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鲁:以色列是民主政体,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要花费时间,不可能像萨达特希望的那么快。
卡鲁曼:你说的对。萨达特也好,贝京也好,都很不容易。就好像是裁缝,一边在缝制新订的上衣,一边又不得不修补又旧又破的裤子。流行服装的设计师和尖刻的评论家是不会明白裁缝的辛劳的。在中东和平这个流行的话题上,他们正在努力治疗这块充满三十多年积怨的旧伤。
艾鲁尔:和萨达特还有什么约定吗?
卡鲁曼:没有什么直接的约定。现在只是想把开罗大学和美国的犹太教研究部门之间的学术交流发展以来。你可是很适合这项工作啊!
W画商:说是这样,萨达特方面还是让人担心,他在阿拉伯世界里可是很孤立的……。
斯科鲁:这里面还有一些玄机。埃及不断地向阿拉伯各国输送先进的事物。以沙乌吉和库艾特为代表,埃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让阿拉伯国家有了像样的国家构架。像这种来自埃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在阿拉伯各国有一百多万。他们一旦撤出,不用几天,阿拉伯各国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说是两国断交,其实现在各国都在通过驻埃领事馆处理和埃及的事务。
阿拉伯世界里也是虚虚实实。一边在表面上渲染外交问题,一边又在寻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埃及向阿拉伯世界输出文明,我们犹太人向世界输送文明,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点就在这。
卡鲁曼的餐桌旁,大家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一直到了半夜还意犹未尽。话又说回来,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向世界输送文明?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的呢?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犹太人信仰什么,又在思考什么呢?对以上种种疑问,本书准备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解释一下。
犹太人素描
让上帝拷问,亦自我拷问——犹太格言
犹太人至少经历了两千年的苦难历史。他们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仍然作为一个民族而团结着,并努力维护着这种自觉性。那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要问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即使在犹太人中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父母双方都为犹太教徒,生育的后代就是犹太人。犹太教徒和犹太人在希伯来语中叫做耶布迪,在英语中叫Jew;但你不能从中判断出有没有宗教的意味。这个定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在说“日本人的孩子是日本人”一样。
但是,如果日本人在异乡繁衍生息三代﹑四代之后,他们还会具有把自己当作日本人的自觉性吗?对这一点,我深表怀疑。在美国的日裔,如果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虽然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日本血统,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倾向把自己当美国人看待。另外,即使有第三代的日裔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也不一定会被大多数的日本人当作真正的日本人来接纳,因为他本人在美国养成的文化上的﹑生活上的习惯不能让大部分的日本人认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犹太人则不同,他们超越了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首先,“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自觉性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有了这种自觉性,即使是身为日本人的犹太教徒也会毫无阻隔地被犹太社会所接纳。前几年去世的小迁节三博士和至今仍在佛罗里达十分活跃的冈本拉比一家,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要想成为犹太人,就要支持犹太人这个整体。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需要遵守。也就是说,需要确认某人是否将犹太教四千年来的传统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犹太人就是犹太教徒。
像这样分散在海外,又能维持属本民族的特点,并具备这种自觉性的群体还有中国的华侨。他们没有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而是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华侨尽量避免与当地人通婚,而只在华侨内部选择配偶,以此来维护血统的纯正。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和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会遵从当地的习惯和使用当地的语言。一旦回到家,他们就说中国话,吃中国菜,服从家长的权威,完全在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中生活。
离散在海外的犹太人的生活与此十分相似。只是,犹太人不一定在家里面说自己的母语。比如说,西班牙的犹太人在家里面说拉迪诺语(中世纪时西班牙语和希伯来的混合体)。但是,大多数还是说当地的语言,如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等。中世纪的犹太哲学家巴莱维就曾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使用阿拉伯语。
因为做礼拜和其它宗教事务的时候都要用到希伯来语;所以希伯来语就成了犹太人的通用语言并且具有了持久的有生命力。犹太人在犹太会堂里是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和祈祷文。还有,每天三顿饭,他们都要在饭后用希伯来语祈祷,感谢上帝的赐予。每天早上,在犹太会堂做礼拜要花一个小时以上,因为每个人都要默诵那些长长的经文。今天,虔诚的犹太人和往常一样,做着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集犹太法学和神学之大成的《塔木德经》研究用到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这使得犹太人的词汇更为丰富。
说到吃饭,俄国(原苏联——译者注)籍的犹太人喜欢俄国的食物,阿拉伯的犹太人喜欢阿拉伯的风格,但犹太教律严格规定不许食用马肉﹑猪肉,还有虾﹑螃蟹﹑章鱼﹑墨鱼﹑贝类和其它无鳞的水生动物。这条戒律一直被历代的犹太人遵守着。
犹太教还规定,肉与奶等乳制品不能同时放到饭桌上食用,严禁食用带血的肉。这种在饮食上的戒律使得犹太人的饭菜变的极为有个性。其实,时间长了,偏离戒律的事情总是有的,比如很多犹太人已经不理会犹太教中的饮食戒律了。
为了维持犹太血统的纯正
华侨是在具有中国血统的群体内通婚,来维持种族的同一性。与此相对,犹太人要想维持纯犹太民族的血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犹太人到外国做生意,会在当地定居下来,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他们有的会和当地的女人结婚,并且养育很多子孙。这种情况下,要避免与当地人的同化,保持种族的同一性和传统,就要看宗教的力量了。也就是说,通过向自己的配偶和子孙教授犹太教的礼拜和戒律,加强民族自觉性和犹太教徒中间的内在约束。举例来说,中国的河南开封的犹太教徒群体是由在九至十世纪定居下来的犹太商人的子孙繁衍而成的,他们不吃猪肉和牛腿的筋,每到周六还会聚集在犹太教会堂做礼拜。
犹太人和外国女人结婚的情况下,几乎都是女方皈依犹太教。为什么和异教徒结婚在宗教上称为“杂婚”?还要把“杂婚”下生出的孩子叫做“混血儿”?原因就是他们在宗教上被否认了犹太正式成员的一切资格。
女方如果要改变信仰,必须学习犹太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通过拉比的口头测试。这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她对犹太教理解的程度,还是要检验她有多高的觉悟和诚意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犹太人。因此,拉比经常会在考试开始的时候就出一些刁难的问题让应试者措手不及。但是,往往是在她们的第一胎出生两三个月以前就告之考试通过,正式承认她们已经皈依犹太教。这样诞生的家庭对犹太传统和教义十分虔诚,这也是犹太人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的关键。
反过来说,如果犹太女人和外国男人结婚会怎么样呢?原则上,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也会被承认为犹太人。从这种思维方式里,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小的种族,犹太人以前经常受到周围异教徒的,特别是基督教徒的迫害。犹太人的妇女和女孩不断成为暴力和强奸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出生的“私生子”理所当然地,只能在犹太人社会中抚养。因为这个原因,父亲的种族和宗教就不被考虑,只要母亲是犹太人,她的孩子也就具有成为犹太人的资格。
但是,资格只是资格,并不是说可以自动地成为犹太社会中的正式成员,因为他们必需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犹太社会中生活,学习犹太人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如果是男子,到了十三岁,就要参加成人仪式。在仪式那天,他本人要在犹太教会堂内用希伯来语朗诵经文和祈祷文,并且宣誓以后履行作为犹太人的义务。为参加这个成人仪式,少年们要在拉比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东西,做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准备。孩子们的父母十分明白,如果娇生惯养,他们就不会有顽强的斗志去战胜未来路上的困难,所以,一到成人式结束,不管孩子们年龄尚小,就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这样,孩子们的能就经得起考验。
夏洛特事件
1969年,就“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以色列全体国民进行了一场激烈争论,来找出其最深的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夏洛特事件。点燃这次事件导火索的是以色列海军少校夏洛特。他头脑聪明,即使在人才济济的以色列海军军营中也是出类拔萃。他和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的一个英国女基督教徒结了婚,并且过着和睦的生活。
有一天,他们收到了他们儿子就读的小学寄来的户籍调查表。调查表中有一个宗教栏(实际上是宗教分类栏),写有:犹太人/回教徒/基督教徒/其他,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夏洛特少校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孩子填写为“犹太人”,并提交出去。市教育委员会对此并不满意,他们把调查表重新交给夏洛特,要求把填写的“犹太人”划去,写上“其他”。
根据当局的想法,作为异教徒的母亲,如果没有皈依犹太教,那她的孩子就没有资格称为犹太人。可是夏洛特这位以色列海军的精英,有着强烈的犹太人自豪感,并且有十分的自信:不论孩子的母亲属于哪种宗教,自己作为父亲,一定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犹太人。所以,他起诉到法庭上,说当局的要求受狭隘的宗教教条束缚,歪曲了客观事实。由此,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
犹太教正统派的拉比群起而攻之,说他是“叛徒﹑卖国贼和异端”。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以色列宗教党派的干涉日益加深,普通的民众逐渐感到不快。在他们中间出现了支持夏洛特想法的呼声。问题是表示“犹太人”的希伯来语中的“耶布迪”同时还指代犹太教徒。夏洛特少校将自己的孩子以“犹太人”登记,而当局却将其解释为“犹太教徒”。
这次事件进一步扩大,连美国的犹太人也卷入了这场白热化的辩论之中。在以色列国内,只有犹太教正统派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派别,也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并不被犹太教承认。所以,属于保守派或改革派的犹太人在以色列举行婚丧嫁娶的仪式的时候,如不经过正统派拉比办理皈依犹太教的手续,即使是真正的犹太人,也不会被当作犹太人(确切地说是犹太教徒)来对待。
这次事件在以色列的国会也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结果是将夏洛特的儿子以“以色列人”,而不是以“犹太人(教徒)”进行登记。
在日本人当中,这种论争好像没大有过,顶多是讨论一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游牧民族,是不是南海海域的渔民这类民族起源的问题。
不论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日本人的普遍意识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中间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力量来维持种族的自觉性和特定的宗教信仰。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为日本人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态度提供了可能。
日本人的社会准则,与其说是自己创造的,不如说是他们根据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养成的一种习惯。 “那家伙不明事理!那家伙不知廉耻!这小子飞扬跋扈!”,这类话是用来评价某一个人是否适合存在于某一日本人群体中。一个人是不是日本人,这跟他(她)的父母,特别是他(她)的父亲是不是日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不是黑人或是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多半不会有问题。
在这点上,即使要对犹太人进行简单的描述,那还涉及到德国﹑苏联﹑西班牙﹑阿拉伯﹑印度和蒙古籍的犹太人,而且他们的相貌体格﹑所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如果把拉比这个中流砥柱去掉,那
犹太人恐怕就建立不起来共同的意识了吧。
无神论·无宗教信仰者·皈依犹太教者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例子来讨论“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已经作为犹太人存在了?”,或者说,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后会出现什么情形?
如果我们从前面的讨论来看,读者当然会认为他们不是或不再是犹太人。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也好,成为基督教徒的犹太人也好,犹太人就是犹太人。借用犹太教法的权威赛摩尔?斯科鲁博士的话就是“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
我们不妨拿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举例,例如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阿尔扎克等。他们否定宗教,但他们不能否定他们是犹太人这个事实。就因为他们否认作为既定宗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所以,在他们的思想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投身于超越宗教限制的无穷世界的雄心。马克思创造出了新的理论代替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即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理论。前者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尽头,社会出现战乱和暴虐,这时,救世主弥赛亚会给各国带来永久的和平。马克思则认为,对于资本家的压榨和掠夺,无产者会坚决地起来反抗,最终用自己的双手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达到真正的平等和安宁。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受到了弥赛亚思想的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对弥赛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创造和平的人物进行了恰倒好处的替换。
至于爱因斯坦,他曾经说:“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着全宇宙的科学法则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