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镕基传-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债」领导小组副组长。

这三个人也是因为在朱熔基刚刚到国务院任副总理时,对他的工作颇为支持,才被他提名调到自己名下的「直属机构」。

为了加强生产办的「人事实力」,一九九二年四月朱熔基,又调来吉林省省长王忠禹出任生产办常务副主任,使其成为他的办公室推动日常工作的主要执行者。

重用王忠禹提高生产办地位

王忠禹一九三三年生於吉林长春郊区农村,幼年时接受私塾启蒙教育,後来就读於长春市自强小学及吉林省省立二中、长春市立三中(即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前身)。一九五零年考人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攻读制浆造纸专业。

一九五三年毕业後被分到吉林造纸厂担任技术员,一九五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後任过该厂车间副主任。在「文革」期间,王忠禹曾被戴上资产阶级黑干将的帽子。七零年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

七一年五月中共因急於生产《毛泽东选集》用纸,需要它的技术,便把他调回吉林造纸厂任生产调度组的副组长。後来升任该厂计划科副科长、厂办公室主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七九年被提拔为吉林省第一轻工业厅副厅长,随即任厅长。

一九八一年王忠禹作为中共第三梯队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一九八三年从中央党校毕业後,先是担任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成为时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强晓初的主要智囊。一九八四年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一九八五年高狄被任命为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王忠禹同时被提升为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主管宣传文教工作。八七年在中共十三大上获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一九八八年高狄(「六四」事件後,被任命为(人民日报)杜长)的职务,被原河南省委书记何竹康替代,王忠禹随即兼任吉林省副省长,辅助同时兼任吉林省省长的何竹康。次年一月王忠禹代理吉林省省长,三月正式解除。

据中共报刊报导,九一年江泽民、朱熔基访问吉林时,王忠禹曾经陪同视察,洽商处理问题,他的才干和眼光受到朱熔基赏识。这可能是他上调北京的主要原因。其实在这之前,中央也曾考虑把他上调,但其後并没有落实。显然,朱熔基是提拔王忠禹的伯乐。

朱熔基之所以提拔王忠禹到自己手下,除了因为他长期在大型企业工作,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外,中共国务院有人还分析另一个原因:因为在王忠禹到任之前,朱熔基的生产办所任命的副主任,全部都是从副部级岗位上平调进去的。朱熔基曾因此向中组部建议,鉴於生产办的地位应该同国家计委一样,比国务院各部高半格,所以生产办副主任的前两位应该是正部级待遇。

建议提出後,中组部迟迟没有答覆,於是朱熔基干脆平调一个原来就是正部的干部进生产办,以证明该机构在国务院中的地位。

尽管生产办的阵营越来越强大,但它毕竟不是国家经委,而只是国务院的一个办事机构,仅能管企业的生产,而当时许多企业正逐步集团化,经营已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在这种变化之下,原来的机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生产办在企业管理上,缺乏法理上足够的权威。

大经委小计委

这个时候,在中共建政之初即充当首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薄一波,出了一个「大经委,小计委」的主意,该设想中共中央曾以白头文件下达,而且获得邓小平的支持。

有人甚至认为这是邓小平策划的政治游戏中又一场精彩片段。通过设立国家经贸办,再次向陈云控制的「鸟笼经济派」要权。将属於国家计委和其他部委,对国家大型企业的控制权,移交给朱熔基挂帅的经贸办。

这样一来,使得国务院的国家计委仅仅负责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法规制 定等工作,中国大陆经济和外贸的实权就完全落在了朱熔基手中。经贸办於九二年 六月十一日正式成立後,新华杜只发了一百多字的小消息,但这一机构的职能是前所末有的。

《中国青年报》随即刊登出所谓「独家新闻」,称经贸办是横跨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的宏观调控机构,是一种新型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雒型,以适应「宏观管住,微观放活」的改革要求。经贸办未来将扩充职能,最後扩编成立为国务院下,主管经济贸易事务的最高层级单位……经济贸易委员会,地位将超过现在的国务院排名第一的超部级单位……国家计委。

而经贸办的官员更扬言说: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经贸办是国务院唯一的经济贸易管理机构,国家计委的职能将缩小到以市场信息为主,相当於一个国家级的经济贸易谘询机构。

当时,中共的政府机构改革已排上日程表,其趋势是部、委不再拥有直属企业,或转为行业总公司,人员、机构大幅度精简。而在机构精简的势头中,唯独经贸办要在原生产办的基本编制上扩编,显然是要把一些部、委的部分职能,移到经贸办来。

观察家们认为,在中国经济中,市场经济的比重已超过计划经济,「以产定销」正向「以销定产」的方向转变。在此形势下,成立经贸办的主要目的,绝非仅仅是让它填补经济机制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真空,也非单纯地对生产和流通两大领域的宏观调控,和日常工作协调一手抓起来。

经贸办无疑是生产办职能的延续,它下设十个局建制,分为生产调度局、生产计划局、企业管理局、技术改造局、科技局、资源节约和利用局、质量局等,人员编制二百五十人。


第十章 从改革的马前卒到权力的核心层(下) 

所有企业的大老板

国务院经贸办副主任包括李岚清、王忠禹、张彦宁、赵维臣、李祥林、杨昌基、徐鹏航、陈清泰、石万鹏等九人,大部份为生产办原来的负责人。新任者包括李岚清、徐鹏航、陈清泰、石万鹏。

徐鹏航生於一九四零年,湖北黄梅人。一九六四年毕业於湖北省农业机械巷科学校。历任大冶县钢铁厂副厂长、党总支书记,大冶县副县长,中共黄石市委副书记,黄石市市长。一九八五年任湖北省副省长。一九九二年十月任国务院技术监督局局长。

陈清泰历任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二汽集团董事长。

石万鹏历任国家经委交通局副局长,国家计委生产调度司司长。一九九一年十月任国务院生产办副秘书长。

经贸办开张之後,朱熔基即开始利用企业集团的组建,将企业从中央部委和地方主管部门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实体。大批的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後,力量扩大,可以撇开官方的渠道,有自主权地按市场规律去安排自己的生意,而朱熔基则成为了国家所有大型企业的大老板。

从九二年六月,李岚清出任经贸办笫一副主任时,即正式成为朱熔基的副手。李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不爱出风头,改革派得势时,他的才干可以得到发挥,而保守派得势时,他亦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或屈服於压力,或逃避,不至於与保守派产生争执。

但李岚清亦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性格和工作作风正好辅佐朱熔基:另一个有利於他们合作的因素是,他们都获得中共元老薄一波的赏识。

李岚清作为中共开放早期引进外资和科技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外贸体制改革的主导者,这些「政绩」虽一度遭到非议,但最终获得最高层的肯定。更利於李岚清的是,召开「十四大」的九二年,正是中共外贸获得猛进的一年,总额超过一千五百亿美元。

李岚清一九三二年出生於江苏镇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的影响,使他自幼好学,并能接受正规教育。四十年代末,李岚清即就读於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而且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担任了该校学生会副主席。

一九五二年大学毕业,李岚清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几年後被派到苏联利哈乔夫汽车厂和高尔基汽车厂实习。

五七年李岚清回国之後,再到长春第一次车制造厂计划科当科长。他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厂长饶斌的注意。饶任过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中共建政後即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李岚清成为副手

五九年,饶斌调到北京任一机部副部长。由於李岚清擅长写作,又有留学经验,亦随饶斌调到北京,任娆斌的秘书。

这对於李岚清的仕途是关键的一步。当时一机部部长为赵尔陆。赵是中共早期重要军事领导人,任过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五五年获上将军衔。中共建政後,赵主要担任国防工业系统领导人。

赵尔陆对李岚清极为欣赏,曾亲自将李介绍给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六零年,赵尔陆调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第二年饶斌也调任同职,李岚清成了国家经委主任室的秘书。

「文革」开始後,薄一波、赵尔陆均遭到冲击。薄一波被打成「叛徒、三反分子、刘少奇爪牙」,赵尔陆更被迫害至死。

李岚清亦受到波及,国家经委企业管理局科长职务被免除。六九年到七二年,李岚清被下放到国家经委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了三年。不过,那段备受压抑的精力,成了日後从政的本钱。假如他在文革中对赵尔陆、薄一波踏上一脚,他就难有今日的辉煌。

薄一波正是八零年代以来中共人事的主要安排者。从某种程度上讲,李岚清受益於薄一波这位「老首长」。

一九七二年,李岚清得以复出,被调到华中支援三线建设。当时他的老首长饶斌任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厂长,李岚清因而得以出任计划处副处长、发动机厂党委第一书记,後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厂指挥部副指挥、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

长期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实践,使他对中国的企业管理有第一手经验,知道中国企业的弊端所在,这为他後来的主持外贸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九七九年七月三十日,中共五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和管理全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对外经济贸易部成为其所属单位之一。当时薄一波已经获得平反,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经济,饶斌则调任一机部部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李岚清也被调任国家进出口委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李岚清虽是第一次涉足中共外贸系统,但他在这方面的才干很快显露出来,他利用政府贷款扶植优质出口商品的生产,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外贸出口基地。

一九八三年四月,李岚清调任天津市副市长,主管对外经贸、开发区、旅游、港口管理等工作,辅助当时的天津市长李瑞环。天津人对他的评价是:颇具开拓精神,且建树甚多。

李岚消在天津的政绩主要有三件事,一是主持创建了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第二是积极参与要求中央下放天津港口的权力;第三是参与了天津经济开发区的筹建工作。

经贸委地位扬升

天津的工作经历,为李岚清积累了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在李瑞环与陈伟达(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的斗争中,李岚清比较支持李瑞环,李瑞环八九年成为中共权力核心层政治局常委的成员,对李岚清的晋升自然有益。

八五年结冻「外放」生涯,回到了经贸部,任经贸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据知情者透露,李岚清当时返回经贸部,系赵紫阳亲自点的将,要李主持外贸体制改革工作。八七年十一月在中共十三大上,李岚清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当时的部长郑拓彬是一个「外贸元老」,五三年开始即在外贸部工作。郑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不适应外贸的发展,经贸部的日常工作多由李岚清主导。

李岚清在副部长任内大刀阔斧,除主持创建保税区外,还对外贸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九零年十二月李岚清替代郑拓彬,正式出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

九一年元旦起,中共对外贸易实行取消出口补贴、「自负盈亏」的新体制,这是李岚清上任放的第一把火。其後继续推出一系列大的改革措施,呼吁尽早颁布实施「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法」,进一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使中共外贸出口体制,逐步符合国际贸易规范。李岚清也因此塑造了自己「实干」、「改革」的个人形象。

一九九二年十月,随著朱熔基正式进入党的核心决策层,李岚清成为政治局委员,并等待在次年召开的八届人大上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经贸办的领导力量被再次加强。

一九九三年三月在中共十四大上,王忠禹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杨昌基获任中纪委委员。自此,人们已经明白朱熔基已经开始扮演第一副总理的角色,主管国务院大部分工作,而李岚清则接替朱熔基刚刚进入国务院时的角色。

在九三年三月的中共八届人大上,经贸办正式升格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由王忠禹出任主任。

九三年五月七日,经济贸易委员会正式挂牌办公。王忠禹在中外记者会上说,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熔基和副总理李岚清共同主管经贸委。经贸委作为国务院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搞好宏观调控,协调服务。

九一年六月,朱熔基除兼任国务院生产办主任外,另一个重要的兼职是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组长。所谓「三角债」是指甲欠乙的债,乙欠丙的债,丙又欠甲的债。

但作为中国商业现象的三角债,其本质并非只是商业现象,而是经济体制中所存弊端的外在表现,因而要处理起来格外困难。

「三角债」死结难解

八八年李鹏亲自抓过「三角债」的问题,他强调制度化、统一化,要把大型工矿企业、重点项目、主要产品都集中到中央计划内,搞「全国一盘棋」,结果是一筹莫展。

在八九年春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李鹏不得不坦承:「三角债、产品质量、生产效益,这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後来常务副总理姚依林又接管清理「三角债」的非但问题末获解决,「三角债」现象反而更加恶化。

到一九九零年七月,大陆各企业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