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万岁运筹帷幄,全凭圣意裁决。”赵普为相多年,什么不明白?凡是边关元帅,都属下封疆大吏。每人手中都握有兵权,这些人谁也碰不得,自己虽然是大丞相,也不能妄加评论,还是躲着点好。

赵匡胤也明白赵普的心理。轻轻摇头:“老爱卿,那些封疆大吏久在帘外,朕对他们知道得也不多。我想派你为钦差大臣,到内、外三关进行考察,最后再拿出个方案,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这……万岁,老臣年迈,难负重任。如今,襄理王爷正在各边关劳军。根据他的身份和眼力,定可胜任。万岁何不再传密旨,派襄理王爷重点击考察内、外三关……”

赵匡胤心说:赵普越老越猾。派他考察边关诸帅,他却推给襄理王,看来,这种胆小怕事的丞相得挪挪位了。想到此处,不由紧皱双眉,过了半晌才说:“依老爱卿。那幺,谁为传旨官呢?”

“金鞭公呼延赞最合适了。”

“嘿嘿,有关别人的差事,老爱卿推举得都很痛快!”赵匡胤话中带刺,捅了赵普一刀。

赵普反应得更快:“万岁,还真有一件我自己的事,早想奏明,未得时机,今日恰好面胨。老臣年迈,思路迟钝。再为相国,恐误朝廷大事。今日禀奏陛下,愿辞官不做,回归田园,请陛下恩准。”

赵匡胤心说:得,我还没辞他呢,他先辞我了。不由暗中埋怨自己:老丞相执政多年,功劳很大。早在陈桥兵变时,他就为我效力。今天为这点小事,我太冷淡他了,不该愠怒于色,话中带刺,让为大臣者过于寒心。想到这步,略惜歉意地说道;“老爱卿,你乃国家重臣,岂能随意辞官?朕不准。”

“陛下……”赵普心中很感动。当今圣上不愧是位英主。若换个昏君,绝无这个态度。“老臣辞官,确为大局着想,毫无义气用事。万岁还是准了吧。另外起用新人,会胜过老臣。”

赵匡胤见他态度诚恳,只得问道:“老爱卿,依你之见,由谁继任相位,”

“内举不避嫌,我的得意门生、现任抠密使王苞王廷龄足能胜任!”赵普这回没客气。

王苞王延龄乃前朝榜眼,才高八斗,学富五乍。为人刚直不阿,清净如水。今年刚刚四十二岁,堪称年富力强,赵匡胤点了点头:“老爱卿举荐贤相,国家之幸也!”

第二天早朝,皇帝传下三道圣旨。第一,委派金鞭公呼延赞为传旨官,立即起身,去向襄理王赵光义传送密旨。第二,免去丞相赵普之职,原俸禄不减,恩赐德国公,另赠穿朝马,可以随时入宫见驾。第三,晋封枢密使王苞王延龄为大丞相,位列当朝!旨下,众人谢恩。

散朝之话,议论纷纷:赵丞相干的不话,怎么说撤就撤呀?就连王苞自己也很惊疑。他向恩师请教,赵普笑而不答。只告诉他:好自为之,莫负皇恩。

单说金鞭公呼延赞,将圣旨包了又包,裹了又裹,背在身后。辞别了宝国公杜天松,登程上路。按说,他这次的职务仍是信使,由于背的是圣旨,身份就高贵多了。虽无明确头街,也等于钦差大臣。一路上,各州城府县热情迎送,不必细说。这天近午时刻,来到佘塘关。依他的想法,襄理王各地劳军,可能早就走了,自己先去见见表哥杨继业,再打听一下王爷的去向,然后去追送密旨。谁知来到帅虎堂看,襄理王赵光义正落坐在中间。表哥杨继业以及佘家父子两边奉陪,几个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原来,赵光义巡边本意是为自己收罗人材,他第一个就发现了杨继业,心中格外喜爱。选些日子,他在近处走了走,所见诸将都是庸庸碌碌之辈,论才干、论武功,都不如继业万一。赵光义叹息之余,也就没心思再转了,于是久住佘塘关,两个目的:第一,深入考察杨继业;第二.拢络感情,让杨继业感到知遇之恩。果然,他这种手段很快见效,杨继业和佘家父子都把他视为恩主。尤其是老元帅佘洪洲,心地坦诚,愿于表露:“王爷千岁,老臣有件不明之事,想向王爷请教。继业是我的门婿,不是自夸,敢说文武奇才。一年多以前,他曾火烧辽营、智退敌兵,为国家立了大功,除此而外,他父亲杨衮和当今圣上还有过‘铜锤换玉带’的盟约,论公论私,这个人应不应重用?”

“当然应该重用。”赵光义十分肯定。

“唉,老臣为国选才,并无私心。我曾上奏皇帝,让继业担任佘塘关元帅。谁料皇帝只封他个六品守备。臣不敢怨君,可是这样做,未免埋没人才呀。王爷千岁,您是朝廷重臣,一定知道皇上的用意吧?”

赵光义将手一摆:“我不但不知皇上的用意,就连你那份举荐奏折的事都一概不知。按理说,皇上是个有心人,他不能背弃前约,更何况杨继业有功于国。也许,也许是有人进了谗言吧。”赵光义心说:皇上让收缴玉带,我还没告诉你们呢。说了这事,你们就更难过了。

三公子佘赛豹心直口快:“如果是进谗言,那一定是潘仁美,哼,势利小人呀!”

王爷摇头:“未必。根据潘仁美的资历和地位,他在皇帝面前,说不上话呀。”

“他说不上话,他干妈可能说上。那位康平公主心慈面软,对干儿子又言听计从……”

“不准胡说!”佘洪洲拦住赛豹。因为康平公主不是普通人,怎能随便议论。

正在这时,呼延赞来到帅虎堂。众人相见,分外喜悦。有关他晋封公爵的事,早存官报传来,大家向他贺喜。呼延赞连连摇头:“这全是碰运气,不是靠本事,值不得这么祝贺。”说着,先去参拜王爷,又向人们问好。

赵光义笑道:“论公事,你是公,我是王,你比我还差一等;论私事,你是皇太后的御儿干殿下,咱俩得兄弟相称了。不知你今年多大岁数,是哥哥还是弟弟呀?”

“王爷,您千万别这幺说,我怎敢和王爷称兄道弟?”说着话,他从背后解下包囊,“这是万岁给王爷的圣旨,我一直担惊害怕,丢了、坏了、拨雨淋了、被火烧了,我都担当不起。如今总算把圣旨交培您了,选传旨官的差事真不好当啊!”一番话,说得众人大笑起来。

赳光义连忙站起,命人焚香,自己跪接圣旨,这是皇家礼节,谁也马虎不得。他接过圣旨一看,见封得很严,还压着三条红杠,便知是道密旨,连忙回到公馆,关门拜读。圣旨上说.辽国形势不稳,迟早会有战争,为此,对内、外三关的前哨元帅们要着重考察,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撤换,以免引起兵变。为处理得及叫,大权归卿执掌,不必上报胡廷。另附空白圣旨一道,凡新任元帅,大员,由卿代朕添写姓名,当即宣渎。这件事要办得稳妥、机密……

赵光义看罢密旨,又喜又忧。喜得是皇上信任自己,终究是亲兄弟,才能委此重任;忧得是风险太大,那些元帅各拥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无论撤到谁的名下,万一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得了,我不能去冒风险,还是以佘塘关为大本营,把那些元帅传来聚会吧。主意拿定,便令佘洪洲派出信使,请那些元帅们尽快来见.谁料信使回报:元帅们说了,边关军务要紧,寸步难离,请王爷去他们那里指教吧。赵光义长叹一声:“好厉害!”

佘洪洲不解:“王爷,您既然奉旨劳军,亲自到边陲去一趟,也未必不可呀。”

“这……佘元帅,你与内、外三关的元帅们很熟悉吗?”

“我这佘塘关距边陲六百余里,平常素日与那些元帅们很少往来。只有年节时,相互送些礼物。对他们的详情,知道的不多。”

“也罢,本王只得前往了。”赵光义心里明白:皇上既有圣旨,不见那些元帅是不行的。“杨继业,你在佘塘关并非主帅,我想让你与我同行,料你不会推辞吧?”

“这……”扬继业看了看佘洪洲。“臣,谨遵王命。”

“好,你立刻做准备,明日辰时,起驾边关!”赵光义心说有杨继业保驾,便不会出现太大的危险了。

次日清晨,襄理王赵光义乘上麒麟辇,杨继业跨上赤炭马,君臣二人押着几车皇上的赏物,出离佘塘关,北上边陲。按兼程行军,每天要走六十里,一连走了八天.离内三关已经不远了。这天,夜宿原平镇。吃罢晚饭,赵光义摆了摆手,让仆从回避,屋中只剩他和杨继业二人。他又亲自将房门插紧,然后从行囊中取出皇帝的密旨,说道:“此行重任,我不想瞒你。你看看这逋旨意吧。”

“啊?”杨继业先是一愣,读罢圣旨,又是一惊。“王爷,边关诸帅各握重兵,撤谁留谁,都会引起骚动。不知王爷可有打算?”

“只有你我通力台作,见机行事了。”

“臣,万死不辞!”杨继业的肩头,又重了千斤。

北宋初年,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这内、外三关,均为边防要塞。另外还有北三关;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这“三口”则是宋、辽交界了。由于内、外三关远在边塞,皇帝鞭长莫及,致使他们独自为政。除了讨要军饷,很少与朝廷往来。尽管如此,他们毕竟是来朝将领,要为国家效力。因而,这内、外三关的元帅们还是很团结的,常常互通有无,防卸辽兵。正所谓“一荣具荣,一辱具辱”。

却说前些天,元帅们同时接到待柬,襄理王赵光义邀请他们去佘塘关聚会。这些元帅都很有韬略,他们虽然不知道襄理王的真实用意,却深深懂得:龙行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离开自己的地盘,就会丧失主动权。因此,都以守关为由,一一谢绝。可是他们也估计到,襄理王既然要召见他们,就绝对不会善罢甘休。我们不去,他肯定要来。来干什幺呢?估计有两种可能,第一,代表皇上犒赏三军;第二,视察边防布署。不论是哪种行动,我们都得做好准备。襄理王是皇上的胞弟,万万不可轻视他。

其实,襄理王的真实来意是考察他们,这些元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还以为:为国戍边,功昭日月呢!

再说赵光义带着杨继业,离开原平镇,第一站到达内三关之首的紫荆关。紫荆关元帅名叫陈伯年,刚刚四十岁,外号人称圣手书生。他把王爷请进帅虎堂,热情款待。赵光义又将杨继业做了介绍,陈元帅连连抱腕:“久仰,久仰。杨家将名震海内,今日相逢,三生有幸。”

“不敢当。”继业客气了几句,又遵照王爷的指示,似有似无之中考察了陈元帅的本领。结果发现,这位陈伯年知兵书,晓战策,是个很称职的元帅,继业心中暗暗高兴,赵光义也很满意。他们在公馆住了一夜,第二天视察兵营。只见刀矛齐整,列队威严。虽有事先准备的痕迹,平素也不乏训练。继业低声说道:“王爷,如果内、外三关的元帅们都似陈伯年,我们就省事了。”

“但愿如此。”赵光义也不想引起混乱。

书要简捷。君臣看罢紫荆关,又奔居庸关。居庸关元帅柴荣芳,外号长枪手;看罢居庸关,又奔倒马关,倒马关元帅郎吉平,外号黑虎将军。至此,内三关视察完毕,又到外三关。外三关旨关宁武关,元帅黄如忠,外号神刀;看罢宁武关,又奔雁门关,雁门关元帅苗化雨,外号春风得意;看罢雁门关又奔偏头关,偏头关元帅石符璧,外号金刚腿。这五关形势与紫荆关大同小异,五家元帅与陈伯年不下高低。赵光义马不停蹄,奔波了两个多月,最后长长地抒了一口气:“继业,咱们总算放心了,六家元帅,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托王爷的洪福,有此六帅,边防无虞。”

八月中秋节,赵光义再发请柬,将六位元帅请到宁武关。帅虎堂排下酒宴,招待众人。席间,他举杯说道:“时至今日,本王也就不再相瞒了。由于辽国形势不稳,当今皇上对内、外三关极为惦念。皇帝认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派本王以劳军为出,实际上是考察你们六位元帅。对那些不称职者,立即罢免……”

“啊!”六位元帅面面相觑,紧张起来。

“哈哈,元帅们放心吧。本王能够实话实说,这就证明你们全部称职。来,向六位元帅祝贺,共饮一杯!”

“多谢王爷!”六位元帅这才放心。

恰在此时,旗牌官跑来,向本城元帅黄如忠禀报:“督巡元帅王仲汉驾到。”

“请!”黄如忠急忙起身。走了几步,他又停下了。“王爷千岁,请您示下。”

赵光义心中纳闷:“噢?怎么还有个督巡元帅呀?”

黄如忠答道:“王爷有所不知。我们这内、外三关,相距远近不等。每道关口又都是要塞,时刻离不开主将。为此,皇带增派督巡元帅一名,他的职责是联络各关,将各关状况上奏。同时向朝廷领取粮饷,再分别为各关输送,起着督察,巡视的作用。这项差事责任重大,权威性也很强。他虽然布带兵马,没有固定的地盘,皇上也赐他元帅头衔,地位在我六人之上。”

“原来如此。”赵光义笑道:“我在京都时,起初只是个闲散的皇族。后来虽被封王,也仅仅是个荣誉称号。再加上我天性懒散,不求上进,所以对国家政务、军事建制,一概不知。这次巡边,又是在佘塘关接到的圣旨,并来和皇上详谈,所以对‘督巡元帅’之事,竟然不晓得,看来,本王真是孤陋寡闻了!”

“王爷过谦。”

六位元帅心说:赵光义真是位贤王。他心地坦诚,不掩己过。对将领们又是这样尊重和爱护。可惜他只是个王爷,若是皇帝,国家就有希望了。

赵光义确有手段。三言五语就拢络了一班高级将领。

杨继业紧挨着赵光义,他见六位元帅都站着,便提醒说:“王爷,督巡元帅来了,大家请您示下呢。”

“嗯。”赵光义并不着急。“六关七帅,这是根独特的。本王还是实话实说,对于你们六位,经过实际考察,全部称职留用。可是那位督巡元帅究竟如何?本王一概不知呀。据黄元帅所说,他的地位还在六帅之上,既然是首帅.本王就更得慎重了。”说到这里,回头问道:“继业,咱们来了两个多月,你见过那位督巡元帅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