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不能熟睡,盖老境日臻矣。
这篇日记,是曾国藩一生中的真情流露。
颇凄冷也——他的一生,情感生活是一片空白,除了与妻子“房闼不敬”按部就班生儿育女之外,没说过一句象样的情话。还有,除早年京师他在病中时,曾有朋友带了帮女生去他的寓所聚会之外,曾国藩活了62岁,没有一个异性朋友,没去过一次娱乐场所,他等于和这世界,和人世间的情感世界,彻底断裂开来。
为何他的生活是如此之悲摧?
因为他要做一个圣人。
这个圣人他非做不可。因为天道有三恶,除了圣人,大家不会认你,除了圣人,就无以为中华儒学传人竖一杆生生不灭的战旗,对抗洪秀全的精神异常大发作,以维护儒学教义在中国人心中应有的地位。
只有成为圣人,才能够以儒学教义为感召,调动包括朝廷在内的所有战争资源,将洪秀全这个莫名其妙的神权帝国扼死在萌芽中。
他要成为圣人,就得和广大的女群众拉开距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比于曾国藩,继他而起的第二代传人李鸿章,就轻松了许多。李鸿章就可以靠着他这棵大树,以更灵活的方式,更机敏的智慧,来调度社会资源,完成曾国藩未竞事业。
所以在这则日记中,曾国藩与李鸿章李少荃久谈。
李鸿章投奔曾国藩的幕府,说起来也是一波三折。还是咸丰二年时候的事,李鸿章官拜翰林院编修,逛书店买书,遇到老乡,对他说:李鸿章啊,太平军长毛,打到了咱们安徽了,家乡父老惨遭涂炭啊。你好歹是个翰林院编修,不替自己家乡说句话,让皇上快点救救安徽吗?
于是李鸿章立即去找自己的老乡,工部侍郎吕贤基,因为吕贤基才有上疏写奏章的权力,要求吕贤基为家乡父老请命,央求皇上发兵救安徽。可是吕贤基正忙,就对李鸿章说:那好啊,不过我腾不出手来写,这样好了,你写奏章,我署个名递上去就是了。
于是李鸿章大笔一挥,草就奏章,吕贤基看也没看,署了名字递上去。咸丰皇帝打开奏章一看,大喜,曰:吕爱卿,还是你忠心为国啊,贼军都打到了安徽,竟无一人替朕分忧,只有你挺身而出。赶紧,你马上写辞职书,朕拨点银子给你带上,你回家二次创业,训练团丁,拒长毛于安徽之外。这事对你来说肯定不难,没把握你也不会写这个奏章,对吧?
当时吕贤基就傻了眼,教训啊。如果你解决不了问题,就千万别指出问题。问题不需要你指出,明摆在那里,谁都看得见的。之所以大家绕着问题走,就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只好把问题留在那里。你既然指出问题,OK,你就应该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没有解决方案,你只是告诉大家都知道的事,存心给大家添堵,这岂不是扯蛋吗?
由是吕贤基被李鸿章一纸奏章,送上战场。情知此行必然赴死,吕贤基恨死了李鸿章,临走之前奏曰:启奏陛下,翰林院编修李鸿章,本事大大的有,他去解决安徽的问题,绝对是个合适的人选,臣请李鸿章与臣同行。
咸丰皇帝大喜,曰:同去同去,翰林院不缺编修,就缺在前线跟贼拼刺刀的人,李鸿章马上收拾行李上路。
就这样,李鸿章也给弄到了前线,此后他就在安徽老家,带着千数来人,于数十万太平军及捻军的夹缝中,东逃西窜,浪战残生。史料记载说,有一次他率团练逃回去,进门发现所有人都已经逃走,灶上刚刚煮熟的饭还没有掀锅,李鸿章就把锅一掀,盛了一碗饭,一只脚蹬在锅台上,大声吼道:赶紧吃,趁饭热乎大家赶紧吃,吃完了快逃。
吕贤基在舒城战死,而李鸿章却沦为了游击队长,在安徽整整打了六年的游击,理论上来说他活下来的概率不大,但这老兄为人机警,逃得又快,无数次死里逃生。到了咸丰八年底,[·]安徽游击战的前景已经越来越悲观,由是李鸿章奔曾国藩幕府。
此后的天下,将是李鸿章笑傲风云的时代。这,就是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最终结果。
(11)毁灭文化的人
九月十九日,闻江西主考晏彤甫同年至河下,因去一叙。
早,清理文件。辰后病甚,不能作字。旋习字二纸。小睡,阅《文选》书檄。中饭后见客二次。旋闻江西主考晏彤甫同年至河下,因去一与鬯谈,灯后方归。夜阅《左传》闵公、僖公数事。余看书病在无恒,今老而不能改,可愧也。久雨闷甚,本日放晴,略觉舒鬯。已刻至朱品隆等三营一叙。
曾国藩反省说,他看书的缺点,就是不能持之以恒。
这个反省是瞎掰,是为了表示自己很圣人,曾国藩的惺惺作态而已。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厘清一个观念:曾国藩为什么要跟洪秀全过不去。
这个问题,也是让洪秀全极端悲愤的。此后太平天国式微,洪秀全走投无路,愤怒的谴责曰:朕为拯救同胞兄弟,却反为同胞兄弟所困。意思是说,曾国藩,你有没有搞错?朕做天王,于后宫不辞辛苦幸御美女,就是为了你曾国藩啊,你咋个不领情,还跟朕闹事呢?
还有一种史学观点,与洪秀全的愤怒贴边靠谱。该观点认为,曾国藩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这个观点还真没错,虽然洪秀全这辈子也没下过地种过田,但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确是一起农民群体事件。
洪秀全认为自己于后宫幸御美女,是为曾国藩着想,这也没错。要知道,洪秀全这辈子,吃了读书的大亏,儒家经史子集读来读去,没有给洪秀全带来丝毫的利益,反而是次次落榜,丢人现眼。儒家学说把洪秀全坑惨了,所以洪秀全对儒学恨之入骨。
所以洪秀全大兵所至,将家塾、村塾、书院,贡院,所有和读书沾边的地方,统统捣毁。将经史子集,古文经典,举凡是带字的纸片,统统烧毁。书烧毁了,读书的儒生也统统宰掉,可太平天国也需要发布文告,同样需要教大家读书,至少也得看懂自己发的文告才行啊。于是洪秀全自己动手,撰写了识字启蒙新三字经,曰:战胜妖,复还天。皇上帝,托大权。天母慈,最恩爱。娇贵极,不可赛。天嫂贤,最思量,时劝兄,且悠扬……
洪秀全察已观人,推已及人。认为自己既然在读书上吃尽了苦头,恨死了书本,别人也应该全都是这样,曾国藩更不应该例外。所以他烧书毁学堂,就是为了曾国藩好。
可事情恰恰相反,洪秀全屡试不第,在读书上吃了大亏。而曾国藩则是金榜题名,在读书上占了大便宜的人。要让曾国藩把现在占到的便宜全都丢掉,再从幼稚园小朋友阶段起步,拿起洪秀全瞎扯的天嫂贤天母慈来重新学习,你想曾国藩他能乐意吗?
肯定是不乐意,这样两人就说不到一块去了。
总之,洪秀全是要毁灭中国传统文化,而曾国藩则是要捍卫传统文化,双方之间的激烈对抗,就势在难免。
(12)宁可遭人非议
九月二十日:
早,清理文件。辰后习字二字,邢星槎、孙树人,夏古彝来久谈。旋下河与晏彤甫谈。至未刻,又拜张伴山、李小山,申正归。是日将帐房下脚筑墙三尺馀高,帐房升高约三四尺,众役兴作。吾至少泉处,与邢、孙、夏三人鬯谈,至二更二点,倦甚。日内精神困倦,腹泄、目蒙,老境日增。夜,早睡,不得与诸客剧谈也。枕上,思凡人凉薄之德,约有三端,最易触犯:闻人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此凉德之一端也;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群,子受命于父,而或不能受命,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臂诸金跃冶而以镆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胸苞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遇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不察而效之,动辙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凉德之三端也。余今老矣,此三者尚切戒之。
在这则日记中,曾国藩认为人有三个要命的毛病,不克服这仨毛病,就很难会有进步。
哪三个毛病呢?
第一是妒嫉心,恨人有笑人无,妒功而忌名,幸灾而乐祸。这种妒嫉之心,是社会形态败坏的根源,它让妒嫉者犹如生活在烈火中,每天为妒嫉心所煎烤折磨,也让优秀的人如同生活在荆棘中,到处被妒嫉心发作的人暗算刁难。
第二个叫不自量力,屁本事也没有,也不想有,单只想爬到高位上,占尽别人的便宜。这个毛病和第一个毛病搅和到一块,就导致了真正有本事的人反倒被否认,处处遭排挤。饱受妒嫉之心煎熬的人,陷入疯狂之中,宁肯让无德的小人爬到高位,也铁下心来要难为正直且有能力的人,结果导致了这个世界乌七八糟。真正愿意为你着想的人,因为你的妒嫉落到很惨的下场,而爬到高位的尽皆衣冠小人,这时候你又渴望着被你的妒嫉之心伤害的人来解救你,这种矛盾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之处。
第三个是人性缺陷的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中的无名之辈,错以为自己是上帝,强分黑白,擅断善恶,丈八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热衷于居高临下,对别人评头论足,而自己却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毛病,是人性的一部分,区别是,有些人是干事的,慢慢干着事情,渐成专业人士,于是沦为了大众笑骂品评的牺牲,奋斗者在这期间是最痛苦的,但只要挺过去,熬到公众中承认你的越来越多,否认你的人越来越少,就总算是解脱出来的。曾国藩就是走过的这样一条路,所有人,只要你想干出点人生事业来,都不会例外,马上会被无数闲极无聊的人团团围住,品评起来。
所以为人处世,宁肯遭人品评,也勿品评别人。遭人非议品评,说不定还会有点希望,只知道一味非议品评别人之人,这辈子铁定是报废了。
(13)群体智愚分布规律图
九月二十四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
早,清理文件。饭后阅《荀子》四篇,至申初毕。旋写家信,澄候一件,纪泽一件。夜阅《文选》《运命论》、《辨亡论》。眼渐作疼,不敢多看,早睡。是日,与李申夫言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与彭九峰言嘉字营,责成渠督教之。是夜,思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上智与下愚不移者,凡事皆然。即以围棋论,生而为国手者,上智也;屡学而不知局道,不辨死活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高高习之高矣,教者低则习之低矣。以作字论,生而笔姿秀挺者,上智也;屡学而拙如姜芽者,下愚也。此外,则皆相近之资,视乎教者如何。教者钟、王,则众习于钟、王矣;教者苏、米,则众习于苏米矣。推而至于作文亦然,打仗亦然,皆视乎在上者一人之短长,而众人之习随之转移。若在上者不自咎其才德不足以移人,而徒致慨上智之不可得,是犹策而叹无马,岂真无马哉!
这是儒学近乎终极的大智慧,任何人只要细心的揣摩一下这段思想,都会有所收获。
当然,这段思想与终极智慧还是有点距离,但是距离真的不远了。至少我们可以保证,由这里出发,就会踏上一条向智慧行进之路,但到底要走多少时间才能抵达智慧极颠,这个事不敢打保票。腿脚快一点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应该没问题。慢一点的,至少这辈子也活得明白,少受许多没名目的痛苦。
这番思考,是由《伦语·阳货第十七》中的: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衍生出来的。
先说这个上智与下愚,孔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
引入个约模性的量化分析概念,孔子的意思是说,用任何一个专业概念来划分人群,大致都是这么三个分类:
顶尖上智类,大约有10%的人,对这门专业有感觉,能敏悟,具天份,稍加点拨就能够登堂入室,成为最优秀的顶尖人选。
底座下愚类,也是大约10%的人,对这门专业没任何感觉,你再循循善诱,再苦口婆心,他的大脑都没任何感觉,就算你杀了他,宰了他,他也仍然不可能产生感觉,因为他的大脑对这门专业具有着天然的排斥功效。
余者80%,他们不象顶尖上智类的那么有感觉,有悟性,但也不象底座下愚类的那么冥顽不灵。这80%的人于顶尖上智类与底座下愚之间呈均匀分布,只要你细心的引导,慢慢的开化,这80%的人士,虽然永远也达不到顶尖上智类的水平,但却可以摆脱太过于贴近底座下愚类的尴尬。
由孔子的观点,以及曾国藩的解说,我们可以得到一张群体智愚分布特点规律图。有了这张图,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臂如你是个企业管理者,看了这张图,你就应该明白,你手下的人手,百分之八十是平凡的庸众,你再发狠咬牙,也无法让他们达到顶尖的水平。网罗到顶尖的人选要靠运气。而企业是不能靠运气吃饭的,只能慢慢教导手下,让更多的人脱离下愚那种冥顽不灵的状态,才是最为规范明智的管理方法。
这张图于我们个人而言,价值就更是重要。
理论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智专业领域,也有自己的下愚专业领域。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落在80%的正常状态之下,但如果你运气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上智专业,那你就赚大了。即或不然,你至少也要摆脱下愚的陷阱,可千万别落在一个自己最没有兴趣,→文·冇·人·冇·书·冇·屋←最没有感觉的专业领域中,这一点至关紧要。
(14)英雄联手欺良善
十一月初四日,早醒思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
早出,巡视营墙。请鲍春霆镇军早饭,已正饭毕,小睡。写左季高信一件。中饭后,会客三次。宿松、望江两县令来见,详问各局供应多、鲍等军之难。夜与少荃及彭山屺先后鬯谈。阅《文选》各论,觉刘孝标《辨命论》实有所见。夜四更,早醒。思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积善馀庆,其所言者也;万事由命不由人,其所不言者也。礼、乐、政、刑、仁、义、忠、信,其所言者也;虚无、清静、无为、自化,其所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