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镕基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中共干部中,与朱熔基同龄者,只有一小批中共烈士子女(如李鹏、邹家华等)或自幼在延安等地中共所办的幼稚园、中小学里成长过的「太子党」成员才有资格说自己是「在党的怀抱中长大的」这样的话。

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角度,朱熔基应不会不顾事实地闭著眼睛便把自己往「红色血统」的背景圈子里拉。再说近些年来,包括李瑞环、陈希同等中共高官,都以自己的平民出身为荣,更何况朱熔基呢!

第二章从红色青年到反党右派 

朱熔基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地长沙是中共早期活动主要基地之一,中共创始人毛泽东、何叔衡二、三十年代曾在长沙掀起新文化运动,兴学办报,宣传赤色理论。虽然後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共产党势力都无法在长沙城里进行公开活动,但当时赤色即为「进步」,激进才是青年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诉求,已经是那个时代的风尚。

就如同现今中共集权统治下,仍然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最容易滋生反叛思潮一样,朱熔基在长沙时虽然年少,但他所在的中学是最容易被赤色宣传渗透的地方。再加朱熔基那特殊的生活经历与贫寒的家庭环境,这一切都为朱熔基进入大学,正式走上社会後立刻崇尚共产党红色革命,并很快成为中共外围组织团结拉拢的「红色进步青年」奠定基础。

这段「进步青年」的经历,为他日後成为中共领导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历史基础。不过朱熔基在追随中共之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十年之後,他竟被他所效命的共产党当成不共戴天的敌人,打成「反党右派」。

一九四七年夏天,朱学方好不容易才借到一笔钱,立刻打发一侄一子赴上海报考大学。「三场」既毕,捷报传来,兄弟双双「中举」。而朱熔基更是一石两鸟,同时被北京清华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录取。随即,他於同年八月赴北平,正式进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 

清华大学生涯

就在朱熔基刚刚进入清华大学的时候,中共中央曾用密电把毛泽东的一篇文章《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发给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党领导人,文章中说:「由於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的压迫和我党坚决保护群众利益的正确方针,我党获得了蒋介百统治区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贸产阶级的广大群众的同情。这些群众,因为挨饿,因为政治上受压迫,因为蒋介石的反人民的内战夺去了人民的一切活路,他们就不断掀起了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斗争,它们的基本口号是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而这个「反饥俄,反迫害,反内战」的口号正是清华大学在四七年五月全校罢课示威时提出来的。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後,清华大学等校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大受鼓舞,把北平地区,尤其是清华大学的赤色学生运动搞得如火如荼,以至清华校园被人称为「小解放区」。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後,清华大学的一些老教授回忆说:现在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情绪很像一九四七年到四九年那段时间。当时,整个清华校园里,拥护政府的言论绝对没有市场,热血青年中,十之有八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中共的宣传,或多或少地参加过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政府活动。而朱熔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进入了清华大学,思想观点是自然非常快地倒向了左倾一边。

在共产党清华大学地下党成员的极力游说和拉拢下,朱熔基进校没有几天即答应要多做一些「进步工作」。此後的一段时间里,他虽然没有像许多中共学生地下党一样,不惜荒废功课也要「把一切交给党安排」,但在同他一样重视学习成绩的同学圈里,他算是最热心於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反蒋爱国学生运动」的。进校不久,他即正式参加了中共北平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但仅仅是个普通盟员,没有在组织内担任任何职务。

海外的中共人事专家所著文章中,曾介绍朱熔基在大学三年级时,出任过受中共领导的清华大学赤色学生会主席。而中共新华杜九二年十月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会领导机构成员简历」中,关於朱熔基的部分,仅仅提到了他大学时代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和四九年十月加入中共的内容,并没有介绍他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一事。

朱熔基本人在八八年四月向上海市人大代表介绍自己身世时,也仅仅提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即投身学运,亦末提到担任学生会主席一职。

中共地下党一般成员

朱熔基当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的一位同班同学明确指出,当时朱熔基仅仅是个热心赤色学运的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一般成员,其地位距中共地下党的核心组织尚有好大一段距离。

不过,中共对外公开宣布的「朱熔基同志简历」中,介绍他是「一九四九年十月入党,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一九四七年至五一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并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

按照中共的惯例,在计算中共领导人「参加革命」的年份时,不一定按其入党时间开始计算,因为有很多中共老干部早在正式入党之前即已经开始为中共服务。

那麽,朱熔基的简历中提到他是「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参加工作」,想必是已经在当时的清华大学里担任了共产党外围组织的负责工作。而他的这一经历,对於他晋升中共高层,并在中共高层中与其他人比资历的时候还是十分有用的。

对於朱熔基来说,如果在个人简历中仅仅说明自己是一九四九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话,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不勇敢」,因为当时中共已经基本取得了整个中国大陆的政权并正式建国。而强调「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参加工作」给人的印象就不一样了,因为一九四八年的北京还处在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所以这个时候接受共产党的「红色启蒙」是做好为共产党的事业流血甚至牺牲之准备的。

在现在中共央政治局的七名常委中,江泽民、李鹏、乔石和刘华清都比朱熔基「参加革命」的年代早,而李瑞环和胡锦涛比起朱熔基来则是「革命晚辈」。

如果仔细分析中共十四大以後公布的中央领导人简历的话,就会发现至少江泽民和李鹏的俩历中,都强调了他们在正式加入中共之前即已经「参加工作」。江氏的简历中介绍他是一九四六年四月加入中共,但「一九四三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而李氏的简历中介绍他是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入党,但却是「一九四一年三月参加工作」。事实上,李鹏一九四一年三月,只是刚刚被其养父周恩来从重庆接到中共根据地延安读书而已。

江泽民和李鹏之所以要刻意把自己的「参加工作」时间,提前到入党时间之前,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属於「抗战干部」之列。

按照中共政权对干部的资历划分,分别分成「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後」。所以无论是朱熔基还是江泽民和李鹏,因为强调了自己在入党前即已经「参加工作」,就等於分别将自己的「革命资历」提前了一个时代。

革命资历的强调

在这种事情上如此认真,可能会被未能深入了解中共政权之种种特征的「局外人」看成是「小题大作」,其实不然。以中共提出「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为「不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老干部规定出了种种优厚待遇一事为例,如果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前「参加工作」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後,叫「离休」,且仍然享受在职工资的百分之一百。而在四九年十月一日之後「参加工作」的,退下来以後则叫「退休」,而「退休」工资最高也只能拿到原工资的百分之九十。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即大陆的所谓「国家干部职工」在填写档案中的个人简历材料时,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为一个明确界限,在这个时期界限之前,只有具备了为共产党工作的经历才能是「参加工作」(与「参加革命」的说法是同义词)。

至於在这个时间界限之後,因为整个中国大陆已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只要是当了一个公有制企业的工人或普通党政干部就算「参加工作」。比如李瑞环的「参加工作」时间是一九五一年七月,当时他是刚刚扔下锄头换了把斧子,从天津农村进北京当了一个建筑队的木工,其入党时间则是在一九五九年九月。

胡锦涛的简历上则写明是一九六五年参加工作,一九六四年四月入党。原因是他刚刚入党时还是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而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算「参加工作」除非你是从工作岗位上进入大学学习的所谓「调干生」。

清华大学虽然是个理工科学府,但由於该校在抗战结束之後至中共和平占领北平之前一直是中共在北平进行地下活动的主要据点,一度有所谓「小解放区」之说,所以当时的在校学生担任中共赤色学运负责人者不是少数,当年参与中共学生运动的经历,自然成了日後活跃於中共政坛的重要资本。

清华大学及当时北平其他大学里有朱熔基同样的领导或参加赤色学运经历者,不少都成为日後的中共的重要领导人。比如已经在中共十四大时下台的中共著名左派、前国家教委第一副主任(现职为第八居全国政协常委)何东昌:在十四大上由原来的中央候补委员晋升至中央委员的北京市委副书记汪家;现国务院国务委员兼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佩云;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北京市委书记(现职为第八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锡铭;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现职为国务院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现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任建新等。

至於已经离休或「退居二线」的中共高级干部中,出身於当年北平学生地下党者,更有数百人之多。而当时包括朱熔基在内的这批中共赤色学运分子的领导人中,现在还身居中共政坛高位的有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
'网 //。517z。'

中共「清华帮」的代表?

朱熔基进入中共政权的核心层後,海外即有评论称他为中共政权内「清华帮」势力的典型代表。原因是中共高层中,除了上文已经介绍过的清华大学出身者外,还有一大批是中共建政以後陆续从清华毕业步入中共政坛者。

因为中共政权从邓小平时代以後开始著力提倡干部「四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再加之随著时代的久远,靠「打天下」之功劳权居高位的大批「工农干部」已经辞世或离退,所以如今的中共高层领导人中,绝大多数无论是否真正具备所谓「四化」标准,但仅仅从学历上看,应该说是大都实现了「院校化」了。那麽,如果以他们所毕业的院校划分的话,出身於清华大学者肯定是比出身於其他各校的都多。

早在五十年代,清华大学因其在整个大陆的学术地位,再加之当时中共又下令在该校设立了一批与现代国防科技密切相关的「高、精、尖」专业,该校又一度成为中共高干子女云集之地。

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女刘涛、贺龙元帅之子贺鹏飞、曾任中共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之于乔宗淮,和中共元老陈云之子陈元等一大批「太子党」成员都留在该校入读。加上中共近年来重视提拔技术官僚,使清华大学成为培养当今中共高干最多的学校。

与清华大学齐名,以文科为主体的北京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中,反而较少有人出任中共高官。北大的人讽刺说,清华大学的学生思想循规蹈矩者多,较符合中共选拔人才的标准。北大人则自由开放,不习惯买当权者的帐。

大陆民间有现在国务院由「留苏派」和「清华帮」控制的说法。「留苏派」的代表是李鹏,有人也因为江泽民去苏联学习过而把他也算做「留苏派」的典型代表,而「清华帮」的代表是朱熔基。

九三年七月初,因为曾有留苏背景的中共国务院国务委员李贵鲜兼任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职务被免掉,而由主持金融、财政治理整顿工作的朱熔基兼任这一职务,於是海外媒介再次掀起了一场「留苏派」被「清华帮」击败的宣传热。

虽然这种划分无疑是过於简单,但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如今云集中共政坛,且有多人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均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对於朱熔基今後的「政治生态」或许有一种微妙的效应。

清华帮声势浩大

在中共高干中,四、五十年代毕业於清华大学者,除朱熔基和前面已经介绍过的人员以外,还包括中共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五零毕业放土木系)、前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康仲文(五二年毕业於机械系)、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张万欣(五二年毕业於化工系)、前天津市副市长张昭若(肄业)、化学工业部副部长王氓(五零年毕业於化学系)、前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龚育之(五二年毕业於化学系)、滕藤(五一年毕业於化工系)、前中共教育部长和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蒋南翔、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四九年毕业於机械系)等。

六十年代毕业於清华大学者,则有中共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六五年毕业於水利系)、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市委书记吴邦国(六七年毕业於无线电电子学系)、国家安全部部长贾春旺(六四年毕业於工程物理系)、国务院副秘书长李世忠(六三年毕业於电机工程系)、上海市市长黄菊(六三年毕业於电机系)、前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杜钰洲(六六年毕业於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白大华(六七年毕业於动力机械与农业机械系)、贵州省省长陈士能(六四年毕业於工业化学系)、青海省省长田成平(六八年毕业於土木建筑系)、国内贸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