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爚忧愤而死。陈宜中已回到温州老家,遇使者征召,就以母亲年老无人奉养为辞,谢太后又亲自给其母杨氏写信,让她督促儿子还朝。这次总算是束装归来。但他本人既无运筹帷幄的才能,也无指挥若定的本领,能和则和,能降则降,根本没有什么长远打算,只知道敷衍。
九月,朝廷突然发布了两个诏令,一命文天祥出知平江府(今苏州),率军守吴门;一命襄阳守将吕文焕之侄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同时封其父吕文德为和义郡王。这预示着谢太后和陈宜中为首的南宋小朝廷急于乞降了。南宋朝廷对文天祥这支抗战力量从没有认真使用过。
公元1275年四月,局势危急,文天祥奉诏勤王,招募了一支5万人的新军星夜奔赴临安,可是大军刚刚开拔,谢太后和陈宜中又怕文天祥到来,妨碍正在进行的乞和投降活动,又传令留屯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七月,张世杰在焦山战败,谢太后又下诏命文天祥提军入卫,可是又久留不遣,不肯用这支力量抗战。这次,陈宜中回朝,文天祥奉调出京,这分明是一个排挤文天祥出京的阴谋。文天祥发现朝廷正在一步步滑向乞和、投降亡国之路,他利用“陛辞”的机会上了一本,在本中,他迎头痛斥“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要求将鼓吹投降的新任兵部尚书斩首,振作将士之气。又重新提出建立方镇的主张,他说:祖宗鉴于方镇作乱,所以削藩镇,建郡县,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不掉之弊,可是国家却渐渐衰落,所以“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沉,痛悔无及!”他主张立即变通,分天下为四镇,地大力众,才足以抗敌,改变郡县各自为战的局面,“约日齐举,有进无退。”同时发动“吾民之豪杰”打击敌人。可是这时朝中左丞相是后来降元的留梦炎,右丞相是陈宜中,结果可想而知。文天祥分天下为四镇之策和汪立信集中兵力于长江沿线的方案,都是大有作为的,可是汪立信不用于贾似道,文天祥同样不用于陈宜中。文天祥竟被视作“迂阔”,只好叹息出京。谢太后两用权臣,致使时局一坏再坏,终至于无可逆转。
残年已过,新年伊始即噩耗频传。
临安城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参知政事陈文龙,同签书枢密院事黄镛又相继逃走,左丞相留梦炎已在上次军情紧急时逃走,执政乏人,太后只好下诏任命吴坚为左丞相,常懋参知政事。正午时在慈元殿宣诏,文班只到6人。不久常懋又偷偷溜走。外面的凶讯接连不断,临安诸关守兵逃之一空,太皇太后惶惶不可终日,便想向元称臣,奉表乞和。
连陈宜中这样的人,也假意为难。谢太后也是肝肠寸断,涕泪交流,但她心存幻想,道:“倘能保存祖宗社稷,称臣也不足惜!”随即派监察御史刘岊(节)前往元军奉表称臣,上元主尊号,岁贡银绢25万两、匹,恳求保留国土。伯颜本怕过早攻打临安,惊走小朝廷,故而一直虚与委蛇。此时大军兵临城下,执意要南宋君臣出降。刘岊无奈,回朝复命。太后召集群臣会议,了无主张。主战派文天祥请求命吉王、信王出镇闽广,徐图恢复,但群臣多已丧胆,所以议而未决。幸亏几位宗室大臣,不甘心绝了宗祀,附合文天祥之议,太后方才晋封吉王昰为益王,出判福州,信王昺为广王,出判泉州。二王虽然都是幼龄稚子,但抗元火种实赖以保存。宰相陈宜中见元军不肯许和,他身为百僚之首,仓皇无计,便率群臣入宫,请求迁都,实际上是要逃亡。谢太后不准,陈宜中痛哭流涕,伏地不起,谢太后才下令整装待发。合宫草草收拾已毕,却又不见宰相前来护驾启程,等到夜幕降临,谢太后大怒,说:“我本不想迁都,可是大臣屡请,谁知竟是欺骗我呢?”一边说,一边将满头首饰扯得遍地都是,闭门大哭。群臣请见,一概不理。其实,陈宜中并非存心欺骗,只是仓猝之际忘了奏明次日一早启程,结果惹出了这场风波。
次日一早,形势骤变,伯颜率军进驻皋亭山。阿拉罕与董文炳的部队也与伯颜会师,前锋直抵临安府北新关。文天祥、张世杰联名上书,请求转移三宫(太皇太后谢氏、全太后、皇帝)下海,由文张二人率军背城一战。陈宜中认为此招太险,不肯应允,反而与太皇太后私谋派遣监察御史杨应奎携带传国玉玺及降表前往元军大营投降。降表是以小皇帝赵显的身份写的:宋国主臣显。谨百拜奉表言:臣值年幼,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劳兴师问罪,臣非不能迁避以求苟全,只是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以两广、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现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死。犹望圣慈垂念,不忍臣三百余年江山,猝然中断。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伯颜接受了降表,一边派人召陈宜中商讨投降事宜,一边派人将宋朝传国玉玺和降表飞马送赴上都。不料陈宜中听说伯颜指名要他前往议降,惧怕不已,竟在当夜悄悄溜回温州老家。主战派张世杰、刘师等人,见朝廷不战而降,各自率部出走。刘师勇下海后,见时不可为,心中忧愤,不多久便郁郁而死。
伯颜屯兵城下,必欲宋朝执政出城议降,谢太后只好另外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吴坚同赴元军。可怜文天祥一片忠心,见了伯颜尚苦苦相争。伯颜疑他有异志,只将吴坚放回,却将文天祥扣留在元军营中。直到此时,谢太后还心存幻想。二月初一日,小皇帝赵显率文武百官在祥曦殿北望元都上表,乞为大元属国。如此执迷不悟,真是可笑之极。伯颜秉承忽必烈意旨,在临安建立两浙大都督府,派蒙古岱、范文虎入城治事,另命张杰、董文炳、张弘范等人将临安府抢劫一空。随后元军进屯钱塘江沙岸上,临安人都寄望钱塘江波涛大作。据说,谢太后曾仰天祈祷:“海若有灵,当使波涛大作,一洗而空。”谁知天不助宋,涨落有时的钱塘江潮竟三日不至,临安人只好磋叹不已,无可奈何了。
三月间,伯颜进入临安,率手下左右翼万户观潮浙江,又登狮子峰揽胜。耀武完毕,便在翌日启程北返,同时派人押送小皇帝赵显及全太后等人北上朝见。
公元1276年三月十五日,亡宋小皇帝赵显、其母全太后及一班宗室大臣凄凄惨惨启程北上,重演了150年前悲怆的一幕。太皇太后谢道清因为年老有病,暂时留在临安。几个月后,太皇太后谢道清被从宫中抬出,押送到元朝大都(今北京),降封为寿春郡夫人。
公元1283年,谢氏客死他乡,终年74岁。
第二百八十八章 全氏南宋度宗赵禥皇后
姓名:全氏
生卒年:不详
籍贯:浙江会稽
婚配:南宋度宗赵禥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1267年
子女:一子赵显(即恭帝)
宋理宗之母慈宪夫人的侄孙女全氏年幼的时候,其父全昭孙出任岳州知州,把她携带身旁。开庆初年,全昭孙任满进京,途经谭州,恰遇蒙古将领兀良哈台率部南侵,先后攻破全州、衡州、永州、桂州,所向无敌。全氏只好与父亲暂入城中避难。谭州战事异常艰苦,几乎无望。不料,全氏入城不久,兀良哈台即解围北归。城中人纷纷传言,全氏身受神明庇祐,合城百姓赖以保全。不过,这却成了全氏日后册封皇后的契机。
第二年,战事平息,全氏回到临安。父亲全昭孙出调外任,病死治所。就在这一年,忠王赵禥正拟议纳妃,有的大臣便直接提名全氏,说她侍奉父亲昭孙,往返江湖之间,历尽艰险,如果处于富贵,定能常加儆戒,赞成帝德。理宗虽对全氏未加认可,但他眷念母族,倒是很想亲上加亲。又听说全氏之父昭孙早死,便召全氏入宫,抚慰她说:“你的父亲昭孙,宝祐年间殁身王事,朕每念及此,总是哀怜不已!”昭孙对全氏爱如掌上明珠,父亲早死,自然伤心不已,但她自幼读书习字,深明大义,便随口答道:“家父固然可念,但淮、湖一带百姓更是可念!”理宗听了这话,暗自诧异,心想她年纪轻轻,竟能出语惊人,颇识大体,于是主意已定。次日,理宗便告知大臣们说:“全氏之女,言语伶俐,宜配太子,以承祭祀。”公元1261年年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
公元1267年,度宗即位以后,全氏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从册妃之日算起,到度宗去世为止,两人共度过了14年的夫妻生活。度宗贪恋女色,而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全氏嫉妒的记载,据此看来,全氏颇为“贤顺”。公元1274年,刚过33岁的度宗即告驾崩。年幼的全皇后之子赵显奉遗诏之命即位,尊全皇后为皇太后。
度宗在位时,南宋已呈亡国之兆;度宗一死,形势急转直下,南宋朝廷度日维艰。全太后虽位居太后,却无意干政,朝中仍由年迈的婆婆太皇太后谢道清听政。谢太后懦弱平庸,她倚为栋梁的陈宜中等人既不能建策,又不能齐心协力,终致一误再误,合朝被擒。
公元1276年年初,太皇太后谢道清宣布投降,元军统帅伯颜进入临安。不久接到降表的元世祖忽必烈指示宋朝母后、君臣前往大都觐见元主。当宣诏的使者读到“免牵羊系颈”一句时,全太后哭泣着对赵显说:“受天子圣恩,你应拜谢。”
行礼完毕,全太后带着少帝与一班皇亲国戚凄凄惶惶地离开了京城。
五月二日,全后母子与侍从等人到达大都。
当时元朝的统一战争已近尾声,出于对统一战争的考虑,元朝皇帝忽必烈对赵显颇为宽容,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当然这只是佯示优礼罢了。实际上,全太后与小皇帝只能在高墙深院中苦熬岁月。许多随来的宫女不堪凌辱,自戕而死。全太后念及小儿伶仃孤苦,无人照看,忍辱含垢,不肯轻生,但远迁北方,不服水土,使她受尽折磨。后来,大局已定,方动了回南方定居的念头,但她也清楚,恐怕今生是难见故土了,因此日渐憔悴。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看她凄苦难耐,多次向皇帝求情,但忽必烈担心南宋遗民思念故国,引起事端,不肯通融。
公元1282年年底,忽必烈突然下诏,命赵显和宗室以及前宋官员火速迁离上都,解往内地。原来,忽必烈接到警报,说有人要谋害皇帝。他凭直觉认定退位的亡宋小皇帝赵显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有此一举,并勒令赵显出家为僧。同时,全太后也奉命削发为尼,出居大都正智寺。后来,全太后悄然死于大都正智寺。
第五十卷 辽代后妃
第二百八十九章 述律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
姓名:述律平(小字月里朵,“平”是她成为皇后之后另取的汉名)
生卒年:公元879~953年
民族:契丹族
婚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封号:皇后
封后时间:公元916年
尊号:应天皇太后
子女:三子(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子皇太弟耶律李胡)
谥号:淳钦皇后(初谥“贞烈”)
述律平乃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贵族之后。她天资聪颖过人,文韬武略超凡。在18岁那年,嫁给了比她大8岁的撒剌的长子、她的表兄耶律阿保机。从此,两个契丹族的优秀儿女珠联璧合,在我国北方的政治舞台上谱奏出了一曲雄壮恢宏的历史乐章。
述律平与阿保机结婚后,先后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东丹王耶律倍,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子皇太弟耶律李胡。
述律平英勇果敢,文治武功过人,在裁决军国大事中可以独当一面,使耶律阿保机无后顾之忧,是他的如意伴侣。一次,阿保机率兵出征,黄头室韦部乘虚而入,进军攻打。述律平皇后勇敢果断,率领留守将士英勇奋战,打败了入侵的敌人,保契丹政权安然无恙。从此,述律平威震北方,英名遍传南北。
有一年,割据幽州(今北京)的汉族军阀刘守光在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派手下观察度支使韩延徽来向阿保机求援,韩延徽见到阿保机不肯下拜,惹恼了阿保机,将他扣留并发配到野外当了牧马的奴隶。述律平观察后发现此人很有些智略,并有较高文化,便向阿保机推荐说:“延徽能守节不屈,正说明他是难得的贤士,这种人不能牧马当奴隶,应该礼而用之。”阿保机于是召来韩延徽,考察之后,当即任命他为参军事(国政外交参谋),倚为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韩延徽感激知遇之恩,尽心尽力为阿保机效劳,在他的建议下,采取的各项政策极大地增强了契丹的经济实力。阿保机认识到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从此更加注重从汉人中选拔人才,像韩知古、康默记等人纷纷为他重用,对辽朝的创建出了大力,所以后来都成了阿保机封赏的21名佐命功臣中的成员。
公元916年年初,阿保机在龙化州(昭乌达盟八仙筒一带)以东的金铃冈,筑坛即皇帝位,国号“契丹”(辽太宗时改为辽)。并采用汉族王朝的体制,建元神册,自称“大圣大明天皇帝”,册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在今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营造皇都(辽太宗时定名上京)。契丹族奴隶制国家宣告诞生,我国北方历史也揭开发新的一页。
辽朝建立后,由于契丹8部的统一,疆土的开拓,外来的俘虏、难民和降附部落的增多,以及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契丹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以阿保机为首的契丹贵族更加积极地向外发展。述律平则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或亲临戎阵,或参与决策,提出了很多堪称远见卓识的韬略。这时的中原地区,正处在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横尸盈野的大动荡时期。阿保机有意乘此机会向南扩展。
公元917年,即神册二年,盘踞江南的吴主李昪派人献给阿保机一些猛火油(一种比较原始的石油产品),并说:“攻城时,若用此油点火焚烧楼橹,敌人用水不但浇不灭,而且越浇火焰越旺。”阿保机得到这种新式武器,大喜,立即调遣3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