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晨光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晨光里- 第2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看到文彥博只是说此计不可行,不可取,却不加以阻拦,他便以为文彥博是默许了韩琦去搞富弼,谁想到文彥博的后手在陈琦这里呢。

他正色道:“稚圭,此言差矣,募兵令此政,我看断不可取,此令一出,陕西人丁凋敝,到时人人逃亡,何人再来守国门呢?……”说着,又摇头晃脑的念了几句陈琦文章里的句子,露出极为赞同的神色。

韩琦有些瞧他不起,眼眸一阖,不阴不阳的道:“那依曾公之言,当如何?直言便是,何必如此絮叨?”

曾公亮被噎了一下,心想我好歹也是四相之一,你居然用这样的口吻和我说话,絮叨是民间词,连商贾们都觉得这个词不雅观,不肯说,你堂堂当朝相公,居然说我絮叨?

他脸色涨红,正想辩论一番,突然想起几年前,富弼和韩琦有过一次争论,当时韩琦为了一件小事在正事堂里和富弼争论,韩琦就说了一句“絮叨!”气得富弼浑身直哆嗦。

曾公亮有些怯韩琦,便忍气吞声,他可不敢像富弼那般断喝一声,“絮是何言?”

文彥博脸色不豫,道:“稚圭,慎言!此乃朝廷枢要之处,何出此言?”

富弼嘴角微微露出一丝嘲笑,脸上依旧面无表情。

“既是百姓们和士子们反对,我看募兵令,不施行也罢……”文彥博又说道。

“朝廷法度,岂能随意因百姓们不喜便改动?”韩琦慨然道。

“那依稚圭之计,当如何?若是真在陕西行三丁刺一之令,激起民变,稚圭可愿负责?”文彥博不紧不慢的问道。

“民若有变,当派兵压之。”韩琦咬牙切齿的说道。他算是看出来了,文彥博和富弼是一体的,曾公亮又是一个松骨头,整个朝廷中居然都没有一个支持自己的人。

“敢问韩相公,从何处派兵?以何名镇压?”富弼自进了都知堂中第一次开口说话。

如果真的按韩琦所讲,在陕西施行了三丁刺一,恐怕第一个反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朝廷中的官员,陕西路那里年打仗人丁原本就稀少,再加上这几年往美洲跑的不少,那里的人力非常昂贵。如果壮年都被抽走了,只剩下一些老弱,谁来种地?

乡绅们能答应才怪呢,乡绅要造反,州县的官员们就不得不重视,州县的官员一重视,肯定就会破坏这份募兵令。

到时,韩琦才是真的四面楚歌,不死也得脱层皮。

韩琦听了这句话,显然也想到了自己的结果,不由得沉默起来。看到他沉默,都知堂中的三位相公也开始不说话了。

三位相公苦劝无果,韩琦一意孤行,这句话立刻在朝廷中流传开来。既然劝说没有用处,只好由知谏院司马光出面。司马光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师出有名,让你不得不听他的。

司马光给韩琦搬了一个台阶,准备让他下台。

他弹劾中书省一个名叫胡海的小吏,这名小吏冒充韩相公,将一份未得到两府许可的募兵令贴到了皇城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他列举了这位胡海的小吏好几条罪状,其中有一条很吓人,“……规伺语言,撰造事实,进退异词,隐隐陷大臣于不义……”意思便是说他伪造了韩琦的命令。

这个罪名有没有,实在不好说,大家都知道这份募兵令确实是韩琦发去的,可是司马光现在把这份说成了是一个小吏伪造的,那便是说这份募兵令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做不得数。

韩琦要是承认了募兵令是自己所发,那么就是得罪了天下的官员和士大夫,如果他就势承认了是胡海伪造,就证明这是一个不明真相的误会。

这个台阶不可谓不妙!韩琦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犹豫了一番后,立刻就说这份募兵令其实自己实在是不知情,直接将胡海扔出去替自己顶罪。

结果一出来,满朝上下皆是欢喜。

于是那些准备商船往美洲的官员,各自命令家里人加紧的造船,家里田地没有人租种的,催促狄青再送来一批奴隶。总之,以前做什么,现在还在做什么!皆大欢喜。

唯一不高兴的,就只有韩琦。他没脸啊……

一个月后,韩琦上了辞表,声称自己最近身体不好,要求辞职,两府立刻挽留,最后韩琦去意已绝,又连上了七八道辞表,两府不得不忍痛同意了他的辞职。

做为交换条件,欧阳修顶替他做了枢密院的枢密使,成了副相。

 第四百一十章 广利门别韩琦

半月后的辰时,韩琦带着老妻崔氏从广利门出京,沿着惠民河岸默默的往南而行。

此时天色微明,广利门已经开始繁忙起来,色目人身穿奇装异服坐在高大的骆驼上缓慢的往城门行走。马蹄得得,驼铃清脆,带着一丝玄妙的异域风情。东京城内的早市,在寅时就已经开张。宜男桥边几家油饼店、擀面翻拍之声此起彼伏,店伙计正站在门边卖力的吆喝。

韩琦一行十几人,无声无息的在惠民河岸边停驻。

晨霭携着凉意,拂动着垂垂杨柳,韩琦下马车时打了一个哆嗦,站在河边的柳树旁出了一会神。他想起自己年少轻狂时初入京中,那时白衣胜雪,满腹豪情壮志。又想起当年杀焦用时,狄青来求情,自己轻蔑的看了狄青了一眼,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当年的自己,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惠民河里水波浩渺,舟船隐在了水气晓雾之中若隐若现,楫声、浆声远近可闻。一阵晨风吹过,勉强看得见隐藏在晨霭中的几艘板舢。

看着几艘有些破烂的板舢,不由得想到自己身体日衰,只怕此次离去,再没有回京之日了,不觉怅然。

此时,京城的氛围诡异莫名,有一种压迫感和耻辱感,他想起那些百姓们聚在他府前指指点点,面露讥笑之色。他想起自己的家仆出门采买之时,被人唾弃和辱骂。他不知怎么了?这些年来他一心为国,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不就是三丁刺一吗?一个小小的陕西,至于让人这么痛恨我吗?我做错了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肯理解一个做大臣的难处?富弼一心一意的想要抓权,我阻止他,又怎么了?为什么总是没有人理解我?’韩琦在心中愤怒的呐喊。

“夫君,不早了,我们走吧!”崔夫人挑起车窗帘,看到韩琦一副怅然若失的表情,下了马车劝他。

韩琦没有回头,静静的站在柳树旁,柳枝被晓风吹起,如牵衣挽留。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韩琦苦笑了下,拍了拍身边的柳枝,心想再也不会有人折下柳枝为他送行了。他回家乡,是悄悄的出门,没有告诉一个亲朋好友,更没有通知朝廷中的故旧,他只想一个人静静的走,不要惊动任何人。

他长叹了口气,转过身,扶着老妻的手,就准备登上马车。转身之际,突然看到有一个身穿澜衫头戴蹼头的老者,就站在不远处。

恍然间,他愣住了……

文彥博上前几步,深揖一礼,目光中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意味,似有遗憾,似有喜悦,似有怅然,又似乎还有一丝留恋。

韩琦回礼后大笑,“宽夫!未曾想到,今日竟是你来送我?”笑声中充满着豁达和一丝慷然之气,刚刚的怅然全部消失不见。

文彥博笑道:“闻听你今日欲偷偷离去,我便紧赶慢赶的追来,万幸你在惠民河岸边看风景,否则便是真的错过了。”说完了这句话,令身边的文季恩摆了一张小几端上了一盏清酒。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文彥博举起酒杯,敬了韩琦,没有说朝中的事情,也没有说留恋的话。

韩琦微微而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谁说无故人?天下无人不识君!”说完后哈哈大笑。

文彥博见他如此洒脱,心中满是敬意,又亲自倒了一杯酒,再次敬上。韩琦倒是干脆,一连三杯皆是饮胜。

“吾老矣!”韩琦突然感慨道。

虽然他的年龄比文彥博要小,可是当着文彥博的面说出自己老了,却说的如此坦然自若。

“吾亦老矣!”文彥博也紧跟着叹了一句。

“这天下,这万里江山,这诗画般的美景,皆是他们的了。”韩琦为自己倒了一杯酒,面向着东京城方向深揖一礼,然后满饮。

文彥博顺着他的目光往东京城瞧去,只见高大巍峨的城楼在初升的朝阳中被染上金黄的色彩,初同一轮新日一般,他和韩琦被这座高大的城墙衬托着,象是俩个垂垂老者,衰老而又瘦弱。

韩琦是怎么被打倒的,他完全清楚,可是当他细想时,他却不知道为什么几万张纸片居然收到了如此巨大的效果。他想不明白,也不敢去想明白,这是某种未知的事物,他不能把握的事物。他只是觉得害怕,万一有一天他也落得和韩琦一样的下场怎么办?

他觉得自己落伍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正如每一次大变革一样,总会有诸多的英雄和王者走到幕后,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行为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了。

文彥博就这样陪着韩琦站在惠民河边,出神的望着东京城的城楼。

直到身边再次有了驼铃的声音后,才被惊醒。

“宽夫兄!弟,这便走了!”韩琦拱手道。

文彥博面露不舍之色,韩琦这一去怕是永无回朝廷的机会了。韩琦是文臣之中为数不多知兵事的,又是为数不多可以领兵作战的。他想将韩琦调到河北路或者陕西路做知州,可是韩琦却拒绝了。

文彥博低下头,叹息一声,复又抬起头,郑重的向着韩琦行了一个大揖。韩琦虽和自己是政敌,虽然打倒了他,然而心中却很佩服他,这是一个令人尊重的对手,虽然他有些小人行径。

韩琦哈哈大笑,转身就要离去。文彥博大声道:“稚圭且慢行。”他转过身,用力在身边的柳枝上扯下一根最长的柳条,双手捧着奉到了韩琦的面前。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文彥博念着这一首李白的送友人,眼中突然蓄满了泪水。

韩琦手指颤抖,在文彥博手中接过了那一根长长的柳条,似乎想说些什么,却紧咬着牙关一字不发。

他扭过身,又再转回来,看着文彥博的目光充满了复杂的神色。思虑良久,终于将身扭过,眼光再次扫过了广利门,只见一个萧落的身影,站在广利门的城楼下,默默的看着他,和他的眼光对视良久,郑重的揖了一揖。

韩琦整了整衣襟,同样也施了一礼,扶着管家的手跳上了马车。

文彥博叹息一声,紧走几步,攀扒着车窗,低泣道:“时常写信回来!”

韩琦坐在马车内,低沉的“嗯”了一声,就不再言语了。手却紧紧抓着老妻,颤抖不已,眼角分明有一滴晶莹的泪花。

马车辚辚向前,在青石板路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过不了一会,这道痕迹将被来往行人的脚印所覆盖,再也看不到了。

这时,惠民河上不知是哪一家的ji子在彻夜寻欢,只听得丝竹阵阵,乐声隐隐传来,“相思无路莫相思,风里杨花只片时。惆怅深闺独归处,晓莺啼断绿杨枝。”

天空中,两行大雁鸣叫着往南飞去,似乎在空中呼唤着自己的同伴。

文彥博低垂下头,几滴泪水散落在脚下的青石板上。再抬起头时,韩琦的马车已经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中……

转过身,步行着往广利门走去,走到城楼下,和欧阳修颌首致意。

却见到欧阳修泪满衣襟,满脸的落莫。

不知不觉的,文彥博的脸上也满是泪花。

城楼下,两顶青衣小轿无声无息的停在路边,富弼和司马光隔着轿门远远注视着已经远去的韩琦。

韩琦的离京,没有在京城激起多少浪花,就如同历代历朝中,失败者是没资格让人们记住的一样。人们只是议论了两三天,就被京城中层出不穷的新话题给吸引住了目光。

陈琦是知道韩琦离京的事情,可是他没有去送,他自问不够资格。能去送韩琦的,只有象文彥博和欧阳修富弼司马光这样的人物。

所以,他一大早就来到了中书省外,等着文彥博上值。

中书省的紫薇长得非常茂盛,紫薇畏痒,若轻挠树身,便会全株颤动。唐玄宗开元元年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以花名做官署名,中书令称为紫薇令。白居易曾有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作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看到了这些紫薇树,目光中不由得露出一丝热切。自己何时才能做紫薇郎呢?

他在邹晨的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曾数次说过最大的目标,便是做相公。

邹晨说过一句玩笑话,“不想做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不想做相公的官员,绝不是好官员。”

所以,他也一直将自己人生的目标定为了首相。

正胡思乱想着,看到了文彥博的官轿已到了中书省,连忙肃容正冠,站在了门旁。

文季恩陪着相公刚刚送别了韩琦,到了中书省却看到陈琦,便友好的点了下头,低声向轿内禀报。

“让他到都知堂中见我。”文彥博疲惫的声音传来,似乎满是心事。

半个时辰后,陈琦见到了洗过脸后神采奕奕的文彥博。

将几份公文和奏折奉到了文彥博的书案上,他便垂下袖子站在一旁,静等着文彥博观看。

文彥博戴着玳瑁眼睛,微眯着眼,将陈琦送来的几份公文优先看完,眉头紧紧的锁在一起。

“这几年中,江南的裁军搞得极是不错,你因何却对江东路的裁军没有多大的信心?”放下玳瑁眼睛后,揉了揉压的有些生疼的鼻梁。这些做匠人的也不知道改进改进花镜的技术,都快把鼻梁压断了。

“某是这么想的……”陈琦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最后说道,“江南这些年虽然搞的不错,可是都是基于美洲强大的支持下,如果那里出了任何一点问题,都将给本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是这些年,美洲的金矿已经挖得差不多了,现在也就是棉花和甘蔗的种植,才能带来收入。我怕江东路再搞裁军时,财力跟不上。”

文彥博是知道江南搞裁军花了多少钱,看着遣散费和安置费没有多少,可是在州县为那些退伍的老兵们寻找土地,又为了保证他们他们的衣食住行,暗地里做了不少的工作。这些,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