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朱镕基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後来,马洪因为自己的元老资格,职回升得一度比朱熔基要快,曾先後担任过中国杜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国家机械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务院副秘书长职务。但後来则因为年龄偏大等原因,终於在正部级的领导职务上原地踏步数年,再没有机会继续升迁了。

待朱进入中共权力核心层时,马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他现在的主要职务是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被朱熔基尊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元老级顾问,其门下网罗了大批经济理论界的智囊人物。像被称为「吴市场」的大陆著名「市场派」经济理论专家吴敬涟等,都在他手下任职。另外,当年赵紫阳智囊班子中一批「六四」以後没有受到太重处分者,有一部分也归入了马洪门下。

党内黑手

朱熔基九一年从上海调进中央出任副总理後,当时香港《潮流》杂志上曾载有言忍宽先生的文章,介绍朱熔基一九七八年,曾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高级研究班进修,但中共所公布的朱熔基简历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笔。

经向朱嘉明先生证实,朱熔基确实是在七八年即已经被马洪收编进工业经济研究所。而言忍宽文中所说的朱熔基是在七九年才进入工经所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朱熔基七九年已经到了国家经委。

在工经所的一段时间里,朱熔基似无太多著作,被外界所知的,仅仅是一篇对当时由华国锋主政的中共高层盲目制定的过高而不切实际的经济计划指标,表示异议的文章。同时,他还提出建议,希望中央政府要尽快 立一套严格的制度,对贪污、受贿行为严厉惩处。

有意思的是,朱熔基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期间,大陆青年经济学家、曾是赵紫阳智囊班子重要成员朱嘉明,一度为朱熔基的助手、秘书。

朱嘉明其人一直是赵紫阳主政时期,被中共高层十分看重的青年经济学家,後来,因为中共政权八九年的「六四」镇压持坚决反对态度,与陈一谘等人起草「三所一会」《关於时局的六点声明》,在大学生绝食的天安门广场公开广播宣传。声明中要求中共「公开高层领导的决策内幕和分歧」,要求「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别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的特别代表大会」。

这个「三所一会」是指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陈一谘)、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所长陈锡文)、中国中信公司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朱嘉明)、北京青年经济学会(负责人王军涛和陈子明)。自此,「三所一会」成为所谓的「动乱黑手」,而其中的「三所」因为均有中共高层之背景,故被中共政权中的主杀派李鹏等人指认为「党内黑手」,而这个「党内黑手」的最大後台自然是指赵紫阳。

但是,无论是「党内黑手」还是党外「黑手」当时都已经无法左右形势,就在天安门开枪屠杀的前夜,朱嘉明愤而辞官出国,从此彻底站到了中共现政权的对立面。从一九九零年开始,朱嘉明成为被中共视为「反动组织」的「民阵」理事长。大陆在海外的民运组织「民阵」和「民联」合并组成中国民主联合阵线後,朱嘉明再次当选理事长。

更有意思的是,朱熔基刚刚进入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时候,党籍还没有恢复,而在工经所恢复朱熔基的党支部会上,朱嘉明非常严肃地投下了同意的一票。同朱嘉明一起投票同意恢复朱熔基党籍的,另一重要人物是陈云长子陈元。

从此以後,虽然朱嘉明和朱熔基先後从工经所调出,但直到朱熔基去上海工作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之间关系一直相当亲密。

从国家经委开始步入中共高层

当时,朱熔基和朱嘉明都擅长宏观经济方面的理论。同时,两人都自恃才高,也都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在去上海工作之前,朱熔基最为看好的两个青年经济学家是朱嘉明和娄继伟。接到赴上海工作的正式通知後,朱嘉明感觉自己在经济改革问题上,与朱熔基有观点相左之处,故没有随朱熔基赴上海工作,而当时名气还不如朱嘉明的娄继伟则随朱熔基而去。

娄继伟到上海不久,即被任命为上海市体改委副主任。朱熔基回京高就後,娄继伟仍然是鞍前马後,先是任国务院体政委宏观司司长,不久即升职为朱熔基亲自主持的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官至副部级。

一九七八年三月,华国锋在中共五届全国人大上继任国务院总理,宣布正式恢复国家经委,原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思,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次年,康世恩即调朱熔基进国家经委当燃勤局处长。一年多後,朱熔基升任综合局副局长。不久,即又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按照大陆的职称序列,高级工程师相当于大学里的教授或副教授,研究机构里的研究员或副研究员。

国家经委与国家计委,是中共经济决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前者负责经济工作的执行面,後者负责宏观经济的政策面。中共仿效苏联体制,於一九五二年底为规划《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化》,成立国家计委。两年後又成立国家经委,由薄一波担任第一任主任。

国家经委的主要职能是主管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统一负责基本建设、铁路交通、财政金融、内外贸易等经济技术活动中需要组织协调事项。

一九六七年薄一波被撤销职务,国家经委也处於半瘫痪状况,到七零年乾脆被撤消,与国务院工交办公室、全国物价委员会、物资部、地质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等机构一起并入国家计委。

不料,在八零年八月,康世恩因涉及「渤海二号」沉没事件,被记大过一次。接著,他又分别於八一年三月和八二年五月先後被免去国家经委主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转任中顾委常委,从此淡出政坛。

好在朱熔基的升迁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八一年三月,国家计委副主任袁宝华接替了康世恩经委主任职务。袁宝华五、六十年代先後主管过中国的冶金工业和物资管理,任过冶金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六零年还一度担任过国家经委副主任。後任物资部部长,七四年起至八一年任国家计委副主任。

升任副部长级职务

袁宝华的经委主任只当了一年两个月,在他任上,朱熔基的副局长职务,原地踏步未动。但据说朱熔基曾被袁宝华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即有理论、又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专业干部,故在经委委员会议上,时常对他进行表扬。

一九八二年五月四日,中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於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决定将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建筑材料工业部、国家标准计量总局、国家计量总局、国家专利局等八个国务院机构合并,成立新的国家经济委员会。

刚刚从安徽省书记任上回到北京的张劲夫,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此举意味著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升格,恢复了五十年代时经委与计委同级的规格。

五月二十六日,新的国家经委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张劲夫在会上宣布了新经委组成机构及领导干部人选,朱熔基被宣布为国家经委委员和新设立的技术改造局局长。

经委委员的头街并不是每个局长级干部都能够挂上的,从这个时候起,朱熔基算是已经开始在中共政坛上初露头角。

张劲夫历任浙江省财委主任,华东财委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长,长期担任国务院财政部部长,「文革」前虽然一度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过去与朱熔基却无工作上直接的渊源,更谈不上私交。

当年朱熔基在国家计委被打成右派时,张劲夫根本还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不过好就好在张劲夫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老干部,思想意识比较解放,平时就非常器重其手下有才华的干部。再加之马洪与张劲夫私交甚好,能够在张劲夫那里说得上话,这一切就构成了朱熔基在国家经委继续晋升的良好条件。

一九八三年八月,张劲夫提名获中共中央组织部同意,朱熔基登上了经委副主任兼委党组成员(副部级)的宝座,这为他日後步入中共最高层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当时,朱熔基已经五十五岁,而按照前一年中共才发布的《关於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担任中央、国家机关部长、副部长,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书记、省长、副省长,以及省市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干部的,正职一般不超过六十五岁,副职一般不超过六十岁。」所以,如果朱熔基在这个时候还不能晋级到副部长级的话,一旦耗到接近六十岁之龄,即使再有能力,也不会被考虑为「接班人」对象了。

连升四级

八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朱熔基以经委副主任名义,会见了出席国际沸腾燃烧应用技术会议的各国与会代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以中共国务院部门领导人的身份向国内外人士亮相。

八四年四月,朱熔基兼任了中共国务院非常设机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的第一届副理事长。同年五月,应母校清华大学的盛情之邀,兼任了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同时授给他教授职称。

同年九月,张劲夫再任国务委员,但国家经委主任职务并没有交给朱熔基,而是由另一资格比朱熔基老得多的副主任吕东接任。好在由於吕东的晋升,朱熔基的副主任排名也依次提前,而党内职务则由党组成员升为党组副书记。

吕东与朱熔基也是老相识,五十年代初期吕曾在东北主管重工业,任过东北工业部副部长。五十年代初同朱熔基前後成为支援中央的干部调入北京,先後任国务院重工业部副部长,冶金部副部长、部长,三机部部长等职。当时经委内部也有人传说,朱熔基能够当上经委副主任,还是因为吕东从中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八五年到八七年,朱熔基在数名经委副主任中排名一次次靠前,此间,受中共称之为「红色资本家」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荣毅仁先生的邀请,兼任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董。

一九九二年十月,因为朱熔基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序列,所以被人们评论为「连升三级」。实际上,因为他在一九八八年的中共十三大上仅仅是个中央候补委员,这个职务与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间还隔著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三级。所以,也可以说朱熔基在中共十四大上党内职务是「连升四级」。

不过,他在九二年的行政职务,即已经从正省级升到国务院副总理,要照中共的干部级别来评定的话,他在十四大上也只是升了一级。中共的干部序列排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规定,中央党、政、军「五大班子」的五个正职领导人(即党中央总书记兼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加上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排为一级;政治局委员及五大班子副职拼为二级,以下类推。

但不论朱熔基在十四大上升了几级,反正是十四大以後,海外再次掀起了一股「朱熔基热」,许多报刊都预测他将在九三年春天召开的八届人大上接替总理职务。因为李鹏在十四大上仍连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排名仍是第二,於是海外报刊便臆测李鹏的行政职务,可能改为国家主席甚至政协主席。

邓小平秘书之迷

同时,为了证明朱熔基接任总理职务的可能性,海外报刊亦不断刊登出朱熔基种种政治背景的内幕消息,其中最具爆炸性的,莫过於朱熔基曾经当邓小平秘台的报导。

九二年十二月出刊的香港《开放》杂志中披露说:朱熔基为什麽会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司局级官员,快速晋身中央决策高层?一位曾多次采访过朱熔基,据说还有一定私交的记者,道出其中原委是「朱熔基早年曾给邓小平当过秘书」。

消息说:「一九八二年第一次治理、整顿过程中,由於邓小平要全面了解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热以及采取紧缩措施後的情况,便将当时任国家经委综合局副局长的朱熔基调去当秘书,负责向邓小平汇报情况,提出建议。这时朱熔基还兼任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可说是有实践,有理论,见解颇受邓小平欣赏。当了半年多秘书,他回到国家经委,在技术改造局局长任上过渡了一下,即被提升为经委副主任,具备了後来当上海市长的资格。」

这则消息当时被刊登出来以後,似乎还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时隔半年,香港《经济日报》又将此消息稍作修改再次「披露」,这次引起其他传媒的热切反应。因为此时正好李鹏久病不愈,这样的消息自然可以为朱熔基将被「扶正」做新闻注脚,一时间,美国、台湾的华文媒介及各国的一些西文媒介纷纷转载。

这则消息,虽然一时难以断定其核心内容是否符合事实,但消息中却有几个细节是错误的。无论朱熔基是否在八二年给邓小平当过秘书,他当时至少不是消息中所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院长、教授」。朱熔基应聘出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是在一九八四年,此时他早已经是经委副主任了。

再者,上述消息中所说的「一九八二年第一次治理、整顿」也是一个奇怪的说法。「治理、整顿」这个说法,在中共建政史上第一次面世,是在一九八八年九月的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全称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在此之前,中共虽然也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有过政策上的时松时紧,但八二年中共并没有针对所谓「经济发展过热」的问题,采取过什麽「紧缩政策」。

熟知中共高层内幕的朱嘉明说当年从未听说过此事,而几位出身中共高级干部圈子里的人士则认为,朱熔基当时作为国家经委的干部,应召到邓府汇报工作或介绍经济形势是可能的,而且在一段时间内经常被召到邓府也是可能的,不过这算不上是给邓小平当秘书。

当然,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