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无踪迹了。有人认为“黄鹂”的形象是雪莱的“云雀”形象的再现。若果此说成立,那么也是反其意而用之。《云雀》中那种张扬挺拔的热情在《黄鹂》中已经欲觅无痕了。
您说,《后宫甄嬛传》中,甄嬛建议雍正皇帝把一个已经不会说话的弱女子陵容册封为“鹂妃”,的确是甄嬛对陵容的莫大羞辱了。
第三十五章 儿子可以爱上父亲的妃子么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六十九、七十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三阿哥弘时与瑛贵人互生爱慕,被敬贵妃等人发现,认为瑛贵人乃皇帝嫔妃,岂能与皇子有私情。这里,就有个问题:儿子可以爱上父亲的妃子么?
其实,早在前面我们在讲述大清王朝的选秀女时,就已经给朋友们介绍了相关内容,通过那些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儿子是不可以爱上父亲的妃子的,除了皇帝自己主动地将选好的秀女送给自己的儿子例外。
但在历史上,类似于儿子爱上父亲的妃子这样的事情,那还是比比皆是的。
我们不妨看看李唐王朝几位皇帝的故事:
一曰霸弟之媳。唐太宗李世民在大唐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父退位,登上大唐帝国皇帝宝座后,便将李元吉之妻霸为己有。这位弟媳妇即隋炀帝之女杨妃,杨妃所生之子吴王李恪后因谋反罪被唐高宗赐死。之后,李渊从父兄子、卢江王李瑗谋反,李世民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全然不觉有什么羞耻之感,什么礼法道德皆抛至脑后。
二曰淫其庶母。唐高中李治在当太子时便与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即武则天)暗中勾搭,关系暧昧。李世民去世后,未生育的嫔妃不得寡居宫中,武则天被打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李治继位,仍不忘与武则天之旧情,设法让其还俗并纳为“昭仪”,最终还让她当上了皇后。武则天的身份应该是李治的庶母,子淫庶母,而且还让其任“第一夫人”,还有何纲常礼法、人伦道德可言?
三曰公媳“扒灰”。唐玄宗李隆基见其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便顾不得公媳之间的礼数,于开元八年(720)让杨玉环改俗入观,号曰太真,巧妙地纳入宫中行公媳“扒灰”之实,并从此把儿媳霸为己有。此时杨玉环刚满22岁,唐玄宗已经56岁。唐玄宗在宫中呼儿媳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长恨歌》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当皇帝的如此丑态百出——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就难免上行下效,致使唐代的礼教束缚松弛,带来中国历史少见的不拘礼法、不重贞洁的性开放或曰性自由。
不过,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在大清王朝,类似于儿子爱上父亲的妃子这种事情,还是很难出现的。
第三十六章 智力玩具九连环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七十一、七十二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摩格奉上一串九连玉环欲为难大清皇帝及众臣,却被甄嬛巧施一计,教导女儿胧月以孩童无知为由,破玉解密,摩格大扫颜面。
这里,就有个问题:中国古代到底有哪些智力玩具呢?
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九连环这四种玩具甚至被人誉为智力玩具中的“四大金刚”。这些体现中国古老文化和智慧之光的玩具已成了世界智力游戏界的“宠儿”,在世界益智玩具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其原因不仅在于它们的历史悠久,同时在于其丰富的智力内涵,而且大多数在很早就传到国外,成为西方人津津乐道和迷恋的玩物,有的甚至导致了许多西方新的智力玩具的衍生和发明。
七巧板可以说是中国益智玩具之祖。它是一种拼板玩具。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规”和“矩”。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1813)的《七巧图合璧》是至今发现的有关七巧板的最早著作。中国另一种更简单的古老四巧拼板“调合板”传到日本后,改称为“博士板”,声称能拼出一种最复杂的图形,其智商可达博士水平,于是这种玩具竟成为日本学校必备的考验学生智商水平的教具。在清朝,学者童叶庚将七巧板扩展为十五巧板,干脆命名为“益智图”,意即此图有益于提高智力。
华容道是一种移图玩具,一般人总是认为既然此玩具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命名,那它一定是三国时代发明的。其实,这类玩具的发明远此三国时代古老,它的发明要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洛书(即幻方),后来传入宫庭,演变成了“重排九宫”游戏。这就是“华容道”的雏形。此游戏在元朝时传到西方,西方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成了在西方轰动一时的智力玩具“移动十五”。与此同时,在中国也将其加以改造,变成了更有趣的“移动十块”玩具。由于这种玩具玩的过程和三国故事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相合,所以就有了这个十分贴切的名称“华容道”。“华容道”玩具由于布局繁多,走法曲折,被日本《数理科学》杂志誉为“智力游戏界三大不可思议之一”(其他两项分别为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棋”和匈牙利人发明的“魔方”)。它的玩法涉及数学里的图论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现在,它又与计算机挂上了钩,成为电脑的研究对象,其中“横刀立马”布局的81步最优解法就是由电脑验证的。
“鲁班锁”是一种立体插接玩具,是由中国古代房屋的榫卯结构转化而来的。因为鲁班是中国木工的始祖,所以得名“鲁班锁”。由于解开此种插接锁要有聪明的头脑,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孔明锁”,将它和古代足智多谋的军师孔明联系起来。这种玩具最早见于文字是我国清代一本魔术书《鹅幻汇编》,当时叫“六子连芳”。美国1857年出版的《魔术师手册》中,就引进了中国的“六子连芳”,可见这种玩具传到国外最少也有近150年的历史。鲁班锁实际是一种涉及立体几何知识的玩具。通过几何分割,可以组成多种锁定方式。近来,美、英等多国数学家采用电脑发现,6根木条组成的样式多达119963种。可见,其奥妙的无穷也。
九连环是一种解环玩具。这类玩具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的《战国策》中就有记述。在这本记述当时游说之士的策谋集中,讲到秦王嬴政曾遣使入齐,使臣就带了一种玉连环。他拿出来对齐君王后说:“齐多知,而解此环否?”意思是说,齐人知多识广,能不能把其中的环解出来?看来,当时就用这种玩具来作为衡量知识和智慧的工具。我国将解环玩具称作“巧环”,环数从一个到几十个,越来越复杂,其中九连环最为知名。这是因为我国古代认为九是阳数之极,所以一般都用“九”来言多。即然九已到了极点,那就十分难了。故用九连环来代表解环之难。今天,解九连环的世界纪录是237秒,由甘肃省嘉峪关市王仲斌创造。
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256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同时,九连环也是按照一种顺序来解的。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当然,九连环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增加环数提高难度,但环数增加将使解开步骤呈几何级数递增,且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解环方法,因此通常所见仍是九环为主。
第三十七章 允礼之死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七十三、七十四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皇帝让甄嬛以毒酒亲手杀死果郡王。甄嬛不忍爱人死去,欲喝下毒酒,却不想果郡王将毒酒调换,口吐鲜血告诉甄嬛,她才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妻子。甄嬛悲痛万分,来不及等到允礼咽气前告诉他自己的一对双胞胎乃是他的骨肉。允礼惨死于甄嬛怀抱中。这里,就有个问题:果郡王(实际上应该是果亲王)允礼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我们首先应该清楚的是:雍正皇帝死于1735年,而果亲王允礼死于这之后的1738年——也就是说,电视剧中的“皇帝让甄嬛以毒酒亲手杀死果郡王”,而后“允礼惨死于甄嬛怀抱中”这段故事纯属虚构。然后我们还应该知道的是:随后即位的乾隆皇帝,也就是果亲王允礼的侄子,对果亲王允礼,一直继续委以重任:乾隆元年(1736)九月十二日,果亲王允礼生母加徽号;九月十三日,“永赐与亲王双俸……”九月二十日,因“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允禄、允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九月二十一日,果亲王允礼上书建议制定《侵盗钱粮罪例》。十月初四日,命果亲王允礼总理宗人府事务。十月十八日,命果亲王允礼打理刑部。此间,约在乾隆元年十一月,果亲王允礼患脚疾。乾隆二年(1737),果亲王允礼书成《世宗宪皇帝上谕》有功。乾隆三年(1738),果亲王允礼去世。年42岁。现在的问题在于:果亲王允礼为什么能够做到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一直位高权重呢?
果亲王允礼(1697~1738),原名胤礼,系康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登基后,避讳,改名为允礼。因允礼一开始就支持四皇子(即之后的雍正皇帝),所以,深得雍正皇帝信任,从郡王一直加封到亲王。乾隆皇帝即位后,继续委果亲王允礼以重任,命其总理事务,管刑部。允礼历康、雍、乾三朝,一生位高权重。
果亲王允礼笃信藏传佛教,经常在自己的王府里召集高僧辩经说法。允礼从早年起就沉浸于藏传佛教经典的学习和修行中,并与当时藏传佛教在北京的代表人物来往密切。虽然政治上碌碌无为,但允礼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官运亨通一帆风顺,也许正是对藏传佛教的笃信,才是他避免杀身之祸、终老天年的重要原因。
清朝的统治者们在维护、巩固封建统治方面,深知精神统治的重要性,利用宗教是其一种有效的统治方法。清政府尤其擅长利用藏传佛教,认为优礼藏传佛教的上层人物是统治蒙藏地区的有效途径,所以对藏传佛教的保护扶植相当积极。清初的几位皇帝对藏传佛教也都颇感兴趣,在清宫廷中,学习佛典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作为皇子,允礼肯定受到了熏陶,他曾拜康熙年间的著名僧人、亲自主持完成《甘珠尔》编译及刊刻工作的甘珠巴为师,后又师从京城八大呼图克图(蒙古语,是清政府授予蒙、藏地区藏传佛教上层大活佛的称号)中的两位大师,专门系统地学习佛典。
果亲王允礼号自得居士,非常热衷于对藏传佛教宁玛派经典的研修,特别是组织将“伏藏经”整理并翻译为蒙古文和满文。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流派之一,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在各派中历史最久,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宁玛”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古”和“旧”,所谓古,是说它的教理是从公元八世纪时传下来的,历史悠久;所谓旧,是说它的一些教义教规是以古时候吐蕃的旧密咒为主。宁玛派与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苯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八到九世纪,佛教中的密宗从印度传入西藏,并保持父子相传的形式。而苯教在西藏民间的影响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与它非常相似,结果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也没有系统的教义,更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他们以印派佛教为师,运用该派的经典,建立寺院,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最终形成一个教派。这一教派开始时是没有名字的,直到后来其它一些教派产生,才由于它的特征而被称为宁玛派。所谓“伏藏经”,就是指公元八世纪时,印度僧人莲花生等来到吐蕃传播佛教密宗经典,但因当种种原因,如政治方面的、密宗同藏族传统原始宗教苯教的冲突或互相排斥等,莲花生等人认为当时在吐蕃传播密宗时机尚未成熟,就把这些经典埋藏在山洞或地下,若当“时节因缘会遇,就取出来弘扬”,这种经书叫“伏藏经”。允礼组织将藏传佛教宁玛派“伏藏经”翻译成蒙古文,丰富了蒙古文佛教文献,从客观上讲,对蒙古族的佛教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十八章 雍正之死
看过《后宫甄嬛传》第七十五、七十六两集的朋友们,一定会注意到下面的情节:叶澜依最后给皇帝服用了所谓长生不老的金丹。皇帝弥留之际,甄嬛独自陪伴其身边,将所有真相讲给皇帝听,皇帝急火攻心之下驾崩。
这里,就有个问题: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我们查看到的清宫档案《雍正朝起居注册》,说是在1735年10月3日(旧历八月十八日),时年58岁的雍正皇帝住在圆明园办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大臣议事;10月5日(旧历八月二十日)召见宁古塔的几位地方官员;又过了一天仍照常办公;10月7日(旧历八月二十二日),雍正皇帝突然得病,当天晚上朝中重臣被匆忙召入寝宫,已是奄奄一息的雍正皇帝宣布传位给乾隆;10月8日(旧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便在圆明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皇宫档案只是如此简要地记下了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而没有说明任何原因。这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猜测,于是雍正皇帝不得好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史学界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第一种: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
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这种观点是民间最为流行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出自稗官野史如《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