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论语译注-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注释】 
(1)党:乡党,古代以五百户为一党。 
(2)直躬者:正直的人。 
(3)攘羊:偷羊。 
(4)证:告发。 

【译文】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评析】 
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原文】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评析】 
这里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个德目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原文】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他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不恒 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 
(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 
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原文】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原文】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评析】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原文】 
13?25 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原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原文】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2)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1)偲偲:音sī,勉励、督促、诚恳的样子。 
(2)怡怡:音yí,和气、亲切、顺从的样子。 

【译文】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原文】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原文】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讲了教练百姓作战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完全反对军事手段解决某些问题。他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原文】 
14?1 宪(1)问耻。子曰:“邦有道,谷(2);邦无道,谷,耻也。”“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1)宪:姓原名宪,孔子的学生。 
(2)谷:这里指做官者的俸禄。 
(3)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14?2 子曰:“士而怀居(1),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1)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 

【译文】 
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原文】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注释】(1)危:直,正直。 
(2)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原文】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原文】 
14?5 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1)南宫适:适,音ku︸,同“括”,即南容。 
(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 
(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 
(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评析】 
孔子是道德主义者,他鄙视武力和权术,崇尚朴素和道德。南宫适认为禹、稷以德而有天下,羿、奡以力而不得其终。孔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原文】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原文】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原文】 
14?8 子曰:“为命(1),裨谌(2)草创之,世叔(3)讨论之,行人(4)子羽(5)修饰之,东里(6)子产润色之。” 

【注释】 
(1)命:指国家的政令。 
(2)裨谌:音bì chén,人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