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数风流-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琅记得历史上的袁术于孙坚阵亡不久即离开南阳,与朝廷任命的正统兖州刺史金尚并向兖州。袁术屯陈留封丘,得黑山贼余部及匈奴于扶罗等助战,与东郡太守曹操战匡亭,大败,退保雍丘,南回寿春,杀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

换句话说,即使什么都不做,袁术在南阳也待不了几日,但这显然不是王琅能接受的结果。

二十载当轴士族经历,十余岁南征北战生涯,倘若还让袁术征敛无度地刮地三尺,带走南阳过半资源人丁,别说没脸见小望,就连自己这关也过不去。

王琅握着竹简思索一阵,渐渐有了思路。

“不知诸位先生可曾听说过「金陵王气」?”

“二公子说的是楚威王取故吴地,以其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之旧事?父老言始皇厌东南王气,改金陵为秣陵,故今皆以秣陵称之。”

“子孝先生真博学之士。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诚帝王之宅,历代风水士望此兴叹者史不绝书。袁术拒立新帝在前,谋夺传国玺在后,岂为汉室忠臣?若遣术士说以金陵之事,必有得也。”

王琅从府吏手中接过绘制在绢布上的简易地图,挂至一人高的四扇屏风上,用手指沿南阳、兖州、扬州画了一条折线,又沿荆州东北部边界切了一条长线,用最清晰简要的方式展示自己新一年中的战略意图。

战术水平不逊三国一流谋士,战略眼光却差了一筹的蒯越自从有王琅画定方向,使起谋略越发运转自如,补得一手好刀:

“此计可行。袁术天性骄肆,尊己陵物,南阳户口数十百万,竟不修法度,而以抄掠为资,竭泽而渔,焉能长久?以越观之,袁术心中未尝没有离意,只心意未坚耳。此时若遣一术士从旁说之,能有七八分把握成功。”

见刘表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意,蒯越心中一定,思维更是流畅:

“袁术在南阳横加征敛,本就不得人心。若欲移治扬州,必定唆使手下兵士加大征敛力度,尽取民间膏脂以自肥,不再有丝毫顾惜。如此一来,则百姓亦必愈加怨恨袁术,而归心于主公,南阳可翻掌得也。”

在座诸人,除了家在南阳的治中邓羲略微皱眉,未作言语,其余纷纷互视点头,附议赞同蒯越之策。刘表扫视一圈,将目光落在邓羲身上:

“子孝以为如何?”

若非相信刘表有治理之才,邓羲也不会从南阳来到襄阳。听到刘表询问自己态度,或者说询问南阳世家态度,他低下头,略整理一下思绪,抬起头向刘表拱手道:“长痛不如短痛,主公早一日收回南阳,南阳百姓便可少受一日苦难,最好能赶在春耕之前,让百姓不至于错过播种。”

看一眼端坐主位,态度未明的刘表,王琅洒然一笑,端起食案上的酒爵向邓羲遥遥举祝:

“这一点子孝先生大可放心,何时开战,已经不由袁术决定了。”

自信铿锵,昭如日月。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记载,说的是曹操斩粮官一事,原文如下: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后军中言太祖欺觽,太祖谓主者曰:‘特当借君死以厌觽,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

因为粮草不足,曹操同意粮官的建议,用小斛向士卒发放粮草。当军中因受欺诈而感到不平时,曹操斩杀无罪的粮官以取悦士卒,稳定军心,并借此获得战争的胜利。

“杀一人千人惧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惧者,杀之;杀三人三军振者,杀之。”

——这就是乱世的残酷之处。

立春前,王琅策反郡中大姓与袁术手下两名南阳将领,里应外合打了一场大胜仗。除却实现将袁术赶出南阳这一战略目标,王琅还劫下一大笔财货辎重,收编万余反水兵卒,合计保存住南阳郡十之六七元气。另外,王琅曾在上次会议结束后私下里对刘表进言:“亲我者赏,逆我者抄,威信既立,资粮亦具,可放手施为以谋大治也。”于是以附逆罪为名,抄了一户死心塌地跟随袁术的当地豪族,杀鸡儆猴。

此后的发展与曹操杀粮官事件没什么不同。

把坏账全记到袁术头上的南阳百姓因袁术败退而被取悦,兴高采烈迎接王琅军入城,根本没产生过追回财物的念头。而被王琅麾下强兵猛将与王琅本人雷霆作风所震慑,南阳郡的世家望族们也纷纷收起轻视之心,一边配合刺史府官员接管南阳事务,一边观察事态变化。

又五日,王琅从扩充至三万的部队中挑出三千精锐,一千候补,在宛县驻兵。其余兵卒暂时停止操练,加入春耕农忙的队伍中,开展军屯。剩下的事情倒不需要她多操心,毕竟刘表乃是三国第一蘑菇党,人称种田小能手,只要替他解决外患问题,画好方针策略,在诸葛亮还没出山的汉末,内政上很难找到足以和他匹敌的对手。

翻翻案几上新送来的情报,王琅提起墨笔,在铺平的蔡侯纸上快速勾勒了一副郡县简图,又在图边空旷处提笔做注:

【初平二年七月】

“袁绍据有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破黄巾白绕,绍表其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荀彧弃袁投曹。”

【初平二年十月】

“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俘虏七万。”

“刘备往依公孙瓒,任平原相,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

“赵云从刘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孙坚阵亡,孙策扶棺曲阿,周瑜随之。”

“刘焉杀汉中太守苏固、州中豪强十余人、犍为太守任岐、校尉贾龙,阴图异计。”

【初平三年正月】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击破朱俊,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界桥南,大破之,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首级千余,再战,复大破之。”

“曹操击眭固、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

“荀攸与尚书郑泰、侍中种辑谋诛董卓,事垂就而觉,荀攸下狱,郑泰奔袁术。”

“袁术驻兖州。”

搁下笔,盯着密密麻麻做满批注的蔡侯纸看了一会,王琅的手指依次抚上冀州、兖州、司隶,最终停在益州。

第38章 厚德载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

赶走袁术、缴获大笔辎重人丁的王琅在南阳极力劝课农桑,恢复因黄巾之乱与袁术征敛而受扰乱的经济民生。除此之外,为了尽快收归南阳人心,王琅遣使持玉帛访取郡中贤才,亲自接待前来拜谒的名士,论经史,咨时政,宠以尊礼。

南阳韩暨,年少知名,举孝廉,司空辟,皆不就,变名姓隐居避乱鲁阳山中。山民聚众合党,欲行寇掠,韩暨散家财,供牛酒,请其渠帅,陈说安危利害。山民被他感化解散,最终没有当贼作乱。后为躲避袁术征召,迁居山都山。

王琅曾向邓羲打听南阳郡贤才,邓羲推荐的第一位便是这位韩暨。既然在郡中享有盛名,即便为了收获千金买马骨之效也该征召此人出仕,况且王琅回忆魏书,想起韩暨最后做了魏国三公,被陈寿评价为“处以静居行化,出以任职流称”,是位以积德履行、直亮不亏著称的延陵、晏婴般的人才,还改良过冶炼手工业,将传统使用的马排改为水排,效率是马排的三倍。

安排好春耕事务,王琅带上玉圭谒帖,亲自前往山都山聘请韩暨出仕,被应门的五尺童子以“家主出门访友”为由拒之门外。

春种秋收,皆是忙季,如韩暨这般的大才早一日出山也是好的。王琅虽然没想过能一次成功,但事到临头,总免不了生出几分黯然。维持住彬彬风度向童子道别,言明五日后再来,王琅怅惘不减,情之所致,信手拾了一根竹枝在微润的野径上题了一首五言短诗: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主人何所适,云深未可知。

嗟咏一遍,抛枝离去。

负责应门的小童被她那种坦荡率真的做派与翩然潇洒的风致所折,不敢随意抹去径上痕迹,反而将这片地方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待到次日晨时,韩暨的旧友听说王琅寻人不遇,担心这名雷霆手段的少年公子被惹恼,特地上门打探情况,无意间发现了这首短诗,当即便挪不动脚步。

王氏以书传家,王琅的书法先后经过王廙、王羲之、卫夫人等大家指点,自己又肯下苦功,早在东晋时就已经入流。到汉末临摹张芝书帖,又于长安得蔡邕点拨,书法大有进益,尤其行、楷二体,堪称独步一时。

以竹枝题字虽是破天荒头一遭,但她的根底摆在那里,对各处运力的掌握度又高,书写时反倒增出几分跌宕奇崛之美;再加上情动于中,得心应手,竟成了一张令人极为惊艳的好贴。

字是好字,诗自然也是好诗。

明明通篇的主题是寻隐者不遇,着墨却全落在了欲寻的隐者韩暨身上。前两句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典故歌咏韩暨身为处士,而能惠及一方的德操;后两句以白云喻人,取云之高洁,喻士之行能,合起来描绘出一个志节高絜,积德履行的儒者形象。

按这位公子如今的地位,遣使来聘已经算得上礼贤下士,此番亲自拜访延请,连主人的面都没见到,还能写诗赞叹对方的德行操守,这份心胸气度委实令人心折。

更妙的地方则在于,全诗虽无一字言及自己,但那种钦慕敬仰的情绪却很好地传达到了诗外,使一个思贤敬士,求才若渴的明主形象无比生动地呈现在人眼前。

此事一旦传出,莫说南阳,就是颍川士人也会忍不住动心投效吧?

韩暨的这名友人在短诗前感慨良久,忽然灵机一动,命随从将整方土取出,带回家中烤干烧硬,制成泥碑,以供拓印。因原诗由竹枝在地上写出,遂将其命名为竹枝帖。

不出所料,听闻此事的南阳士人争相前来观赏真迹,拓印碑文,一时南阳纸贵。

而作为这场佳话中的主角,韩暨再躲避也没有意义,于是在王琅第二次来访时招待交谈,只推辞了武陵太守的任命,请求治理鲁阳。

如愿请出韩暨又收归人心的王琅略略腾出手来,一边关注驻扎宛城的四千精卒操练,一边着意结纳新投奔的士子,其中有个勉强能算熟人的大名士,让王琅颇为惊喜。

“伯然先生?”

正是上次从长安前往襄阳的半途中遇到的颍川阳翟人赵俨赵伯然。

赵俨今年二十有二,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一同知名于世,典型的青年才俊。若按原本历史,大约自五年后的建安二年起,赵俨北上投奔曹操,从此由郎陵县长一路升到曹魏三公,胆识过人又多谋善断,刚毅有度而圆通和睦,军事、内政上的表现都相当出色,从无一步行差踏错,是位能让人彻底放心的干臣。

热情设宴,为这位已经名满天下的年轻俊彦接风洗尘,王琅不无好奇地问到赵俨投效自己的原因,得到了完全出乎自己意料的答案:

“公子闻过辄改,只此一点,已凌驾众人之上。”

赵俨执杯微笑,对自己早早投注、不啻于一场豪赌的判断坚信无疑。

他与郭嘉同乡同岁,知道对方之所以声名不显,主要是缘于弱冠匿名迹,不与俗接的原因,而密结交英隽,识达者皆奇之。那日同行荆州,见郭嘉一反常态,对这位少年公子交浅言深,屡次试探,赵俨也多留了一份心,收集关注起这位公子的动向来。

刺史刘表是经受党锢之祸的清流士人,不通军事,平时结交来往的人也多是文臣清流一类,膝下这名公子却具有极高明的军事素养,练兵、用兵的才华皆如天授,找不到任何师承痕迹。

在颍川旁观一阵,耳闻对方破孙坚、逐袁术、治南阳,一路走来,辉煌灿烂,赵俨虽然佩服郭嘉的眼光,但仍然没有动心。等到三月里听说对方折节下士,请得韩暨出山,赵俨立刻变卖产业,举家迁移荆州,自己则前往宛城投效。

才华天授、少年得志如斯,产生看轻天下士人的心态也是理所当然的,赵俨并不觉得有多意外。然而在郭嘉指出之后,这位公子居然一改先前高傲,折得下身段礼敬士人,称得上求才若渴,这种闻过辄改的素质却比自身才华更为可贵,更何况二者兼得?

自然是越早投效越好。



“初,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董卓,共秉朝政,不能收群下之心。卓故将校李傕等惧为允所害,乃从讨虏校尉武威贾诩之言,相率攻长安,聚众十余万。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六月戊午,引傕众入城,布与战城中,不胜,将数百骑以卓头系马鞍出走,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同去。允不听,卒为李傕所杀,布自武关奔南阳。荆州刺史刘表以布骁猛兵强,兼有诛卓之功,遂与之合,许屯穰城。

布自恃功臣,恣兵抄掠,民深苦之,弃家奔琅。时琅为南阳都尉,掌全郡兵事,闻之怫然怒,投袂起曰:“南都帝乡,竟致贼患!”整兵顿马,欲诛布以绝患。

荆人素不习战,而琅为女子,布意大不屑,部下众军士亦颇轻之。

七月,琅遣将邀战,而以义阳魏延领三千精卒设伏待之,胜,追蹑至汉水。布军士不识水性,溺死者数百,余众为琅俘虏收编,约合千人。襄阳亦出水师策应,示决裂之意。

布不自安,去从张杨于河内。李傕等购求布急,布又逃归袁绍。”

——《初平年间大事记》

七月逐走吕布,八月就是农忙,因为初春已做好全年计划,倒不至于有手忙脚乱的现象,起用了一批经过历史检验的能臣干吏分担郡务的王琅在南阳郡挨个巡视,了解各县秋收情况,其余时间大多花在维系与襄阳之间的关系、训练士卒、招募贤才良将上。

东汉裁撤执掌全郡军事的郡都尉一职,除了边郡仍做保留,其余只在用兵时设置,事毕即省,王琅先前担任的南阳都尉便是这么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职。逐走吕布后,都尉一职随之取消,王琅升任南阳太守,有权掌军、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不需要再请示襄阳。

话虽如此,王琅还是亲自书写了非常详细的文书,大小事全部上报刘表,又约束郡中官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