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之治-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世民:百万雄鹰?确实是乌云,不过,我来算一下,一只战斗的雄鹰,需要四只雄鹰来帮助它,它才会击败敌人。但是,它们在自己的家乡,不必四只雄鹰来帮助它,两只就够了。也许,以大唐的人口,我们可能会是六只雄鹰来帮助它,是这样吗?
  执失思力眼睛转来转去。
  李世民语气转强:我不明白,我们与你们屡次结盟,送给你们金银绸缎,至今不计其数,而你们为什么屡次毁弃盟约?!突厥人原来是不信守誓约的吗?
  执失思力不知如何回答。
  李世民:今天,我们并没有毁弃盟约,意思是,我们不会不送给你们金银绸缎,于是朕,大唐天子,要亲自去斥责你们的可汗!
  执失思力恢复一些镇定:那么大突厥颉利大可汗会非常钦佩陛下的勇气。
  李世民:既然是毁弃盟约,我想我们不必客气了,命侍卫入殿,扣押突厥使者执失思力。朕回来之后,立即斩首。
  裴寂:陛下,执失思力毕竟是使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希望事情还有转圜。
  李世民:皇帝旨:朕前往渭河前线,尉迟敬德率长安兵马,列阵渭河南岸外一里,左仆射萧瑀、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将军周范、李五随我前往。
  群臣:遵旨。
  李世民头戴黑翅乌纱帽,身穿皇帝便装,红色腰带,软皮靴,勒住马,巡视着突厥大军,再望向远方,理了一下髭,策动马。
  突厥军士入神地看着过来的李世民。突厥军士中不少人受到震慑,纷纷下马,跪在地上。
  李世民勒马慢行至颉利的对岸处。房玄龄等六人在李世民身后不远处,环卫成弧形。
  颉利凝视着。
  李世民高叫:阿史那咄苾!(颉利的突厥名字)
  颉利一惊,疑惑地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我要过桥。李世民策马到桥头,唐军守军让开,惊讶地看着李世民驰上便桥。李五紧随在李世民身后,将军周范在桥头兜来兜去,布置守军。李世民驰到桥中,勒马,停下来。马咴咴鸣叫,李世民拍拍它,它开始打响鼻。
  房玄龄等也驰上桥,立在李世民后。
  颉利疑惑地策马到桥的另一头。
  李世民:我刚刚即位,你来朝贺,不必领如此多的人马。
  颉利微笑:我听说你们争夺太子位,长安不是很平静,这种时候,我是应该来看看的。
  李世民微笑:你来晚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我现在是大唐皇帝。我要把大唐中书令房玄龄介绍给你。
  房玄龄上前。
  李世民:他的智慧你永远想像不到有多高。可惜的是,因为我做过尚书令,所以,没有人可以做尚书令了。这是左仆射萧瑀,等于尚书令。
  萧瑀上前。
  李世民:他的威望也不是你可以想像的。另外,我还要介绍我的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上前。
  李世民:他的忠诚与才干,也不是你可以想像的。
  颉利:你刚才直接叫我的名字,很不礼貌!你又介绍这些人,说我无法想像他们,你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我的意思是,在你的面前,是一个新的唐朝。
  颉利:新的又怎么样?
  李世民:新的唐朝不会毁弃旧的盟约。以前,答应过的,每年的粮食、绸缎,我们继续给你们,你既然远道来到长安,我就正好能当面告诉你,我们要信守盟约。
  颉利:如果,我不再遵守盟约呢?
  李世民慢慢地摇着头。长孙无忌转身向堤岸上打口哨。
  轰鸣的马蹄声隐隐传来,越来越大,烟尘腾起,远远的雷声响彻渭河两岸。
  渭河堤岸上,露出一望无际的枪尖、尖,烟尘向东飘去。堤岸上出现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薛万彻、程知节、叔宝。
  唐军呐喊声声。
  颉利勒马向后退了几步,突厥军队骚动。
  李世民策马缓缓移动到突厥方面的桥头。
  颉利低头想了一下,知道唐朝有所准备,气焰小了,策马向李世民靠过来。李世民:颉利,我们结过盟,就如同香火兄弟,不可以说变就变的。
  颉利:好吧,我也不会变的,可是我既然来了,我想多带些东西回去。
  李世民:好啊,我们不如重新有个盟约,我们每年给你你想多要的。可是,兄弟,你要遵守新的盟约。
  颉利无奈:好啊,明天怎么样?
  李世民:行,明天就在便桥上,我们斩白马盟誓。
  颉利:明天,在便桥上。
  李世民:一言为定。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日,李世民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便桥斩白马盟誓,忍痛每年向东突厥输送利益,换取和平生息。
  李世民的目光如剑:好了,大唐赢得了时间,后会有期。
  第十八章
  围猎场,李世民纵马疾驰。野兔飞奔。地面上骸骨累累。李世民策马行走,不断发现骸骨。
  李世民:这里当初一定有过一场恶战,你们看那些骸骨。
  长孙无忌:以后这样的景象不会再有了。突厥几年内不会再来进犯了。
  李世民:用耻辱换来了几年的和平,这样值得吗?
  长孙无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么几年的时间。有了这么几年的时间,我们才有了治理国家的机会。
  李世民:治理国家,该从何开始呢?
  长孙无忌:千头万绪,恕臣不能一时说清。
  李世民:不如就从这里开始吧。
  长孙无忌:陛下指的是?
  李世民的手指向地面荒草中的骨。
  李世民:收骸骨。打猎是为了训练军事联络,可天下到底是统一了,统一了,就是太平。十几年来,这么多骸骨未收,不是太平景象,人心难免还是悲痛。
  长孙无忌:是啊。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我要下诏,天下收骸骨。
  一层柴薪,一层骸骨,有人点燃底层柴薪。
  李世民在僧团的簇拥下,亲临火葬地,诵经完毕的玄奘,睁开眼睛,慢慢将目光转向李世民。
  玄奘:陛下亲临法事,普度众生,十方世界,幸甚,幸甚。
  李世民:大唐武德以来,重道,不重佛。魏晋以来,南北佛教兴盛,僧俗众多,天下收骸骨,佛教信众,伤亡亦多,所以,朕特来祭奠。
  玄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李世民注视玄奘:放下屠刀,真的会立地成佛?
  玄奘点点头,双手合十:心中一念之差,一念之间。
  李世民:僧尼不事生产,耗费天下资财,朕以为终究是不好的。
  玄奘避开不利的话题:陛下志在天下,勤政之余,没有烦恼吗?我佛志在普度众生,灭除烦恼。
  李世民惊异,刚经历了大烦恼的他若有所思。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一,日食。
  高士廉:陛下登基不久,未有任何错失反而天降灾异,不知预示什么?
  李世民问傅奕:太史令有什么解释?
  傅奕:日有食之,总是帝王行为有失。
  傅奕:古时候,汉武帝连年征伐,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于是才会日有食之,即使像汉武帝这样的英主,也会内心震动,于是下轮台罪己诏。检点陛下行为,臣以为,日有食之,应在玄武门血光之变。
  高士廉:臣以为,应该是前太子的事,在名分上没有最后了结,陛下现在要天下民心思治,我以为应该拟定名分给前太子、前齐王,这样,于史,于社稷,就可以定论下来了。
  李世民深思了一会儿:我同意,可是我不是很懂人死后的名分定论,我只是想,前太子和前齐王,虽然太上皇已经把他们贬为庶人,但我想我们毕竟是同母所生,他们还应该是亲王,但是,谁懂名号的事,死去的,我知道要有一个谥号,应该是什么字?
  王珪:我以为前太子称息王、前齐王为海陵王比较合适。
  李世民:可以,谥号是什么呢?
  高士廉:息王,谥号为隐;海陵王,谥号为刺。臣以为比较合适。
  李世民:可以。说实在的,你们刚才给我出了个难题,我现在要给你们出个难题。名分和谥号都有了,择日依礼安葬,送葬之日,息王和海陵王的旧臣,你们要去送葬吗?
  王珪:臣为息王旧臣,我以为还是不去的好。
  魏征:我曾为李密旧臣,窦建德旧臣,息王旧臣,今又为陛下之臣,我也以为,还是不去的好。
  李世民:你们怎么能不去呢?
  王珪:只怕会有人议论。
  薛万彻:臣怕引起其他人的嫉恨。如今天下已经和解,如果臣等去参加送葬,只怕又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断送现在大好的局面。
  李世民:你们要这样做,让我很伤心。
  王珪:恕臣愚钝,陛下此话,臣心中不明。
  李世民:看你们这样,想必到了给我送葬的那天,你们也不会参加吧?
  王珪、薛万彻等慌忙拜倒在地。
  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人:臣不敢!
  李世民:你们起来。我看还是那句话,忠君,忠旧君,忠新君,总之要忠君。旧君以前对你们到底有恩,若你们不忘旧恩,必然也不会忘新恩。我指望你们念我的恩,所以自然希望你们能念旧主的恩。这样吧,出殡之日,所有原东宫和齐王府的臣属必须前去送葬。
  长孙无忌:臣以为,陛下登基已经有四个月了,新太子也要确立才好,这样才能朝纲整齐,利于天下人心安定。
  李世民:我迟疑不能确立太子,是因为究竟以长立太子呢,还是以贤立太子?
  高士廉:他们还小,是贤还是愚,不能考查。不过以陛下的贤能,必然执政百年,所以,太子的贤愚不必过于计较。而且,以古来的规矩,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陛下应该不必过于焦虑。
  李世民:好吧。先立吧,不过,先不加冕。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追封故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刺,依照亲王葬仪,重新安葬。
  两仪殿内。
  李世民:你们原来是前太子的人,事情过去了,前太子也送走了,安下心来,给朝廷出力吧。
  王珪:陛下不计前嫌,大唐也只有一个,天下太平,臣等报效无忧。
  李世民:对于新政,你们几位有什么看法吗?
  王珪:陛下刚刚登基,自然气象更新,要有一番作为。恕臣直言,陛下一片赤诚之心,把天下治理出个样子来,自然要大动一番。可依臣之见,动是要动,但不要大动,点到为止,做个姿态,让百官知道陛下的心意,知道是新朝了,就可以了。动,以后慢慢来。
  李世民:既然动了,为什么不干脆大动。今天动一点,明天动一点,天下什么时候才能治理出个样子来?
  王珪:治天下自然急不得。陛下登基时间还不长,朝廷上下人心浮动,臣以为还是稳妥一点为妙。
  李世民:人心浮动?你指的是你们这些东宫旧部?
  一位美女在旁侍候,斟酒。
  王珪:我好像在哪里见过?
  李世民:玄武门之后,庐江王叛乱……
  王珪恍然:啊,我想起来了,她是庐江王的妃子。
  李世民:美女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她原来不是庐江王的妃子,庐江王杀了她的丈夫,把她夺到手。
  王珪:陛下认为庐江王这样做,是对?是不对?
  李世民:杀她的丈夫,夺他的妻子,你还问对不对?当然不对。
  王珪:春秋时,齐桓公经过郭国都城的废墟,问郭国灭亡的原因。当地的父老说,郭国的国君知道什么是对,却不去做;什么是错,却不能改,所以亡国了。管仲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他认为齐桓公是郭国国君一类的人。刚才我还以为陛下认为庐江王杀夫夺妻是对的。我今天是陛下的大臣,劝陛下既然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去做,而不要把这样的美女留在左右。
  李世民一愣:一个美女,有这么严重吗?
  魏征:当然严重!以前楚庄王想让楚国强大起来,聘用一个叫詹何的人,问他治理国家的道理。詹何回答说,帝王自己先做好吧。
  李世民:这个詹何好像是所答非所问啊。
  魏征微笑了一下:其实是楚庄王没有听懂,于是再问詹何怎么样才能让楚国强大。詹何说:“没有听说过能管好自己的帝王,治理的国家反而是乱糟糟的。”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都是从自身做起,才能推及到治理国家。陛下应该听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吧?
  李世民犹豫地点头。
  魏征:只有自己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一个家。能管好一个家,才有可能治理好一个国。陛下想想,修身不好,不明事理,连一家人都摆不平的人,怎么能摆平一个国家,谈何治理?
  李世民:有道理。
  魏征:我听说,陛下每次征战,一定是身先士卒,武功是如此,文治天下,同样的道理。
  李世民:嗯,我懂了。
  美女:陛下不是要杀我吧?
  李世民笑起来:杀你?杀了你他们就要说得更厉害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十月初八,李世民封八岁的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没有加冕。
  李世民巡视着一个一个宫女,之后,李世民站回到御榻席前。
  李世民:凡父兄随我征战阵亡者,站起来!宫女群中远远近近站起很多。
  李世民:受我一拜!李世民揖拜,长孙皇后站起,揖拜。
  李世民:随我征战者,常说我爱兵如子,今天看来,我爱兵如子不够。他们的妻女姐妹,我不知道有这么多,就在我身边。古来征战,阵亡者多,所以我令天下收骸骨,本来是要平安民心,不料……我不知道你们心中悲痛,宫中杂役有失。
  长孙皇后:陛下许站立者,休假出宫,处理家事。
  站立的宫女跪下,拜:谢陛下!谢皇后!
  长孙皇后:各归各所。宫女散去。
  李世民在御榻席上慢慢坐下,沉思:原来宫中有这么多宫女,我打虎牢关也才一千五百人,宫中宫女到底有多少?
  长孙皇后:总在万数上下。
  李世民惊异:加上内侍宦官,要将近两万了!
  长孙皇后:陛下是九五之尊,即使这样,比起隋炀帝来,还不算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