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十八总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二十八总督-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德1956年任英国驻华盛顿领事馆二等秘书。1965年,任英国驻联合国办事处参赞,1969年任威尔逊首相负责海外事务的私人秘书,1970年进帝国国际学院进修。1974年~1978年任英国驻华大使,熟悉中国情况,通晓中国语言文字。人称“中国通”。
  尤德接任香港总督,是英廷1981年12月下旬宣布的,据香港《华侨日报》出版的1982年《香港年鉴》介绍说:“尤德爵士为外交长才,……曾出任英驻中国大使,被认为是一位熟悉中国问题的专家,由他继任港督,相信对英、港、中三方面俱有贡献。”
  英廷公布任命尤德继任港督后,香港新闻界长途电话访问尤德。尤德回答记者时强调,他熟悉香港状况,对继续现行政策,信心极强。他还表示,他对深圳经济特区以及香港与该区和广东省间的发展关系非常熟悉。他又说,他本人欣赏香港现有的制度,而本人的目标将会是尽力确保这种制度继续成功。
  前任总督麦理浩对尤德继任港督表示甚感欣悦。麦理浩认为,“尤德爵士有超卓之资历。”而尤德则称:“麦理浩爵士乃一位杰出的总督。虽然要步其后尘将会十分艰巨,但这正是他的意愿,今后朝着继续促进香港繁荣,谋取市民福利的前途迈进。”
  第二十六任尤德尤德在任时,正值中英会谈香港前途问题,所以香港舆论界说:“随着中英开始了漫长的香港前途问题谈判,尤德夙夜忧勤,斡旋于中英港三方面。”
  尤德上任期间,香港舆论界表示,一般市民相信,“尤德爵士履新后,香港与中国仍将保持良好关系,而对深圳经济特区有关的几个问题亦将获得解决。”“尤德爵士继任港督后,香港人所殷切期望者不外14个字:”民之所好者好之,民之所恶者恶之。‘“
  铁娘子自讨没趣
  在中英谈判初期,香港曾出现数次波动,这与英国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英国通过三个不平等条约侵占香港,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按照国际法精神,以非正义的战争手段非法侵占别国领土,或用武力威胁而缔结的条约都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中国政府的观点一直十分鲜明;香港、澳门是中国领土,98%以上的居民是中国同胞,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待条件成熟时,用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收归中国。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世人共知。
  70年代末期,距离1997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的期限,虽然还有20年时间,但是英国的有关人士便开始叫嚷香港的前途问题。他们的理由是,新界土地的批期问题,土地新契的期限不好解决;银行贷款期限,最长只能贷到1997年,影响到香港工商业的发展。1979年初,当任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英国前外长卡灵顿和前掌玺大臣阿特金也接着来北京访问,其目的都是想摸清中国政府的底细,以便制定对策。而中国政府并不着急,一再重复过去已经表达的立场,在时机成熟时,采取适当方式解决。同时又申明,希望香港投资者放心,中国将会保护中外投资者的利益。
  1982年3月15日,英国国会议员代表团应邀正式访问中国。外电报道,他们在北京会见了姚依林副总理,彭冲副委员长。议员代表团促请中国尽早讨论香港前途问题。中国方面表示,已经注意到他们的意见,但这问题不急。中国领导人同时表示,香港应该保持一个自由港及继续繁荣。
  1982年4月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公布,总纲中有一条当时并不为人所注意的规定:“国家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法律规定。”1982年6月香港地区的一批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继前来北京访问,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分别会见了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发表邓小平在谈话中涉及香港问题的具体意见,但是社会上已经传出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收回香港,稳定繁荣。在具体做法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港人治港”等等。
  1982年7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在公开发表的谈话中,谈到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时指出: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领导人这一系列的活动,聪明的香港人已经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于解决香港问题方案的轮廓,四出摸底的英国人也应该了解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9月初,港督尤德返英,同行的有行政局、立法局非官守议员5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见他们一行后表示,当她同中国领导人会谈时,会充分反映并代表香港500万居民的意愿及利益。香港评论界对此发表看法说,“长久以来,香港政府都强调英国人继续留在香港,有助于中国的外汇收入及经济发展,到了撒切尔夫人访华前会见两局的非官守议员代表,更是刻意渲染港人意愿论调。”这就是所谓的“民意牌”。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达北京,与中国领导人展开了第一阶段的谈判。撒切尔夫人由于与阿根廷在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中获胜,所以幻想继续保持英国侵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她直截了当地提出,三个条约仍然有效,只能通过协商修订,不可以单方面废除。然而,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撒切尔夫人找错了对象。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定和明确,主权问题根本就不能谈判,要谈判的是如何稳定香港,保持繁荣。
  据参与中英谈判的周南回忆:
  9月24日,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次会谈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谈判,用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定调子”。
  撒切尔夫人一开始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整个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
  小平同志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指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一个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是中英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迟于一两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当撒切尔夫人提出有人说一旦中国宣布1997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有可能发生波动时,小平同志指出: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中国政府在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他严肃地指出:如果在15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这次会谈打下了撒切尔夫人的气焰,但她当时并没有接受中国的明确立场。她在北京和香港多次对记者谈话表示,“管理香港的条约,至今仍为国际法所公认,在双方未同意作出其他安排之前,英国将依条约处理香港问题。”中国对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很快做出反应:主权问题不能谈判,要谈判的是如何保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
  撒切尔夫人发表了一系列坚持三个不平等条约的谈话,香港的舆论为之哗然。各报纷纷刊登批驳撒切尔夫人坚持英国侵略中国条约有效的理论。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她把一百多年前使中国人民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今天的中国人民。香港中文大学、理工学院和柏立基教育学院等学校的多个学生团体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撒切尔夫人坚持侵略条约的顽固立场。9月27日,各校代表向撒切尔夫人递交了抗议信。他们拉起“侵华条约,不容肯定”的大字横幅,代表胸前挂着写有同样的口号的字幅,在香港布政司署门外进行抗议示威。中文大学和理工学院学生还发表联合声明说:我们不能接受英国首相修改条约的建议,这样等于忍让这些条约,无疑令我们的民族尊严再次受损。香港浸会学院学生会时事委员会发表声明说: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都是不平等条约,应予废除。香港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收回香港是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大公报》、《信报》、《财经日报》、《东方日报》等都发表文章,驳斥撒切尔夫人的言论。
  由于英国政府坚持不平等条约的立场,中英双方第一阶段会谈没有任何结果。香港市面出现了股市猛降现象,不到两周时间,恒生指数以1117点下泻至820点;美元兑港元则以6。1上升到6。7。10月27日,港币汇率指数跌至79。7,为空前低点,香港外汇市场每100美元兑港币694元,创下战后以来的最高记录。股市波动的结果是导致了香港物价上涨,工商业经营出现困难。香港有些居心不良人士,兴高彩烈,以为香港离开了英国统治以后就会完蛋。
  香港经济评论家指出,港元对外汇价走势疲弱,而今每况愈下,主要是英资财团从中操纵,企图借此影响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立场。中国政府并没有被这些人为现象所动摇,坚持一贯立场:收回香港,稳定繁荣。对港英有关人士玩弄这种经济手段的阴谋,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表示,如果香港出现动乱,不排除提前收回香港的可能性。廖承志的话是警告这些玩火者,不要把造成香港不稳定做为对中国施加的压力。
  香港不稳定,中国人固然会有损失,但英国财团也同样要蒙受损失;香港局势不稳定,港府税收也会减少;英资财团们要考虑1997年前后,他们在香港的利益。而事实上英国坚持不平等条约有效论,在国际上只有丧失威信,不会得到任何同情和支持。这些利害关系不得不使英国有关当局重新考虑和确定他们在香港问题上的对策。撒切尔夫人终于将中英谈判权力退交给外交部去处理,给自己找了个可下的台阶。
  以主权换治权
  1982年至1984年,是历史性的两年,是中国人民,特别是香港人民关键性的两年,一百五十年的一块心病,要在这二年里决定它的消除。所以,笔者不惜笔墨,不厌其详地介绍这一消除的历程。
  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至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第二阶段从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两国政府代表团就具体实质性问题进行了22轮会谈。
  1982年5月尤德上任后,于11月初,专门任命港府原保安司戴宏志为司级官员,协助港督及布政司处理“由于香港前途问题会谈而带来的额外工作”。并设立处理香港谈判事宜的常务司。12月,英国外交部次官鲍斯达访港,提出“让香港作为一方参与谈判,发挥独立作用”。
  1983年,中国政府按照自己的立场,积极为解决香港问题在完善立法、制定治港方案等方面做准备。英国获悉中国已有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建议案,并准备提交人大审议。柯利达和尤德立即返英,说服撒切尔夫人做出“妥协性”安排。3月9日英国首相府会议接受了柯利达的建议。会后,撒切尔致函中国政府,表示英国不反对以其对香港主权的立场进入谈判,只要双方能就“确保香港未来繁荣与稳定所作的行政安排达成协议,并能为英国议会、香港人民和中国政府所接受,她愿向议会建议:整个香港的主权应交回中国”。中国政府作出善意的回应,表示同意尽快举行正式会谈。5月底,中英双方就谈判议程问题达成协议。议程安排先从1997年后怎么办谈起,避开主权问题的障碍,转入实质性谈判,让英国人“不失面子”,“给英国人下台阶”。
  1983年4月1日,香港大学、理工学院三校部分教师组成参观团访问内地。在北京期间先后与侨办、港澳办负责人座谈香港前途问题。他们返港后对新闻界透露,侨办主任廖承志表示,(一)考虑将港人治港定出一个明显的期限;(二)计划草拟一套不违背宪法原则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小宪法”,以保障香港的利益;(三)只要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港人治港,居住香港7年以上,便可算做香港人;(四)香港法制基本不变,但上诉庭将设在香港(以前一直在伦敦)。
  5月,以港府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李鹏飞为团长,张鉴泉为副团长的专业人士代表团访问北京。6月7日,该团送给中央的《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意见书》附本交由香港报纸公开发表,其中心内容是陈述港人治港方案难以维持香港繁荣。6月11日,中文大学学生会举行记者招待会,评论李鹏飞等专业人士代表团的《意见书》的观点,学生会人士认为:“现在就说港人治港不可行,未免言之过早。”
  6月22日,英国女王在国会年会上谈到香港问题时说,“英国政府将会继续就香港前途与中国进行会谈,以期达成一项为本议会、中国及香港居民都能接纳的解决办法。”
  6月23日,香港报纸披露,邓小平在会见赴京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的港澳政协委员时表示,中英会谈若于1984年9月尚无协议,中国届时即将公开宣布自己的解决方案。
  6月30日,港督尤德返英与英政府磋商香港问题。7月4日,英国首相发表声明,重申英国政府对香港的承担及寻找英中双方均可接受的安排。
  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同时发表公报,宣布香港前途问题第二阶段会谈将于7月12日在北京开始。
  7月7日,港督尤德自伦敦返港,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他以总督身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