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入门后,术赤就始终与成吉思汗保持着平等对视的姿态,加之此时全身所散发出来的凌厉斗气,使得他的豪言壮语之中充满了抗争与叛逆的意味。成吉思汗深知,这些抗争与叛逆的指向无疑都汇聚在自己的身上。
——儿子长大啦。成吉思汗在心中慨然叹息着。在术赤的心中,一种名叫“独立”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他正在执拗地摆脱着自己,拼尽全力地要将自己的影子从心中彻底排斥出去。父子之间的战争从他降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今天将是一场带有决定性意义的正面交锋。
——好吧,无论你究竟是谁的孩子,无论你是否在憎恨我,至少眼前这一刻,你的表现都无愧于苍狼的称号。既然身为苍狼的一员,你就有资格去自由驰骋,全力开辟属于自己的无尽天地!你的爱,你的憎,都将融入你的灵魂,给予你一往无前的动力!
“去吧,孛儿帖之子!记住你今天所说的一切!时刻准备着迎接最为艰苦的战斗,以敌人的鲜血来印证你的誓言吧!”
于是,成吉思汗将术赤、察合台与窝阔台三子一同召唤至面前,将第一道攻略指令赋予他们:
“从今天起,术赤接替博儿术的指挥权,察合台与窝阔台做为副将,率领右路军突破太行山南下,攻陷沿途的全部城市,伺机渡过黄河,继续攻击。如果没有机会,则从山西折返,继续扫荡阿勒坛汗的领土,直到中都城下!”
——天啊,这可是一次充满危险的远征啊!同样的想法在成吉思汗话音落地之时立即冲入众将的头脑之中。即使是他们这些身经百战的人物,也不敢说百分之百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如果交给博儿术,或许还不至如此。毕竟术赤还过于年轻,即使有过独当一面的经历,却与今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无论怎样不可思议,无论怎样惊奇愕然,成吉思汗的命令已经发出,就再也没有转圜的可可能。术赤一言不发地接受了命令,除了眼神愈发尖锐之外,再无任何反应。
老将博儿术的嘴巴微微蠕动了一下,但终于没有说出什么。他很清楚,即使自己说些什么,此时都已经无济于事了。这对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确实也没有旁人置喙的余地。然而,这个微小的动作也没能逃过成吉思汗的眼睛,他立刻说道:
“博儿术,你的任务有所改变,将随从大队行动,做为我的首席参谋,共襄军机。”
“喏。”博儿术怔怔地回答了一声,心情已经沉浸在对适才那个命令的忧虑之中。
“左路军就交给合撒儿来带领。你将从居庸关出发,向东攻击,直抵大海。踏平阿勒坛人的东北老家,将其连根掘起。在那天寒地冻之处,不但要击败敌人,更要与恶劣的天气作战,因此一切要小心从事,不要因寒冷而折损部队。”
“喏!”对于这个命令,合撒儿没有太多的异议。能够再次重掌兵权,已经使近来颇有失意之感的他满心欢喜。
“中路军由我与拖雷亲自率领,木华黎也随我一同出征!你和博儿术不仅要出谋划策,还要在战争结束之前将所有的用兵之道一一传授给拖雷,使他早日成熟起来!”
对于整个作战方案,成吉思汗有着绝大的信心。这种信心绝不盲目,而是经过审时度势之后的精心安排。两年来,他已彻底了解了金国的全部情况,这个国家虽然幅员辽阔,城市众多,然则,他们就必须分散力量来保卫这些领土和城市。即使它有着远远多于蒙古的军队,要想组织起象样的攻势,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调兵遣将,待其集合完成的时候,所有的战机也就此丧失殆尽。野狐岭之战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经此一战,金军已经彻底丧失了野战的勇气与力量,除了龟缩在城壁背后坐以待毙,就是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予自己的手中。
诚然,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也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即使通过对辽阳、大同、宣德等城市的进攻,蒙古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城战术。然而,这三支军团未来所要面对的城市又将有多少呢?只怕要超过一百座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谁敢保证自己在经历了近百场战斗之后还会平安无事呢?就边成吉思汗本人,去年在进攻大同的时候,胳膊上还不是受了箭伤吗?如果不是那次运气不错,自己也很可能会丧命。
“术赤也许会战死吧?察合台和窝阔台呢?处境也并不比术赤安全。”
这不仅是在回应术赤的宣言,同时,也蕴含着成吉思汗本人对亲子的期许。让他们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兵燹战火之中,经受铁与血的洗礼。自己这一代苍狼生长于苦难之中,自己之先辈乃至先辈之先辈又何偿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那么对于身为后辈者,更是其人生必经之路!尤其是身为可汗之子,那么他的生命就不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全体蒙古国民了,即使为国献身,也是理所应当!
这一天的酒宴弛续了很久,直到日落月出之际,方才告一段落。成吉思汗静静地坐在原处,看着老部下们纷纷走出宫帐,听着他们在帐门外殷殷话别,互道珍重。他知道,这道别之中别聚一番生死殊途的意味。一旦想到这些,成吉思汗忽然感到自己的全身燥热无比,再也安座下去。于是,他起身大步出门,身体还未站稳,一片白色的世界迎面直扑入他的眼底。哦,不知何时,天空下了雪,又不知停于何时。
这景象令成吉思汗的心头顿生迷离之意。这个安静的冬雪之夜里,天空阴霾,天地苍白,百兽潜踪,万物藏形。这其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天意对战争的走向又有着怎样的决择呢?太静了,过于安静了,静得没有任何答案!
苍狼们!你们难道在这雪夜之中都在沉睡吗?你们应该时刻保持着无限活力与过人机警啊!
仿佛是为了回应成吉思汗在心中的呐喊般,有一种声音于倏忽之间由远及近,骤然而至。成吉思汗立刻辨认出这种声音的来源,对于他来说,这声音正是他再熟悉不过地,也是此时此刻最为渴望听到的——战马奔驰之声。
更令他欣喜的是,这不是单人独骑的奔驰,而至少是一个百人队在行动。他们在开进至一定距离后便不再进,反而向左右分成两队,开始各自列阵,然后翻卷攻杀于一处。
“是谁在雪中操练兵马?”
成吉思汗下意识地问道。
“回可汗,是我新近提拔起来的百人队长,名叫三木合。”
回答者的声音相当平稳,与这雪的意境颇为吻合。
“木华黎,你的眼力还不够好,我看这个三木合应该足以胜任更高的职务。即刻晋升其为千户,授予把阿秃儿之称号。”
“雷霆雨露,皆出大汗。臣下这就将三木合唤来受封、领命。”
“木华黎,你过于小心啦!”
成吉思汗立刻洞析了对方的心理。身当蒙古帝国前所未有的国王封号,木华黎虽然表面上形若无事,实则内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近年来,他的言谈愈发少了,行事也更加谨慎起来。
“我的朋友!”成吉思汗拉住了木华黎的手叮咛道,“我若不能将信任交给你,那么这个草原上还有哪一个人值得相信呢?今后,凡是在你权限之中的事,不必有任何顾忌,放手去做吧!我们还要一起走得更远呢!”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的目光却越过木华黎的肩头,极目远眺,心情激荡。
——新一代的苍狼成长起来啦!
——听!他们的脚步多么雄壮!
——看!他们的爪牙何其凌厉!
——他们是希望,他们是光明,他们是无限的希望和永恒的光明!——
(1)这个完颜彝便是金末著名的大将完颜陈和尚(纪元1192—1232)。关于他于此后如何返回金国,怎样投身于抗击蒙古战争并取得一定的胜利以及其最终的结局,尽载于《金史》其本传。
(2)当时,黄河南夺淮河入海,故此整个山东也在黄河之北。第三篇 大海的怒涛 第六十一章 纵横中原
金卫绍王崇庆元年(纪元1214年)的倒春寒是那样的漫长,肆虐着一向有泉城之美誉的济南城。追随寒流之后扑来的是绵绵不绝的冻雨,它裹挟着利刃般坚硬锋锐的冰渣儿,疯狂切割着城市的街道与屋宇,阴冷的气息弥漫在大明湖上,千佛山前。这一切,对于这座一向以四季分明而著称的城市而言,是极不寻常的。往年此时,山间湖畔应该已经闪现出春天的绿色斥候,纵然南国春早北国迟,也不至如眼前这般凄风苦雨,满目萧然。后来,一些幸存者都说:这是蒙古人从北方带来的寒流。
诚然,自去年开春后,蒙古铁骑南下的风声就一阵紧似一阵,大金帝国屡战屡败的凶信亦随之传来。然则,这些消息对于这座远离边境的大都会而言,却如发生在月球上的故事一般,根本是不关痛痒的事情。
官方的应酬宴会照旧花团锦簇,街市上的交易同样如火如荼,至于四季留连于湖光山色、叮咚鸣泉之间的红男绿女们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战争就发生在与自己脚下的土地相毗连的地方。他们还忘记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整整二十年前(即金章宗明昌五年,纪元1194年),那条原本流过城市北方,注入渤海的黄河突然自行改变了河道,掉头南下,夺淮河之道冲入黄海(1)。这次改道的地点发生在济南西面数百里之外的河南阳武,决口所形成的千里黄泛区则远在南方,根本未对本城造成任何伤害。然而,这个地理变化却将城市的北方彻底暴露于坦荡如砥的华北大平原之上,游牧民族一旦突破了长城的防御,便可一路南下,直薄城壁之前。然而,这些寄生于庞大帝国肌体上的人们都不可能想到,有朝一日,巨兽会遭到攻击,并于短时间内即告倾颓。
当时的济南城,是远近闻名的北方大邑,户三十余万,人口超过百万。立在城壁上眺望四野,但见小清、大沙、玉符等河流如同一条条温柔女子的手臂,婉约地抒展于左右,使得这座城市有着充足的水源,形成了湖泊相连,水网纵横的北方江南景象。
当时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对济南风光情有独钟,曾赋诗赞之道:“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做济南人”。元好问之爱济南,勿宁说对某一湖泊的独殊钟爱,遂欣然为之命名为大明湖。诚然,这片水面及其周边,凝聚了济南的七分灵秀与十全繁华,白昼间的觥酬交错轻歌曼舞自不待言,即使深夜,桨声灯影亦绵绵不绝,直至通宵达旦。
世人皆言,济南有七十二泉,其实真正的泉源数量远不止于此,几乎没人能说清楚究竟有多少。这些泉水与湖泊融会贯通,却又泾渭分明,湖因泉而增色,泉因湖而添光,辅之以芙蕖菡萏、接天莲叶,愈发美不胜收。沿湖之畔,古木森森,人工修葺的园林比比皆是,其间所满载的,是无数千子佳人与风流韵事。早在元好问出生前的八十余年,著名的才女李清照就是在这里与她的那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夫君赵明成初次相会,不久即偕百年之好,成为那个耳目空前愉悦,诗歌浸透灵魂的时代中最为浪漫的传奇。诚然,他们与元好问也都是这座自先秦时代即以历下书院而开千年文采风流的城市中值得首推的人物。
济南不但有着盛极当世的人文风物,更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因背负群山而盛产石材,此外还有生产原木、成衣、书籍、药品、饰物、舟车等等各种商品的工场。同时,发达的蚕桑业使得这里所生产的丝绸名扬天下。
城南的千佛山自纪元七世纪起开始不断修建佛寺与摩崖造像,称之千佛,实不为过。其实金国佛教昌隆,每年登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即使是眼前的寒风冻雨,亦不能阻挡这些信徒们的坚定意志。这一天,在那座建于宋代的灵岩寺宝塔的顶层,正有两名男子凭栏驻足,俯视着山道上密密麻麻的朝圣者,彼此小声交谈着。
两个人都相当年轻,其中岁数最大的那人不过三十出头,另一个则是不过二十余岁的青年。只听那青年人问道:
“武叔兄,请你勿必据实告诉我,北方的战况究竟如何?”
三十余岁的男子虽是平民打扮,但满脸的英气与罩体的官威,却透露出此人的武将身份。对于青年男子的问话,他并不急于回答,只是凝神眺望着着锁住群山的寒烟冷雾,似乎极力要以目光将其穿透一般。在青年人的几番追问下,他才缓缓开口道:
“裕之,只怕这次你做不得济南人啦。”
“什么?”
青年人的脸色倏然一变。他正是元好问,“裕之”是他的表字。这一年,他刚刚二十五岁,却以其出类拔萃的诗文在金国朝野之间博得了极大的文名。那位年长一些的男子名叫严实,字武叔,出身世代将门之家。自蒙古入侵以来,朝廷连败,为缓解兵员之不足,因此下令各地可行招募义勇军,以增强城市守备力量。严实本人依靠家族声望,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支人数可观,颇具战力的军队来到济南,得到了嘉奖,并被授予治中的官职。相较于本地守军,他的部队纪律严明,不仅每日操练且从不扰民害民,被本地百姓誉为名副其实的“义军”。元好问与严实是总角之交,因此他的此次济南之行,严实的地主之谊自是责无旁贷。
凭心而论,严实的款待是相当周到的,然而元好问却对他身为一方之保障,却绝口不言北方战事的行为颇为不满。连日来,他屡次以忠君爱国之思来激励这位童年挚友,希望他能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做出一番彪柄青史的大事业,可是直到适才,对方的回答使他依旧不得要领。
好问的焦躁引得严实的态度愈发暧昧,仿佛是在故意逗弄他人似的。
“裕之啊,你的名字起得很好,真是名如其人呢。”
“不错,我是再不停地追问,可是你从来没给过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受到好友的调侃,好问有些生气了。
“不要这样无情嘛。裕之的年纪也不小啦,怎么还是象儿童一样天真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好问深知,眼前这个男子的天生毒舌一旦无所顾忌地展现全冒,今天的谈话就会步此前多次谈话的后尘,被引往离题万里的舌战歧路,最终不了了之。这绝非他之所愿。
“我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你认为我可以凭几千人马去完成四十五万正规军都做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