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月学中医辨证(孙理军)-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病证是离不开相关内脏的功能障碍。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气和血、津液、精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都是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各脏腑的产物,形成之后又都是各脏腑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气血津液、精任何一种物质有波及其他几者而不是孤立的,学习时要相互参照。
气病辨证是属“气血津液辨证”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指对气血津液病变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本讲所述的内容适用于对各科疾病,尤其是内科杂病及妇科病的辨证。气血津液病变主要有气病证候、血病证候及津液病证候和气血同病证候。
一、辨气虚证
辨气虚证指对气的量的减少,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以全身性虚弱症状为特征的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久病体虚,或劳累过度伤气所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或见头晕目眩,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机制分析】气具有推动、营养、固摄等作用,气虚不能营养于元神,因此有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面舌色淡等症。其固摄无力,故有自汗,动后加重特点。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
“劳则气耗”
素问自汗;
举痛论》),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由于元气亏虚,往往导致整个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减退,故临床上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胃气虚证、脾气虚证、肝胆气虚证、肾气虚证等的不同,同时各脏腑气虚证还可兼并出现。其辨证以并见各自脏腑的气虚证候为依据。气虚亦可表现为“气不固”特征。所谓“气不固”,是指气虚而失其固摄功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虚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则常有自汗,易感外邪,名曰“卫表不固”,属肺气虚证的范畴。气虚不能控摄血液沿脉道运行,可导致各种出血,称“气不摄血”,即脾不统血证。气虚而下元固摄失职,可致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称为“肾气不固”,系肾气亏虚所致。其辨证是有气虚证的一般证候表现,并有各自“不固”的证候特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元气不足,功能减退为主要病机。
② 以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自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为其辨证依据。
③可兼见头晕目眩、面色淡白、劳累后症状加重等症状。此外,气虚证还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见于禀赋不足、年老体弱、久病体虚及饮食劳倦所伤之人。
本辨证方法常用于对感冒、咳嗽、肺痿、喘病、呃逆、泄泻、便秘、淋病、癃闭、惊悸、健忘、癫病、痫病、眩晕、头痛、发热、心痛、虚劳、中风等病,尤其是五脏虚损、表卫不固病变的辨证。应与阳虚证、气陷证、血虚证等相鉴别。
二、辨气陷证
辨气陷证指对脏气不足,经络失养而松弛,以致无力升举而反下陷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方法。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以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共见为特征。
【临床表现】久泻久痢,腹部有坠胀感,或便意频频,或脱肛,子宫脱垂,肾、胃下垂,伴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机制分析】本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所以有头晕眩,少气乏力等气虚特点。由于气虚无力升举,反陷于下,故有久泻久痢,腹部坠胀,或脱肛,子宫脱垂等气陷的特征。所谓“气陷”,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一般是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为常见证候。气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气虚无力升举而致下行太过为主要病机。
②以内脏下垂、久泻久痢与气虚之象并见为辨证依据。
③ 有气虚证的一般症状,如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
④有久泻久痢、腹部坠胀、便意频频、内脏下垂等气机陷下定性症状。
本证常见于对泄泻、胃脘痛、脱肛、子宫脱垂、上眼睑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腰痛等病的辨证。应与气脱证、气虚证、脾气下陷证等相鉴别。
三、辨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内脏,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因情志不遂,七情郁结,或病邪阻滞气机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脘腹等处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可为窜痛、攻痛,嗳气或矢气之后胀痛减轻,舌淡红,脉弦。
【机制分析】气有运动的特征,因某种原因使气的运行阻滞便会产生本证。经常最显着的特征是胀闷疼痛,发生于不同部位,
其胀痛又有不同。【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于全身或某一局部为主要病机。
②以胀闷疼痛、脉弦为辨证依据。
③有胸胁脘腹胀痛、部位不固定、症状时轻时重等定位症状。
④ 要辨清引起气滞的原因以及气滞发生的确切部位。
此外,对“气滞证”的辨证要抓住什么是其主症、什么是其次证。然后还要结合其“气滞”发生的具体病位,以及引起气滞的具体病因,如此辨证才有实际临床意义。
气滞证的主症表现为局部胀闷痞痛,时轻时重,部位多不固定,常见攻痛或窜痛,痞胀,可随嗳气或矢气而减轻,且与精神因素有关。次症表现可随病位、病性、病因不同而异。肝胆气滞者,可见精神抑郁,少腹两胁胀闷窜痛,胸闷善太息,梅核气;气滞生痰者,可见头胀痛,眩晕,面部时感发热;肝胃气滞者,可见胃脘、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或呈游走性疼痛,嗳气频繁,吐酸嘈杂;肠胃气滞者,可见腹部胀痛,大便不爽,欲便不得;肝滞脾虚者,则见肠鸣腹泻,泻后痛减,随后又作,恼怒加甚;气滞胸中则见胸中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引作痛,俯仰转侧不利,或心前区憋闷、绞痛,重则牵引肩臂两侧,气窒呼吸不畅;气滞腰腑则见腰部胀满疼痛,连及腹胁,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远行;气滞体表经络,则可遍身疼痛,游走不定;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经行涩滞不畅。寒而滞者,痛而剧烈,喜暧喜按,得热则减;热滞者则局部胀痛,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辨证要点为局部胀闷疼痛。多有情志不畅,或饮食失调,或用力闪挫,或寒凝等病史。
本法常用于对胃脘痛、胸痹、腹痛、胁痛、腰痛、痛经、头痛、郁病、眩晕、便秘、泄泻等病的辨证。应与气逆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闭相鉴别。
四、辨气逆证
所谓辨气逆证是指对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气逆证又称气机上逆证,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外邪或痰浊、食积阻塞,或情志不遂所引起。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
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眩晕,头胀痛,甚则昏厥,呕血等。
【机制分析】所谓“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所表现的病理变化。气逆基本上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外邪、痰饮等犯肺,致肺失肃降而气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是为肺气上逆。寒、热、水饮、食积、淤血等原因,致胃失和降而气机上逆,则见呃逆、暖气、恶心、呕吐等症,是为胃气上逆。若因情志不遂,郁怒惊恐等,致使肝气失调,升发太过而无制,从而可表现为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所谓肝气上逆的证候。
肺气以肃降为主要运动方式,所以邪气犯肺,失于肃降而上逆,故以咳喘为主症。胃气以降为和,胃气失常则以上逆为主,故有呕、恶、呃、嗳之症。肝气主升,肝失疏泄,多有升发太过之症,故有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症状。此外,肾气上逆乘心则见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呼吸短气,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之奔豚;大肠气上逆见吐粪,腹胀满拒按;冲任气逆则见溢血、冲心、冲胃、冲肺等症兼月经、胎孕病变症状等。临床证候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以实证为多。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气机升降失常,气逆于上为主要病机。
②以肺、胃、肝等脏腑气机上逆为辨证依据。
③ 以肺气上逆之咳嗽、喘息;胃气上逆之恶心、呃逆、嗳气;肝
气升发太过之头痛、眩晕、昏仆、呕血等为定位症状。
本法常用于对咳嗽、喘病、呃逆、呕吐、反胃、肺胀、头痛、水饮、吐血、呕血等病的辨证。应与气闭证、气滞证等相鉴别。
五、辨气闭证
辨气闭证指对各种邪气阻闭脏腑经络之窍隧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气闭证又称清窍被蒙证、九窍闭塞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神昏猝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高热昏迷,痉厥。次症表现为猝然晕厥,四肢强直而厥冷,两手紧握,胸满气喘,呼吸气粗,面青或者面赤,唇紫舌红;或喉间痰鸣,口吐涎沫;或饮食后突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胀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或卒然声音嘶哑或失声,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腻,脉伏、弦数、沉弦、沉、滑实、弦劲等。
【机制分析】气闭是指气向外运行受到阻滞而然,本证多为突然受到秽浊之气,或者气郁之极所致,因此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症见突然昏仆,痉厥等症。由于有因食、因暑、因七情之不同,故有不同的表现。所谓“气闭”,是指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等,致使气机闭塞,可出现神昏或晕厥、肢厥等症,称神气郁闭证。或因淤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阻塞脉络、管腔等处,亦可导致气机阻闭,而表现为阻寒部位的绞痛等症。气闭属于气的实证,为急性重证,或见昏迷、昏厥,或为脏器绞痛、大小便闭,并有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气机突然郁闭,不能向外散越为主要病机。
②以突然心神昏蒙之昏仆、抽搐、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为主要辨证依据。
③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的发病特点。因此辨证时必须具备主症,或具备次症中任何一组症状与相应舌脉。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
本法常用于对中风、昏迷、癃闭、便秘、耳聋、小儿惊风、癫狂、音哑、晕厥等病的辨证。应与气脱证、气逆证、气滞证等进行鉴别。
六、辨气脱证
辨气脱证指对机体正气虚怯,元气衰惫,气随血脱,阴阳欲离而出现的危重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气脱证又称脱气证、阳气虚脱证。临床以昏迷及脏腑功能虚衰症状为特征。
【临床表现】主症表现为突然大汗淋漓,呼吸微弱,昏迷或精神委靡,气微肢冷,二便自遗。次症表现为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鼻鼾,口角流涎,四肢瘫软。舌淡胖、苔白润,脉微弱。
【机制分析】本证以气虚为病理基础,在此气虚基础上,又因过劳更伤于气而外脱。或者在汗、吐、泄利、大失血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外脱。气脱则不能固摄津液,所以有大汗淋漓,口角流涎、二便失禁之症。气是性命之本脱则生命无以为继,所以有呼吸微弱,昏迷等危重之症。
所谓“气脱”,是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常表现为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等症。气脱一般是气虚或气不固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除肢厥身凉为亡阳的主要特征,气息微弱欲绝为气脱的主要特征外,其余证候均基本相同,故临床又常称为阳气虚脱。
【辨证要点】具备两项主症加典型舌脉,或两项主症加一项次症。
常见于阳气素虚、久病不愈、年高体弱之人,多有急病邪盛、久病不愈、外伤、崩漏、产后大出血、大汗、大吐泻等病史。气脱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多因肺脾气虚,猝然大汗淋漓而致本证,亦可因脾肾气虚,骤然下利不止而致本证,常为病情突然变化而出现的危重证候,故应积极抢救。
本法常用于对昏迷、战汗、中风、崩漏、产后血晕等病的辨证。应与阴证、阳证、气厥证、气闭证等相鉴别。
本节专述了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气闭证、气脱证六者,是论述气病辨证的专节。气是性命之本,“气聚则生,气散则亡”,气是各脏腑器官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以人体及其所有内脏为其活动场所,因此气病则会涉及全身各个脏腑。辨证虽有六者,但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学习时应当予以重视。


辨血病方法
什么是血证?什么是血病辨证?血病辨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这些都是本节要讲述的。
血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具有营养作用的红色液体。属性为阴,故称为“阴血”。缘其为营气化生,又有营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