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根由于受到其他工会的压力,也在出汗。希尔告诉他:“马丁,不管你要争取什么,你们都做得太过火。”最后,布鲁根眨了眨眼。司机们体面地让步了,到星期二下午,大街小巷上又看到《新闻晚报》了。
希尔说:“沃伦,这事过去了,我希望我们的合作能继续下去。”
“雷,空袋子是站不起来的。”
希尔认为这话的意思是,他的会员能在报社战胜 《信使快报》后得到奖赏,可是权力的天平已经转向巴菲特一边了,就如希尔说的:“每一次罢工后的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
布法罗严重的经济萧条给这两家报纸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可争夺周日市场的战争仍在继续。《新闻晚报》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可差距仍然存在。5年后,它们的发行量是195000对265000,但它仍在赔钱,尽管赔得少了。
巴菲特买下该报后,它的税前损失已总计1200万美元。1982年初,芒格认为他们已经挖了一个永远填不平的坑。
如果不算《布法罗新闻晚报》和它遭受的赤字的话,我们本可以拥有7千万美元的资产和每年1千万的赢利。无论布法罗将来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百分之百相信它的赢利会比不买该报少。
过后没几个月,周日的发行量创下200000份的记录,虽然比《信使快报》还少一大截。同时,布法罗也盛传着会有一家报纸关闭的消息。巴菲特激动地否认了这个说法,说他从来没有过这个念头,可是这城市养不起两家报纸。
问题仍然在于,是谁先熬不住。到了9月份,《信使快报》倒闭了。
这家早报每年损失300万美元,是《新闻晚报》的两倍。《信使》的母体——明尼阿波利斯之星暨论坛报业公司的主席奥托。西尔哈说,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主要报纸《明尼阿波利斯报》的状况也不好。但他知道,蓝筹公司却一直能靠赚钱的喜诗糖业来维持。
《信使快报》关门的那一天,《新闻晚报》改名为《布法罗晚报》,并开始发行晨报。6个月内,它的发行量就涨到360000——远远超过了它的对手创下的周日读者的纪录,广告率也急剧上升,这也反映了这家报纸劫后余生的读者率和垄断地位。报纸办成个金矿,或者说是架收费桥梁。芒格的话很快就证明说错了,它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大钱呢!
报社在无竞争的第一年的税前赢利就达到了1900万(这些利润属于完全兼并了蓝筹公司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到80年代后期,该报每年赢利4千万,比巴菲特在蓝筹公司和伯克希尔的总投资还要多。他的循环投资链越来越强劲有力,印花公司为喜诗糖业提供资金,糖业为《布法罗新闻晚报》补充弹药,而 《晚报》这个摇钱树赚的就更多了。
巴菲特打破了员工们期望从中受益的美梦。《信使快报》消失后不久,巴菲特出席了在布法罗斯塔特勒宾馆举行的一次报社中层领导的会议。有人问他:“给新闻办公室的人实行分红制怎么样?”这听起来合情合理,那儿的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巴菲特冷冷地答道:“第三层(新闻办公室)没有谁能增加利润。”所有的人都呆在那儿。巴菲特只相信追求残酷却公平的资本家信条。巴菲特,《新闻晚报》的老板在困境中冒了极大的风险,而雇员们却不分担损失,现在他们也不能分享成果。
当时也在场的夜间编辑阿尔文。格林说:“我当时就发愣了。这话好像是对所有新闻办公室的人说的。”
雇员们的薪水都增加了,可没他们希望的那么多。格林说:“最大的失望是我们赢得了竞争,我们长了不少薪水,可也没什么特别的。”
在《信使快报》倒闭之后,员工的工资在《新闻导报》的全国排名中从巴菲特购买《晚报》前的第七名降到了第十三名。但《导报》的主席雷。希尔认为巴菲特实现了他的诺言。他说如果他处在那个位置上也会这么干的。
作为布法罗唯一幸存的报纸,晚报面临着过去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巴菲特在给伯克希尔的信中也指出,垄断的报纸就没有保证其质量的经济动力了。
业主们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利润来自完美的质量。这话听起来舒服,实际情况就没这么舒服了……不说质量好坏,垄断的报纸总能赢利……
巴菲特发誓要保证良好的报纸质量,他也大体上做到了。他的报纸保持了同样数量的广告新闻栏目,与全国所有日报相比仍是最高的。
巴菲特和斯坦。利普西还是好朋友,但他来报社不像过去那么勤了,记者们也听不到他读他们文章的消息了。渐渐地,手下人觉得有些失望。巴菲特还是个不错的老板, (也许)不会比别的老板刻苛。可是记者们希望他再大方一些——如果做不到慷慨的话。报纸没有了竞争时的精神。
李。考普拉走了,转向了广播业,最后成了美国政府在布法罗的助理检举人。他是一个闻风而动的纪实记者,曾经如此为巴菲特激动过。他仍时不时地与巴菲特通信。像其他不希望巴菲特做某些事的人一样,他的感情也很复杂。他说:“我期望的事没能实现。”“但迄今为此,我仍尊敬他。”他又补了一句。
与《信使快报》结束战斗的10年后,晚报走进了布法罗3/4的家庭——全国最高的城市报纸占有率。但布法罗比有两家报纸时更穷了,全市的总读者比《信使快报》时期少得多。
当然巴菲特有足够的权力和理由办周日报,或像其他城市的报纸一样的业务。可即使巴菲特没来布法罗,这个城市也同样养不起两家报纸。客观上,他只是帮着那双看不见的经济之手推了一把而已。一家报社还会倒闭,人们还会失业。恐怕在“人的那不可知的心中”,巴菲特早就想到过事情的发展该是这样的,哪怕他在法庭上。让我们看一下他对一位同事谈的关于另一家报纸生存的前景:
在过去的几年里,数以百计的报纸业主也在增加投资。我想这些所谓的专家们相信一个大城市允许不止一家报纸的存在、兴旺,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巴菲特在1972年写的,比他考虑《晚报》的事时还早了5年。他早就明白,不是第一的报纸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只是在布法罗证明了这一点罢了。
在伊利湖边,人们久久不能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报纸之战。很久以后,《信使快报》的老雇员们还对 《信使快报》倒闭嗟叹不已。就连他们的孩子都对巴菲特的报纸怀有敌意,可是每周跟胜利方的孩子们一样还得天天花钱买报。福斯的助手 (后来成了伙伴)丹尼尔。麦森嘀咕道:“巴菲特到底还是获得了垄断。”
12伙伴,回来
由于巴菲特经常在纽约、华盛顿和布法罗之间飞来飞去,他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苏茜醉心于演唱,尼尔。希达卡在奥马哈听了她的演唱,建议她当个专业歌手,她真的考虑了。比尔。瑞恩——巴菲特的朋友,一位投资经理——安排她在曼哈顿的几家夜总会试唱,其中有特兰普斯和舞厅。巴菲特在纽约的朋友发现她唱得不错。歌手罗克森。布兰特说:“如果在大街上,你看不出她是个富翁的妻子。”
当被召回纽约确定报酬时,苏茜开始讨论好的包装和外出演唱事宜。她甚至还同人才公司的威廉姆。莫里斯签订了合同。
1977年春,巴菲特忙于购买《新闻晚报》的时候,苏茜正在奥马哈的法国咖啡厅唱歌。她的同事们常常在演出结束后到巴菲特家喝一杯。巴菲特会和他们呆一会儿,然后躲到书房里,让苏茜一个人招待。“我有个印象,”
彼得说,“妈妈和咖啡厅的人来的时候,父亲就像个大男人。他总在楼上看书。妈妈和她的朋友们则像孩子。”
巴菲特家的隔阂如此明显。1977年4月他们庆祝银婚时,斯坦。利普西让一位漫画家画了幅漫画,巴菲特和苏茜在结婚蛋糕上各跳各的舞,擦肩而过。
他们的兴趣差异如此之大,当家里没有孩子时,苏茜感到更加失落。常来作客的画家肯特。贝罗认为他们的结合十分奇妙,就像异性相吸一样。更多的时候沃伦像躲进贝壳一样专注于某卷标准普尔的宗卷或独自沉思。在感情方面他与苏茜竭然相反,苏茜对贝罗说:“沃伦只要一本书和一支60瓦的灯泡就满足了。”
苏茜想要的当然不止这些。她很外向,感情十分丰富。她有体贴别人的天性,沃伦当然享受得最多了。女儿说:“妈妈花了大量时间帮助爸爸,让他干想干的事。爸爸则很专注、很迫切,他总是做同一件事。”彼得说得更明白:“妈妈的痛苦来自体贴别人。”直到深夜,苏茜才有自己的时间一个人听听音乐。
在奥马哈《世界预言》采访她的舞台职业时,苏茜说她很感激沃伦支持她唱歌。这篇采访在他们结婚25周年纪念日之后两天发表了,其中苏茜对巴菲特的描述被删掉了。谈起他们的恋爱史时,苏茜说她当时“正疯狂地爱着另一个人”,但最后还是听取了她父亲的意见,并发现巴菲特是个“了不起的人”。但她没说为他疯狂,也没说她仍然常常想起与米尔顿。布朗的那段浪漫史。经过25年,她还常想当初她要嫁给布朗,那么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布朗已是德梅因的一位成功的食品经纪人。)
那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俩,儿女出嫁了,在加州的欧文的《21世纪报》工作,就在她的大学旁边;豪伊则从南达科他州的奥古斯塔纳大学退学了,他在奥马哈附近开了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挖掘公司——靠从伯克希尔股票中赚的钱来买掘土设备,小彼得刚在斯坦福大学上学。
1977年9月,苏茜在奥菲厄姆演出了一晚上,那是奥马哈一家富丽堂皇的综合剧场,30年代时曾接待过阿尔。乔森和芭芭拉。斯坦威克。在那个特别的晚上,苏茜很感人地唱了首伤感的歌,她唱道:“让我们觉得还在恋爱,好吗?”
几天后45岁的苏茜离开了她丈夫,搬出了巴菲特在奥马哈法南街的家,
在旧金山租了个房间。(豪伊被突出其来的事情弄懞了,彼得则早有所料。)
苏茜说 (不论法律意义上还是别的什么)她并不是与丈夫离婚,她只是早就想自食其力了。
这是对巴菲特的一个沉重打击,他感到震惊、无助、无可挽回。他原有一个逃避一切不快的港湾,使他能专心工作,现在他的港湾破灭了,他的家不再温暖不再快乐了,他失去了苏茜对他心灵的抚慰,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他对姐姐说:“25年来,苏茜一直是我心中的太阳和雨露。”
独自一人,巴菲特不明白为什么她感到孤独,要离开这个家。给她打电话时,他嚎啕大哭。苏茜安慰说,她离开只是个调整,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不是完全决裂,他们还可通电话,一起旅行,甚至还像往常一样去纽约和拉古纳海边度假。她保证,他们仍是夫妇,但关键是,“我们各有所需”。
沃伦的女儿回家陪了他几个星期,小苏茜得到了沃伦的温暖和关心。凑巧的是,她短暂的婚姻也正处于破裂的边缘。她给空荡荡的房子带来了生机,并帮她父亲做家务,免得他一天到晚吃爆玉米花,脏衣服堆满地。巴菲特对小苏茜也很疼爱,同时对她操持家务的能力感到吃惊,“她一下午就能把洗衣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不常谈到母亲,”小苏茜回忆说:
那时他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记得他坐在椅子上看书,谈谈洗衣房的事,我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什么也没改变。只要你放放妈妈回来时开门、关门和招呼 ‘回来了’的录音带,你会觉得她还在这儿。”
那些一向称羡巴菲特有个美满家庭的亲戚和朋友也对此感到震惊和悲哀。但沃伦夫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离婚。虽然苏茜呆在加州,他们仍每天通话,一到圣诞节,他们还和孩子们团聚在拉古纳的海边住所。春天来的时候,沃伦和苏茜还和平常一样去纽约度两周假。
巴菲特的女儿说,情况稍稍好点儿了。巴菲特发现他妻子的变化不大。
可以看出,他害怕只是因为担心有什么大变化。他打算住到南加州去,那儿离大多数家庭成员近一些,可终于没有成行。部分原因是因为那样就得离开他温和忠诚的秘书戈拉德。凯丝。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讨厌改变自己的一贯做法,放弃熟悉的一切去重新开始。
相反,苏茜住在一个像学生公寓一样简陋的住房里,房子里摆满了一些小姑娘喜欢的玩意儿,如米老鼠电话。她对这样自由独处感到满足,毕竟她直到中年才有这种感觉。苏茜在生活中有自己的空间,沃伦也不愿就此与她发生矛盾。他们的家庭成员也理解苏茜有自己的需要。他们也一如既往地保护沃伦,让他能更好地干自己的事。他的妹妹罗伯塔写道:“我们不让沃伦受到伤害。我不知道那是怎么发生的,它就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苏茜比任何人要爱护沃伦,她仍关心他。她在编织关系网上和沃伦同样出色。她甚至劝奥马哈的几个女人请沃伦看电影,或为他做晚饭,其中一位叫阿斯其德。门克丝,一位31岁声音温柔的法国咖啡厅的金发招待。阿斯其德为巴菲特做过几道汤并且开始去看望沃伦。苏茜对此十分支持。
如果说在奥马哈还有交往比巴菲特广的人的话,那就是阿斯其德。门克丝。她住在市场区的一个阁楼里,附近到处是理发店和咖啡厅。她出生于拉脱维亚,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来到了奥马哈。她自幼丧母,做侍者的父亲把她寄养在孤儿院里。别人对阿斯其德最多的评价是“幸存者”。她是旧货店
的常客,但即使穿旧衣都显得美丽、聪明。如身材小巧,面容姣好,显示着她的血统。一到冬天,她会裹着阿富汗皮毛大衣,牵着条红毛狗,冒着奥马哈的寒风在雪堆中穿行,看上去像《辛瓦格医生》中的一个角色。
阿斯其德似乎认识奥马哈所有放荡不羁的人。巴菲特的侄儿——住在法国咖啡厅楼上的汤姆。罗杰说:“每当奥马哈的雪季来临,人们被暴风雪堵在家中的时候,阿斯其德就和V。梅尔特的厨师一起为大家做晚饭。”她喜欢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但不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