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91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假如没有911-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饼干充饥,卡门更简单,啃着一根生芹菜和一个青椒。
  “你们怎么又瞎对付?”陆文博看不惯她们的习惯。
  “我们都不会做饭,做饭太麻烦,能填饱肚子就行了。”话虽然这么说,几个女孩目不转睛地盯着陆文博的午餐。
  “你带的什么菜这么香,我可以尝一口吗?”
  没等陆文博反应过来,几个人叉子齐上,叉走几乎所有精华。陆文博并不介意,别看国内把麦当劳和肯德基为首的垃圾食品当成宝贝,美国人心里明白还是中餐更胜一筹,这让他自豪。
  “你一定要把菜谱给我们,我们也可以回去试着做中餐。”几个女孩抹着油嘴,意犹未尽。
  陆文博分析美国人对其他事情精明有余,对饮食则智慧不足,有简单了事、精细不足、缺乏营养之嫌。
  另外一件事证实了陆文博的分析。几个女孩知道陆文博的生日在7月13日,特意准备了生日蛋糕,给他来个惊喜。受到这样的关照,陆文博乐得合不上嘴,他叉起一大块放进嘴里,第一口还觉得好吃,很快就觉得奇甜无比,难以忍受,远远超出国内奶油蛋糕十几倍的甜。为了不让大家扫兴,他勉强吃完一块,随后望糕兴叹。几个女孩毫不畏惧,大吃特吃,连叫好吃,陆文博哭笑不得。
  如此看来,中美饮食真是天壤之别。中餐选料严格,刀工精细,注重火候,调味多变,无愧于“烹饪王国”的美誉。反观西餐,单调乏味,不讲“火候”和“入味”,多是简单的烹饪与混合,大倒胃口,营养搭配也无法同中餐相提并论。
  美国“三多一少”的饮食还带有健康隐患。第一是肉多,尤以牛肉居多。做法单一,主要是烤,比如烤牛排、烤香肠、烤牛肉饼等。家庭聚会的烧烤就以烤肉为主,肉块大、半生不熟、干而无味,让人难以下咽。第二是糖多,各种蛋糕里的糖超出中国数倍,撒在蛋糕上的糖粒更是甜上加甜。第三是盐多,美国人口味很重,食品中盐的含量让人吃惊。薯片咸得让人心慌;奶酪也加盐,咸得不能吃;买的自发面蒸出花卷似咸菜;咸牛肉用水煮过多遍仍无法去其咸味,简直可以当盐用。一少则是蔬菜少。超市蔬菜种类少,饮食中蔬菜比例更小,做法毫无创意,多是生吃,豆角则用开水煮过蘸盐吃。
  陆文博突发奇想,提出可以用饮食文化作为突破口,予以延伸,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组织“中国文化周”,受到一致赞同。
  在实习小组精心准备下,社区中心隆重推出“中国文化周”。大家在社区张贴海报,散发传单。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报名,被整个活动所吸引,自己也报名参加。
  活动第一天,中心里出现了少有的红火场面。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金属探测器响声不断,工作人员引导入场,指示方向,忙得不亦乐乎。
  有过多次课堂演讲的练习,陆文博并不紧张和焦虑。站在大礼堂里,面对几十个孩子和家长期待的目光,陆文博自信地宣布“中国文化周”的开始。他首先介绍了几句简单的中文“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把它们形容成生存汉语,如果有谁到中国去,这些是最有用的。他讲得卖力,观众学得积极,朗读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还让孩子和家长比赛,看谁的声音更大,更齐,整个礼堂里气氛热烈,笑声不断,观众很快进入了角色。
  陆文博又围绕名字展开介绍。他把陆文博三个字用巨大的字体写在黑板上,观众对这种方块字十分好奇。他开始解释中国名字的惯例和意义。陆是家族的姓,文是有文采和艺术气质,博则是博学多才。中国人重视家庭,姓都放在第一位,名字多包含美好的祝愿和希望。中国人之间为表示尊重多用姓氏互称而不是直呼其名。
  陆文博诡秘地一笑,讲到旧中国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结婚后要随丈夫的姓。随着社会进步,中国妇女地位越来越高,她们在结婚后都保留自己的名字,很多家庭甚至让孩子跟随母亲的姓氏。他顿了一下,故意卖个关子,问大家美国人怎么做。很多母亲七嘴八舌地说要跟随丈夫的姓,或者把自己的姓氏放在丈夫姓氏后面作为复姓。
  “看来中国女性地位要比美国女性地位高。以后美国人为了提高社会地位,应该嫁到中国去!”陆文博开玩笑,下面哄堂大笑。
  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陆文博不厌其烦地帮助大家把名字翻译成中文,用拼音写出来,让他们练习用中文说自己的名字。参加活动的人们没人去过中国,很少接触中国文化,对中文更是一窍不通,当他们用蹩脚的汉语说出自己名字的时候,个个兴奋不已。很多人学着把名字用中文写在卡片上,挂在胸前,到处炫耀。社区中心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用中文和陆文博道别,意犹未尽。
  “中国文化展”是文化周的重头戏,陆文博发动小白楼的中国人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展品。苏卉贡献国画,王少衡贡献剪纸,周济民贡献书法,艾琳也送过来玉镯等饰物。周济民还发动教友捐助展品。陆文博把已经拿到手的展品登记造册:泥制彩绘的京剧脸谱和恭喜发财的童男童女,陶瓷的老寿星和十二属相,带有内画的鼻烟壶,形状各异的中国结,体现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有悠久历史的景德镇瓷器,还有多幅书法和绘画作品,摆满了小小的展室。
  配合展览,陆文博安排了相关活动。除了展示中国的十二生肖,武术和国粹京剧之外,他花一天时间专门介绍中国的八大菜系,还播放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把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口水直流。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炊具,更没有见过如此精湛的技艺和美食,所以一致要求陆文博教他们做中国菜。
  中心里没有条件煎炒烹炸,陆文博想出折中的办法,教他们包饺子。美国人经常把饺子和馄饨弄混。他告诉大家,饺子用圆形的面皮来包,里面一般放肉馅和菜。但馄饨是用方形的面皮来包,手法不同,中间只包一点肉馅。当然,现在中餐日新月异,很多餐馆能做出上百种饺子或馄饨。陆文博特意买了些花生。根据中国的习俗,庆祝春节时常把花生包在饺子里,吃到的人来年有好运气。
  陆文博给大家先做示范,他把饺子皮放在手掌上,弄些肉馅放在中间,把皮儿合起来,仔细捏出整齐漂亮的花纹,摆在桌面。
  观众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大人比较循规蹈矩,基本模仿陆文博的做法。孩子们则富有创意,包出的饺子形状各异,有三角形、方形、半月形、梅花形等。
  陆文博把所有包好的饺子一股脑儿倒进开水里。趁着煮饺子的功夫,陆文博介绍了春节的习俗,还讲述了传统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
  饺子刚一好,所有人都围在大锅周围,试图寻找自己的作品,品尝劳动成果。很快,有人找到了自己包的饺子,有人则吃到了花生,每个人都大叫好吃,顾不上饺子烫嘴,屋子里就像开水一样沸腾了。
  “中国文化周”大获成功。陆文博的创意得到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初步了解中国,学会欣赏中国文化和传统,改变了以往对中国的偏见。
  为了增加交流,在成功地介绍中国文化以后,陆文博要求参加活动的孩子教他美国文化。
  几个黑人孩子商量之后,决定教陆文博打篮球。篮球由美国人发明,美国也是世界公认的篮球王国。他们觉得似乎只有美国人才会打球。陆文博欲擒故纵,不动声色,耐心听他们讲解投篮、运球、传球等动作,跟着模仿,一副虚心好学的样子。当他提出打比赛的时候,大家露出怀疑的目光,美国有一句话:“White men can”t jump。“字面意思是白人跳不起来,实际上就是说白人不会打篮球。篮球在黑人看来,是天生就属于他们的运动。白人不被放在眼里,更不要说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小子。
  比赛开始,他们把陆文博当成初学者,对他视而不见,但当他拿到球,熟练运球,灵活闪躲,频频过人,投篮得分的时候,孩子们傻眼了。几个男孩年轻气盛,要和他一对一斗牛,十一个球一局,陆文博连赢三局。孩子们沉不住气,找来美国高中篮球代表队的成员。陆文博步法灵活,投篮准确,球感娴熟,一路领先。高中生靠身高、体重和体力最终险胜,但对陆文博极为佩服,都以为只有黑人会打球,原来黄种人也能一样出色。以后,每次陆文博出现在球场上,没人敢小看他了。
  课堂和实习的诸多经历让陆文博明白尊重是凭实力争来的。在美国这个社会,只要自己有本事,就能有一席之地,别人才不会轻视。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国家。要想得到别国的尊重,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保证。中国强大起来,国人在海外的形象就会得以提升。
  实习小组一起到酒吧庆祝,陆文博带上晏茹。他从没去过酒吧,对于美国人习惯的消遣方式,他还不太适应,不过也想利用这个机会感受一下。
  威斯康星州规定合法饮酒年龄是21岁,他和晏茹都远远超过21岁,所以进门的时候也没在意,径直往里面走。工作人员拦住他们。
  “请出示身份证。”
  “我们都25岁了,肯定合法,你看不出来吗?”陆文博纳闷。
  “对不起,你们看上去像是未成年人,我必须检查你们的证件。”
  陆文博觉得好笑,和晏茹拿出身份证。工作人员看了半天,摇摇头,嘟囔一句:“怎么长得像高中生!”无奈放他们过去。身后的一个白人小伙子看似老成,欲蒙混过关,结果居然只有19岁,被拒之门外。
  陆文博同小组会合。寒暄之后,几个女孩围着晏茹问长问短,卡蒂拉着陆文博打台球。她球技不俗,手感特好,陆文博则略显生疏,频频失误。正在兴头上,旁边两个大学生主动要求比赛,卡蒂和陆文博只管好玩,索性答应。那两人一心要赢,来势汹汹,开局就连进三球,陆文博和卡蒂只顾谈笑风生,打得放松,很快后来居上。不经意之间,他们以优势取胜。两人击掌拥抱,庆祝胜利。挑战者脸色铁青,悻悻地坐在一旁喝闷酒。
  四十二 生孩子的诀窍
  景峰听了周济民的意见,春节后就搬过来和苏卉一起住在小白楼,两人恩恩爱爱,互相照顾,俨然是一对般配的小两口。利用暑假,两人准备回国结婚,大操大办。小白楼的人替他们高兴,知道这是早晚的事。其实苏卉和景峰早有结婚的打算,现在更成了当务之急,因为苏卉刚刚怀孕。
  “读书期间怀孕,不影响学习吗?”晏茹不解。
  “这你就外行了,我刚来的时候也和你一样,看见实验室里的师姐挺着大肚子来学校,大惊小怪。后来经师姐指点,才明白其中的奥妙。我们学理工科的学业相对文科轻松,许多课在国内都学过,即使没学过的,原理都差不多,很快就能搞懂。读博士的五六年中,可以充分利用时间生两个孩子。头两年课程都能完成,剩下三四年,没了功课,只剩下给导师做项目,时间灵活,压力不大。加上这里暑假有三个月,我现在怀孕,明年暑假生再好不过。然后在毕业前的暑假再生一个,就完成任务了。”
  “生孩子也打时间差!可孩子生下来谁照顾啊?”
  “让父母从国内来,或者送回国去。读书期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等工作再要孩子,很可能丢掉饭碗。我同学的姐姐在一个化工企业,条件不错,因为生孩子,工作丢了。结果两口子经常吵架,闹得不愉快,都是生孩子惹的祸。你应该趁现在也生一个,和我做伴。”苏卉向晏茹建议。
  “我可不行。现在天天打工赚钱,没有时间和条件,以后法学院申请成功,功课压力特别大,还有律师资格考试,能扒人一层皮。要孩子目前只是一种奢望。”
  苏卉叹了口气,神秘地说:“那太可惜了。美国这个地方还真有点邪,生孩子想要什么来什么。第一个是女孩,第二个准是男孩,儿女双全。有的人从国内带来一个男孩,在这里又生个女孩,反过来带的是女孩,生的就是男孩,不信不行。”
  “你现在简直成了巫婆了,信谣传谣!”陆文博和晏茹看着苏卉的样子都笑了。
  四十三 14岁的爸爸
  14岁的黑人男孩瑞奇要做爸爸了!接到案子时陆文博险些晕倒。老师把瑞奇带到办公室同陆文博谈话,请求帮助。据老师讲,瑞奇是个好学生,可是最近经常无故旷课,还和同学发生口角,砸坏教室里的桌椅。经过深入了解,老师才知道瑞奇惹上大麻烦,班上一个叫蒂娜的14岁女孩怀孕三个月,她一口咬定瑞奇是孩子的父亲。瑞奇不承认,因为他知道蒂娜同时还和另外一个男生交往,孩子可能是那个男生的。蒂娜要把孩子生下来,通过亲子鉴定确定孩子父亲。不管怎样,瑞奇的心理都受到极大影响。生孩子是件大事,成年人尚且需要心理准备,更何况一个14岁的孩子。
  陆文博随后同瑞奇进行单独谈话,了解到更多惊人的信息。瑞奇12岁就有性经验,先后同六个女孩有过性关系,而且从来没有采取避孕或安全措施。他的父母对蒂娜怀孕的事不知情,瑞奇本人则是完全不知所措。
  陆文博详细分析,决定有几件事情急需解决。第一,安排瑞奇去中心的医疗所检查身体,排除性病艾滋病的可能。第二,对瑞奇进行性教育,让他知道安全性行为的重要。第三,同瑞奇的父母沟通,通报情况,帮助瑞奇明白他可能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第四,让双方家长沟通,保证两个孩子的身心稳定和健康,让肚里宝宝顺利降生。在陆文博和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和帮助下,两个孩子的状况逐渐好转,双方家庭在平静和睦的气氛中等待新生儿的到来。
  对于陆文博这个中国人来说,如此普遍的少女早孕现象就像UFO一样不可思议。美国文化的独特决定了社会问题的独特性。鼓吹自由的美国精神衍生出“少年母亲”“少年父亲”的社会现象,让历届政府挠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