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晨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晨光里-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邹晨坐在东院正和二伯父亲在听丁贤之讲着明年的乡射之礼。

所谓乡射礼便是一州之牧在正月时,邀请本州的乡绅、乡老、豪门大户们聚集在一个非常庄重的场合中进行射礼,一般是学校中。

能够参加乡射之礼的人非富即贵,或是有功名在身,或是豪门世家,或是有善名流传于世的寒门子弟。一般情况下,能够参加乡射礼的都是本州的头面人物。

乡射礼邀请人非常少,每年只邀请百来个。往年从来没有邀请过邹家,今年由于邹家的两个侄子推恩当了县尉,邹家也勉强挂得上官宦之家。所以知州衙门前几天便下了两张贴子,邀请两位司农知事于明年的二月参加由知州举行的乡射大礼。

其实乡射之礼,故名思义便是射箭,可是现在射箭变成了表演,而射箭之后开始的诗词比试慢慢变成了正题。知州邀请的人,都是可以带本家子侄前去的,慢慢的乡射之礼就变成了年轻人相互比试诗词文章的场合。场中会备有笔墨纸砚,年轻人们即兴做诗词,或是写一篇文章,由教喻和助教们先阅,再呈给知州等人,若是得了头彩,立刻就可以出名了。

这个时候,家里有一个西席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如果让刘成和公孙季去办什么事情,肯定是非常快的,邹家一向是外事找公孙季,内事找刘成。可是遇到这种以诗词当道的聚会,他们就傻了眼,只能站在一旁认真的听着丁贤之讲话。

丁贤之便把乡射之礼中需要注意的事情给说了一遍,同时又教会他们如何向别人行礼,别人行礼时你应该怎么还。这一整套礼仪,根本就和普通人见面时行的礼仪不同,甚至就连站的方位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你和知州站在一起说话,既不能远,又不能太近。太远则疏,太近则佞。尤其是你还得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份,司农知事的身份是非常低的,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所以和知州说话的时候,只能站在知州右手处三步之远的地方。

而这一套礼仪,其实就是官场上所要遵守的礼仪,如果家中没有长辈教的话,你只能自己去mo索,别人根本不可能也不愿意去教你。

“丁先生,这礼要学多久啊?”邹晨听到丁贤之说完后,随口问道。

“要做的流畅须得三四月的功夫,所以每年乡射礼的贴子都是腊月发出,便是为了让不懂礼的人先把礼仪学好,以免到时被人耻笑。”丁贤之想了想后说道。

两位司农知事一听需要三四月的功夫,脸色齐齐变了变。邹晨当年跟着以前的礼仪妈妈学习的时候,他们都是看到过的,那就是打出来的,做不好直接一个戒尺敲在身上,直到做好为止。后来杜昭来了,杜昭倒是不打,可就是时时规范着,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邹晨就跟一个木偶似的,强迫着她去改掉坏习惯。

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七没好好学习被丁贤之打手板的事情。难道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得挨先生的打?

丁贤之看到这俩人变了色,很快就明白了他们是为何变色,遂笑了笑,“两位东翁每日跟着我学习既可,便是几位小郎君学了之后也是好的,这个礼仪乃是为官者必须学习的。”

两位司农知事听到是为官者必须要学的,便无可奈何的点头同意了。于是,邹正达邹正业忙完了事情之后,便跑到小七的院里由丁贤之辅导着练习礼仪,二郎四郎六郎他们则在后面跟着,小七的院子里每天都是“进、退、转、揖、再揖、三揖”之类的声音。

院子里是禁止家里其他人进的,邹晨不由得恶趣味的想着二伯和父亲被丁先生拿着戒尺在院子里追着打的场景。

到了腊月二十,便由二郎亲自驾着车将他送回了洛阳,又给文彥博送去了年礼,然后把五郎接了回来。

那些乡绅们知道五郎回来的消息,立刻前来邀请五郎过去饮宴,虽然文彥博现在已经不在相位上了,然而到底还是河南府的知府,必要的巴结还是需要,五郎便挑挑拣拣的选了一些没办法拒绝的领着几个兄弟去赴了宴。

宛丘的官媒刘妈妈听到五郎回来的消息,也以替文太师拜年的借口来了邹家,话里话外的向黄丽娘打听五郎准备何时成亲,还有六郎的事情。

五郎比邹晨大两岁,六郎比她大一岁,他们不成亲,邹晨是不能成亲的。

黄丽娘便知道这刘妈妈肯定是替陈家来打听事情的。

遂笑着说:“刘妈妈,我也不瞒你,这五郎何时成亲,我们还真说不了……不过,总不会太早就是了。”

刘妈妈听了也跟着笑,心里在思忖,官宦之家的女子嫁得都晚,一般都是十九岁才论嫁,怕是五郎要二十岁才可以成亲了。

邹晨又不能和哥哥同一年的成亲,估计要拖到她十九岁左右了。

一想到陈家知道这件事后的表情,便觉得一阵好笑。

娶个儿妇,居然一娶便是七八年,这年年送的礼都能娶好几个儿妇了。

不过一想到邹晨的嫁妆,她又替陈家叫好,这得多有眼光啊,几年前邹家还未发迹时,便定了亲事,这一嫁过去立刻就能把窟窿给填上了。

若是邹晨未定亲,仅凭着五郎是文太师未来孙女婿的缘故,怕是也能嫁到朝中的某个大臣家中当次媳吧。

陈家好盘算啊,怪不得人人都说陈老宗长是属狐狸的。

说完了五郎的婚事,又和黄丽娘闲聊起刘成和杜昭。一提起刘成,黄丽娘满脸的满意。

“刘妈妈,有件事情,不知当讲不当讲,将来呀,这刘成和杜昭我准备将他们当做陪房跟着小晨一起到陈家去。”黄丽娘笑眯眯地说道。

刘妈妈听了一愣,她未曾想到邹家竟是这样安排的。当初她是为了保护刘成不受族人的欺负,所以才托到了邹家,没想到刘成和邹家处的相当好。

陪嫁到陈家么?

陈家是大户,邹晨据说又是一个有手腕的,想必应该不会被人欺负,遂笑着点点头,“老身这个做姑的只是想他过得好,他在邹家也好,陈家也好,只要过得好就行,老身没啥要求。”

“所以呀,还得托着刘妈妈帮我们另找个管家才行,我们先慢慢的养着,等过了几年刘成走了再用他。”黄丽娘又说道。

刘妈妈抚掌道:“这却使得,既是不急,就先慢慢的帮你们瞅着,待有了合适的老身就帮你们介绍来。”黄丽娘听了笑吟吟的点头。

俩人就开始说起了闲话。

“听说陈家的六郎这一段身体大好了,也能出来走动走动……”刘妈妈说着便仔细看了看黄丽娘的表情,却只见她一脸的欢喜。

“阿弥陀佛,这可太好了。夏天的时候听到他病重的消息,我还想着,这人什么都不怕,就怕有病,我还问了亲家有没有请时医士过去诊断……”说了一大堆欣慰的话,把刘妈妈听的眼皮子直跳。

这样的娘居然能教养出邹晨那样的女儿,这得多出人意料啊。难道这个黄丽娘是装的不成?或者她?深藏不露,大智若愚?

便跟着讪笑。

过了一会柳氏把来看她的人送走,来了西院这里,见到刘妈妈就未语先笑。

“妈妈万安,这小半年不见,妈**神采是越来越好了。”柳氏笑呵呵的先给刘妈妈请安,刘妈妈连忙站起身侧过不敢受她的礼。

刘妈妈见到柳氏来了,先恭维了她一番,便旁敲侧击的问六郎的亲事。

柳氏正巴不得刘妈妈问她,两下一拍既合,忙问刘妈妈手里可有什么好媒没有。

刘妈妈便为难的说了一番话,话里话外的意思,你长媳乃是农家妇,好一点的不愿意做你家的次媳,歹一些的你又看不上,六郎的亲事怕是有些bo折。

柳氏看了一眼黄丽娘,刘妈妈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便说道:“你家五郎的情况特殊,是女方挑上他的……”

柳氏便沉默了下来……

正文 第二百九十三章 柳氏的小心思

刘妈妈走后,柳氏很是沉默,坐下来一动不动,也不说话,黄丽娘问她几句,她也不愿意说,便叹口气随她去了。请使用访问本站。

吃完了晚饭之后,她便拉着邹晨去了东院,长吁短叹的把事情说完,邹晨却笑了。

“二婶,你怎么就不和刘妈妈说,咱家的家产不是只分长子,而是几个儿子均分,你把这话放出去,还怕没人做你的儿妇?”

柳氏听了这话一激灵,是啊,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件事呢?看向邹晨的目光便更加的亲切。

“我六哥的亲事,您愁甚?等到他参加贡举中了以后,说不定别人还要榜下捉婿呢。”邹晨又打趣道。

柳氏听完了之后大笑:“还是我乖闺女会说话,你这一说我心里就亮亮敞敞的。对呀,我怕甚?只要六郎有出息,将来她们准踩破咱邹家的门槛来求着嫁给六郎。”

“对!”邹晨猛点头,“到时也轮到咱们挑她们了,不好看的不要,个子低的不要,太胖了不要,太瘦了不要……”一席话说得柳氏心花怒放,连声称是。

过完了正月的元宵节,家里人又坐在一起商议解试名额的事情。

去年十月的时候,圣人下了诏将嘉佑五年的解试名额增加,邹晨便和丁先生商量了贡举的事情。

所谓解试,便是指在每年秋天举行的乡试考试中取得举人名次的人,然后将这些人由州府派人解送到京城去参加第二年春天,三月举行的贡举,去考取进士的资格。考中了进士资格后,去参加殿试由皇帝钦点三甲。每年解送的名额都是比较少,整个大宋朝‘进士以三百人为额,明经诸科不得过进士之数’,所以竞争非常的激烈,可是今年却增加了一百三十五名。

邹晨便看到了曙光,所以想让哥哥们参加明年(嘉佑六年)秋季的贡举。

邹正达和邹正业对贡举一窍不通,所以便乐呵呵的听着儿子们讨论。

由于事关全家的事情,所以不论男女老少,就连刘成和公孙季父子也把他们请来坐在一旁听着。

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有资格去参加乡试的,首先要求不能服丧,再要求品德要好,本人要身家清白,家中五服之内的亲戚如果是罪犯也不能应举,以及身体要健康。以前是工商不能应举,后来渐渐的就宽了,如皇祐元年(1049)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一个商人之子。

所以一个家庭一旦决定让子弟去参加贡举之后,就要分外的小心,不能沾染上官司,家里不能有人去世,兄弟姊妹们不能招惹麻烦。

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这个考生就极有可能会丧失了贡举的资格,只能等下次的大比。

家里讨论了一番后,便同意了邹晨的提议,兄弟几人一起参加明年的贡举。

既然都同意了这个决策,便要通报全族,以免得族里的人因为不知道子弟要参加贡举而无意中沾染了麻烦。

所以,古代真的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宗族都是举族之力在供养着一个学子。

学子当了官,就有义务去回报全族对他的供养。

而这个官员,如果当了官之后,拒绝回报宗族,那么极有可能皇帝知道后会一怒之下革了他的功名,让他回家去卖红薯去。

和后世的风俗大不相同,后世会把这些举族之力供出来的学子称为凤凰男。

鞭完春牛之后,兄弟几个一起将五郎送到了洛阳,又去给文彥博拜了年,然后才把丁贤之接了过来。

丁贤之回来之后,邹晨便把自己过年时写的字拿给他看,请他指点。

丁贤之看了之后便和善的说道:“读书和写字都急不得,须得循序渐进,每天读半个时辰的书,写半个时辰的字,慢慢的把心静下来你的字才会写得好。”这却是在说她的字实在不好,邹晨听了不由得脸红。

小七也凑趣,拿了自己的字请先生品评,丁贤之捏着胡子脸色严峻,和刚才对邹晨说话大不相同,厉声道:“这写的甚?吾平日教你的,全忘了?须得刚柔相济方可……看看你这一撇?挑的如此高,且又软弱无力,……”

把小七训的又是眼泪汪汪,邹晨听得心里直犯酸,这是给自己请的先生啊?教起弟弟来比自己还用心呢。

唉,罢了,罢了!谁让自己是女子呢?只要求字写得好就行了。

酸溜溜的安慰了自己一番。

陈琦知道了先生回来,立刻提了礼物来拜见,先拜了年后才把自己的功课取出来让先生品评。

丁贤之的态度又是不同,“字写的不错,颇有长进。只是你似有满腹的心思?这字里行间,却带了怨气,须得注意……”陈琦便受教了。

隔了几天,陈家的林大娘子下了贴子,请邹晨在二月二之后去陈家在城外的花园里踏青。

邹晨本不想去,可是杜昭劝她,你虽然是因为作坊和厂子里忙碌才不去,但是别人可不知道。万一别人以为你没教养,连陈家伯母的邀请都敢拒绝,对名声不好。

于是,邹晨便答应了。

正月快过完时,广州那里来了信儿,大郎三郎称他们已经离岸出发,并说敬平早已经寻到他们了。

大郎三郎在信里将敬平夸奖了一番,说他好身手,他带来的十几个兄弟又全部都是刀口里tiǎn过血的,一到船上就把兵丁们给折服了,军队里就是佩服这样的好男儿。又说圣人出钱买了一条船,现在他们的船已经增加到了三艘,让家里人不要担心,完成任务后会尽快回家的。

邹晨看完了信,把心也给放下了。

大郎三郎虽然手里有一千人,可是实际上能听他们话的并没有多少,手下的军指挥使,都指挥使都是各自为政。如今文有郑师爷,武有敬平的人,又跟的有十几名邹家族亲和仇九送过去的人,只要路上没有海盗和触礁,安全便不成问题。

出了正月,黄丽娘和柳氏便开始不停的接待那些来送货的行商们,不是一些古玩便是字画,又或者是一些家具之类的,很明显的这是在为邹晨的嫁妆做打算。

柳氏和黄丽娘怕两个儿妇有意见,便又找了她们谈了话,李锦绣倒是没什么,她现在一心一意想着肚子的孩子,天天绣肚兜或者织小衣裳,再加上她又有羊毛作坊的股份,每年能分不少的银钱,所以根本不在乎家产给谁。

她一年的股份,比她在家当小娘子时,他爹娘挣的还要多几倍,现在她还时常贴补她弟弟呢,黄丽娘也从来没有管过她的小帐。

所以,她心满意足的待产。

乌倩倒是有一些不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