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讨论课
讨论课有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参与人员又同样分成两类。私密型和公开型,讨论者和旁观者。其中讨论者又分为发起者、响应者和临时参与者。
一堂讨论课的开始通常是某位发起者在校网站或者某些专业网站上提出一个论题,当响应者达到一定数量后——没有规定数字,一般是由发起者与响应者商量着决定——就找间教室聚集,当然在聚集前各自都会准备相关的资料。
如果是私密型讨论课,参与讨论的人就只有发起者和响应者了,有些允许有旁观者,有些不允许,但即使是允许旁观的也会要求旁观者保持安静不轻易发言。
而公开型讨论课,课开始之前的准备步骤和私密型的都一样,但在讨论课进行中是允许旁观者参与进讨论的,也就是欢迎临时讨论者的出现。
比较而言,私密型讨论课更为严肃专业,而公开型则比较大众化且内容主题易跳脱无约束甚至偏题,就比例来说,前者在大学中更多,后者在中小学中更多。哦,对了,说到这里,还有关于学校的划分,与学生年龄有关,但并非最重要,主要区分在于对知识交流提供的辅助仪器的详细度。
小学交流的是无差别的全范围知识,辅助仪器的特点是使用简单、种类齐全,但不需要非常详细精准,主要是辅助感性认知,数据方面则可以很模糊——基本准则之一是可以没有数据,但不能有错误数据——例如每个小学都会有的气象模拟器,要求可以模拟下雨、晴天、暴雪等,但不须要连15度和20度两种气温下的晴天差别也模拟出来,不过部分小学的仪器也能达到甚至超过这种差别模拟要求,当然,租用的价格也会更高。
中学开始学科分类,辅助仪器的种类不再齐全,但相应学科的仪器则要求更加细化、精度更高,比如某些中学会有的气象模拟器,同样是晴天,清晨的阳光、正午的阳光、傍晚的阳光,这是必须区分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也要初步阐述。
大学则是在学科内再分专业,辅助仪器的重点功能是原理、产生过程的模拟。比如还是气象模拟器,太阳的质量、与地球的距离、光能传播过程的损耗方式和损耗比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量的循环流动,等等。这时候现象本身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其背后支撑的、可以抽象化的、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的本质属性。
大学内的辅助仪器虽然是按专业为单位进行配置的,但通常,一所大学是由很多个专业所组成,这些专业一般相互关联,有的却表面看起来毫无关系。这是因为抽象出来的原理最终都需要再放回到实际中运用,而这种运用跨专业的情况比在本专业内自产自销多多了。比如气象学原理运用到机械学上,比如文学幻想在化工中实现……即使最初只有一个专业的大学,也会在慢慢的与其他专业的合作中建立自己的相应专业或者与其他大学合并互补。
于是越是老牌的大学,其包含的专业就越多,有的简直敢跟小学比学科范围广度,并仗着专业深度嘲笑小学仪器设备比玩具还儿戏——虽然听起来像笑话,但这种没下限的事情据说还真发生过,虽然具体校名被隐去了,但依然不妨碍大众嘲笑该大学的嘲笑。
尤琳带苗可参加的是一堂公开型讨论课,据说水准很高,讨论参与者们下堂课就准备改为私密型了。但苗可由于个人原因,也就是基本没听懂,她对水准程度就不做评价了——除了人文常识、古代历史,她对自己听懂任何课都不抱希望,因为连语法课她都能听糊涂以至于怀疑自己写的文怎么还能有人看懂,也怀疑自己跟姜沛等人的交谈是不是对方听到的和她说出的意思根本是两回事。
“我们都知道,光的传播在引力作用下……”配合着某讨论者的侃侃而谈,教室内的亮度被调暗,一台仪器射出了细细的光线,弧形。
“租用那台仪器需要多少信用点?”苗可小声问尤琳。学校中的教室使用,除了提前预约需要付预约费外,通常都是不用付费的,任何开放的空教室都可以随意用,但是仪器的使用需要付保养费,价格根据仪器的贵重程度定。可以想见,大学中的仪器保养费远比小学的高。
眼前的这台仪器虽然是在中学校园内,但苗可看着觉得很精密很高端很闪亮啊应该不输大学仪器吧……
“只是台光线模拟器,而且又这么粗糙,几十点顶多一百点吧。”尤琳不在意地说。
苗可:……也许她可以去小学把仪器用个遍来挽救她的落后时代?一万点怎么也够了吧?因为听说小学里很多仪器因为太玩具甚至连保养费都不用付——淘汰的速度比损坏的速度更快根本没有保养的必要。
苗可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唯一的障碍是她的脸皮厚度可能有点不够支撑她混在一群几岁的孩子中去玩玩具。
学校在教育方面属于公益项目,对想要获取知识的人尽可能地提供着低价资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只能赔本靠拨款维持。事实上,任何一所十年校龄以上的学校都能做到收支平衡,部分还能获取极高的利润投入到新教育设施的运转中。
首先,就是专家、职业教师的讲课,学生缴纳的学费学校是要按比例收取一部分的,坐在教室里听课的、通过网络在其他地方同步听课的、事后购买该堂课视频的等所有学费都包含在内。
其次,文章等的取景,不管有没有挂上校名,只要用了校内场景就需要付费,如果用了校名,费用还会更高。前者由于不太好界定,所以除非是该校的典型象征景色或事件,否则就靠作者们的自觉了。不过,又由于一般在文章等的附录中都会有专门的取景列表,如果挂上知名景点的话能提高人气,所以大部分作者还是愿意付些信用点来换人气的,甚至为了这部分人气在文内牵强附会的也不少——顺便,只要在取景列表中写了名字,网站系统就会自动将文章网址发给该地点的相应负责人,并协助监督作者支付取景费的情况。
严格来说,第一种情况的学费抽成,也可以算是取景费或称名气借用费的一种。
再次,使用教室来做讨论课,不收取场地费用,但是除了讨论课之外的任何使用方式都要付场地费,并且,如果与讨论课的使用发生冲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给讨论课让步——让步后已付场地费会视情况部分退回,但其他损失就只能自行承担了。
这个规定可以说非常的生硬偏颇,其本意是警醒,学校始终是以教育为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副业,决不能本末倒置。不过在实际执行中却很少发生需要强硬执行该规定的事件,因为好好沟通的话,讨论课的参与者们通常都是愿意换间教室,甚至换所学校的。毕竟,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比如遇到拍电影的,发扬一下风度说不定还能跟女神或男神来个合影甚至交换个联络号什么的。
再说了,学校本来就是普及设施,学校数量多,每所学校的教室数量也多,教室通常又都是标准设计,懒惰点的一所学校几百数千间教室能长得一模一样,走进教学大楼就跟进了迷宫似的,不瞪大眼盯着教室号连出口在哪儿都找不到。所以不是故意找茬的话很少需要非逮着某间教室不放,毕竟如果真有特殊原因必须用某间教室的都会事先预约,而被预约的教室学校方面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租给其他人用使发生冲突的。
但故意找茬的也不是没有,这时候非讨论课的教室使用者就只能自认倒霉了,但是也不用太同情他们,因为通常那些假借讨论课之名的捣乱者和倒霉者们是本来就有私怨的,在学校里捣乱者占了上风,说不定离了学校倒霉者就会立马反咬回去。对学校而言,这就是狗咬狗的闹剧,所以按规矩行事一定心理负担都没有。
无聊到没仇没怨偏无事生非的人绝对不多,在学校的地盘中就更少,因为抢了教室却没有讨论课开展的,或者讨论课一听就是毫无准备的,会被学校放入黑名单。要知道这黑名单可是全国所有学校共享的玩意,要是总被记名次数过多或某次情节太严重则会被所有学校拒绝进入。这可不怎么好玩,被学校拒收,在个人档案上是极为恶劣的一笔,更糟心的是这条信息与个人芯片绑定,且每次使用芯片时,都会在对方的显示窗口中置顶鲜红的一条信息:此人已被学校开除。
有这条信息的家伙们,信用点交易没有被拒也得价格翻倍。如果还有个作者专栏,那么下次此人登陆网站时,专栏中也会自动添加那鲜红夺目的一条信息,虽然很可能会吸引猎奇的读者,但恶劣记录者需要分成给网站的信用点是要翻倍的,至于因为这行红字而流失的读者就更不用说了。
即使改正态度良好,一段时间后学校又重新允许其进入,鲜红置顶信息不再无处不在,这人的芯片信息在重要交易及部分特定事件中却也会弹出:此人被学校开除过。
总之,得罪学校的后果很严重。靠硬性规定可以横行,但横行之后,后果自负,还有,以身试法的先驱者们的经验教训是,永远不要低估校内执法人员的智商,因为最高智商的一拨人天天都在他们眼皮底下晃。
第21章求助
学校最大的收益来源还是在研究项目上,毫无疑问,这方面大学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并校、扩建、添置新仪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诚然,研究项目本身的投入也相当可观,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一半,成功的项目中还有不少属于公益类无法产生太多利润,但是正如一个写手能写出一篇好文就能一辈子吃喝不愁,一所学校能有一个成功的大项目其基础投入就能立刻被抹平。
旁听了一堂讨论课,课堂内容虽然有听没有懂,但苗可倒是利用听课的这段时间认真查了不少关于学校的知识——她就不反省之前因为默认自己二十一世纪大学毕业很多年又厌烦了学校生活所以根本没仔细研究过二十三世纪学校特色的失误了。
直到走在回家的路上,苗可还在时不时停下脚步埋头在掌上电脑中搜索各学校主页网站上的自我介绍,然后将一篇篇介绍顺次排入‘朗读’列表中,她则一直带着耳塞,边走边听,绝不浪费一点时间。
听得太专注的后果则是,她撞到了……呃,某种仪器。
“抱歉。”姜沛从仪器后探出头来,愣了一下,“是你啊,真难得。”
是挺难得的。苗可揉着额头心道,她自己是个死宅,姜沛也是个不会轻易踏出房门的技术宅,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居然能在大街上相遇——哪怕是在他们的小区门口——实在是相当难得。
“别揉了,喷一下吧。”姜沛拿出一小瓶喷雾递给苗可。
“还好,不怎么痛,应该也没破皮。”苗可接过喷雾,闭着眼大概对着被撞的地方喷了一下,有一瞬间的凉意,然后微微有点痒,接着就没有其他感觉了,包括刚才揉得发热的感觉也没了。
苗可睁开眼,眨了眨,又抬手碰了碰额头,觉得疗效很神奇,正想询问一下这东西的名称及价格,就见姜沛屈指轻敲了敲那仪器的表面,那表面虽然泛着金属光泽,敲上去却一点声响也没有,让苗可想起刚才自己撞上去时的感觉,像是撞上了……浸了冷水的硬泡沫。
“这东西要把人撞破皮或者伤到骨头其实也挺难的,以你的体重造成的压力,可能需要三层楼高自由落体后的累积速度吧。”
“……”其实她个人觉得,一天内的打击还是不要太多的好,否则就算是她这么没心没肺的人也会有小心肝儿承受不起的忧郁。
“总之,抱歉。”姜沛笑了笑又说,“然后麻烦你往你的左手边走两步,你挡路了。”
为什么她听不出道歉的诚意呢?还是说他在暗示道歉的人应该是她?苗可揣摩,将喷雾还给姜沛,并往边上走了几步,把大门让出来。这时苗可才发现,不远处停了一辆货车,奇怪的是货车旁还站了一个人。
货车其实也是送货机器人的一种,只要有送货卡片,它们就会自行寻路将物品送到指定地点。除了取货收货外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参与,更不要说一路陪同运货了。
那人直直走了过来,走到姜沛面前,挑剔地围着那不知名的仪器转了一圈。
“需要当场试用吗?”姜沛冷淡地问。
“不,”那人说,“当然不,你的技术我们当然信得过。”
“不必,”姜沛回道,“按规矩办事就好,多余的本人愧不敢当。”
那人古怪地笑了两声:“还要继续麻烦你把它送到货车上,当然,是亲手,毕竟,你最了解它。”
姜沛没再接话,单手推着那仪器往货车走去。
苗可静悄悄地盯着仪器的底部,试图看出那比人还高的没轮子的仪器是怎么被轻易推动的。
直到货车开走苗可还在惊叹——当然,出于对形象的底线考虑,仅局限在心中惊叹——那车就跟变形金刚似的,本来后箱高度不足以容纳仪器,可是当仪器被推到货车旁,似乎是被扫描了一下,然后后箱就开始变形,长宽缩减、高度增加,仪器就能放入了。
“你还在啊?”走回来的姜沛随口说道。
都这么无视她啊?刚那个陪同押运货车的人也是从头到尾瞄都没瞄她一眼。“我的存在感真有这么低?”苗可问。
“还好吧,我不太会在意周围环境。”姜沛说,顿了顿,又补充,“如果你指的是刚才那人,那么,他左眼看不见,所以我才让你往左走走的。虽然,他肯定还是看到你了,但躲远点我想多少能减少他的关注度吧。”
“危险人物?”
“谁知道呢,反正我就是个打工的,你就是个路人甲。”
唔……鉴于她对二十三世纪的犯罪现象没多少了解,这个话题还是跳过吧,不过,“眼睛看不见,很难治吗?”她好像记得有新闻说某人眼球被挖出来了都治好并恢复了正常视力之类的。
“他们大概不知道医院大门往哪儿开。”姜沛无可无不可地说。
哦……苗可也无可无不可地听着,视线在空荡的街道上飘来飘去。
“说起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货车载人。”苗可感慨,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