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
我付了八毛钱,等候一会,药就拿出来了。
我想,对付这一种同胞,有时是不
宜于太客气的。
于是打开瓶塞,当面尝了一尝。
“没有错的。
”他很聪明,知道我不信任他。
“唔。
”我点头表示赞成。
其实是,还是不对,我的味觉不至于很麻木,这回
觉得太酸了一点了,他连量杯也懒得用,那稀盐酸分明已经过量。
然而这于我倒毫
无妨碍的,我可以每回少喝些,或者对上水,多喝它几回。
所以说“唔”;
“唔”者,介乎两可之间,莫明其真意之所在之答话也。
“回见回见!”我取了瓶子,走着说。
“回见。
不喝水么?”
“不喝了。
回见。
”
我们究竟是礼教之邦的国民,归根结蒂,还是礼让。
让出了玻璃门之后,在大
毒日头底下的尘土中趱行,行到东长安街左近,又是军警林立。
我正想横穿过去,
一个巡警伸手拦住道:不成!我说只要走十几步,到对面就好了。
他的回答仍然是:
不成!那结果,是从别的道路绕。
绕到L君〔20〕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使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
时候才回家。
我说,也快到这个时候了,我在这里等一等罢。
他说:不成!你贵姓
呀?这使我很狼狈,路既这么远,走路又这么难,白走一遭,实在有些可惜。
我想
了十秒钟,便从衣袋里挖出一张名片来,叫他进去禀告太太,说有这么一个人,要
在这里等一等,可以不?约有半刻钟,他出来了,结果是:也不成!先生要三点钟
才回来哩,你三点钟再来罢。
又想了十秒钟,只好决计去访C君,仍在大毒日头底下的尘土中趱行,这回总算
一路无阻,到了。
打门一问,来开门的答道:去看一看可在家。
我想:这一次是大
有希望了。
果然,即刻领我进客厅,C君也跑出来。
我首先就要求他请我吃午饭。
于
是请我吃面包,还有葡萄酒;主人自己却吃面。
那结果是一盘面包被我吃得精光,
虽然另有奶油,可是四碟菜也所余无几了。
吃饱了就讲闲话,直到五点钟。
客厅外是很大的一块空地方,种着许多树。
一株频果树下常有孩子们徘徊;C君
说,那是在等候频果落下来的;因为有定律:谁拾得就归谁所有。
我很笑孩子们耐
心,肯做这样的迂远事。
然而奇怪,到我辞别出去时,我看见三个孩子手里已经各
有一个频果了。
回家看日报,上面说:“……吴在长辛店留宿一宵。
除上述原因外,尚有一事,
系吴由保定启程后,张其锽曾为吴卜一课,谓二十八日入京大利,必可平定西北。
二十七日入京欠佳。
吴颇以为然。
此亦吴氏迟一日入京之由来也。
”〔21〕因此又
想起我今天“不成”了大半天,运气殊属欠佳,不如也卜一课,以觇晚上的休咎罢。
但我不明卜法,又无筮龟,实在无从措手。
后来发明了一种新法,就是随便拉过一
本书来,闭了眼睛,翻开,用手指指下去,然后张开眼,看指着的两句,就算是卜
辞。
用的是《陶渊明集》,如法泡制,那两句是:“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
〔22〕详了一会,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 ※ ※
〔1〕本篇最初连续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七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二日北京《世
界日报副刊》。
〔2〕段祺瑞曾著《二感篇》,发表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八号(一九二五
年十一月十四日),分《内感》与《外感》两篇。
“内感”是对国内时局的感想;
“外感”是对国际时局的感想。
在《内感》篇内,他大谈封建的“道德仁义”,满
含杀机地说:“最奇特者。
人之所无。
而我更有澎湃之学潮。
可谓新之又新。
……
不加裁制。
胡可以安良善。
郑子产曰。
水懦民玩多死焉。
故唐尧四凶之殛。
孔子少
正卯之诛。
……不得已而出此。
是必有故。
”这里的“外冒篇”是对段祺瑞的讽刺。
〔3〕李慈铭(1830—1894) 字无心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
末文学家。
所著《越缦堂日记》,商务印书馆于一九二○年影印出版。
〔4〕“有厚望焉” 一九二六年四月中旬,段祺瑞在逃往天津前发出八道“命
令”。
第一道“严禁赤化”中说:“惟是共产之祸,举国非之,及今不图,何以为
国,尚望各省军民长官,国内耆旧,设法消弭,勿任滋蔓,有厚望焉。
”这里是顺
笔对段的讽刺。
〔5〕《世界日报》 成舍我主办,一九二五年二月一日创刊于北京。
一九二六
年六月中旬,该报请刘半农编辑副刊。
据《鲁迅日记》,刘在六月十八日访作者约
稿。
作者便自六月二十五日起为该刊写了《马上日记》等文。
〔6〕八字 旧时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相配,来记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得两字,合为“八字”。
迷
信认为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人的命运祸福。
〔7〕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 指陈西滢、徐志摩等。
一九二六年三月,
梁启超因尿血症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由医生割去右肾后,不但血未全清,连病源
也未查出。
当时陈西滢为此写了两篇《闲话》(刊于五月十五日、二十二日《现代
评论》第三卷第七十五、七十六期),徐志摩也写过一篇《我们病了怎么办?》
(五月二十九日《晨报副刊》),一起对开刀的医生加以指责和嘲弄。
陈西滢在
《现代评论》第七十六期的《闲话》中说:“我们朋友的里面,曾经有过被西医所
认为毫无希望,而一经中医医治,不半月便霍然病愈的人,而且不止一二位。
”这
里的“中医了不得论”,即指此类言论。
〔8〕季茀 许寿裳(1882—1948),字季茀,浙江绍兴人,教育家。
作者留学
日本弘文学院时的同学,其后又在教育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处同事
多年,与作者友情甚笃。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大学任教。
因倾向民主和宣传鲁
迅,致遭国民党反动派所忌,于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深夜被刺杀于台北。
著有
《鲁迅年谱》、《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9〕Dr.H.指许诗堇,许寿裳兄许铭伯之子。
《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六月
十九日载:“上午,季市、诗堇来,为立一方治胃病。
”
〔10〕Sirup Simpel 德语:纯糖浆。
〔11〕Fraeulein H. 德语:H女士(即许广平)。
〔12〕“特别国情” 这是一九一五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时,他的宪法顾问
美国人古德诺散布的一种谬论。
古德诺于该年八月十日的北京《亚细亚日报》发表
一篇《共和与君主论》一文,声称中国自有“特别国情”,不宜实行民主政治,应
恢复君主政体,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
这里借作对药房欺诈行为的讥讽。
〔13〕吕端(933—998) 字易直,河北安次人,宋太宗时为宰相。
《宋史·
吕端传》说:“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
事不糊涂。
’决意相之。
”
〔14〕各条标点,应如下:
“国朝陈锡路《黄鉐余话》云:唐傅奕考奕道经众本,有项羽妾本;
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
”
“国朝欧阳泉《点勘记》云:欧阳修《醉翁亭记》‘让泉也’,本集及滁州石
刻并同;诸选本作‘酿泉’,误也。
”
“袁石公典试秦中后,颇自悔其少作;诗文皆粹然一出于正。
”
“考……顺治中,秀水又有一陈忱,……著《诚斋诗集》、《不出户庭录》、
《读史随笔》、《同姓名录》诸书。
”
〔15〕霁野 李霁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翻译家。
译有剧本《往星中》
(安特来夫)、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有短篇小说集
《影》及《回忆鲁迅先生》等。
〔16〕“方糖” 即霜糖,河南开封附近各县名产。
这些地区的口音读“霜”
为“方”。
〔17〕景宋 许广平(1898—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北京女子师范
大学毕业,鲁迅夫人。
著有《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遭难前后》、
《鲁迅回忆录》等。
〔18〕摩托车 这里指小汽车。
〔19〕吴玉帅 指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字子玉)。
一九二六年春他与奉系军
阀张作霖联合进攻国民军,四月,国民军失败退出北京等地,他便在这时来到北京。
〔20〕L君 指刘复(半农)。
下文的C君,指齐宗颐(寿山)。
据《鲁迅日记》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载:“晴。
……往信昌药房买药。
访
刘半农不值。
访寿山。
”
〔21〕这一段报道见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世界日报》所载的“本报特讯”。
张其锽,吴佩孚的秘书长。
〔22〕“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语见陶潜《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
远》一诗。
马上日记之二〔1〕
七月七日晴。
每日的阴晴,实在写得自己也有些不耐烦了,从此想不写。
好在北京的天气,
大概总是晴的时候多;如果是梅雨期内,那就上午晴,午后阴,下午大雨一阵,听
到泥墙倒塌声。
不写也罢,又好在我这日记,将来决不会有气象学家拿去做参考资料的。
上午访素园〔2〕,谈谈闲天,他说俄国有名的文学者毕力涅克〔3〕(Boris
Piliniak)上月已经到过北京,现在是走了。
我单知道他曾到日本,却不知道他也到中国来。
这两年中,就我所听到的而言,有名的文学家来到中国的有四个。
第一个自然
是那最有名的泰戈尔即“竺震旦”〔4〕,可惜被戴印度帽子的震旦人弄得一榻胡涂,
终于莫名其妙而去;
后来病倒在意大利,还电召震旦“诗哲”前往,然而也不知道“后事如何”。
现在听说又有人要将甘地〔5〕扛到中国来了,这坚苦卓绝的伟人,只在印度能生,
在英国治下的印度能活的伟人,又要在震旦印下他伟大的足迹。
但当他精光的脚还
未踏着华土时,恐怕乌云已在出岫了。
其次是西班牙的伊本纳兹〔6〕,中国倒也早有人绍介过;但他当欧战时,是高
唱人类爱和世界主义的,从今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议案看来,他实在很不适宜于中
国,当然谁也不理他,因为我们的教育家要提倡民族主义了〔7〕。
还有两个都是俄国人。
一个是斯吉泰烈支〔8〕(Skitalez),一个就是毕力涅
克。
两个都是假名字。
斯吉泰烈支是流亡在外的。
毕力涅克却是苏联的作家,但据
他自传,从革命的第一年起,就为着买面包粉忙了一年多。
以后,便做小说,还吸
过鱼油,这种生活,在中国大概便是整日叫穷的文学家也未必梦想到。
他的名字,任国桢君辑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9〕里是出现过的,作品的译
本却一点也没有。
日本有一本《伊凡和马理》(《Ivan and Maria》),格式很
特别,单是这一点,在中国的眼睛——中庸的眼睛——里就看不惯。
文法有些欧化,
有些人尚且如同眼睛里著了玻璃粉,何况体式更奇于欧化。
悄悄地自来自去,实在
要算是造化的。
还有,在中国,姓名仅仅一见于《苏俄的文艺论战》里的里培进司基(U.Lib
edinsky),日本却也有他的小说译出了,名曰《一周间》〔10〕。
他们的介绍之速
而且多实在可骇。
我们的武人以他们的武人为祖师,我们的文人却毫不学他们文人
的榜样,这就可预卜中国将来一定比日本太平。
但据《伊凡和马理》的译者尾濑敬止〔11〕氏说,则作者的意思,是以为“频
果的花,在旧院落中也开放,大地存在间,总是开放”的。
那么,他还是不免于念
旧。
然而他眼见,身历了革命了,知道这里面有破坏,有流血,有矛盾,但也并非
无创造,所以他决没有绝望之心。
这正是革命时代的活着的人的心。
诗人勃洛克
〔12〕(Alexander Block)也如此。
他们自然是苏联的诗人,但若用了纯马克斯
流的眼光来批评,当然也还是很有可议的处所。
不过我觉得托罗兹基〔13〕(Trot
sky)的文艺批评,倒还不至于如此森严。
可惜我还没有看过他们最新的作者的作品《一周间》。
革命时代总要有许多文艺家萎黄,有许多文艺家向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冲进
去,乃仍被吞没,或者受伤。
被吞没的消灭了;受伤的生活着,开拓着自己的生活,
唱着苦痛和愉悦之歌。
待到这些逝去了,于是现出一个较新的新时代,产出更新的
文艺来。
中国自民元革命以来,所谓文艺家,没有萎黄的,也没有受伤的,自然更没有
消灭,也没有苦痛和愉悦之歌。
这就是因为没有新的山崩地塌般的大波,也就是因
为没有革命。
七月八日上午,往伊东医士寓去补牙,等在客厅里,有些无聊。
四壁
只挂着一幅织出的画和两副对,一副是江朝宗的,一副是王芝祥的。
署名之下,各
有两颗印,一颗是姓名,一颗是头衔;江的是“迪威将军”,王的是“佛门弟子”。
〔14〕午后,密斯高来,适值毫无点心,只得将宝藏着的搽嘴角生疮有效的柿
霜糖装在碟子里拿出去。
我时常有点心,有客来便请他吃点心;最初是“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