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后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皇后全传-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鹈乔昂艉笥担毯蚧屎螅患实奂莸剑追咨锨扒氚病@脊笕艘苍谄渲校谭岬奂聿拿缣酰非嗨扛裢馊笤螅凰难坼亩耍唤汕楦慈迹毕铝罟歉髯曰毓懒衾脊笕恕W源怂曰噬献乓庥睿木≡没噬系募记桑鸾サ玫搅讼谭峄实鄣某栊拧6韵滤趾没实凵肀叩贸璧奶啵陨纤徒峄侍螅⑷〉闷浠缎摹O谭崴哪辏逗漳抢侠级阌晒笕硕叉伞

公元1855年,懿嫔有喜怀上了“龙种”。她从怀孕开始,便十分重视保健,以保证皇儿的健康发育。在她怀孕六个月时,便将她的母亲接入宫中,对她进行特殊护理。在她怀孕七个月时,宫廷又为她增派了高等女护及浆洗女佣各两名。不久,又为她选派了六名御医和两名高级助产婆轮流值班,昼夜守喜。有关皇儿降生后所用之物,如小被、小褥、小单;小衫、小袄、小裤、红黄兜肚;木碗、木盆,木摇车、各种珍玩等,则不计其数。懿嫔于咸丰六年四月也就是她入宫后的第六年,生下了皇长子、即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从而得到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等赏贺银数千两,又从懿嫔晋升为懿贵妃,名位仅次于皇后。

本来权欲极强的慈禧,开始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参与朝政,为日后篡权执政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而且发展迅猛。各地告急的奏章纷至沓来,弄得咸丰帝坐卧不宁。懿贵妃乘机帮他看奏章,出主意,策划镇压农民起义。

由于清廷腐败,它原有的“八旗”、“绿营”军都不能打仗,连连败北。咸丰帝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命令长江南北的官僚地主举办地主武装——团练。礼部侍郎曾国藩,于咸丰三年因母丧守制在家,便领头办起了湘军,他不断指挥湘军打太平军。懿贵妃看重他的才干,就不断劝说咸丰帝重用曾国藩,“要供给湘军粮饷,不使缺乏”。从此,曾国藩扶摇直上,成为满族统治者信任的汉族官僚。懿贵妃也就以此为契机,逐步参与政事,滋长了夺权的野心。

篡权听政两宫同治

公元1860年,即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激烈阶段。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进攻连连得利。他们打天津,犯通州,向京师逼近。整日寻欢作乐、耽于声色的咸丰皇帝,被敌人的炮火吓得惊慌失措,携带皇后钮祜禄氏(慈安)、贵妃叶赫那拉氏(慈禧)和儿子载淳等人,假借“木兰秋狩”(打猎)之名,仓皇逃离北京紫禁城,逃到热河承德(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到达这里时,暑气早消,再加路上颠簸,便一病不起,他本来由于荒淫无度弄坏了身体,因而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懿贵妃趁机帮助咸丰帝批阅奏本,如此一来,她对朝廷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动态,摸得一清二楚。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将死之时,命大臣代笔遗诏,立独生子载淳为皇太子;当时载淳尚不满6岁,无法独立执政,便命其宠信的王公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载淳处理一切政务。肃顺等人都是咸丰皇帝在位初期,为施展个人宏图大志而重用的大臣,后来咸丰皇帝雄心日减,耽于声色,朝政便由他们把持了。8人中,肃顺胆大有远见,办事果断,他是核心,但因他骄傲自大,结怨甚多。咸丰皇帝临死前的这种安排,朝里朝外有许多人心怀不满,其中最有意见的就是慈禧。

野心勃勃的慈禧,尽管已成了“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朝野皆称为“慈禧太后”,但她并不满足,觉得手中没有实权。慈禧是一个素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她对肃顺等人包揽政柄、奉承咸丰皇帝、无视她的存在、压制她出头的做法早就非常憎恨。特别是有传闻说,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赐死慈禧而仅留其子,以免日后慈禧专权,咸丰皇帝犹豫未决,因此慈禧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

咸丰皇帝在世的时候,慈禧的仇恨不敢表现出来,咸丰皇帝一死,眼见肃顺等人控制政权,岂能甘心?慈禧在权欲与仇恨的推动下,决定孤注一掷,发动政变,消灭对手,掌握政权。为此,慈禧周密谋划,采取了一系列颇为主动的步骤。

慈禧首先利用自己的皇帝生母身份,控制了“同道堂”的印章,代子钤印,八大臣对此极为不满。于是慈禧便怂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辅政大臣首次发给内阁和地方官员的咨文,就没有印章。最后肃顺等人只好妥协让步。懿贵妃在第一回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然后联合其他势力,图谋政变。要打败肃顺等人,慈禧深感自己势单力薄,于是她决定联合那些对肃顺等人不满的人,共同对付肃顺等人。她联合的最主要对象就是恭亲王奕䜣。恭亲王奕䜣,是咸丰皇帝奕裕耐敢炷傅艿埽拦饣实鄣牡诹龆印^仍}死前,由于和六弟关系不好,没有把奕䜣列入辅政大臣之中;奕裕篮螅嗨车热擞植恍磙叁去热河奔丧。这一切,对于有政治野心的奕䜣来说,内心极为不满。奕䜣的这种心境和慈禧非常相似。对于慈禧来说,奕䜣不仅在内阁和军队里一直有众多的支持者,而且还得到了洋人的信赖。当初,咸丰皇帝在逃离北京时,留下奕䜣与英法侵略军交涉,奕䜣在谈判中满足了洋人的要求,在列强中引起“较好的反应”,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对于奕䜣来说,慈禧是一把“尚方宝剑”。所以,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联络奕䜣时,双方一拍即合。奕䜣不顾肃顺等人的阻止,强行来热河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奠祭咸丰皇帝。之后,慈禧单独召见了他,叔嫂密谋策划了政变的具体方案。然后,奕䜣回到北京,开始联络人员、组织力量,为政变积极做准备。除此,慈禧还拉拢钮祜禄氏,让她相信肃顺等人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并要钮祜禄氏和她一道垂帘听政。钮祜禄氏比她小两岁,和她本不和睦,虽心地比较善良,但缺乏主见,经不起她的花言巧语,曲意奉承,终于同意了她的主张。

第三步,慈禧和奕䜣开始策动一批官员弹劾肃顺等辅政大臣,并制造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舆论。像胜保等咸丰皇帝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纷纷指责肃顺等辅政大臣,说他们“揽军国大权,以臣仆而代纶音,挟至尊以令天下,实无以副寄托之重,而餍四海之心”;同时提出“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一时间,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撤销肃顺等人辅政的呼声响遍朝野。在这种气候下,慈禧大胆地做了一些政变前的试探动作,主要是削减了几个辅政大臣的军权。当载垣等人以事务繁忙为由,违心地要求减少他们的部分职务时,慈禧立即顺水推舟,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解除了载垣的銮仪卫、端华的步军统领、肃顺的管理理藩院的职务;并通过奕䜣同兵部侍郎胜保相勾结,还收买了另一个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对于慈禧的步步紧逼,八位辅政大臣中,肃顺主张“先行下手”,但其他人不同意,对此,肃顺在被捕后曾抱怨不已。

公元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咸丰皇帝的灵柩要运回北京。慈禧以护送灵驾任务重要,让肃顺等人护送,自己却和慈安太后、小皇帝载淳绕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后,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诉说了肃顺等人的“罪状”,并说“辅政之事”是肃顺等人伪造的诏书,并不是咸丰皇帝的“钦命”。大学士周祖培、贾桢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后临朝听政。胜保等武将更是气势汹汹地说:“非皇太后临朝听政,召对群臣,没有办法通下情而正国体。”满朝文武见此情形,没有一个敢反对的。加上英法使馆早就扬言:“只要朝廷不在北京,端华、肃顺继续掌政,我们就不认为中国已确实承认了条约。”以此施加压力。

咸丰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慈禧挟制载淳,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革职拿问,并严行议罪。接着突然将载垣、端华、肃顺3人逮捕,逼令载垣、端华自杀,将肃顺处斩,其余5人或革职或发遣。与此同时,凡拥戴垂帘听政的人都按功行赏,加官晋爵,其中当属恭亲王奕䜣头功,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掌握了军政大权。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废弃载垣拟定的年号“祺祥”改为“同治”,以示两宫皇太后与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为这一年是辛酉年,历史上称为“辛酉政变”;又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北京,外国人多称为“北京政变。”这次政变,开始了慈禧长达48年的黑暗统治,在慈禧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此时,名义上为两宫太后听政,但慈安仅是陪衬与摆设,实际朝政大权全由慈禧一人操纵,慈禧已成了不挂名的女皇。朝臣对她虽不呼“吾皇万岁”,然却又把她神化于皇上之上,称她为“老佛爷”。这一年,慈禧才27岁。

再度垂帘罔顾国忧

慈禧垂帘听政后,对外进一步投靠列强,满足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对内联合各方面的反动势力,疯狂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少数民族起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慈禧采取各种阴谋手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在朝廷里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不可冒犯的大独裁者。

公元1873年,即同治十二年,同治皇帝已经18岁了。依照祖制,慈禧应该把政权交给皇帝,这叫做“还政”。对此,慈禧尽管十万分不愿意,却也毫无办法。偏偏同治皇帝不争气,由于慈禧多方干预他的私生活,在后妃之间制造诸种矛盾,赌气之下不再亲近后妃,竟让太监领着,微服化装到花街柳巷去寻欢作乐,结果染上了重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便一命呜呼。慈禧与同治皇帝没有多少母子情谊。同治给慈安请安,还留下说一会儿话。等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那里,反而连一句话也没有,母子关系越来越糟。在慈禧眼里,权力比儿子重要。同治皇帝长到14岁时,按照前朝惯例,就应该接掌政权(即亲政),可是慈禧根本不提这码事。直到同治皇帝17岁时,慈禧才不得不答应次年还政。但是多年来,慈禧的党羽已遍布朝廷内外,同治皇帝即使掌握了政权,实际上也当不了多大的家。对于这一点,同治皇帝心里自然也很明白。同治皇帝在执政前后,也曾与慈禧发生过几次冲突,表示了他的不满,但最终也没起什么作用。

同治皇帝死了,但他没有留下孩子。按照规矩,可以选一个年长一些的晚辈,继承皇位。但是那样一来,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祖母辈),就不便于再继续听政。于是同治帝一断气,慈禧立即派亲信太监和士兵把守宫廷内外,然后召集亲王大臣进宫举行会议,提出继承皇位问题。慈安提出立恭王奕䜣的儿子载徵为帝,奕䜣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伦为帝。慈禧当然不会同意,驳回了两位提议人以后,自己提出立载淳的堂弟载湉来继承皇位,慈禧做出这种安排,可谓煞费心机:首先,载湉与同治皇帝载淳是同辈人,慈禧仍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其次,载湉年方4岁,不能理政,慈禧至少可以再控制十几年政权;再次,载湉不仅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还是慈禧的亲外甥,便于控制。那些王公大臣,心里都明白,可嘴上谁敢说个“不”字。同治十三年(1875年)十二月底,载湉继承皇位,改元光绪。不到两天,慈禧便表示:“皇帝虽然有了,但年龄太小,现在时事艰难,万机待理,不得已,还要实行垂帘听政。”于是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常言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慈禧这个权势欲极强的人哪里容得下慈安分自己的权力!尽管慈安权欲心不强,性情又比较平和,但慈禧仍觉得她碍事,处处排挤她,对此慈安自然看得清楚。同治八年时,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在得到慈禧许可后,离开紫禁城,到地方上招摇勒索,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获。丁宝桢火速奏请慈安,慈安以安德海违背了“内监不得擅离京城”的祖训为由,命就地处斩。此事等慈禧得知,为时已晚,于是在历史上便发生了“前门接旨,后门开斩”的戏剧性一幕。由此,慈禧和慈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据说,咸丰帝死前,担心懿贵妃母以子贵做了太后,会恃尊跋扈,到那时皇后必不是她的对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遗诏,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命大臣除掉她。生于侯门而毫无社会阅历的慈安,禁不住慈禧一套甜言蜜语,为了缓和关系竟将这遗诏当着她的面烧掉了。慈禧表面上满口称谢,心里反而更恨慈安。

此后不久,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三月,慈安去世,年仅45岁。对于慈安之死,许多人怀疑为慈禧所害。从此慈禧独搅了听政大权。

除了慈安以外,慈禧还有一个心腹大患,那就是恭亲王奕䜣。慈禧和奕䜣,在发动政变时配合得还不错,但那只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政变成功后,奕䜣平日就飞扬跋扈,现在以功臣的身份集宫内外大权于一身,再加上军机处里的人对他很恭维,洋人对他很赏识,不觉有些飘飘然起来,有时做事竟不再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这当然是慈禧绝对不能容忍的。公元1884年,即光绪十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法国入侵越南,把中国在越南的军队赶了出来,并把战火烧到中越边界。慈禧立即抓住时机,以奕䜣办事循旧、固执己见为由,彻底罢免了他,并且改组军机处。由此慈禧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

罢免奕䜣后,慈禧开始起用醇亲王载沣,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鉴于这种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参与军机处事务。醇亲王载沣本人也再三推辞。但慈禧决计让他取代奕䜣,主持军机处事务。慈禧这样做,不仅因为醇亲王载沣是自己的亲妹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