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打渔的时候是不是经常遇到高刘村的刘茂生?”
“不错,我们经常在路上遇到。”
“那么,九月二十七号,就是高建国家发生特大火灾的那天中午,您在什么地方打渔呢?”
“那天,我没有打渔,我闺女说了一门亲事,我们老两口和闺女到男方家相亲去了,这件事情,我记的非常清楚,那天晚上一走进村子,就有人会跟我说这件事情了,我和高家是亲戚,我和老伴连家都没有回就到高刘村去了,那个惨啊!”
该问的都问了,郑峰一行第二次和徐大炮告别。
郑峰沿着河堤向西,用六分钟左右的时间走到了大梁河与小梁河的交汇处,河堤上长满了杂树和灌木,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长期形成的工作作风,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经验,郑峰特别关注环境和案子之间的关系,很多案子都证明了一点,凶手在作案的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到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
当大家走到大梁河和小梁河交汇处的时候,郑峰和李云帆立刻意识到,如果刘茂生在这里撒网打渔的话,他是看不见高建国家的浓烟的。这是因为,两条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十几米宽的浅滩,要想打渔必须到浅滩上去,而浅滩在河堤的北边。
第四十五章 舍近求远
浅滩只比河面高出四五十公分,现在是冬季,九月二十七号是夏末秋初,水位再高,河水也不可能淹没浅滩,前面,笔者曾经交代过,河堤上是茂密的树林,由于树林的遮挡,人站在浅滩上,是不可能看见高建国家的浓烟的。
那么,刘茂生是不是在大梁河的东边打渔的呢?
于是,郑峰一行又折回头。
走到三里路的地方,大家又遇见了徐大炮,他已经收完了丝网,正准备往回走。
“郑局长,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啊?”
“徐师傅,我们想到东边去看看。”
“你们是不是想看看能撒网打渔的地方?”
“不错。”
“走,我领你们走一趟。”
徐大炮将船靠边,跳上岸,将船绳系在岸边的一棵柳树上。
李云帆又递给徐大炮一支烟,谭科长按着了打火机,将烟点着了。
大家跟在徐大炮的后面朝东走去。
走了三里多路,徐大炮停住了脚步:“从这里往东,一直到大桥,这一段河岸都没有芦苇了。”
徐大炮止步的地方在高刘村的东北方向。
站在河堤上,透过树木之间的空隙,确实能看到村庄,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村庄是指被树林遮挡——或者覆盖着的村庄,树林所在的地方就是村庄所在的地方。
遗憾的是,根本就看不见高建国家所在的位置。
徐大炮的回答也证实了郑峰和李云帆的判断。
“徐师傅,站在这里,您能看见高建国家在什么位置吗?”
“看不见,因为有葛家村的遮挡。我只能知道高刘村大概的位置,你们看见那两个喜鹊窝了吗?那就是高刘村。”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两个喜鹊窝搭在两棵又高又大的凤阳树上。前面,我们也讲过,葛家村村在高刘村的东北,葛家村茂密的树林正好挡住了大家的视线。
如果刘茂生在这里打渔的话,他是很难确定失火的是哪一家——如果不能确定是高刘村着火,刘茂生就不会着急慌忙地往回跑。
接下来,徐大炮的话让郑峰和李云帆的大脑变得更清晰起来。
“徐大爷,从这里到高刘村,走那条路最近呢?”郑峰问。
“当然是走大路了,河堤这条路不好走。走大路也近了许多。”
大家听出来了吧!刘茂生如果在这里打渔的话,他回村救火应该走徐大炮所说的这条大路——大路就是同志们上河堤的时候走的路,哪有舍近求远的道理呢?
刘茂生的疑点确实不少。
郑峰和李云帆之所以接手“71。9。27”案,除了刘茂生的嫌疑没有完全排除以外,阎巧巧的嫌疑也没有完全排除。
卞一鸣认真阅读“71。9。27”案的所有卷宗以后,对阎巧巧的材料给予了特别关注。
案发当时,虽然阎巧巧确实和葛朝阳厮混来着,但这并不能排除阎巧巧纵火的嫌疑,这是由于:
第一,在高建国家的厨房起火的时间节点,她曾经经过案发现场,厨房的后面就是树林。
第四十六章 疑点颇多
第二,凶手点火和放火的时间不需要很长——我们都知道,纵火案和其他刑事案件的最大不同就是时间短,只要将火种投放到正确的位置,纵火的过程就完成了,阎巧巧经过高建国家屋后的树林,这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
第三,高建国家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凶手应该是同一个人,再加上阎巧巧是高刘村的人,她对高建国家的厨房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凶手第二次纵火,应该是轻车熟路。
第四,阎巧巧和葛朝阳厮混会不会是阎巧巧施放的烟幕弹呢?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那么,阎巧巧的目的达到了,当阎巧巧说出和葛朝阳鬼混的实情以后,马向志和付微澜很快就排除了她的嫌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阎巧巧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了。
郑峰和李云帆非常赞同卞一鸣的分析,经过研究之后,他们觉得应该找葛朝阳做更深入的了解,如果阎巧巧只是把和葛朝阳的鬼混当做幌子的话,那么,阎朝阳应该能感觉到阎巧巧当时的情绪,特别是鬼混的时间,高彭氏到村西头刘二嫂子家聊天,时间不会很长,阎巧巧可利用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一点,凶手是非常明确的,放火必须是在高建国家没有人的时候。这样一来,阎巧巧的心思肯定不会在上面。
大家总觉得阎巧巧和葛朝阳的时间太短,不大符合常理,大家想一想就明白了,眼巴巴地逮到这么一个机会,很不容易寻觅到这样一个鱼水之欢的机会,不可能是蜻蜓点水似的。
刘长海一点多钟离开家,即使阎巧巧在丈夫离开家之后就到葛严朝阳家,一去一回至少要十几分钟的时间,去掉这个时间,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左右。总要有一点铺垫吧!难道阎巧巧和葛朝阳的鬼混可以直奔主题,不需要任何拖泥带水的形式上的程序。
既然葛朝阳的老婆回娘家去了,那么,她一时半会还回不来,即使当天去当天回,那也要等到太阳快落上的时候才上路,女儿回娘家,哪有吃过中饭就走的道理呢?所以阎巧巧用不着这么着急,大可放宽了心,从容淡定一点。
再者,刘长海到公社去开会,奉贤大队是前进公社的边疆,距离很远,不要说开会,单是在路上就需要两个小时左右,所以,阎巧巧更不用担心。时间如此充裕,而阎巧巧却惜时如金。这是为什么呢?
回高刘村的时候,大家经过了乱葬岗,乱葬岗的名堂果然不少,大家还没有走到乱葬岗的跟前,付微澜看见两只黄鼠狼蹿出灌木丛,钻进了乱葬岗;乱葬岗里面除了茂密的杂树和灌木藤蔓以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昆虫的叫声;天空上盘旋着几只黑白相间的鸟,不时发出一阵生硬单调的哀鸣,近处一棵枯桕树上栖息着一只类似乌鸦的鸟,它不时煽动翅膀,并发出沙哑而苍老的叫声。
第四十七章 健谈之人
吃过晚饭之后,大家回到了住处。
门虚掩着,大桌子上的罩子灯亮着。
郑峰走进房间的时候,发现床上多了一床被褥,每个地铺上都增加了一床被褥。被褥还比较厚,相比之下,同志们带来的被子单薄了许多。
郑峰和同志们正纳闷这呢,一个走进堂屋。此人是高建国,两床被子中,有一条是他刚抱来的——准确地说,是他母亲让他抱来的,同志们的被子太薄,苏北的冬天是很冷的,汝阳县地处平原,无遮无挡,所以,汝阳县的冬天尤其冷。老人中午把家里面的火盆抱来了,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晚上坐在火盆旁烤烤火,暖暖身子再睡觉,能很快进入梦乡,老人还抱来了一些木柴,她看到同志们的被褥以后,立马跑回家抱来了一床被子,在同志们看来,这床被子应该是高家最厚最重的被子,虽然被子上打了几个补丁,但被子很干净,上面还有肥皂的气味。
另一床被子是汪静清送来的,夫妻俩的床上垫了一床被胎,两床被子,这和同志们的地铺比较起来,也太奢侈了,汪静清干脆抽出一床被子给同志们盖,汪静清从事新闻工作多少年,以他独特的视角和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受人和事。看到郑峰一行的地铺和地铺上如此单薄的被褥,不可能不有所触动。
汪静清还送来了一包茶叶——是一包龙井。
一分钟以后,郑峰和李云帆走进了汪静清家的院门。
对郑峰和李云帆的感谢,汪静清不以为然。
“不就是一床被子吗?也值得说一个‘谢’字?”
汪静清吩咐女儿泡了一壶茶。
汪静清是一个非常热心,又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他让女儿泡茶,就是想让郑峰、李云帆坐下来聊聊。
屋子里面只有父女两人,汪静清的妻子因为母亲生病,回南京省亲并照顾母亲去了。
不一会,其他人都跑到汪静清家来了。
汪静清在堂屋中间放了一个火盆,点着火以后,又在火盆里面放了一些木柴和木炭,这些木炭是汪静清从高岗镇上买来的,汪静清有比较严重的风湿病,当地的气候不同于省城南京,汪静清下放到这里以后,唯一不适应的就是这里的气候。所以,他每年秋末冬初的时候,他都要准备一些木炭。
汪静清的女儿名叫汪玉洁,她动作非常麻利,很快就泡好了茶,当她把茶杯端进堂屋的时候,屋子里面顿时飘荡着茶香味。
汪静清还让女儿炒了几斤花生。花生是秋天刚分的,村民们舍不得的吃,不是拿到集镇上卖了,就是拿去榨油和换油去了。汪静清家的几十斤花生全留了下来。
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不需要任何铺垫,很快就一见如故。
郑峰和李云帆觉得汪静清有话要说。
两个人的感觉没有错,汪静清的第一句话就使郑峰和他的战友们惊愕不已。
“郑局长,我一直觉得高建国家的火灾有问题。”
第四十八章 意味深长
郑峰和李云帆很想听听汪静清的高见:“汪先生,您跟我们说说,好吗?”
李云帆从烟盒里面抽出一支香烟递给汪静清。
汪静清犹豫片刻,才接过香烟。
这时候刘玉洁正好推门进入堂屋:“爸爸,你忘了妈妈临走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了吗?”
汪静清赶忙将香烟还给了李云帆:“算了,不抽了。”汪静清不无遗憾道。
“郑局长,我爸爸有哮喘病,好不容易才把香烟戒掉,我妈妈到南京去的时候,特别叮嘱他不要抽烟,他也答应了。爸爸,你的自觉性也太差了吧!”
汪静清端着茶杯喝了一口茶:“狐仙之说,纯属无稽之谈。郑局长,我从南京下放到这里劳动改造,没有想到这里的乡亲迷信思想这么严重,过去,我只知道他们愚昧落后,但并没有直观的感受,我下放到这里来,算是开了眼界,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开化,解放已经很多年了,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解放前的水平。”
“汪先生,您对高建国的失火案有没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我们需要您和乡亲们的帮助与支持。”郑峰道。
“依我看,狐仙之说只是一个幌子,在我看来,高建国的家的火是人故意放的,包括第一起火灾也是人故意放的,这两起火灾也一定是同一个人放的。”
“汪先生,您是外乡人,也是局外人,在高刘村,除了刘长海接和刘茂生家和高建国家有矛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人——或者其他人家和高建国家有矛盾呢?”
“看不清,猜不透,在高刘村,有很多人都是藏着掖着的,你要想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这很难。”
“您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你别看高刘村,乡亲们之间,沾亲带故,大家平时相处的都不错,但这都是表象,人们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藏起来,封建迷信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封建迷信掩盖了很多的东西。”
古语有“笑里藏刀”之说。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一个“名为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角色。
郑峰和李云帆已经听出来了,大家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不要把注意力和精力完全放在刘长海的老婆和刘茂生的身上。
汪静请的话应该是有所指的。
“汪先生,您的意思是?”
“郑局长,我能提一个问题吗?”
“您快说。”
“如果你是刘长海——或者刘长海的老婆,您会做这种事情么?”
郑峰一时无语。
“你们仔细想一想。”汪静清喝了一口茶,“火灾发生以后,高建国立马就想到了刘长海和刘茂生。”
“汪先生,您是说,刘长海——或者刘长海的老婆阎巧巧和刘茂生不大可能做这种事情。是不是这样?”
“越是可能的人,就越不可能。人们很快就会想到这两个人。”
“您是说,高建国家发生的两起纵火案的凶手正是利用了这点?”
“我就是这个意思,此人一定隐藏的非常深。越是不可能的人,就越是可能。”一句话,汪静清重复了两遍。重复是为了强调。
汪静清的话意味深长。
第四十九章 很有道理
“越是的人不可能,就越是可能。”汪静清的话非常有道理,在郑峰和他的战友们侦破的案子中,很多事实不止一次地证实了这一点。
“汪先生,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这——我说不好,只要你们能确信一点就行了。”
“确信哪一点?”
“高建国家的两把火肯定是人故意放的。”
“这我们已经确定了。要不然,我们也不会大来远的跑到高刘村来,汪先生,还有呢?”郑峰知道汪静清的话还没有说完。
“这两把火一定是和高交过有积怨的人放的。”
“这——我们已经确定了。”
“这就够了。”
“这就够了?”郑峰还是没有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