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文就把麻袋装在平板车上,往家里推。
仲秋和子汐守在家里,在大院子里席子,把玉米倒上晒干。而半夏则是家里的伙头军。一家子的饭菜都被半夏包了。
仲秋还把在空间里存的肉和骨头都提前拿了出来,让半夏弄好吃的。
干活要力气,不吃好的哪成。
用了两天,仲秋总算是把地里的玉米收回了家。
不过,玉米种了这么多年,仲秋家的玉米却是长得最好的。每个村子里的人看到仲秋有的玉米棒子都会赞叹几句,都说王兴文会种地,这6亩地肯定不会少打。
收了玉米之后,就是黄豆和杂粮,又忙了好几天。一家子累得每天躺炕上就着。第二天还得起来继续忙,秋忙就是抢收成。若是不赶在好天把地里的粮抢回来,要是真的遇上了下雨天,那就是哭都来不及的事。
仲秋看看水稻已经全都变黄,正是收成的时候。和王兴文约好了,一家子这功夫也累得够呛,就把村子里曾经帮着杀猪的两家人家的男人请了来。
因为是外来户,所以田很少。平时在秋收完成之后,也是要打短工的。所以,仲秋和两家商量了工钱就把人请来了,一起帮忙收水稻。
七亩多的水稻三个人用了两天就收了回来。水稻是收回来了,可不是收回来就完成了。
那是要舂成米才能卖钱的,这个事吧,王兴文还真会,只是没有家伙事。仲秋特意往镇上跑了一回,买东西都买了回来。
其实这东西家家都有,高粱什么的都是要舂了才能吃的,可是高氏没有给仲秋家。
买好了工具,王兴文就和两个男人一起舂米。仲秋又和子滨拉着平板车往镇上跑了一趟,买了不少的筐子准备装米。
玉米最后打下来称了一下算了算,每亩平均产量大概是三十七十八斤左右。比起老爷子家的地产量,每亩还要高出五六十斤来。
老爷子在大王庄也是个庄家老把式,今年还发愁老大家的收成不好,没成想,老大家的亩产量竟然比他们家的良田的产量还要高些。
村子里的人都发现仲秋家的玉米产量高的事了,村子里平均每家有地最少的也有四亩。除了秋头上交税后,其他的留下一年的口粮都是要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去卖掉的。
这样也可以换些日常用品,盐油之类的回家。而且秋后再就是要过年了,布料什么的,家里有富余的,都是会添些个。这都指望着秋后收了粮食好卖了的钱。
往年都是平时里好的人家在一处搭伙,把需要卖的粮食称好然后统一雇车往县城里去或者直接拉上自家的板车往镇上粮食铺里卖掉。
今年也是如此。王兴文家分开后,这卖粮的事自然是要找别家的打伙一起去了。
不过,粮食打下来后,还得要把给老宅的粮食准备出来。
玉米800 斤,大豆300斤,这些仲秋早就让王兴文和子滨给称出来装好了袋子。在第一个时间给老宅子送了过去,并且和老爷子说明,等到把粮食卖完了之后,就把年礼银子给送过去。
老爷子面对着仲秋的笑脸,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不过,仲秋也没有让老爷子脸上太难看,水稻舂出米来之后,就称了二十斤送到了老爷子的老宅里。
老爷子只是叹息了一声,高氏扫了一眼白亮亮的大米,也没有出声。
仲秋送完了米,回家之后,就商量着借车把玉米和大米一起拉着往县城里去卖掉。
镇上虽然卖大米的,可是收购的价钱肯定和县城无法比的。
镇上最好的白米收购价是每斤25文,而县城里,最好的白米收购价却是32文,虽然路上要浪费一天的功夫,但是钱也多了7文。
另外就是玉米的价格,镇上收购的17文一斤,而县城里的是19文一斤。
村子里和仲秋家好的人听说仲秋家要去县城里卖粮,都跟着过来打听,听到这个价格的时候,大家都想着要去县城里卖。
仲秋提前和方老爹说好了,由方老爹出车,舅舅跟着,把粮食坟上车,另外又花了一百二十文雇两辆车把家里用不到的粮食都装上了车。
合主玉米五百斤,大米一千斤。一共装了三辆车,三个男人加上仲秋和子滨一起往县城来了。
仲秋在大米舂好之后,可是好生地做了些手脚,生怕她们初到县城会被人欺负,直接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所卖的大米,都是用滑石粉挨筐的装扮了一下。那大米一看就是最最上等的米。就算是县城里的米行再挑刺儿,也挑不出啥来。
今年在县城里卖,明年仲秋就不打算在县城里卖了。想来镇上的米行知道大王庄出水稻,肯定会把收购价提上来的。要是真的提上来的话,仲秋也就不差那几文钱。
一行人半夜起程,走了一夜的路,终于在太阳升到半当腰的时候到了县城。
在打听了几家米行之后,找到了一个口碑比较好的米行,把车停在了一角。仲秋拉着方老爹和王兴文,提着两个筐子到了米行。
第77章 四氏米行
米行的上面牌子写着四氏米行,字迹写得有劲。
三个人先后进了米行,米行里有几个人,买的卖的都有。
仲秋在一边看着听着,直到人都退了出去,这才扯了一下王兴文和方老爹的衣襟。
两个人把仲秋家的玉米先搬到了台上:“掌柜的,请看看这米。”
掌柜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不胖不瘦的,一脸的憨厚相。
“这玉米不错,比之别家的好些。粒大饱满,我们四氏米行每斤出19文,你有多少?”
王兴文没马上回话,而是看向了仲秋。
仲秋扯了一下方老爹,方老爹把手里提着自家种的玉米放到了台上:“请这位掌柜的看看这个。”
掌柜扫了一眼王兴文和方老爹,像刚才一样把手伸了进却说,看了一眼道:“这个玉米虽然说不错,可是比不得这筐的玉米,我们只能出18文。”
仲秋笑着走上前,扬着小脸儿看着掌柜的道:“掌柜,这米班里你们收就是19文,为什么我们这好米还只是19文呢?都说四氏米行最是童叟无欺,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第一次来的关系,弄错了?”
仲秋也没等掌柜的再说话丙只小手抓了一把自家的玉米,又把米行里卖的玉米抓了一把摊开让掌柜的看:“掌柜也看到了,不说你们玉米比起我们家的玉米差多少,就是和我家这一筐的比起来,也没有高多少是吧?”
仲秋把自家筐子里的玉米放下,又抓了一把方老爹他们种的玉米和米行的米对比道:“掌柜的,我想,我们家的米,在这周围百十个村镇,还真就没有这么好的米,是不是?”
掌柜眨了眨眼,却没有说话。
仲秋家的米是不错,就像他说的,粒大饱满,一看就是好米。
“掌柜的,咱们这样吧,你再看看我们家的白米再给我家玉米一个价如何?”仲秋看掌柜的在那里犹豫,便把自家的大米也让王兴文提了一筐放到了台上。
仲秋的眼睛一直盯着掌柜的,当掌柜的看到王兴文拿上来的大米的时候,眼底的那抹子精光还是没有逃过仲秋的眼睛。
仲秋淡淡地笑了起来,只要是生意人,他就是想赚钱,这个道理是古今不会变的。
“小姑娘,这是你们种的?”掌柜的看着掌心上发着亮的大米,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大米,比起精米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不错。”
“你们是哪儿的?”
“我们是大王庄的,离这里有百十来里呢。”
“噢,大王庄。”掌柜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忽然道,“可是,我还没听说过咱们北方有水稻种啊。你们是怎么种的?”
“掌柜的,这个咱们是不是先不说,先说说这两种米的价格再说其他不迟。”仲秋可没有给他普及知识的时间,先卖钱啊。
这次她可是雇了车来卖粮的,那叫一百二十文。
“好,好。”掌柜的再次看了看玉米,最后拍板道,“小姑娘,这筐(方老爹家种的)其实就是一般的米,我就按照18文一文收了,这个好一些的,我每斤再加一文,20文收,至于你这白米,我出30文,你看如何?”
仲秋淡淡一笑,冲着王兴文和方老爹道:“姥爷,爹,你们先和掌柜的把咱家的玉米先称出来,然后咱偿就卖白米。”
“好。”方老爹笑眯眯地和王兴文出去把十几筐的玉米都抬了过来,给掌柜的过称。
仲秋家的一共是拿来了一千斤,共得钱中20000文,方老爹家的是1765斤,共得钱:31770文。
两方把银钱都交割完毕,掌柜的眼睛就盯上了仲秋家的白米:“小姑娘,这回算算白米吧。你们一共拉来了多少?”
“掌柜的,你给的价儿还真是……我想整个县城里,都不会有我们家这么好的米吧?”
掌柜的脸怔了一下,道:“你要知道,我们北方还是头一次出白米,所以,这米质虽然看着好,可是不知道吃起来怎么样,所以,我们只能给你30文一斤。”
“掌柜的都说米看着就好,既然看着就好,那米还能坏到哪里去?北方虽然种不了水稻,不是种不了,而是大家都不肯冒险去种。如果以后我们北方都种了水稻,掌柜的,你是不是就可以省下了去南方买水稻的车马费了呢?光这一笔开支,想来也都比买我们家的米要多得多了吧?”仲秋小脑袋一扬,又接着道,“再说,掌柜的是个明白人,想来在这米行做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这米的好坏只把一搭眼就会看得出来,掌柜的,你真的敢说咱们家的米不好吗?”
掌柜真的有些愣住了,这小姑娘多大?这也太能说了吧。
半天,掌柜才有些缓过神来,看着仲秋突然笑了起来:“好,小姑娘说的好。如果你们家以后都是这种米,那我就包圆了。以后不用你们送来,我们去车拉。这样,我们就算是交个朋友,每斤白米我给你32文,今年就这样,明年我直接去车你看怎么样?”
仲秋想想自己家的白米也是做了假的,虽然米质不影响,但是外观却是好太多。再说,32文一斤还真不少了。
于是想了想,就点头了:“好,掌柜是个敞亮人,我们就交掌柜这个朋友了。明年的水稻只好不会差,今年是我们家第一次试种,也没有经验,明年种出来的水稻肯定会比这个好些。既然掌柜的这么,那就这么办吧。”仲秋一锤定音。
白米仲秋只拉来了1250斤,全部都称过了四氏粮行,得银:40000文。
拿到了银子,方老爹和王兴文都有些兴奋。再看仲秋小模样,连方老爹都不得不服气。
“小姑娘,还没请教贵姓啊。”掌柜的想抓住这个商机,自然要打听清楚。
“掌柜的,我们家姓王,你到大王庄一打听王兴文就知道了。”仲秋做成了一笔生意自然是高兴。
从米行里走出来,王兴文已经把银钱自动地交给了仲秋收着。
方老爹的银钱自然是自己收好了,大家想着来县城一回自然是要买些东西回去。
仲秋他们一走,掌柜却是吩咐了一下店里的伙计自己回头去了后院。打开了纸笔,开始写信。
这北方种出水稻的事,他自然是要和自家主子说一声的,这来回运费是小事,这北方能种植水稻的话,会不会也是主子想的事呢?
把今天的事和大王庄的事说一遍,这才派了个人往京都去了。
仲秋他们在县城里逛了一大圈儿,看看天到了下午才往回转。
仲秋给探春和半夏都买了一副银耳坠儿,至于方氏,仲秋则是给她买了一副银手镯。
这回她们家已经搬出了老宅,她们姐妹戴些首饰就是王秋月再眼馋也不能跑上门来要了吧?
回到家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
到了镇上,仲秋就把车钱给了那车主,坐着方老爹家的牛车回到了自家里。
王兴文和方老爹回来把去县城里的事和家里的人一说,家里人都高兴起来。
这一下子多卖了不少钱呢,明天怕是村子里的人都要去县城卖。
方氏这么一说,仲秋却道:“娘,咱们这事和村子里的说是行,不过,咱们家的玉米之所以会卖这个价,那也米好,要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卖这个价的。还有就是,我姥爷家的玉米才卖了18文,比镇是多一文,如果扣去了车费也没有多少 ,若是人家只给镇上的价钱,只怕还要自己赔了路费呢。”
方氏和王兴文对视一眼,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仲秋一看,就知道大概又是老宅那里出了事,便道:“娘,明天不管谁问你,你都要这么说,这是事实。咱们卖的钱多,那是咱们米好。咱们可不管别的,把实情一说,她们若是想去,咱们话都说过了,再赔车费就是她们自己的事了。”
方氏想了想,叹了口气,扭身去外屋端饭去了。
方老爹看看天色,今天也回不去了,只得在闺女家住下。
吃过了晚饭,仲秋把给两个姐姐和方氏买的首饰拿了出来,方氏见了,自然是又高兴又有些担忧:“这东西就放着吧,等到你出嫁的那天,娘给你当压箱底的。”
“娘,给你买的,你就戴着。现在秋忙已经过去了,还有啥不能戴的。再说了,你是不是怕我奶知道,又要和你要东西。”仲秋拉着方氏的手,循循善诱地道,“我们现在是自成一家了,该给的我们也都给了,啥都不缺我奶家的,若是我奶再因为这个闹的话,我们就找村长,让他帮忙主持公道好了。”
方氏说不过仲秋,也只能把手镯子放到了柜里头放好。
探春和半夏却是分外地喜欢仲秋买的耳坠子,虽然不大,可是戴在耳朵上,闪闪的晃荡着,怎么看都好看。
小姑娘哪有不爱美的,探春和半夏爱不释手。
“姐,过两天咱们去镇上买些布回来,这秋天过去,就要过年了,呼具今年都做身新衣服。”回头冲着王兴文和方老爹道,“爹,姥爷,今年我们家有钱了,就让我哥去读书吧。我纸的笔都给我哥买回来了。”
仲秋跑到一个筐子前,掏出一个包来,送到了子滨的面前。
子滨打开一看,里面文房四宝样样齐全,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好了,回头好好地商量一下,孩子读书是大事。”方老爹一锤子就把事情给定了下来。
方氏把二间屋收拾了一下,让方老爹睡下。这才拉着王兴文到了西大间里,这卖粮的钱还要问一下吧,老宅那边的孝敬银子和年礼都是要过去的。得先打出来。
等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