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佞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佞妆- 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刻陶家那里,晓得陶八姑娘去见了常夫人却又无功而返,陶家老祖宗都忍不住责怪了几句。
    陶八姑娘本就是一肚子委屈,闻言簌簌落泪,她自打重生之后,老祖宗从未和她说过一句重话,她承受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陶家老祖宗叫她哭得烦闷,也不理会她。催着问明州那儿可有信回来,底下人却只能摇头。
    陶八姑娘闻言抬头,哭得一抽一抽的她结结巴巴复述了楚维琳的话:“听她的意思,乌大人那儿是靠不上了的。”
    “怎么会?”陶家老祖宗绷紧了身子。老迈的面容再没有了平日里的笑容和慈祥,叫瞧着的人背后发凉:“乌大人在江南,虽然算不上说一不二,但也绝对不是谁能轻易越过去的。即便常大人的父亲曾是乌大人的上峰,常夫人的祖父在江南能跺一跺脚。可县官不如现管,常大人难道就能这么直截了当和乌大人撕破脸皮?事到如今,我们也不求着能全身而退,到时候少不得多掏些银子东西,只要留着陶家一口气,总能东山再起,常大人难道连这么点脸面都不给乌大人了?”
    陶大太太亦连连点头:“乌大人会自顾不暇?我不信的。怕是常夫人诓你的,我这些日子算是瞧明白了,这些官夫人,一个两个都是扮猪吃老虎的。两位同知夫人还好些。毕竟是我们金州人,说话做事还留些余地,这常夫人,啧啧,到底是京城里官宦人家出身,这些手段可真厉害!”
    “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陶老太太气得心肝疼,“两位同知夫人平素里也收了我们的孝敬,可事到临头呢,一样靠不住!她们男人就在府衙里做事呢。知州大人要保那江谦,在背后查我们陶家的旧事,一桩一桩翻老底,她们能没听自个儿男人提过?可她们有给我们露出哪怕一丁半点的口风没有?若是有点儿口风。我们早作准备,也不至于如此。”
    陶家里头争论不休,可除了等乌礼明的回复之外,他们也没有别的法子了。
    楚维琳的话到底给众人心中埋了阴霾,对明州那里的回复也有些忐忑起来,就怕叫楚维琳一语中的。乌礼明管不了也顾不上陶家了。
    世上多的是嘴碎的人,陶八姑娘出入府衙的事体渐渐在城中有了些传言,有好事者更把前几日陶七出现在疏通河道的现场又和李同知一道落水的事体提了出来,一时之间,百姓心中都有些狐疑和猜测,这陶家的案子要如何审下去了。
    金州小城,民风倒也淳朴,亦没有人敢在众目睽睽之下议论官家事体,可背地里,少不得也会提上两句。
    这些风声传到陶家,陶家老祖宗一时怒火攻心,仰面倒了下去。
    陶八姑娘怔在原地,目光发直,空洞地望着天井里的香樟树,这一刻,她才算明白过来,为何那日她从府衙回来,陶家老祖宗的面色会那般难看。
    那并非因为她叫楚维琳驳了颜面,没有任何的收获,而是因为她把陶家彻底抛到了风口浪尖上。
    思及此处,陶八姑娘心慌不已,她之前没有想明白就去了府衙,那为何楚维琳会见她,而不是让她吃闭门羹?难道楚维琳也没有想到这些细节吗?
    脑海里,只见过两回的那个比她大不了几岁的年轻妇人或是皱眉或是浅笑,一举手一抬足,展露出来的仪态风华都和她之前见过的女人不一样,之前还不明白,现在忽然之间懂了,那是京城里贵女们的仪态举止,就算她们身边的丫鬟婆子,规矩都远不是金州的姑娘们能比的。
    那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没有想到这些细节。
    楚维琳虽然想到了,却依旧见了她,甚至敢留她在府衙后院里待了那么久,而不是话一说完就逐客,只有一个缘由了。
    她从一开始就胸有成足,她很清楚,陶家没有一点儿机会。不管乌礼明那里有个什么态度,这案子都会和常郁昀计划好的那样审下去,他们夫妻不会怕百姓闲话,也不用怕。
    陶八姑娘的身子晃了晃,扶着八仙椅背才堪堪稳住了身形,她的心中只余下惶恐,而这份惶恐,她不敢告诉陶家老祖宗。
    若是此刻把乌礼明那里的希望也绝灭了,她怕老祖宗根本撑不住。
    而府衙里,江谦也听说了这些流言。
    事情毕竟因他而起,若常郁昀的名声受了拖累,他这个做舅舅的也是于心难安,尤其是,他很清楚,陶家靠着乌礼明,若乌礼明出头,那……
    这些官场上的事情,江谦不会去和楚维琳说,免得她一个女眷心神晃晃,但到底是有些担忧。
    梁师爷瞧在眼里,话里话外想和江谦套一套近乎,自打他把乌礼明的事情说出来之后,梁师爷觉得常郁昀待他比从前稍稍亲近一些,可也只是稍稍,又见常郁昀一心要把陶家倾覆了的样子,就晓得对方是真的没把乌礼明放在眼里了。
    自觉弃暗投明的梁师爷很是庆幸,但他更加着急,表忠心挣功劳的机会不是时时都有的,这一次他已经占了先机,就绝对不想错过了。
    梁师爷想了一圈,还是把目光落到了江谦身上。
    楚维琳的舅父,若能得他说几句好话,那是最有用不过了的。
    梁师爷一心要接近江谦,江谦却绝不是那等关心则乱的人。
    乾州江家,虽不是什么世家勋贵,比不上京城里的大家,但在乾州当地,也算是小富的书香人家,旁人提起来时,多是赞许和羡慕。
    江谦小时候狠狠念过书,中过秀才,只不过他更偏爱经商,也喜欢琢磨岐黄之术,虽是嫡长子,但因为他的“与众不同”,他没有听话地继承家业,而是带着妻儿到了海州开了医馆,这些年的磨练,使得江谦八面玲珑,看人的眼光也很独到。
    从入大牢到这几日在府衙里生活,江谦看得明白,常郁昀待梁师爷远不如待仇师爷和毕师爷亲近,见梁师爷示好,他很清楚对方的心思,因而更加注意着不吐露一丁半点的讯息。
    梁师爷见江谦说话与打太极一般,好在江谦也没有露出不想和他往来的意思,他咬咬牙,想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左右闲着也是闲着,先拉拢一番也是不错的。
    后院里,楚维琳问着陶家的案子。
    常郁昀慢条细理喝了一碗肉丸汤,道:“明日便审了,只是有几桩案子,到底是时间久了,证据欠缺些,至于那些人证物证俱在的,倒要方便。”
    楚维琳颔首,官府审案,是讲究证据不假,但像陶家这样的,手上犯得案子太多了,民心早就有了偏向,就算没有铁证,一样也能处置了的。
    “我想着,再拖两三日,明州那里的消息就传来了。”楚维琳道。
    金州城里,如今是不晓得乌礼明和陶家的关系,可等乌礼明下了大牢,这些罪名大告天下,百姓们也就知道了。
    明州出事在前,金州陶家开审在后,指不定就有人说常郁昀欺软怕硬,要等陶家的靠山倒了再审。反正陶家都是救不活了的,不如早些断了案子,免得平白惹几句闲话。

第三百零九章 官司(十三)

补更完成~
    ………………………………………………………………
    楚维琳一心为常郁昀考量,常郁昀心知肚明,亦觉得心中暖洋洋的。
    用了晚饭,夫妻两人便在府衙后院的小花园里散步消食。
    楚维琳低声与常郁昀笑语,道:“这几日,京里的书信也该到了。我一直盼着呢。”
    能叫楚维琳翘首以盼的自然是楚家的家书。
    算起来九月时,楚维琬就该临盆了,已经有一个儿子在膝下,楚维琬自个儿都说过,这胎无论男女,都是众人盼着的。
    等孩子落了地,家里自会写信给她。
    “总归就是这些日子了。”常郁昀见她兴致高,两人又絮絮说了些家里事体,最后又把话题转回到了年礼上。
    夫妻两人是头一回不回京过年,但礼仪规矩上少不得,加之路途遥远,北方河道冰冻早,若是拖得迟了,只怕这年礼不能在腊月里抵京了。
    楚维琳也琢磨着这些事情,内院里的事体,常郁昀都叫她一手拿捏,从不会置喙,也不爱指手画脚,完全信赖她的决定,因而道:“那我这两日就备好礼单,到时候你看一眼,若没有问题,就置办下去。”
    常郁昀颔首,他晓得楚维琳是个周全的性子,一般都不会出纰漏,他几乎就是眼一看而已。
    年礼不仅仅是送去京城里的,岭西的陈家那儿也少不了。
    从前在府里时,陈家那儿的年礼是一并准备了的,不用他们夫妻单独置办,但如今来了金州。等于是夫妻两人独开了一院,做为常郁暖的嫡亲兄嫂,自然是不能少的。
    第二日上午,楚维琳就和两位妈妈一道琢磨年礼。
    不外乎布料、器皿、土仪,还有好运输储存的食物。
    金州也没什么特产,只有药材好些,楚维琳不懂岐黄。便请了江谦来给她出主意。
    霖哥儿见了江谦就来劲了。抱着舅公的脖子不肯撒手,江谦喜滋滋亲了他几口,这才把注意力挪到了年礼单子上来。
    看着那絮絮写了不少品类的单子。江谦的心一沉,道:“不知不觉,又到了要过年的时候了。你舅母那里,大概也在备年礼呢。”
    从海州来金州数月。江谦怕家里担心,捎过家书回去。尤其是见到常郁昀和楚维琳之后,心中踏实许多,自然会告诉家里,叫他们也安心。可毕竟已经秋末,想起两地路程,他叹了口气。道:“过几日,等案子结了。我也要启程回海州去了,不能让你舅母带着孩子单独在家里过年。”
    楚维琳并不意外,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她这些时日与江谦相处愉快,不由就有些不舍,道:“舅父回海州去了,我们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您是见过霖哥儿了,我肚子里的这一个……”
    见楚维琳垂眸望着隆起的肚子,江谦笑着道:“你这孩子啊。说起来,若不是这回见到了我,你也有好些年没见过外祖家的人了。乾州虽远,但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若将来得了机会,带上两个小的,去乾州看望你外祖父与外祖母,从前是最疼爱你的母亲的,若见了你,必定高兴。”
    楚维琳闻言,觉得这主意也很好,前世时没有和外祖家的人亲近过,这一世重来,遇见了江谦,才恍然大悟自己还有这么一群亲人,而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会真心对待她的,这让她亦是感激亦是期盼,不由连连点头。
    两人说起了药材,江谦懂行,说了几味药,道:“这些都是家中常备的,虽然别处也有产出,但比不得金州这儿的好些,你可以采买一些送去京里。”
    楚维琳一一记下,又说起金州的土仪,腌制的猪腿易保存,运去了京城也不会坏,切了炖蛋也好,入汤也好,味道都不错,从前涂氏送入过京城,老祖宗尝过之后,还是挺喜欢的。
    商量完了年礼,楚维琳见时辰不早了,便开口留江谦一道用饭。
    江谦笑着应了。
    常郁昀比平日里回来的晚了一刻钟,手中捏着一封信,与江谦行礼之后,递给了楚维琳:“你昨儿个还说起,今天就到了。”
    楚维琳惊喜,接过来一看,是楚伦煜寄来的。
    小心翼翼拆开了信封,取出信纸看到那熟悉的字,楚维琳不由勾起了唇角。
    目光落在那“维琳吾儿”的开篇上,楚维琳闪过一个念头,转头看向常郁昀,道:“你回来晚了,是在等这信?”
    若是白日里就收到了,常郁昀知道楚维琳盼着,早就使人送往内院来了,而此刻由他亲手带回来,只怕是才刚刚到的吧。
    常郁昀没有否认,坐下来道:“听说今日会有一批信笺到达驿馆,我就使人留心着,这不,一道就给你拿回来了。”
    楚维琳笑意更浓,嘴角高高扬着,心情极好。
    江谦在一旁瞧见他们夫妻相处,心中不由更加思念在海州的妻子,愈发坚定了这几日就启程的心思。
    楚维琳一页页翻看,除了父亲的叮嘱劝导之外,也说了不少事体。
    楚维琬九月初时生了一个女儿,对于男女,崇王府里都是欢喜的,洗三的时候热热闹闹的,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将来的小郡主会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崇王妃欢喜得不行,她自己只生养了一个儿子,府里没有姑娘家,如今添了一个孙女儿,可比抱着孙儿都高兴。
    那股子喜悦之情,透过楚伦煜的笔触,楚维琳能够想象得到,晓得她们母女平安,楚维琳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再往后,又说了楚维瑷。
    楚维瑷已经过了定礼了,男方是何氏娘家嫂嫂的一个侄儿,这两个表兄妹幼年时也打过照面,只是楚维瑷当时性子软弱。不怎么起眼,这两年瞧着楚维瑷是越发聪颖可人了,那边就让何氏的嫂嫂来探了探口风。
    何氏正为楚维瑷的婚事发愁,见对方门当户对的,那少年人也是模样清俊,在京中风评不错,和楚证赋与章老太太商议了之后。便点头应允了这门亲事。
    因着楚维瑷年纪不算小了。便没有一拖再拖,很快过了定礼,等着明年春天里出阁。
    自打楚维瑷转了性子之后。楚维琳与她也能说到一块去了,见她定了大事,便想着挑些添妆的东西随着年礼一道送到京城里去,也算是道贺了。
    而信中最让楚维琳惊喜的是楚维琮。
    楚维琮在念书一事上不比常郁昀有天分。但他格外认真好学,楚维琳听楚证赋说起过。想让楚维琮多沉淀两年,再走科举的路子。
    这一回,也是楚证赋提出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男孩儿的见识决不能只在学堂里,更应该脚踏实地,多开阔眼界。
    楚证赋自己除了借口病重不肯任那粮草押运的官之外。算得上一生官路平顺,除去庶子楚伦栩未走仕途。两个嫡子如今的位置倒也能叫他满意,而孙子辈里,楚维琮年纪最长,也最有读书的模样,让楚证赋寄予颇多。
    重阳节时,楚证赋和曾经的同僚好友聊起了子孙们的教养问题,一群老太爷们一致认同要让孩子们多些眼界,回来后就和楚伦煜商议,等明年开了唇,让楚维琮与几个年纪相仿的一道,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往后科考时,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是言之有物,而非一味地逞嘴上功夫。
    楚伦煜担心楚维琮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