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战歌》。《民国日报》载。)
去,战场上去,
我们的热血在沸腾,
我们的肉身好像疯人,
我们去把热血锈住贼子的枪头,
我们去把肉身塞住仇人的炮口。
去,战场上去,
凭着我们一股勇气,
凭着我们一点纯爱的精灵,去把仇人驱逐,
不,去把仇人杀尽。
(甘豫庆:《去上战场去》。《申报》载。)
同胞,醒起来罢,
踢开了弱者的心,
踢开了弱者的脑。
看,看,看,
看同胞们的血喷出来了,
看同胞们的肉割开来了,
看同胞们的尸体挂起来了。
(邵冠华:《醒起来罢同胞》。同上。)
这些诗里很明显的是作者都知道没有武器,所以只好用“肉体”,用“纯爱的
精灵”,用“尸体”。这正是《黄人之血》的作者的先前的悲哀,而所以要追随拔
都元帅之后,主张“友谊”的缘故。武器是主子那里买来的,无产者已都是自己的
敌人,倘主子又不谅其衷,要加以“惩膺”,那么,惟一的路也实在只有一个死了
——
我们是初训练的一队,
有坚卓的志愿,
有沸腾的热血,
来扫除强暴的歹类。
同胞们,亲爱的同胞们,
快起来准备去战,
快起来奋斗,
战死是我们生路。
(沙珊:《学生军》。同上。)
天在啸,
地在震,
人在冲,兽在吼,
宇宙间的一切在咆哮,朋友哟,
准备着我们的头颅去给敌人砍掉。
(徐之津:《伟大的死》。同上。)
一群是发扬踔厉,一群是慷慨悲歌,写写固然无妨,但倘若真要这样,却未免
太不懂得“民族主义文学”的精义了,然而,却也尽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
六
《前锋月刊》上用大号字题目的《黄人之血》的作者黄震遐诗人,不是早已告
诉我们过理想的元帅拔都了吗?这诗人受过傅彦长先生的熏陶,查过中外的史传,
还知道“中世纪的东欧是三种思想的冲突点”⒂,岂就会偏不知道赵家末叶的中国,
是蒙古人的淫掠场?拔都元帅的祖父成吉思皇帝侵入中国时,所至淫掠妇女,焚烧
庐舍,到山东曲阜看见孔老二先生像,元兵也要指着骂道:“说‘夷狄之有君,不
如诸夏之无也’的,不就是你吗?”夹脸就给他一箭。这是宋人的笔记⒃里垂涕而
道的,正如现在常见于报章上的流泪文章一样。黄诗人所描写的“斡罗斯”那“死
神捉着白姑娘拚命地搂……”那些妙文,其实就是那时出现于中国的情形。但一到
他的孙子,他们不就携手“西征”了吗?现在日本兵“东征”了东三省,正是“民
族主义文学家”理想中的“西征”的第一步,“亚细亚勇士们张大吃人的血口”的
开场。不过先得在中国咬一口。因为那时成吉思皇帝也像对于“斡罗斯”一样,先
使中国人变成奴才,然后赶他打仗,并非用了“友谊”,送柬帖来敦请的。所以,
这沈阳事件,不但和“民族主义文学”毫无冲突,而且还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境,倘
若不明这精义,要去硬送头颅,使“亚细亚勇士”减少,那实在是很可惜的。
那么,“民族主义文学”无须有那些呜呼阿呀死死活活的调子吗?谨对曰:要
有的,他们也一定有的。否则不抵抗主义,城下之盟⒄,断送土地这些勾当,在沉
静中就显得更加露骨。必须痛哭怒号,摩拳擦掌,令人被这扰攘嘈杂所惑乱,闻悲
歌而泪垂,听壮歌而愤泄,于是那“东征”即“西征”的第一步,也就悄悄的隐隐
的跨过去了。落葬的行列里有悲哀的哭声,有壮大的军乐,那任务是在送死人埋入
土中,用热闹来掩过了这“死”,给大家接着就得到“忘却”。现在“民族主义文
学”的发扬踔厉,或慷慨悲歌的文章,便是正在尽着同一的任务的。
但这之后,“民族主义文学者”也就更加接近了他的哀愁。因为有一个问题,
更加临近,就是将来主子是否不至于再蹈拔都元帅的覆辙,肯信用而且优待忠勇的
奴才,不,勇士们呢?这实在是一个很要紧,很可怕的问题,是主子和奴才能否
“同存共荣”的大关键。
历史告诉我们:不能的。这,正如连“民族主义文学者”也已经知道一样,不
会有这一回事。他们将只尽些送丧的任务,永含着恋主的哀愁,须到无产阶级革命
的风涛怒吼起来,刷洗山河的时候,这才能脱出这沉滞猥劣和腐烂的运命。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三日上海《文学导报》第一卷第六、七
期合刊。署名晏敖。
②“民族主义文学”一九三○年六月由国民党当局策划的文学运动,发起人是
潘公展、范争波、朱应鹏、傅彦长、王平陵等国民党文人。曾出版《前锋周报》、
《前锋月刊》等,假借“民族主义”的名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提倡反共、
反人民的反革命文学。九一八事变后,又为蒋介石的投降卖国政策效劳。
③“为王前驱”语见《诗经·卫风·伯兮》,原是为王室征战充当先锋的意思。
这里用来指“民族主义文学”为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制造舆论,
实际上也就是为日本侵略者进攻中国开辟道路。
④宣言指一九三○年六月一日发表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连载于《前
锋周报》第二、三期(一九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七月六日)。这篇胡乱拼凑的
“宣言”,鼓吹建立所谓“文艺的中心意识”,即法西斯主义的“民族意识”,提
出以“民族意识代替阶级意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它剽窃法国泰
纳《艺术哲学》中的某些论说,歪曲民族形成史和民族革命史,妄谈艺术上的各种
流派,内容支离破碎。
⑤《前锋月刊》“民族主义文学”的主要刊物。朱应鹏、傅彦长等编辑,一九
三○年十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一年四月出至第七期停刊。
⑥指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在陇海、津浦铁路沿线进行的军阀战争。这次战
争自一九三○年五月开始,至十月结束,双方死伤三十多万人。
⑦腊丁民族泛指拉丁语系的意大利、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腊丁,
通译拉丁。
⑧条顿民族泛指日耳曼语系的德国、英国、瑞士、荷兰、丹麦、挪威等国人。
条顿,公元前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部落的名称。
⑨这是黄震遐《写在黄人之血前面》中的话,原文说:“末了,还要申明而致
其感谢之忱的,就是友人傅彦长君平时许多的谈论。傅君是认清楚历史面目的一个
学者,我这篇东西虽然不能说是直接受了他的指教,但暗中却有许多地方不可讳地
是受了他的熏陶”。(见一九三一年四月《前锋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⑩成吉思汗参看本卷第144页注④。他的孙子拔都于一二三五年至一二四四年先
后率军西征,侵入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
⑾鞑靼、女真、契丹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民族。
⑿威廉指威廉二世(WilhelmⅡ,1859~1941),德意志帝国皇帝,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祸首。“黄祸”,威廉二世曾于一八九五年绘制了一幅“黄祸的素描”,题
词为“欧洲各国人民,保卫你们最神圣的财富!”向王公、贵族和外国的国家首脑
散发;一九○七年又说:“‘黄祸’——这是我早就认识到的一种危险。实际上创
造‘黄祸’这个名词的人就是我”。(见戴维斯:《我所认识的德皇》,一九一八
年伦敦出版)按“黄祸”论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盛行于二十世纪初,它宣称中国、
日本等东方黄种民族的国家是威胁欧洲的祸害,为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的奴役、掠
夺制造舆论。
⒀赵构(1107~1187)即宋高宗,南宋第一个皇帝。
⒁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不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和指使,平壤和汉城
等地曾出现过袭击华侨的事件。
⒂这是《写在黄人之血前面》中的话:“中世纪的东欧是三种思想的冲突点;
这三种思想,就是希伯来、希腊和游牧民族的思想;它们是常常地混在一起,却又
是不断地在那里冲突。”
⒃宋人的笔记指宋代庄季裕《鸡肋编》。该书中卷说:“靖康之后,金虏侵凌
中国,露居异俗,几所经过,尽皆焚燹。如曲阜先圣旧宅,……至金寇,遂为烟尘。
指其像而诟曰‘尔是言夷狄之有君者!’中原之祸,自书契以来,未之有也”按鲁
迅文中所说的元兵,当是金兵的误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语见
《论语·八佾》,无,原作亡。
⒄城下之盟语见《左传》桓公十二年。指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胁迫订立的条约,
后来常用以指投降。
柔石小传①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以一九○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前几
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
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②之
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
说集《疯人》③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
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
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
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
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
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④,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
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⑤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⑥
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
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构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
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⑦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
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
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⑧翻译有卢那卡
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⑨,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⑩及《丹麦短篇
小说集》⑾等。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上海《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
未署名。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作家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五
人遭反动派逮捕,二月七日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为了揭露国民党的法西
斯暴行,鲁迅主持出版了“左联”秘密刊物《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写了
《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等文章,并参与起草《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本文写作时因受条件限制,若干地方与事实稍有出入。按柔石一九○二年生于
浙江宁海(令并入象山),一九一七年赴台州,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念书。一九一
八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毕业。一九二五年春赴北京,在
北京大学当旁听生,次年回浙江任镇海中学教员,后任教导主任。一九二七年夏,
创办宁海中学,并任县教育局长。一九二八年五月参与宁海亭旁农民暴动,失败后
到上海。一九三○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②晨光社文学团体,一九二一年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朱自清、叶圣陶、柔
石、冯雪峰、潘漠华、魏金枝等,曾出版《晨光》周刊。
③《疯人》短篇小说集,收小说六篇,署名赵平复。一九二五年初由作者自费
出版,宁波华升书局代印。
④朝华社亦作朝花社,鲁迅、柔石等组织的文艺团体,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成立
于上海。
⑤《朝华》即《朝花》,文艺周刊。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六日创刊,至一九二九
年五月十六日共出二十期;六月一日改出《朝花旬刊》,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出至第十二期停刊。
⑥《艺苑朝华》朝花社出版的美术丛刊,鲁迅、柔石编辑。一九二九年至一九
三○年间共出外国美术作品五辑,即《近代木刻选集》一、二集,《拾谷虹儿画选》、
《比亚兹莱画选》和《新俄画选》。后一辑编成时朝花社已结束,改由光华书局出
版。
⑦《一个伟大的印象》通讯,载《世界文化》创刊号(一九三○年九月,仅出
一期),署名刘志清。
⑧《旧时代之死》长篇小说,一九二九年十月北新书局出版;《三姊妹》,中
篇小说,一九二九年四月水沫书店出版;《二月》,参看《三闲集·柔石作〈二月〉
小引》及其注①。《希望》,短篇小说集,一九三○年七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⑨《浮士德与城》剧本,柔石的中译本于一九三○年九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鲁迅为该书写了“后记”及翻译了“作者小传”(分别
收入《集外集拾遗》和《鲁迅译文集》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