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眨眼睛,王琅抬头看他:“那又怎样?”
“叔旦勤政,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礼贤下士之名远近皆闻,不独重用亲贵。其教育子侄、臣下不遗余力,注重考察官吏治绩,因此鲁国一度风化淳美,民富国强。”
王琅唇线一扯:“自古以来,人才从来就不是教出来的,周公倾力教导子侄臣下,何曾教导出比自己更出色的人才了?指望家族代代人才鼎盛,领袖群伦,纯属白日做梦。”
“鲁庄公十年,曹刿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讥,认为在鲁国居高官厚禄之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保全国家。若非曹刿怀着对国家的满腔热爱挺身而出,帮助鲁庄公打赢战争,鲁国早已灭亡。但这对曹刿来说何其不公?”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百姓向国家缴纳赋税,指望的是国家在危难来临之际保护自己。而鲁国的朝臣们占着高官厚禄不做事,对国难束手无策,凭什么立足朝堂?凭什么高人一等?凭什么享受民脂民膏?”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让这一帮厚颜无耻,尸位素餐的吸血虫主掌国政,也难怪鲁国日益削弱,直至灭亡!”
末了,她眉目冷肃地总结:“人之处世,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宁效强者轻死,不随弱者苟活。”'1'
姜尚彻底沉默了。
他长久寂静地看着她,复杂到无法分辨的神色在深沉幽邃的双眸中渐次闪过,最终湮灭无觅:“生不五鼎食,死便五鼎烹。你这样的人,天生就应该成就一番大事。只不过,多少有些出乎意料……”'2'
王琅有些茫然,不能理解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你想说什么?”
“等你称帝以后再说吧,现在为时尚早。”说到这里,姜尚微微蹙眉,转回之前的话题,“袁术、孙策的问题都可以先放一放,曹操那边你有什么打算?”
思维太跳跃了吧……
王琅抽抽嘴角,还是顺着他的话头道:“曹操志在天下,身边又有荀彧、程昱这样的智谋之士辅佐,起先大约不会插手,打着做渔翁的主意隔岸观火,等到我与袁绍快分出胜负就说不准了。我打算先让董昭出使一趟,探探虚实。”
“屈才了。”姜尚轻轻摇头,“‘多方以误之’,再不着手落实,恐怕太晚。”
王琅一点就透:“你是说让董昭效仿陈平旧事,离间曹营上下?”迟疑一下,又道,“曹操虽不如刘备善得人心,也能称得上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一代雄主。况且曹营里现在都是刚经受过兖州叛变的考验,对曹操最坚定的支持者,离间谈何容易?”
能成大事者各有倚仗,刘备的军事、政治能力都不如曹操、孙权,能够与两人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靠的是善于结纳人心。观其自董卓之乱起潦倒落拓二十余年,身边盖世猛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皆对他不离不弃,死心塌地;谋臣策士如孙乾、简雍等亦时刻追随,从无二心,这份笼络人心、团结内部的能力不仅独步三国,在整部中国历史上都算罕见。
曹操在这一点上不如刘备,主要是因为刘备把技能点得太高,不代表曹操就不善于得到人心。
姜尚淡淡道:“正因为是曹营内部最精诚团结的时候,成功离间的可能性才大。”
王琅惊奇地看向他:“这又是什么道理?”
她知道司马迁在《史记》里称对方“事多兵权与奇计”、“后世之言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如果是其他人说曹营可以离间,王琅半信半疑,但既然是姜尚这么说,那就基本可以相信了。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曹操与荀彧之间的裂痕早在建安之前已经产生,你可以回忆一下荀彧劝谏曹操时的情形与结果,以及其他人劝谏曹操时的情形与结果,一定能得到答案。”
听他这么一说,王琅不由在脑海里把曹操麾下最负盛名的几名谋士进谏的事件与荀彧最出名的几次进谏对比了一下,顿时就是一愣。
先看曹操麾下的其它重要谋士。
郭嘉反对曹操意见的记载有两次,曹操第一次听从,第二次没听,结果皆如郭嘉所料。
荀攸反对曹操意见的记载有两次,曹操第一次没听,第二次是与郭嘉共同反对的那一次,曹操听从,结果皆如荀攸所料。
贾诩反对曹操意见的记载有一次,曹操没听,结果在赤壁大败。
程昱反对曹操意见的记载有三次,曹操第一次听从,第二次没听,第三次听从,结果皆如程昱所料。
也就是说,郭嘉、贾诩两人在碰了一次钉子之后都学乖了,从此再也不在曹操表态后发表意见,而在曹操表态前极力劝说。荀攸、程昱看出了这种趋势,即使反对,也都在一些小事上反对,从不在大事上与曹操产生任何摩擦。
再看荀彧。
徐州牧陶谦死,曹操打算趁机夺取徐州,荀彧说不行,你应该稳住根基,先灭吕布,曹操听从,果然击败吕布,平定兖州。
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准备回师退守许昌,荀彧说不行,你应该坚守待机,使用奇谋,曹操听从,果然迎来转机,奇袭乌巢。
官渡之战胜利,曹操准备南击荆州刘表,荀彧说不行,你应该斩草除根,扫清后患,曹操听从,果然河东被侵,回师败之。
建安九年克邺,曹操准备复古重置九州,荀彧说不行,你应该先平河北,安定人心,曹操听从,果然人人自安,天下大定。
终于到了建安十七年,曹操准备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不应如此,曹操被惹怒,让向来留守后方的荀彧到谯县劳军,趁机将人扣留在郡中。不久荀彧去世。
总结起来看,除了最后一次,荀彧的前四次进谏,都是在曹操已经表露心意之后做出,次次至关重要,次次与曹操的意见相反,次次被曹操接受,次次被结果证明正确。
想到这里,连王琅也觉得荀彧死得不冤了,但她知道事情还远不止如此。
当年蒯彻游说韩信:“足□为人臣,不仅名满天下,而且功高震主。我心里很为你感到危惧。”荀彧的情况却比韩信还要严重十倍乃至百倍!因为他既有一个德高望重、人才辈出的家族做依靠;又兼通政务、军务,一手提拔了大量出色人才;并且名声清白无瑕,没有任何污点,在朝野之间均极受推崇爱重;还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投了曹操,为曹操雪中送炭;更执掌着总揽一切政令的尚书令之职,权力极大。
或许,即便没有那次不应称王的劝谏,曹操也无法容忍有这样的臣子在身边吧……
“越是关系亲密,感情浓厚的时候,越容易放松自己,显露本性,这就像站立在深渊之前,行走在薄冰之上而不自知一样,世间再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事情了。”
王琅心里已经完全认可了他的判断,又问:“具体应该怎么实施呢?”
姜尚回答:“可以从曹操入手。”
王琅下意识重复了一遍:“曹操?”
姜尚的语气永远那么平淡,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服之心:“‘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你当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什么想法吗?”
“当时不觉得,现在听你说起,好像是有点古怪。”王琅捏住下颌,边思考边回道,“赤壁之战前,贾诩劝说曹操先稳固荆州,暂缓攻势,曹操不赞同;程昱认为孙权不可轻视,会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曹操也没有在意;孙刘已经合兵抗曹,曹操仍不把江东当回事,信了黄盖的诈降,导致赤壁之战大败。”
“曲突徙薪的故事里,主人家房屋着火,损失惨重,主人准备了丰富的食品招待前来救援的邻居,唯独没有感谢那个建议他改变烟囱,移走柴禾的智者。”
“曹操却比那名主人还不如,不仅没有感谢战前提出建议的贾诩、程昱,也没有感谢拼死护送他撤退的将领,居然说出‘如果郭嘉还在,我不会落到这种下场’这样令人心寒齿冷的话,挺奇怪的。”
“没什么可奇怪的。”姜尚否定了她的结论,拆开剖析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不像做好,真正能坚持到最后,善始善终的人却少之又少。这时候的曹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虚怀纳谏的曹操了。赤壁之战后,你可还听说过他有多少值得称赞的英雄之举吗?”
王琅愣了愣,仔细回忆一遍之后方叹了口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隋炀帝两平江南,声望高涨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他会把隋朝折腾成那个样子。唐玄宗创造开元盛世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他会一手开启安史之乱。孙权、刘备纵横睥睨的时候何尝不是英雄盖世,晚年也都昏聩不堪,远逊以往。”
“多方以误之,多方以误之,原来是这么做的。”
慨叹一会,她回过神向姜尚征询:“荀彧事事力求完美,绝不肯效萧何自污。便让董昭以此为切入点,先在曹操那里埋些钉子,等到两三年后时机成熟,能发作的也就该发作了。”
姜尚微微点头,又道:“贾诩洞悉人性,算无遗策,可以让他与董昭共同负责此事。”
“那中原战场怎么办?”
“中原有荀攸、郭嘉、徐庶,你前两天不是还征辟了法正?磨合一阵就可以用了。”
陆续讨论了一些事务,敲定人选,又是新的一天。
王琅拍拍脸颊,从榻上坐起,一边整理思路,一边打理自己。亟待解决的麻烦事很多,即将面对的挑战与困难也很多,但那又怎样?
已经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剩下的只是一步步接近而已。
作者有话要说: 【注1】
梁启超《莅陕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黄遵宪评价梁启超:“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诚哉斯言。
【注2】
西汉名臣主父偃曾言:“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大丈夫不能做到五鼎食的卿大夫,便应该受被鼎镬烹煮的刑罚死去。
东晋时权倾朝野的大司马桓温引申:“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
既然不能做忠臣辅助皇室,流芳百世;那就做逆臣篡权夺位,遗臭万年!
王琅“不强宁死”的心迹类同于此。
===========================================
明天补上几百字的后记,交代结局,下一章就是架空番外。
大家想看文言版后记还是白话文版还是半白半文版?
第68章 后记
帝以兵、法起家;及平邺,乃思周、孔,尝语下曰:“遂使四海之内,皆如妻子,故曰天子富有四海。”后书“易”于屏,每过堂,辄自省,企足而望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哉斯理。”
建平中;帝宴近臣,极欢,推杯叹曰:“自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商汤作《盘铭》;文王演《周易》,其言不远,其国已失。古语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每念及此,心常震惧,未敢一日不自勉也。”'1'
诸葛亮对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陛下诚能居安思危,处高念下,百岁苍生皆可仰照陛下遗泽也。”'2'
——王粲《英雄记·刘琅》
帝善书,尤工行、楷,论者以为妙绝。后谓荀攸曰:“昔鲁庄多伎艺,齐人作《猗嗟》刺之,今似无闻。”
攸对曰:“鲁庄能多伎艺,不能得子之道,是以齐人刺也。陛下若失道,自有大臣诤谏,何虑为?”'3'
帝曰:“智者防微杜渐,忧于未萌,且可励风俗。”
攸曰:“反者道之动。今上下一心,励精图治,贤良方正之士充盈于朝,是谓不教而教。若夫耳目不明,言路闭塞,岂以今朝为鉴?故知其症结非在言路不开,在逸豫享乐也。”
帝深许之,赐锦三十匹,亲书于屏,其虚怀省身大抵类此。
——《太祖文皇帝实录》'4'
建平之政,一言以蔽之,曰“致君可爱,致民可畏”。'5'
——《建平政要》
作者有话要说:【注1】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成汤·盘铭(商朝开国君主成汤铭刻在浴盘上告诫自己的文字,事载于《礼记》。另,古人称盆为盘,浴盘即浴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唐太宗:“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及此,不觉惕然震惧。”
这种从不奴化民心,时刻自勉自省的态度可谓冠绝历代帝王,一举开创贞观之治,为其后的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坚实基础。
【注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於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魏徵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注3】
《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
唐人尚对此说深信不疑,至清朝方有人以为此牵强附会。
【注4】
通常情况下,帝王皆有谥号,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会追加庙号。最原始的庙号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