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额上刻有神龙戏水、仙猴摘桃、丹凤朝阳、青蛙莲叶等图案。
从嘉称帝以后,歙州地方官向他贡献多方歙砚,并力荐砚工李少微。从嘉将歙砚置于案头,不时地赏玩品评,觉得名不虚传,随即传谕有司,封李少微为砚务官,令其继续选善材,制佳品,向禁中进献。由于歙砚砚石深藏溪底,开采困难,从嘉又下诏截流改道,方便砚工采掘,保证砚石供应,遂使歙砚制作业空前发展,名播海内。
对于文人墨客,歙砚既是研墨工具,又是书斋雅玩,千百年来深得书画方家青睐。宋人蔡襄曾以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问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歙砚当中,又以龙尾砚最为名贵。
一代文豪苏轼对龙尾砚情有独钟,他曾以一柄祖传铜剑与人交换一方龙尾砚,后来换主反悔,将剑送回,又把砚取走。苏轼为此事作诗二首,聊以纪实,诗题分别为《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下了高度赞美龙尾砚的诗篇: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苏轼晚年,把他使用多年的一方龙尾砚赠与族人,并以《龙尾石砚寄犹子远》歌之:
皎皎穿云月,青青出水荷。
文章工点黝,忠义老研磨。
伟节何须怒,宽饶要少和。
吾衰此无用,寄与小东坡。
自幼酷爱歙砚的从嘉,更是得天独厚,利用帝王富有四海的特权,收藏了一座南唐独有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宝石砚山。此砚是李少微利用天然奇石,匠心独运,精制而成的。这座砚山,径长不过咫尺,前面参差错落地耸立着状如手指大小的三十六座奇峰,两侧倾斜舒缓,其势如丘陵连绵起伏,中间有一平坦处,金星金晕闪烁,自然排列成龙尾状。李少微因材设计雕刻,将平坦处琢磨成砚池,与四周峰峦相映成趣。放眼望去:群峰迭翠,山色空蒙,曲流回环,波光潋滟,既有黄山之雄奇,又具练江之俊俏,可谓巧夺天工。从嘉对这座稀世砚山嗜爱如命,特将山中景观分别命名为华盖峰、月岩、翠峦、方坛、玉笋、上洞、下洞、龙池等多处胜境。
南唐亡国之后,这座无价之宝的砚山,散失到江南民间,转手多人,数易其主。先为北宋名画家宝晋斋主人米芾所得,他的友好闻讯惊喜异常,赋诗咏怀:
砚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
润色书几,隐约烟朦胧。
巉岩有自古,独立高崧。
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
立璧照春野,当有千丈松。
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
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
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
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
砚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
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
挥成惊世文,主意皆逢原。
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
往往入佳趣,挥扫出妙言。
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肩。
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
后米芾以砚山与苏仲恭学士家换取北固山甘露寺下海岳庵。不久,砚山被朝廷索入禁中,藏于万岁洞之砚阁。米芾失去砚山,异常惋惜,朝夕怀石,笔想成图并赋诗云:
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北宋亡后,砚山相继为戴觉民及族人所得。南宋奸臣、宰相贾似道图谋强行索求,攫为己有,未能得逞。屡经战乱,至元代,砚山仍为戴氏后人、大都太乙崇福宫张真人所藏。戴氏特请翰林侍讲学士、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的名士揭斯题词,揭氏慨然应允,命笔赋诗,颂扬砚山的价值和历届收藏者的功劳:
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
峰峰相向如削铁,祝融紫盖前后列。
东南一泓尤可爱,白昼玄云生。
在唐已著群玉赋,入宋更受元章拜。
天台洞云海连,戴氏藏之余百年。
护持不污权贵手,离乱独与身俱全。
帝旁真人乘紫霞,尺书招之若还家。
阴崖洞壑寒,宛转细路通褒斜。
昆仑蓬莱与方壶,坐卧相对神仙居。
硬黄从写黄庭帖,汗青或抄鸿宝书。
秦淮咽咽金陵道,此物幸不随秋草。
愿君谷神长不老,净几明窗永相保。
有明一代,砚山不知去向。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砚山为翰林院检讨、词人兼学者朱彝尊所得。诗人王士祯在朱府内曾见砚山,并针对昔日米芾的咏叹题诗云:
南唐宝石劫灰余,能与幽人伴著书。
青峭数峰无恙在,不须泪滴玉蟾蜍。
自幼与文房四宝结有不解之缘的从嘉,继承皇位之后,利用他手中独有的号令四方大权,传诏各地官府,征集翰墨珍奇。他在案牍劳形之余,面对书斋中几经遴选的文房珍宝,自鸣得意,大有天下神笔、奇墨、名纸、宝砚,尽为一人占有之势。特别是望着御案上那具铜铸鎏金的蟾蜍形砚滴,他更是忘情自语:“金蟾蜍呵,金蟾蜍!你舍弃了神间高贵的月宫,下凡来到我的书斋,心安理得地伏在香榧木几案上,腹中贮满清水,供我研墨之用。你同这些名贵的砚、纸、墨、笔,像我的臣下一样,诚惶诚恐地恭候在我的案头,听我调遣,任我驱使。若不是我的才华赋予了你们超凡脱俗的灵性,你们将永远是一堆平庸无奇的什物。”为了表达这种恃才傲物的心情,他在鎏金的铜蟾蜍四足和腹部,用篆书刻了一首《砚滴铭》:
舍月窟,伏几。
为我用,贮清。
端溪石,澄心纸;
陈元氏,毛锥子。
同列无听驱使,
微吾润泽乌用汝?
从嘉横溢的才华,不仅表现在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和对文房四宝的热心收藏、改进上,还表现在他着意网罗和奖掖诗文成绩斐然者,使南唐文化昌盛,名家迭出,佳作灿然。兹以这一时期的诗画为例略加勾勒。
在南唐异彩纷呈的诗坛上,当时活跃着诗人徐铉、徐锴、张、郑文宝、刘洞、孟宾于、江为等。
徐铉早慧,十岁能文;其弟徐锴,与他齐名。时人合称徐氏兄弟为“二徐”,并与西晋文学家“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相提并论。据《全五代诗》统计,徐铉一生得诗二百八十六首,大多收入《徐骑省集》。其诗晚年愈工,颇多佳句,意味深长。诸如《白鹭洲送陈使君》:“愿君不忘分飞处,长保翩翩洁白姿。”《和方泰州见寄》:“更残月落知孤坐,遥望船窗一点星。”《寄蕲州高郎中》:“知君多少思乡憾,并在山城一笛中。”《十日和张少监》:“黄菊后期香未灭,新诗捧得眼还开”等。徐锴诗思敏捷,十岁应约赴宴,席间诗叟点题,令其赋《秋声》诗,他稍加思索,便吟哦而就。其诗云:“井梧纷堕砌,塞雁远横空;雨滴莓苔紫,风归薜荔红。”仅此寥寥四句,便将秋景、秋意和秋声和盘托出。
张诗意清婉,属对精丽,他的七律诗在五代诗作中堪称上乘。如《边上》:“戍楼吹角起征鸿,猎猎寒旌背晚风。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山河惨澹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长安道中早行》:“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鸡唱未沉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他的七绝诗亦佳。如《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惜花》:“蝶散莺啼尚数枝,日斜风定更离披。看多记得伤心事,金谷楼前委地时。”
郑文宝擅长律诗,亦不乏警句。其《郊居》“百草千花路,斜风细雨天”联,《送枝江秦长官罢秩》“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联,《长安别友》“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联,《温泉》“只见开元无事久,不知贞观用功深”联,《读江总传》“吟诗功业才雄大,亡国君臣道最同”联,《关题》“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联等,均得诗界口碑,谓其功力不下王维、杜甫等大家。其诗《过缑山题王子晋祠》所咏:“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尤为北宋诗家晏殊、欧阳修赏识。
刘洞长于五律,作诗极为严谨,无懈可击,故号“五言金城”。他颇得贾岛遗法,终生崇拜贾氏,常对人讲:“深悔晚生,未能同浪仙(贾岛字)切磋诗艺。”其《夜坐》诗中的一联“孤猿叫落中岩月,夜客吟残半夜灯。”被传为惊时佳句,他也因此被人美称为“刘夜坐”。一次,他受李煜召见,曾献诗百篇,首篇警世诗《石城怀古》云:“石城古岸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此诗虽系凭吊六朝,却颇似南唐国势,致使李煜读后掩卷改容,感怆不悦。刘洞亦因此不再求见。北宋兵临城下,刘洞被困于金陵,忆起这段往事,不禁感慨,提起大笔写榜书一联诗置于路旁,责问李煜:“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孟宾于少入乡校,奋力求学,孜孜不倦。其父苦于家贫,又少儿女,曾在壁上题诗慨叹:“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宾于放学归家读后,提笔续云:“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独畏虎。”其父过目,暗自心喜,佩服他人小志大。由于他自幼生长乡间,深知农家疾苦,对纨子弟骄横跋扈、鄙薄稼穑的行径深恶痛绝,曾以诗为檄大加鞭挞,作《公子行》云:“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此外,他还有许多耐人回味的佳句,如《柳》“去年曾折处,今日又垂条”,《落花》“早知落处随疏雨,悔得开时顺暖风”,《湘江亭》“寒山梦觉一声磬,霜叶满林秋正深,《雪霁》“腊雪化为流水去,春风吹自好山来”等联。他一生作诗数百篇,誉满江南,后结集,名《金鳌集》。
江为系南朝刘宋文学家江淹之后,亦工诗,佳句颇多。如五律《送客》“天形围泽国,秋色露人家”联,《旅怀》“高风云影断,微雨菊花明”联,《登润州城》“鸟与孤帆远,烟和独树低”联,以及七绝《隋堤柳》:“锦缆龙舟万里来,醉乡繁盛忽法埃。空余两岸千株柳,雨叶风花作恨媒。”等。他的《题白鹿寺》“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联,深得李赏识。北宋林逋咏梅的佳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今仍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此联乃系点化江为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而成,却鲜为人知。
在人才济济的画苑中,更是书画高手荟萃。其中,善绘山水花鸟者有董源、徐熙、董羽、巨然,善绘人物仕女者有顾闳中、卫贤、顾德谦、解处中、竹梦松,善绘佛道鬼神者有曹仲元、周文矩、陶守立、王齐翰。还有书法名家应用、王文秉等。他们的作品都巧冠绝代,为后世师法。
翰林待诏董羽,绘制龙水海鱼,栩栩如生。南唐失国,他被俘入宋,太宗赵光义命其于端拱楼四壁彩绘龙水。画成,太宗偕嫔妃登楼观赏,皇子年幼,见壁画中群龙戏水,张牙舞爪,惊之欲出,吓得啼哭不已。
后苑副使董源,善画山水,尤其善画江南秀色,秋岚远景。其画恬淡率真,意趣高古,意境和技法,在文人山水画中出类拔萃,代表作有《秋山晚霭图》。贝琼《题董源〈寒林重汀图〉》评论极为精当,深得董源绘画真髓,兹录之于下:
天下画师无董源,学者纷纷工水石;
云山万里出巴陵,白首淮南见真迹。
乱石平坡净无土,松根裂石蟠龙虎。
偃盖千年饱雪霜,深林六月藏风雨。
江山村墟何处入,浮空远黛蛾眉湿。
渔人日暮各已归,小舟如凫落潮急。
我昔西清尝看画,南唐此本千金价。
坐移绝境在人间,月出霜猿啼后夜。
薄游未挂吴淞帆,令我一夕思江南。
安得买田筑室幽绝境,开窗日日分晴岚。
董源善画山水,亦工人物,他那匠心独运的作品,有时竟能以假乱真。传说,一次李煜在碧落宫召冯延巳议事,久等不到。李煜便派内侍前去催促,见冯延巳正在宫门前面徘徊,内侍问他为何迟疑不进,冯氏答曰:“有位宫娥身着青红锦袍,当门而立,冯某有意回避,不敢贸然打扰。”内侍不解,便与冯延巳同去探察,原来所谓宫娥却是董源在八尺琉璃屏风上绘制的仕女画像。
在南唐绘画史上,最有光彩的篇章还是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的诞生。
韩熙载是南唐的三朝元老,年轻时就胸怀韬略,腹满经纶,在朝野之中颇负盛名。李煜偏爱韩熙载的才气,即位后曾一度想用他为相,但朝臣对他的品行多有微辞,遂罢。其实,传闻韩熙载品行不端,乃是他有意所为。他生怕在国事蜩螗之秋出任宰相治国不力贻笑后人,于是便蓄意自污,践踏礼法,狎伎酗酒,遭致不明真相的同僚弹劾。
李煜为了考察韩熙载的品行,诏擅长人物写生的翰林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以宾客身份造访韩府,目识心记夜宴情景,归后各以画卷进献。紙紣矠正如郑元佑在题画诗《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所述:
熙载真名士,风流追谢安。
每留宾客饮,歌舞杂相欢。
却有丹青士,灯前密细看。
谁知筵上景,明日到金鸾。
顾闳中、周文矩二位丹青高手,夜探韩府归来不久,各向李煜呈献同题画《韩熙载夜宴图》一幅。可惜周氏所画早巳失传,如今只传下来顾氏所画。原本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