时候。
其他人要么不敢违逆毓夙的意思,要么就是没出过远门,一点经验都没有,听毓夙这么一说,就停下了车,纷纷下来。黄桥小仙当先,去寺院门口叩门。
等那里头的僧人来开门,一看这
人,毓夙就深切地怀疑,这寺其实是个凶寺。和尚满脸横肉,壮得像头熊似的,浑身戾气,一瞧这模样就不是好人。虽然以貌取人不好,不过毓夙是外貌协会的,早就因为这一眼而对这和尚产生了不良印象,顺带对他身后的寺院没好感。
再看了看天色,其实还不算很晚,完全可以再走一阵。虽说就算是杀人越货的黑窝,毓夙也不怕他,不过俗话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别在这儿住了。
以他们这一行人的穿戴打扮,沉重行李,如果是黑贼窝,假和尚们肯定动心。他们要敢动弹,不用毓夙,黄桥小仙就得直接灭了他们。杀人不好,能不杀还是尽量不杀吧。
刚想示意黄桥小仙,让他不用提借宿的要求了,毓夙的衣袖却被身后的狐狸拉了一下。毓夙回头,狐狸小声说:“大人,咱们就在这儿住吧——晚上有惊喜。”
作者有话要说:写到这个狐狸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要是他早点出现,其实就可以把赵大仙挤走了……远目嗯,今天就先这样~~
照例求收藏求留言求撒花各种求~~~~
——————————————————————————
啊,差点忘了……有亲说没看过七五,于是我科普一下
《七侠五义》,改编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小说,近代学者俞樾认为《三侠五义》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一回。又以三侠即南侠御猫展昭展熊飞、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合为一侠。实为四侠,增以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原五鼠即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仍为五义士,改书名为《七侠五义》,于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版本之一。
《七侠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随后的四十回,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猫鼠”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以及包拯与侠客们举拔年轻清官、弹劾惩处权奸与贪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