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诱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银色诱惑-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陆幸生

【由文】

前言、主要人物

前言、主要人物

以笔为旗,向腐败和邪恶宣战——谨把此书献给苦斗在“扫黄”、“打非”斗争第一线的同志们

本故事为虚构,如有与生活中人和事相吻合之处,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以免贻笑大方。——作者手记

银色诱惑

银《说文》:“银,白金也。从金,艮声”。

yin《广韵》语巾切,平真疑。谆部。

①化学元素,色白而有光泽,质软,富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化学性质稳定,在空气中不易氧化,用于电镀、制造合金器皿等,亦用以制造货币。为五金之一,古称白金,即白银。

②钱,货币。宋方勺《青溪寇轨》:“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

甲兵、花石糜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清会典事例。户部。库藏》:“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李大钊《马克思的经济学》:“资本家取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劳动的时间,一是减少劳动的工银。”

③银印。《正字通。金部》:“银黄,谓先银印而后金也。银艾,

谓银印艾绶也。”《汉书。酷吏传。杨仆》:“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

颜师古注:“银,银印也。”唐柳宗元《哭张后余辞》:“yin谀肆欲,银艾沦弃。”

——摘自《汉语大字典》

内容简介:某省“扫黄”办副主任郑东在出访欧洲期间,无意中发现走私光盘生产线的蛛丝马迹。之后,发生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与之相关的“制黄、贩黄”非法出版活动案件。回顾以往查处过的一些案件,其中渗透着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扫黄”、“打非”与反腐败、反渗透、反走私、反黑社会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实及金钱、权力、美色、物欲对人性的异化。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议论精辟、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它是迄今我国第一部以“扫黄”、“打非”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对自己多年从事“扫黄”、“打非”实际工作的高度凝炼的艺术概括,也是对纪念“扫黄”、“打非”斗争开展十周年的献礼。

主要人物表(以人物出场先后为序)

郑东——A省“扫黄”办公室副主任。

李冬平——不法书商,作案潜逃后改名为李一帆、李奕平。

邬历——A省扬子江出版社社长,后任扬子图书贸易进出口公司总经理、H省宇宙出版中心古都市编辑部主任。

仲月清——A省出版厅副厅长,“扫黄”办公室主任,后任出版厅厅长。

谭冠——A省出版厅厅长,后退休。

南风——全国“扫黄”办公室主任。

惠光——全国“扫黄”办公室副主任。

江林——全国“扫黄”办工作人员,后任南风秘书。

荣主任——A省出版厅外事办公室主任,国际版权贸易专家。

魏铭利——A省出版厅信息研究室主任。

谭伯平——谭冠的长子,扬子江出版社经理。

任铭书——H省宇宙出版中心总编辑,大学教授,性学专家。

艾莉莉——原名艾君红,溪城日报发行部工作人员,后追随李冬平堕入黑道。

剑平——A省青少年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宁魁胜——C省青少年科技出版社常务副社长。

陆处长——A省出版厅财务处处长,外号“鬼子陆”。

崔牛牛——A省出版厅副厅长兼省新华书店总经理。

艾婷婷——原名艾彬红,艾莉莉的孪生妹妹,原中国国际旅行社溪城分社翻译,后留学德国,成为德国作家AMB公司董事长赫伯的“性伴侣”、赫伯夫人。

艾军伟——原溪城驻军副师长,以正师级离休,解放军大校,

艾莉莉、艾婷婷的父亲。

宋玉卿——扬子江出版社发行部主任,随邬历去扬子图书贸易进出口公司任业务部经理,后携巨款潜逃x国,化名朱毓文,成为德国AMB公司亚洲办事处雇员。

白金贵——古都市宝刹乡工商印刷厂厂长,后为宝达激光音影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赫伯——德国作家,原希特勒少年冲锋队队员、党卫军少年乐团指挥,AMB公司董事长。

张丽姗——台湾爱心出版社总经理。

谭儒文——国民党陆军中将,第55师师长,血战茅峰山的抗日英雄。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先后出任台北警备副司令、“国防部”资政等职。谭冠的父亲。

陈笑——德国留学生,以技术移民加入x国籍,成为MB公司驻亚洲办事处雇员。

海伦——赫伯之子,德国AMB公司总裁。

黄瘸子——名黄军、黄力军,音像贩子。

彪形大汉——外号“大个子”,音像贩子。

高洪——A省出版厅离休干部,新四军战士,曾任出版厅厅长。

海牛——诗人,大陆偷渡去港人员,后创办香港海牛出版有限公刮。

杜天马——原名梁来春,中国大陆去港诗人,注册香港欧亚出版社。

小骗子——诗人,书号贩子,后被判刑。

老家伙——B省江汉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江灵王——江汉市市委书记。

梅韵贞——谭儒文遗弃在大陆的妻子,谭冠的母亲。

梅凤高——汉奸商人,溪城丝绸业巨子,梅韵贞的父亲。

刘科长——古都市石圩海关监管科科长。

王先生——李冬平的马崽兼保镖。

彼德——荷兰人,AMB公司设备安装工程师。

侯逐权——A省青少年教育出版社社长。

龙仕章——A省青少年教育出版社办公室主任。

郭斌——A省扬子江出版社副总编辑。

苏晓华——A省古都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

苏荣华——苏晓华的姐姐,军医,郑东的初恋女友。

李春平——李冬平的大哥,书商。

李夏平——李冬平的二哥,书商。

谭仲平——谭冠的次子,A省古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部工作人员。

田茅琳——A省新华书店宣传教育科科长。

丛妩——A省新华书店策划科科长。

江海民——A省新华书店课本部主任。

如素洁的玫瑰,将芬芳献给纯净的天空,去追随不能雕琢的永恒;像透明的玛瑙,将深山的浑璞袒露人间,用火红熔开黑暗的尘封,浑身贯注勇士的热血;仿佛高尔基笔下的丹柯,将红心高擎在手中,如蜡烛洞照人生的旅途,让心脏摆脱利欲的熏烘,把理想寄托给浩浩长风——这深情而瑰丽的诗句,是一名“扫黄”、“打非”战士向党和人民捧出的拳拳赤子心。在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上,人们仿佛看见

战士,举起投枪

战士,举起投枪

战士,举起投枪……(代序)

李晓晔1990年,江苏省“扫黄”办成立;

1991年,镇江市查处“9。18”非法出版案;

1993年,无锡市查处吕平非法出版案;

1995年,吴江宝碟公司制作、贩卖盗版、yin秽光盘案被查处;

1996年,南京市查处李红兵非法出版案;

1996~1997年,盐城大丰市查处唐葆春非法出版案;

1998年,淮阴市查处王士华非法出版案。

……

自江苏省“扫黄”办成立以来,江苏几乎每年都要查处一两起具有全国影响的典型案例。为什么呢?全国“扫黄”办的同志说:这首先是因为江苏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同志的悉心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同时也与省“扫黄”办副主任陆幸生的工作和努力分不开。他们热情地说,你们真该去采访他。他会画画,当兵时他的画曾参加过军区、全军美术作品展览;会作诗;还会写小说,他的一本反映“扫黄”、“打非”斗争的长篇小说最近将要出版。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理论上有一套,管理上有创新,许多见解和做法对全国的“扫黄”、“打非”工作都有指导意义。至于冲锋在前,不避生死就更不用说了。1997年他被评为全国“扫黄”、

“打非”先进个人,1996年、1997年两年被评为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的江苏省“扫黄”办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在江苏采访的日子里,我访问了不少基层的同志,听到了许多对陆幸生的评价——

公安部门的同志:表里如一,像一碗清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

淮阴的同志:人品正,能力强,工作起来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

镇江的同志:把工作当成事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

省“扫黄”办的同志:敢讲真话,敢于斗争。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们常说,从事“扫黄”、“打非”工作要过“三关”:疾病关、生死关、人情关。自1990年调入江苏省“扫黄”办至今近10年来,陆幸生几乎每天都在冲锋陷阵,过关斩将,与各种各样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1991年,陆幸生和镇江公安局的同志们一道赴安徽追捕“918”案件的主犯曹志欣。当时,大家对办这类案件没经验,非常需要他随行。不料从镇江出发刚2个小时他的胆囊炎就发作了。剧烈的疼痛使得他倒在车上直滚,豆大的汗珠不住地往外冒。大家都劝他回去治疗。他怕影响行动,说什么也不肯。从9月26日出发,到9月28日胜利返回,3天中,他与公安的同志们一道,吃住在简陋的招待所,往返于城乡间崎岖不平的马路上,硬是忍着巨大的痛苦完成了任务。他的胆囊后来被摘除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无胆英雄”。

比起疾病,化装深入犯罪分子的窝点侦查就具有更大的危险性。1995年6月,全国“扫黄”办决定查处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销非法音像制品的问题,派出了联合调查组。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从明处出发,浩浩荡荡开赴义乌;另一路则先行一步,暗中调查。接到化装侦查的任务后,陆幸生二话没说,立即动身。临仃前他还刻意打扮了一番:换上一件花衬衫,把爱人最粗的金戒指戴E,平时不抽烟这回也赶紧学习,最后以一副书商模样和另一位扮伙计的同志出发了。在义乌,他们很快买到了十几种盗版带。有商贩见他出手阔绰,就问:要不要更好看的?于是又买到了20多种yin秽片。这时,有一个40多岁的女商贩走过来说:“这还有更好看的,不在这儿,在仓库里,离这里有二三里路,想要的话可以跟我走一趟。”于是陆幸生二人便跟着女商贩上路了。走到半路,女商贩突然用怀疑的语气说:“我看你们像雷子(指公安)。”陆幸生哈哈一笑说:“标准的生意人!”女商贩冷笑一声:“你们要是雷子的话,就栽了!”见没问出什么,女商贩终于把他们带到了窝点——迎江路××号,一幢居民住宅区,并从一间黑乎乎的小屋的房梁上拿下了几十盘yin秽带子让他们挑。在顺利拿到证据后,他们直奔杭州与中央检查组的同志会合,然后又直扑义乌。在陆幸生的带领下,

当地公安人员一举擒获了那个贩**秽录像制品的女商贩,并顺藤摸瓜破获了温州一个很大的团伙。

比起化装侦查,不法书商找上门来威胁、报复,则将生与死的考验直截了当地摆在了面前。去年的一天,陆幸生的爱人正在单位上班,忽然来了几个操东北口音的不速之客将她叫了出去。这人面含杀机,眼露凶光,冷冷地说:“你是陆幸生的爱人吧。我们是做书的,请他放我们一马,否则不要怪我们对不起他!”晚上,又打电话来威胁,半夜还让人用砖头把他家的书房玻璃给砸了。陆幸生在电话里义正辞严地说:“我活了40多岁,活得很充实。死就死,没什么可怕的!我是一个“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人,我倒是要请你考虑你们这样做的后果。”在陆幸生家,我问他妻子对此的感受。她说:“我和女儿当然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我和孩子都为他骄傲。我常对孩子说,你要有你爸的一半努力,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更好的。”

省“扫黄”办的同志告诉我,像这样的事多着呢。有一次,检查扬州彩印厂盗印挂历的事,不明真相的工人把检查车团团围住,后来打“110”才解了围。去年突击检查珠江路电子一条街时,一个老太太突然扑上来,把他的手臂都抓破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每一位从事“扫黄”、“打非”工作的同志来说,吃苦受累,履险赴危是家常便饭。而对陆幸生来说,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从每一件案子中发现问题,并上升到理论层次予以解释,从中摸索非法出版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找出相应的对策,则是他与众不同的特点。

1991年江苏省镇江市查获的“9。18”案件,是1989年“扫黄”、“打非”斗争开展之后全国查获的第一例非法出版大案。在这一案件中,主犯曹志欣等人从1989年底至1991年7月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在安徽、山东、辽宁、江苏等省市的18家印刷厂非法印刷书刊25种,计135.9万册(套),总码洋491.1万元,其中130.5万册(套)已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的210家书店、书摊,经营额达487万元。

“9。18”案件暴露出来的非法出版活动的严重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引起了参与此案侦破和审理的陆幸生的深深的思考。事后,他不仅写了长篇报告文学《“9。18”特大非法出版案侦破记》,同时还撰写了《试论非法出版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防治对策》、

《论二渠道》等一系列颇具深度和创见的论文。陆幸生认为:“9.18”案件表明,地下非法出版活动已经由开始的单个、小股人员作案而逐步演变成了团伙性集团犯罪,并逐步形成全国性的地下编、印、发网络。而且不少出版、发行单位和国有印刷企业的人员也参与其中活动。不法书贩坐镇大宾馆,借助现代通信工具,在数天内俺可与全国数百个集体、个体销售网取得联系,十天半月即可通过铁路、公路将货发完并投放市场。这不仅对现行的出版发行体制诸成了严重冲击,而且对现行出版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江苏省新闻出版局领导的支持下,陆幸生和“扫黄”办的同志们经过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对策,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