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密尔沃基,雪下了整整三天三夜。街道上鲜有人迹,只能隐约看到雪堆中钻出来的汽车天线。校区附近电力中断,小白楼漆黑一片。陆文博和晏茹凭着蜡烛照明,靠冰箱里的食物度日。两人依偎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宁静和轻松。
“有个大预言家曾预言1999年地球将要毁灭。难道时候已经到了?”陆文博貌似严肃地问晏茹。
“不会的。”晏茹说。她停了停,又问:“如果地球真的毁灭,你有什么最后的心愿?”
“和你在一起,一直抱着你。”陆文博傻傻地说。回想在美国的日子,每天都那么不易,两人是相依为命的贫贱夫妻。
雪终于停了。陆文博的车停在路边,完全被雪掩埋。他和晏茹两人用铁锹和扫帚,整整花了一个小时才把车挖出来。几天大雪让他们冰箱空空,弹尽粮绝,两人去超市疯狂购物,补充供给。陆文博把车停回原位,赶去上课了。
傍晚回到小白楼,车不见了。他以为记错了地方,绕着楼转了几圈,又在附近的几条街搜寻,车还是不见踪影。大冬天里他急得满脑门儿汗,头发都蒸发着热气。这是他的血汗,是他的家当,是他的生活。车被偷了,可能再也找不回来,陆文博不敢往下想。他冲进家门,拨通了911。
“我的车被偷了!”他朝着话筒里喊叫。
“请冷静,告诉我你的车牌号。”话筒里的女人声音舒缓。
“TXC-628。”
电话里传来键盘的敲击声,里面又说话了:“你把车停在禁止停车的一侧,被拖走了。”
陆文博莫名其妙,他对周围几条街熟悉得很,根本没有禁止停车的标志。为了用车,陆文博忍痛付了100元的拖车费,把车开回家,车没被偷走是不幸中的万幸。他想忍了,中国人历来能屈能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他怎么都不甘心。美国不是声称法律完善,尊重人权吗他不应该为警察的失误“买单”,他要为自己讨回公道。他约好时间和法官当堂对峙。
一周后,陆文博按时来到密尔沃基民事法院。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他进了法庭。房间里人不多,陆文博坐在后排的长椅上等候,观察法官审理案子。案子很小,审理时间不长,判决迅速,很快叫到陆文博。他站在屋子中央的桌子后面,面对法官。法官翻了翻工作人员递交的案例文件,询问申诉理由。陆文博毫不怯场,理直气壮告诉法官他的车没有停错地方,警察工作失误,他要求退还100元的拖车费。法官立即传讯执勤警察。一个胖胖的女警察5分钟后出现,接受法官质询,她一再强调小白楼门前的大街在大雪过后禁止停车。陆文博坚持请求法官拿出有关规定。女警察瞥他一眼,拿出早已备好的材料,努力翻着,试图找到有关规定。一分钟过去了,她仍在翻。法官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催她快点。女警察于是翻得更快,更加没了章法,不停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什么。法官不耐烦了,从女警察手中拿过材料。他仔细翻阅材料,并沉思良久,随即宣布陆文博申诉有理,市政府将于两周内退还拖车费。女警察脸色铁青。法官公道而明智的裁决让陆文博长舒口气,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法庭,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他庆幸当初没有简单地“忍了”。警察的工作是维持秩序,难免出现错误。由于有法律的保证,警察的错误和漏洞还有机会在法庭上得到补救。大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让陆文博有了更强的平等和法律意识。在法律的保护下,他要争取作为公民应得的权利和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据理力争,依法维权是自尊、自爱、负责的表现。
中国人几千年来推崇“小不忍则乱大谋”,鼓励忍耐、退让,现在看来,也许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记得有一次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一对加拿大选手以无可争议的表现征服了在场观众,但是裁判却将金牌奖给了表现稍逊一筹的俄罗斯选手。加拿大人没有选择忍让,而是毅然申诉,最终争取到金牌,赢得公正和尊严。类似的一幕,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选手熊倪表现无懈可击,直指金牌,美国的洛加尼斯虽出现重大失误却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中国人吞下苦果,放弃去挑战严重失职、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及奥林匹克精神的裁判,放弃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荣誉和尊严。洛加尼斯在两年后出版的自传中写道,熊倪是最出色的,应当获得金牌。也许有人会佩服我们,可没有人会同情我们。我们过于忍让,太轻视自己,对付出无数辛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太不负责。
在全球化的今天,“据理力争”就是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中国要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学会转变思想,适应新规则,利用新规则。也许“小不忍则成大谋”应当成为我们遵循的现代座右铭。
三十四 台湾人-大陆人
陆文博好容易挤出时间到体育馆打篮球。他找了块空场练习投篮,旁边有些学生在进行比赛,激烈对抗中用汉语喊着什么。休息的时候,陆文博走过去试着打招呼,知道他们从台湾来。中国人相见,分外投机,几个人用中文大聊特聊起来。
谈话之间,几个高高大大的美国同学走了过来,要打比赛。陆文博和台湾同学面面相觑,犹豫不决。几个美国人中,三个白人,两个黑人,个个身材魁梧,人高马大,最矮的也比陆文博高。台湾同学身材不高,在陆文博之下,且书生气十足。
“别看他们来势汹汹,也许是纸老虎。咱们多配合,多传球,还说不定谁赢呢!我来给你们打中锋。”陆文博很有自信。
听他一说,台湾同学壮了胆,摩拳擦掌准备较量一番。
在美国这个篮球王国里,优势意识极强,几个美国学生根本没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十个球一局,刚刚开场,他们就凭借身高,强攻内线,连进三球,兴奋得连喊带叫,击掌庆祝,不屑一顾的样子让人反感。硬碰硬肯定不行,中国人改变战术,利用自己的灵活、快速和团队精神,在篮下神出鬼没,让对方疲于奔命,连追五球,对方为轻敌付出代价。比分交替上升,僵持一阵后,中国团队靠集体智慧再次领先。美国人急了,个个要当救世主,拼命单打独斗,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动作粗野,陆文博胳膊上被抓出血印,头上还挨了几肘。陆文博在篮球上从来争强好胜,现在美国人对中国人,他更要全力以赴,所以顾不上疼痛,玩命奔跑、卖力拼抢。比分变成9比8,中国人只要一球即可胜利。对方投篮不中,陆文博拿到篮板球,径直冲向对方篮圈,腿上像装了助推器,高高跃起,飞身上篮,球出手了,他也被后面追赶的大块头撞出底线。几个台湾同学过来扶他。
“球进了吗?”陆文博趴在地上问。
“进了,我们赢了!”
中国人靠头脑以弱胜强,兴奋地击掌庆祝。美国人气急败坏,要求加赛,被当场拒绝。中国人有说有笑离开球场。
陆文博有时间就和台湾同学一起打球,成为很好的朋友。
打球时,他结识了一位教汉语的杨教授。杨教授从台湾来美国多年,对陆文博的球技和英语十分欣赏。和台湾同学交流中,他发现与大陆学生相比,台湾学生少,群体小,互相之间往来频繁,做事团结,抱成一团。他们搭伴住在一起,每学期有新生来会轮流去机场迎接,主动热情地安排食宿,形成固定的规矩。
大陆学生几乎百分之百靠奖学金,多数有过打工经历。台湾学生基本自费留学,以工商管理和经济类专业为主,而且很少打工,显示出台湾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家境宽裕。台湾学生旅游经验丰富,很多人到过大陆,亲戚朋友也有在大陆经商的。问及对大陆的印象,他们都说大陆发展很快,繁荣兴旺,景色宜人,只是厕所问题让人头疼。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厕所味道难闻,卫生条件很差,上厕所的人也不注意卫生,即使是星级宾馆也很少能做到干净整洁,香气芬芳。到了县城或乡镇,公厕更少,且多数臭气熏天,令人望厕生畏,不但没有下脚的地方,而且苍蝇肆虐,让人恶心甚至呕吐,上厕所成了天下一大难事。相反,台湾的厕所像美国一样,干净整洁,带有香味。同是中国人,大陆只重“吃”,不重“拉”,卫生设施缺乏,卫生意识薄弱,上厕所不讲文明。文明古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如厕”现代化,厕所要实现文明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除了厕所,台湾同学觉得有些大陆同胞礼节欠佳,没有起码的礼仪和素养,在电梯里向陌生人主动打招呼,却遭到冷眼。交际礼仪同国际接轨尚需时日。
不管怎样,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多数台湾人意识到狭小的台湾岛必须依赖大陆市场,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更多的人已经把目光投向大陆,来大陆经商和工作的人数成倍增长。
大陆与台湾通婚人数逐年上升。在美国的台湾人和大陆人通婚屡见不鲜。一个台湾女生就嫁给了哈工大毕业的大陆留学生,两人甜甜蜜蜜,生活稳定,已经有了孩子。
台湾人和大陆人的亲近还表现在很多方面。陆文博在校园里看到卖家具的帖子,前去购买计算机桌。卖主是一对刚刚毕业的台湾夫妇,准备回台湾工作。两人见到陆文博是大陆来的,格外亲热,问长问短,当场奉送计算机桌,内心的认同感不言而喻。
陆文博和台湾学生相处融洽,对敏感的政治话题一般回避,双方客气为主,远离冲突与不快。
严肃的政治问题之外有笑料。一次台湾同学问陆文博要不要土豆,陆文博问是薯条还是薯片,弄得台湾同学莫名其妙,举着手里的花生回答说是一粒一粒的。陆文博才明白台湾把花生叫成土豆,而把土豆叫成洋芋,两人开怀大笑。
台湾学生赴美签证容易,五年多次往返,毕业后多数选择回去。最初的情况同现在大陆的情况相似,签证如登天,但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回台工作,签证愈加简便,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经常往返于台美之间,不必像大陆学生那样担心签证问题。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更多的留学生会选择做“海归”,赴美签证的恶性循环终将得以扭转。
台湾几代人留美后回台发展,把美国的模式如民主、选举、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带回台湾,促进台湾社会的进步。台湾的工作环境也更适合归台的留学生,让他们如鱼得水,有的放矢。
半个世纪以来,台湾和大陆通过不同途径,走不同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大陆人和台湾人将携手前进。
三十五 交锋
4月20日,Colorado的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校园枪击案,造成15人死亡、24人受伤的惨剧,全美的学校都高度戒备。晏茹提醒陆文博上学小心,没特别的事情尽早回家,实习也要格外注意。
以校园枪击案为背景,课堂上引发了关于枪支管制的热烈讨论。陆文博喜欢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并乐于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里所鼓励的概念就是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设法证明就是最好。课堂上经常有教授的观点受到学生质疑。相比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大胆、活跃,富有创意。他们不在乎对错,有一点想法,就抢着发表意见。中国传统观念鼓励一鸣惊人,学生风格同美国截然不同,没有绝对的把握,大家都不轻易透露想法,所以给出的答案往往全面而充分。
班上有个带红色棒球帽的男生,事事都爱抢在前面,发言极其活跃,而且经常抛开主题,标新立异,滔滔不绝,老师和同学对他很宽容,耐心聆听。关于枪支管制的讨论,教授唯恐时间被他独占,客气地建议:“如果你能在表达观点的同时,给其他同学留些时间,倾听不同的见解,我将非常感谢。”
几句话果然奏效,他只在开始作了简单评论,就将时间还给大家。讨论迅速升温,到了白热化程度。全班形成两派:禁枪和枪支自由。
主张禁枪的认为,政府应当立即禁止生产、销售手枪和其他半自动和全自动的进攻武器,彻底禁止私人拥有枪支,理由是枪支引发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枪击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反对禁枪的认为,枪是用来自卫和娱乐,把枪和犯罪联系在一起荒唐可笑。宪法赋予了公民有枪的自由。邻国加拿大枪支不少,犯罪率却大大低于美国,关键在于完善法律并严格执行。
陆文博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入了讨论。
“我记得有位著名的社会学家曾经说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他一语道破了美国枪击案的根本原因。美国的历史是一部离不开枪战的历史,从白人踏上美洲大陆的第一天开始,到后来的独立战争直至建国,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美国精神体现在枪支上,并渗透到政治和外交中,带着霸道和暴力。我注意到美国文化崇尚暴力,媒体过分地渲染暴力,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等往往把杀人犯、强盗和黑社会分子描绘成英雄人物,枪是他们成为英雄的工具。这是英雄主义教育的失败,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禁枪比登天还难。”陆文博观点独特,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兴趣,给讨论增添了色彩。他想象如果能回国教书,他希望采用同样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在让他们充分的讨论中更好地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将至,玛丽邀请大家来家里做客,庆祝春季学期的实习成果。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拿手菜来分享。陆文博按照美国人习惯的口味做了炒饭,除了放火腿、鸡肉、鸡蛋、黄瓜以外,还放了很多酱油,大受欢迎。
他第一次见到了玛丽的华裔丈夫罗杰。罗杰的父母早期从香港移民,千辛万苦在美国打下一片天地,为了让儿子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从小只让他说英语,从不教他汉语。罗杰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当上大学教授,又娶白人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